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2008年收治的31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I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黑便、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贫血和肠梗阻等。3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标本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组织学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CD117、CD34阳性率分别为100%及58%。高度危险性6例,中度危险性9例,低度危险性7例和极低度危险性9例。结论胃肠间质瘤治疗首选外科手术,对复发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31例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观察。结果:90.3%GIST发生在胃和小肠,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3.5%及87.1%。HE染色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难以鉴别,须依靠免疫组化染色。结论:GIST可能起源于卡哈尔细胞或向卡哈尔细胞分化,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杨建科  赵健 《吉林医学》2011,32(27):5777-577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对36例经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48~76岁;肿瘤原发部位:胃19例,小肠11例,直肠3例,腹膜3例。肿瘤体积:直径2~5 cm 17例,5~10 cm 16例,>10 cm 3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较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首选的治疗措施,新辅助治疗可使肿瘤降级并可降低手术风险及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54.3%)表现为上腹痛、腹胀;腹部肿块28例(40.0%);黑便、呕血12例(17.1%);肠梗阻、吞咽困难、消瘦各2例,分别占2.9%。肿瘤直径平均(6.2±5.1)cm,38例直径超过5cm,良性、恶性各14例,潜在恶性10例;32例直径低于5cm,良性15例,恶性4例,潜在恶性13例。所有标本均光镜下找到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免疫组化表达检测结果:CD117(+)65例,占92.8%;CD34(+)39例,占55.7%;SMA(-)59例,占84.3%;S-100(-)51例,占72.6%。结论: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CD117、CD34等免疫标记物的检查可提高对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已有了新的进展。大量研究证明其来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部分具有平滑肌、神经、伴或不伴有双向分化。目前肿瘤的命名已逐渐统一。本文收集20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免疫组化表型分析。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1材料与方法 本组20例均来源于本院病理科1991至2000年存档外科手术标本。复习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学并做免疫组化表型分析。组织形态学包括:细胞形态、排列结构,良恶性指标有浸润、转移、核分裂象、异形、肿瘤坏死、高密度、直径、上皮样细胞。免疫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间质瘤的诊断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年来确诊的59例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间质瘤男女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确定。结论 间质瘤是一种未定的多潜能的间叶细胞肿瘤,应与平滑肌肿瘤、平滑肌肉瘤、神经纤维瘤相区别,正确诊断依赖于组织学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7.
明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1):1510-15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术前诊断、治疗方法及手术疗效等。结果:37例手术患者无1例死亡,术后恢复良好,除3例出现短暂术后肠麻痹外,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37例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3~37个月,平均18.2个月,随访2年...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我院 4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灶均为单发 ,其中胃部 17例 ,小肠 2 0例 ,结肠 5例 ;病理诊断良性 2 0例 ,交界性 6例 ,恶性 16例。 42例均手术切除 ,术后复发 4例、肝转移 1例、并发肠瘘 1例。结论 :GIST是一类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 ,局部切除常可达到治愈目的 ,对复发转移灶仍主张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 对2001年12月 2008年4月收治的4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腹痛及腹部不适23例,消化道出血18例,出血伴腹痛13例.贫血2例,病程2天~6年.诊断治疗方式:剖腹手术20例,剖腹探查13例,ECT7例,腹腔镜探查3例.手术...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5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47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50岁以后为GIST的高发年龄,好发部位为胃,其次是小肠.本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为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和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胃镜、超声胃镜、结肠镜、消化道造影、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肿瘤,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明确诊断.转移情况以肝脏和腹腔转移最为常见,其中肝脏转移7例,腹腔转移4例.手术为治疗的首选.术后6个月至5年随访的30例患者中,8例死亡,7例复发或转移.结论:GI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赖免疫病理结果.GIST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对病变复发或发生远处转移者应积极手术并结合应用分子靶向药物以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8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94例GIST患者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发生部位:胃54例(57.4%),小肠22例(23.4%),结肠11例(11.7%),直肠6例(6.4%),肛管1例(1.1%).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6.3%)和腹部肿块(32.1%), 94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1年、 3年、 5年存活率为83.4%、 53.2%、 38.8%,良性及交界性患者均无复发;23例恶性患者中9例复发,其中5例死亡.结论: GIST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病理学特征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3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该组43例均手术治疗,完全切除41例,姑息性切除2例,完全切除率95.3%。病理类型:隆起型20例,溃疡型13例,外生型10例。结论胃间质瘤临床症状与病理类型和肿瘤部位相关,早期诊断率低,确诊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手术切除率高,手术方式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及病理结果选择。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5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rn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3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GIST较为少见,胃和小肠是好发部位,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核分裂象、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CD117为84.91%,CD34为67.92%,vimentin为94.34%,平滑肌动蛋白(SMA)为60.38%,S-100蛋白为13.21%。根治性手术44例,姑息性切除术9例。随访11例,生存时间7~33个月。结论:GIST由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因此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仍依赖病理结果。GIST均具有潜在恶性,术后需长期随访。CD117及CD34对于GIST的确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29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方法总结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6-2010年间294例住院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GISTs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比例1.35∶1,年龄22-81岁,中位年龄56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贫血、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腹部包块等,32.7%的患者无任何症状。病变位于食道及贲门6例,胃159例,小肠100例,结直肠12例,腹腔其他部位17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87.9%,CD34阳性率86%,CD117、CD34共同阳性率75.9%。外科手术治疗238例(81%),腹腔镜治疗36例(12.2%),内镜外科联合治疗1例,内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2例,内镜切除、勒扎或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7例,仅行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未行治疗10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男稍多于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好发部位为胃和小肠,联合CD34和CD117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临床资料。结果 40例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8-72岁。病灶在胃24例,小肠9例,大肠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胃发肠道出血和腹部包块。属良性间质瘤11例,潜在恶性间质瘤17例,恶性间质瘤12例。所有患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有7例复发,其中2例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间质瘤,3例恶性间质瘤,其中1例潜在恶性间质瘤及2例恶性间质瘤有淋巴结转移。复发病例均再次行手术治疗。生存期为3-12年。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行为难以预测,良性也可表现为恶性特征(复发或转移),因此手术应以根治为主。  相似文献   

16.
李斯润  陈永标  林华 《重庆医学》2008,37(17):1974-1975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对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福建省长乐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结果 首发症状中黑便15例(其中3例伴呕血);上腹疼痛、不适伴恶心、泛酸8例;腹胀、纳差4例.14例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胃肿物(性质待查);5例胃镜活检为胃平滑肌瘤;3例胃镜活检为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镜活检为胃息肉;3例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胃间质瘤.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其中19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其中4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加幽门成形术,15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多发肿瘤行全胃切除术,7例行病灶楔形切除术.术后均存活,随访6个月至3年.结论 胃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直肠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行肿瘤完整切除术,2例行肿瘤不完整切除术,2例行探查术.其行肿瘤完整切除术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50.0%,中位生存时间为47个月.CD117,CD34表达率分别为87.5%、75.0%.结论 CD117和CD34是确诊直肠间质瘤最有价值的依据,肿瘤完整切除是直肠间质瘤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诊断、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前均未获明确诊断,均有腹痛、黑便症状,其中消化道大出血6例,腹部包块6例,幽门梗阻3例,合并穿孔1例。发病部位:胃部16例中1例失去手术机会,余15例均手术治疗;空肠2例为术中探查发现。术后随访15例,随访率为83.3%,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66.7%、46.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术中应常规仔细探查空肠近端,谨防漏诊,完全彻底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109例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胃肠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探讨其病理诊断标准。方法 109例胃肠间质瘤常规病理检查,其中61例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CD34,结蛋白(desmin)、SMA和S-100的表达。结果 GISTs成人多见,≥50岁占76%(83/109)。男多于女。77%的GISTs发生于胃和小肠。GISTs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波形蛋白和CD34有较高表达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部9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1例,胃肠道外1例。14例中恶性7例,交界性4例,良性3例。CT表现为腔内外肿块,最大径范围1~23cm,<5cm者5例,≥5cm者9例,呈类圆形、不规则形,密度均匀及不均匀,增强后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3例。结论: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