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上报的107例ADR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物过敏史、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7例不良反应中,与抗感染用药有关的ADR最为多见,占47.6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83例,占77.57%。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 ADR)的分布和特征,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总结临床表现及药品分布特征。结果:61~80岁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最多,占41.8%。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87.7%,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反应,占38.5%,药品品种以心脑血管类居多,占34.4%,结论:加强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合理用药,关注易感人群,降低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药品不良反应121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杨勤  臧云吉  范岳邦  袁勇 《西部医学》2009,21(6):1014-101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其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21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1例不良反应中,涉及抗菌药物67例,占55.37%;中药注射剂11例,占9.09%;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103例,占85.12%。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以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应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13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时间、注射方式与发生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男女比例差异不显著,与年龄有一定关联,药品不良反应在超过60岁患者中易于发生,出现时间大部分在给药1小时左右。结论: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严格掌握药用药指征以减少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并加强监控中药注射剂制药质量,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2011年625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25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占42.88%,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占29.12%;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引发ADR占75.04%;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应加强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信息。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47份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方式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47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ADR的临床表现多以皮疹为主,其次为胸闷、头痛等。结论中药注射剂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医院对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应常抓不懈,提高,陆床安全用药意识,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共计128例中药注射剂ADR应报告。结果:中药注射剂所引发的ADR人群以女性及60岁以上人群为主,其中60.16%的人群在首次滴注发生ADR,发生ADR的中药注射剂以活血化瘀类和清热类为主,所发生的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发生ADR患者的转归鲜见致残或死亡的病例。结论: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与药品生产、临床使用不当及病人体质等多种因素相关,应重视并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上市后再评价研究,促进合理用药,保证用药的有效与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上报符合规定的ADR报告2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越大ADR发生率越高;静脉给药引起的ADR发生率高;抗感染药、中药注射剂引起ADR比例高。不良反应发生的药品涉及广泛,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多见,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结论减少静脉给药方式,对老年患者要强调个体化用药,合理使用抗菌素及中药注射液,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2010~2013年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上报的290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0例不良反应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高,占84.83%,其次是口服给药,占9.66%,经眼用药占3.79%,经耳给药占0.69%,经鼻腔给药占1.03%。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主要为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及中药注射剂。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菌药物为主,发生例数为72例(占24.83%),其次为抗肿瘤药物,发生例数为52例(占17.93%),中药注射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也较大,占12.41%。结论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为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我院2005~2007年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高药品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5~2007年中药注射剂使用资料,采用用药频度(DDDs)分析法和药物经济学方法对年销售金额、DDDs、日用药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7年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年销售金额呈上升趋势。其中以作用于心脑血管类的活血祛瘀药。具抗菌消炎作用的清热解毒类药占据较大的比例。结论:临床治疗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隐患,严格按说明书使用,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8年收集到的185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185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有11大类127种,其中以抗感染药物比例最高,其次为中药及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比例较其他给药途径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比例最高,其次为伞身性损害.结论 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测和管理,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及中药注射剂,避免或减少严重药品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2.
我院243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剑雄 《中国医药导报》2010,7(24):118-118,12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达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合理有效的目的。方法:搜集我院2007~2009年243例ADR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3例不良反应中,涉及抗感染药物134例,占55.1%;中药注射剂53例,占21.8%。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220例,占90.5%。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合理地使用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用药应以说明书为依据,加强监测,尽量减少静脉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2007年收集到的111例有效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1例ADR中,其中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所致的ADR较多,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占89.2%,ADR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48.6%。结论加强对中药制剂的质量监控,慎用注射剂,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谭瑞  姜晓燕 《重庆医学》2016,(18):2563-2564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2014年收集到的108例ADR报告进行分析,包括一般情况、引起 ADR的给药途径分布、引起 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或临床表现及转归等方面。结果108例ADR中,男55例,女53例,男、女比例为1.04∶1.00;静脉给药85例,所占比例高达78.70%;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占33.33%,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28例(24.14%);本组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变态反应,以皮肤过敏为主;108例ADR的转归情况为治愈或好转106例(98.15%),不详2例(1.85%)。结论 ADR主要发生在静脉给药途径,以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高。  相似文献   

15.
12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2008年10月122例不良反应资料,探讨其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分类、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2例不良反应分析表明,性别之间、年龄之间发生ADR没有差异性;抗生素所产生的ADR患者最多,占总数的20.49%;ADR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皮肤过敏的比例最高,占29.51%;静脉用药出现ADR的比例最高,占57.38%。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有明显联系,所以在患者的用药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尽量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2006年6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暂停使用和受理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七种中药注射液的通知。再次敲响了安全使用中药注射液的警钟。根据2005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全年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表11475份,中(成)药引发的ADR占17.8%,发生率仅次于抗生素。其中由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占中(成)药不良反应的71.3%。发生率之高已经引起药监部门、医疗单位以及公众的高度关注。我院2005年共上报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4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中药注射液占10.8%。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各科室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品种、发生频率和常见的症状,并且分析造成不良事件的原因和如何人为去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通过深入临床调查、查阅病历和近几年来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资料。总结归纳:造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各个环节,制定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的方法,严格制定相关的用药条件,尽量减少使用中药注射剂,并加强其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结论中药注射剂由于制作原料和工艺流程的局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应该高度重视,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本院1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1月-2007年6月上报的103例ADR报告,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57.14%);20~29岁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33.98%);静脉给药方式引发ADR发生率最高(73.79%);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69.81%)。结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加强ADR监测意识,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0~2004年收集的12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6例ADR中,主要与抗感染药物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偏大、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较长有关;过敏反应所占比例较大;ADR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抗生素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结论给药途径、药物剂型、药品质量、患者年龄及体质等因素均会影响ADR的发生。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情况和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注意的问题。方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总结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注意的问题。结果我院使用的中药注射剂有清热解毒、抗菌类,补益类等8个品种。不良反应表现在发热、过敏、胃肠道不适、皮疹等。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有药物本身成分、医护人员用药不当、也有患者自身对药物的反应所造成。结论在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严格按中药注射剂使用原则和药品说明书使用,既能很好地发挥中药注射剂的药效,又能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