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多层螺旋CT小肠增强造影影像学特点及与常规结肠镜检查结果对比。方法本研究观察对象选择我院经病理诊断确诊的138例IBD患者,其中克罗恩病98例,溃疡性结肠炎4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MSCTE影像学以及结肠镜检查资料,分析MSCTE影像学特点并与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D患者MSCTE检查肠腔狭窄、多节段性病变、肠周脂肪间隙模糊、肠系膜血管增生以及瘘管形成或腹腔脓肿人数比例显著高于UC患者,结肠带消失显著低于UC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壁强化、肠壁增厚、肠周淋巴结增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E能诊断IBD结肠带消失等肠外病变、肠壁增厚以及肠壁强化,结肠镜无法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镜能诊断IBD卵石征与肠壁溃疡,MSCTE不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E诊断多节段病变敏感性显著高于结肠镜,多发炎性息肉敏感性显著低于结肠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腔狭窄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诊断敏感性、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E能更好诊断IBD,优势在于肠外病变、肠壁增厚以及肠壁强化,以及对多节段病变诊断敏感性较高,结肠镜能更好诊断卵石征、肠壁溃疡以及多发炎性息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肠镜和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检查(CTC)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结肠镜检查及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检查结果,对结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壁强化等征象进行对比。结果结肠镜检查在显示肠壁溃疡,卵石症等方面优于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但CT结肠造影在显示结肠内壁强化增厚等方面优于结肠镜,并且可以显示肠腔狭窄、肠外改变以及病变肠道血供改变情况。结论联合使用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与结肠镜,可以互相补充,提高诊断率[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口服2.5%甘露醇行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炎性肠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64例Crohn病(CD)和9例溃疡性结肠炎(UC)的MSCT表现.结果 小肠充盈优良率(94.52%)高于大肠(65.75%).64例CD中仅小肠受累23例(35.9%)、小肠和大肠同时受累37例(57.8%)、仅大肠受累4例(6.3%).9例UC全部仅累及结肠.CD的MSCT表现包括: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肠壁分层、肠壁壁内脓肿、肠腔狭窄等肠壁病变及肠系膜血管增多、肠管周围蜂窝织炎、炎性肿块、脓肿、瘘管和窦道、肠系膜淋巴结肿等肠腔外病变及并发症.9例UC未见炎性肿块、脓肿、瘘管和窦道等肠外并发症.结论 口服2.5%甘露醇后行腹部MSCT对IBD重要征象如肠壁增厚、强化增加的显示较口服阳性对比剂清楚,是诊断IBD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大多学者认为肠黏膜免疫调节异常,持续肠道感染,肠黏膜屏障缺损,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参与了疾病发生过程[1~3].CD主要病理学表现为整个肠壁黏膜组织肉芽肿性炎症,多发生在回肠末端和升结肠段,也可发生在口腔、食管、胃和肛门区;而UC仅限于结肠,少部分患者可累及回肠末端,主要表现为结肠壁浅表黏膜组织炎症,可出现溃疡和急性脓性白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5.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2000年)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炎症性肠病 (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C)和克罗恩病 (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 ,重者发生溃疡 ,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 ;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 ,可逆行向近段发展 ,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 ,呈连续性分布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 ,而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 ,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曾…  相似文献   

6.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结肠炎症,易发生溃疡。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后者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而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1]。但是目前基层的治疗,对IBD的治疗分为控制治疗(即临床治疗)和维持治疗(即家庭治疗)。治疗采用综合的方法,相对较简单,而且费用低廉,本院经过综合的治疗,观察IBD患者6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以及肠道黏膜组织中IGF-1的表达,探讨IGF-1与IBD活动度和病变部位之间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0月诊断为IBD的患者75例,其中克罗恩病(CD)30例,溃疡性结肠炎(UC)45例,收集同期行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且年龄、性别构成与IBD组相近的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Harvey和Bradshow标准的疾病活动指数(简化CDAI)及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UCAI)对CD和UC患者的疾病程度进行分级.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以及肠道黏膜组织的IGF-1表达.结果 活动期UC和CD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分别为(149.37±101.81)、(112.23±45.94)ng/mL;缓解期分别为(159.4±91.63)、(142.89±121.61)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6.00±62.55)ng/mL(P值均0.05).UC组中,全结肠型和部分结肠型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分别为(157.56±96.60)、(140.47±101.68)ng/mL,两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中,结肠累及型和小肠型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分别为(97.48±29.35)、(145.90±113.14)ng/mL,两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BD组患者的肠道黏膜IGF-1呈高表达,而对照组呈低表达.结论 血清IGF-1对判断IBD的活动度、病变部位的特异性不强.IBD患者的肠壁组织中可见IGF-1蛋白表达显著增强,可能肠间质细胞局部分泌的IGF-1介导了炎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对2002年1月~2014年7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IBD的27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BD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71∶1,平均发病年龄(48.19±17.04)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以黏液或脓血便发生率最高(70.67%),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以腹痛发生率最高(76.09%);CD组发热、贫血表现高于UC组,纳差则低于UC组(P<0.05).UC组中血钙水平与病变程度呈负相关(r=-0.136),血小板(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病情以轻度(17.71%)和中度(59.78%)为主.肠镜检查中UC以左半结肠病变为主(46.08%),CD以回结肠病变为主(44.44%);肠镜表现以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为主(87.08%),病理改变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为主(81.92%).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结论:海南省人民医院炎症性肠病住院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轻中度病变居多,肠外表现和并发症较少,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为主.IBD的临床特点与国外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炎症性肠病(I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UC明显多于CD(75例Vs 15例)。平均发病年龄UC(43.3±16.4)岁,CD(33.1±13.6)岁。IBD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最多见,黏液脓血便在UC明显多于CD(52%Vs 13.3%),并发症的发生率CD明显高于UC(40%Vs 6.7%)。75例UC均经结肠镜检查确诊;15例CD中6例经结肠镜及活检确诊,4例经消化道造影、5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确诊,3例误诊。结论:IBD发病例数逐年增多,以UC为主,CD发病年龄早于UC。IBD临床表现和肠外表现形式多样;CD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诊断需结合内镜、影像学甚至手术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庞智 《苏州医学》2009,32(1):9-1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UC和CD在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具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两者各具不同的特点。例如: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和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上多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CD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淋巴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12例肠淋巴瘤患者全部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病变位于小肠8例,结肠4例。MSCT见肠壁增厚12例,表现为局部明显软组织肿块4例;肠壁的环形浸润性增厚3例;肠系膜区肿块2例,呈"夹心面包征"或"三明治征;"2例同时发现肠壁的浸润增厚和肠系膜区肿块。病灶轻-中度强化,肠管仍保持一定的柔软度。12例病例中肠腔狭窄11例,"动脉瘤样扩张"1例。4例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MSCT扫描在肠淋巴瘤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特征,显著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及对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助于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与溃疡性结肠炎( UC)缓解期病人肠黏膜细胞因子的表达,从神经-免疫机制分析肠易激综合征(IBS)与炎症性肠病(IBD)的相关性。方法 PI-IBS组病人20例,UC组病人45例,正常对照组30例,结肠镜下取直肠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肠黏膜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PI-IBS病人直肠IFN-γ、IL-2阳性表达高于对照组(χ^2=14.012、13.931,P〈0 .01) ,而与UC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90、2.323,P〉0 .05)。PI-IBS病人直肠黏膜P物质(SP)强度均值高于对照组(t=3.722,P〈0 .01) ,而与UC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3,P〉0 .05)。直肠黏膜IFN-γ、IL-2阳性表达的PI-IBS病人SP强度均值高于对照组(t=2.301、2.252,P〈0 .05) ,与UC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4,1.676,P〉0 .05)。结论 PI-IBS与IBD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杨梅  许翠萍  李倩 《当代医学》2014,(11):11-12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在炎症性肠病(IBD)诊断、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分析其与病变程度及范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36例UC、20例CD、25例疾病对照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ASCA-IgA、ASCA-IgG和ANCA水平。结果36例UC组血清ANCA水平和阳性率显著高于CD组、疾病对照组、健康对照组[ANCA水平:(24.43±34.24)×10-3 U/L比(4.53±2.46)、(2.84±1.17)、(2.82±0.71)×10-3 U/L(均P<0.01);阳性率:52.8%(19/36)比5.0%(1/20)、8.0%(2/25)和0%(0/30),χ2值分别为12.783、13.104、22.234,均P<0.01]。20例CD患者ASCA水平和阳性率均高于UC组、疾病对照组、健康对照组(均P<0.01)。ANCA和ANCA+/ASCA-诊断UC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2.8%、96.0%和50.0%、97.3%,ASCA+和ASCA+/ANCA-诊断CD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5.0%、94.6%和50.0%、95.6%。ANCA的阳性率高低与UC的严重程度、病变范围无关, ASCA的阳性率高低与CD严重程度无关。结论 ANCA阳性有助于UC的诊断,ASCA阳性有助于CD的诊断,ASCA/ANCA联合检测有助于鉴别UC和CD。ANCA与UC患者病变程度及范围均无相关性,ASCA与CD患者临床严重程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肠道细菌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和健康者中的表达差异,分析肠道细菌感染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方法收集经过内镜检查及病理报告确诊的100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80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80例健康者的粪便及血清样本,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沙门氏菌(Sm)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IBD患者中Cd、Sm和Sa的感染率分别为10.6%、8.3%和7.8%,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3,0.018,0.023);活动期CD和UC患者Cd、Sm和Sa的感染率均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08,0.022;P=0.025,0.011;P=0.025,0.021),CD和UC患者的细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BD患者病变部位包含结肠、使用激素及免疫制剂治疗,与上述3种细菌的感染有显著关联(P〈0.05),而吸烟史及使用美沙拉嗪治疗与细菌感染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肠道细菌感染与炎症性肠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调查昆明市住院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了解该市近年来 IBD 患者临床资料特点。方法选取该市10家三级综合医院,调查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符合 IBD 诊断的1029例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人口资料及诊断、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本组资料显示,该市近7年 IBD 住院病例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029例 IBD 患者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853例,克罗恩病(CD)患者157例,未定型 IBD 患者19例。本组 IBD 患者男女比例为1.23∶1.00,IBD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7.93±16.78)岁,UC 患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CD 患者发病高峰年龄为20~40岁,以病程小于5年的患者居多;本组 IBD 患者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UC 住院病例明显多于 CD ,住院 IBD 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以中度为主。 UC 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64.4%)为主,CD 以狭窄型(41.2%)和炎症型(51.0%)为主。 IBD 主要症状有腹泻(91.0%)、腹痛(84.6%)、血便(79.4%)等;肠外表现(6.1%)和并发症(10.6%)少见。辅助确诊手段主要为结肠镜(97.7%)及病理检测(29.2%)。结肠镜检查显示 UC 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为主,CD 以回盲部及回肠末端为主。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和类固醇激素为主,较少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单纯内科治疗总有效率达92.4%,病死率0.4%。结论该市 IBD 发病数近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发病患者以中青年为主,疾病严重程度以中度为主,UC 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为主,CD 以狭窄型和炎症型为主,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少。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并且需要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6.
崔悦  许昌泰 《医学综述》2013,19(7):1294-1297
目的分析PubMed和CNKI炎症性肠病(IBD)文献增长规律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方法用IBD及其下位词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分别逐年检索1945~2010年PubMed中收录的文献量和1978~2010年CNKI中收录的文献量,之后分别对PubMed和CNKI中收录的文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同时分析国内外相关期刊刊载IBD的论文。结果国内外IBD、UC和CD逐年累积文献量呈上升趋势,IBD、UC和CD散点图均呈指数增长趋势(Y=aeX),前期增长速度较为缓慢,近年来增长速度逐步加快。国外63 824篇IBD文献中,英文49 284篇,为80.54%(49 284/61 195)。国内相关文献15 780篇,其中IBD文献主要刊载于核心期刊6334篇,达40.14%。结论国内外IBD研究的文献量均呈上升趋势,表明IBD的研究仍是一个热点。影响国外IBD文献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学科自身固有的规律,影响国内文献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学科所处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合膳食纤维对炎症性肠病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乙酸法制造大鼠炎症性肠病模型,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三组,能全素组(A组)、能全素+膳食纤维组(B组,可溶∶不可溶为1∶2)、能全素+膳食纤维组(C组,可溶∶不可溶为1∶3)。造模后7 d内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并取末端回肠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评分。结果:添加复合膳食纤维的炎症性肠病大鼠血清TNF-α、CRP浓度低于单纯能全素组(P〈0.05),肠黏膜损伤程度较轻,小肠炎症学评分较低。结论:肠内营养中添加复合膳食纤维对炎症性肠病大鼠肠黏膜屏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程度因膳食纤维中可溶性与不可溶性纤维的比例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克罗恩病的螺旋CT表现,探讨螺旋CT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经肠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2例克罗恩病的螺旋CT表现。结果 22例克罗恩病中,4例病变在小肠,9例在结肠,9例同时累及结肠和小肠,19例呈多病灶节段性,3例呈单病灶。螺旋CT表现:所有病例肠管增厚、肠腔狭窄(16例呈非对称性,6例呈对称性),3例肠粘膜强化,15例肠壁分层(靶样征或晕轮征),6例肠周纤维脂肪增生,15例肠管外血管增粗增多(梳样征),15例肠管外蜂窝织炎形成,4例肠系膜淋巴结增大,1例腹腔炎性肿块形成,1例肠瘘形成,2例伴有腹水。结论螺旋CT可明确显示克罗恩病的肠管改变及管外并发症,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以及评价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对肠道Crohn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于肠道Crohn病(C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新乐市社会保险职工医院住院治疗的16例肠道Crohn病患者的MSCT资料,总结CD的发病部位、MSCT征象,分析CD并发症及肠外器官改变情况。结果 16例患者中,单纯小肠发病者5例(31.3%),小肠和结肠均发病者10例(62.6%),单纯结肠发病者1例(6.1%);12例为多节段性发病;16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环状肠壁增厚,6例有偏心性增厚;增强扫描,7例患者肠壁呈多层状强化,6例呈双层状强化,3例为单层均一强化。肠系膜密度增高、边缘不清,并可见纤维条索影11例;系膜血管增多、扩张、扭曲及梳样征8例;合并窦道和脓肿形成者1例,不全梗阻2例;肠腔外病变有胆结石2例,肾结石1例,骶髂关节炎3例,肛周脓肿1例。结论 MSCT能够清晰显示CD患者肠壁增厚的程度、肠管分层以及强化情况,明确诊断肠系膜及肠管外病变情况,MSCT对于CD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艾佳  黄奇  缪应雷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4,35(6):167-173,180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全世界约有2 500 000人患有此病.其病因可能是基因易感人群对肠道菌群的免疫应答失调.传统糖皮质激素能有效诱导活动期疾病缓解,但同时伴有诸多全身副作用.新型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和倍氯米松,粘膜吸收、灭活迅速,起效快,抗炎作用强且全身副作用少.这些新型制剂口服后被小肠的吸收,特异地释放于肠道粘膜,发挥其强大的抗炎作用.就新型糖皮质激素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简要评估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