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显微切割TRAP法对食管癌端粒酶活性进行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Li C  Wu M  Liang Y  Xu L  Cai W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39-42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食管鳞癌中的变化,同时研究端粒酶活性与癌分化、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显微切割-TRAP-银染法对45例食管鳞癌组织、癌旁非典型增生上皮及切缘的正常粘膜上皮进行定点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食管正常粘膜上皮的端粒酶性阳性率为5%(2/40),非典型增生上皮为79.3%(23/29),癌组织为82.2%(37/45)。非典型增生上皮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上皮,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同一癌组织中不同分化程度、不同浸润深度癌巢的端粒酶性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食管鳞癌及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分化程度无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及大肠癌和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方法,并探讨其在食管癌、大肠癌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方法,对36例食管癌、40例大肠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食管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相比,差异有非常显性;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与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比较,具有非常显性差异。40例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与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相比,差异无显性。结论:端粒酶活性增高可能是致食管、大肠组织癌变的重要因素;端粒酶活性的检出可作为食管癌、大肠癌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食管癌及癌旁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索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3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以及10例癌周正常食管粘膜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43例食管癌组织38例(88.4%)表达阳性,癌旁组织7例(16.3%)表达阳性(P<0.01),10例正常食管膜表达阴性(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病人的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的临床肿瘤标记物,进而为食管癌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端粒酶活性、p53蛋白表达的联合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p5 3蛋白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以及端粒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 p5 3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 :TRAP法检测 4 0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4 0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 p5 3蛋白的表达 ,并对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 p5 3蛋白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p5 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82 .5 % (33/ 4 0 )、72 .5 % (2 9/ 4 0 ) ;癌旁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p5 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12 .5 % (5 / 4 0 )、7.5 % (3/ 4 0 ) ,大肠癌组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 ,P <0 .0 1;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 (包括病理分化程度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端粒酶活性与 p5 3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端粒酶在大肠癌组织高表达和在癌旁正常组织低表达的特性 ,有可能使端粒酶成为大肠癌诊断的一种标志物 ;p5 3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端粒酶活性与 p5 3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提示大肠癌是由多基因参与的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食管粘膜中端粒酶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检测44例食管癌组织,31例不典型增生,15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44例食管癌组织中,35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79.54%.31例不典型增生组织中,18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8.1%.15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仅有4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26.67%.统计学分析,3组比较端粒酶阳性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与浸润深度、大体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端粒酶活性对预测食管癌的发生和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甲状腺肿块 (甲状腺癌及甲状腺腺瘤 )中端粒酶活性与甲状腺肿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新的高灵敏度的方法 (TRAP法 ) ,检测 4 0例甲状腺肿块标本 (2 5例甲状腺癌 ,15例甲状腺腺瘤 )端粒酶活性 ,同时以L1、A1肺癌细胞株和正常的甲状腺组织作为活性阳性和阴性的对照组。结果 在 2 5例甲状腺癌标本中有 2 1例发生了阳性反应 (占 84 % ) ,而 15例甲状腺腺瘤标本中仅 3例发生了阳性反应 (占 2 0 % ) ,差异十分显著 (P <0 0 1)。 2 1例甲状腺癌阳性反应病例中 ,端粒酶活性反应与肿瘤的类型、病程、病情等有关 ;3例甲状腺腺瘤阳性反应病例中 ,端粒酶活性反应与腺瘤组织结构分化异常有关。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端粒酶常发生于甲状腺恶性肿瘤组织中 ,并在甲状腺组织恶性变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甲状腺组织微量检测到 ,端粒酶活性检测有望成为一种良好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端粒酶活性在人乳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端粒酶活性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异同,探讨其在乳癌诊断中的意义和与普遍认定的预后指标间的关系。方法:用端凿重复扩增(TRAP)检测了54例乳腺癌、44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54例乳癌中49例(90.74%)显示端粒酶活性,1例纤维腺瘤有弱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与肿瘤大小及分期有关,而与腋淋巴结转移及雌,孕激素受体之间无关。结论:端粒酶活性见于绝大多数浸润性乳癌及极少数纤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镜直视下刷取食管粘膜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法对65例食管粘膜刷落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的分析。结果:食管癌组端粒酶活性(平均A值0.585)明显高于食管炎组(平均A值0.045)。端粒酶在食管癌组的阳性率为88.6%,明显高于食管粘膜脱落细胞涂片的阳性检出率(78.6%)。同时还测得80%的食管粘膜不典型增生者端粒酶活性水平也显著增高。结论:胃镜下直接刷取的食管粘膜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测定可作为诊断食管癌有效而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在口腔癌前病变及鳞癌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端粒酶催化蛋白基因(hTRT)在口腔癌前病变及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口腔鳞癌(OSCC)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4例标本,其中正常口腔粘膜6例、上皮非典型增生15例、口腔粘膜鳞癌33例。结果: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hTRT的mRNA表达较弱,阳性信号仅局限于上皮基底层及副基底层间,阳性率16.67%(1/6);上皮非典型增生中hTRT的mRNA阳性表达见于多层上皮细胞,并随细胞异形性增高而表达增强,阳性率60%(9/15);口腔粘膜鳞癌组织中hTRT的mRNA有较强阳性表达,阳性率87.88%(29/33);OSCC组织中hTRTmRNA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分化无关,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端粒酶hTRT基因的表达在OS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胃癌及癌前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Yang S  Fang D  Luo Y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3):207-209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胃癌及癌前组织中的活性表达。方法采用端粒酶反复扩增法(TRAP)检测了176例不同病变胃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57例、肠上皮化生(IM)18例、异型增生(Dys)8例及胃癌(GC)65例(包括3例早期胃癌)。结果CAG、IM、Dys及GC端粒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4.6%、38.5%、37.5%及92.3%,而正常组织(NT)未检出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以上各组(P<0.01~0.05)。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亦明显高于CAG、IM及Dys组(P<0.01);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端粒酶不仅在胃癌组织中可以检测得到,而且在胃粘膜癌前病变或疾病中亦有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分化抑制因子(Id)-1蛋白的表达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65例食管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均来自河南林州市及其周围地区食管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癌旁组织中34例为基底细胞增生(BCH),28例为不典型增生(DYS),13例为正常上皮组织,15例为原位癌(CIS).65例癌组织全部为鳞状细胞癌(SCC).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各标本Id-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中Id-1蛋白无表达,在BCH、DYS、CIS及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46%、60%和63%,依次升高(P<0.05).Id-1蛋白的表达与SCC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Id-1蛋白表达变化是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常见的分子事件,可能在食管鳞癌癌变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癌组织和癌旁组织C-erbB-2的表达状况,探讨食管癌变过程中细胞增生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66例原发性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癌旁组织作"席卷样"包埋,并记录切片中孤立的正常上皮及各种病变数目,即基底细胞过度增生(BCH)、不典型增生(DYS)和鳞癌(SCC),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这些组织中c-erbB-2表达的变化。结果:从正常食管上皮到BCH、DYS、SCC,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60%、37%和89%,C-erbB-2局灶型分布的百分率分别为50%、67%、48%和35%,弥漫型分布的百分率分别为50%、33%、52%和65%;从高分化到中分化、低分化SCC时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100%和75%。结论:C-erbB-2表达变化发生在食管癌变的早期阶段,C-erbB-2表达阳性率从正常上皮到BCH升高明显,到癌时最高,提示:C-erbB-2可能是食管癌变发生的主要分子事件之一;从正常食管上皮到BCH、DYS、SCC,C-erbB-2局灶型分布百分率逐渐减少,弥漫型分布百分率逐渐增加,提示:随着癌变的进展,C-erbB-2表达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癌旁组织、正常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食管癌的临床病理联系,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端粒酶mRNA的表达。结果:在30例食管癌中,端粒酶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3.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3.3%)和正常粘膜组织(阳性表达率为0%)(P<0.001).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及表达强度对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Telomerase,acomplexstructurepresentattheendsofeukaryoticchromosomes,consistsoftandemarraysofhighlyconservedhexameric(TTAGGG)repeatsinvertebrates.FunctionsoftelomerasearetoprotectgenomicDNAfromdegradationofdeleteriousrecombinationandsignificantlyresolvetheendreplicationproblem['.'J.Ithasbeenproposedthatprogressiveshorteningoftelomeraseinnormalsomaticcellsmayberegardedasamitoticclock,eventuallysignalingthesenescenceofprogrammedcelldeathinagedcells,thus,preventingfurtheraccumulatedgeneticchan…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癌旁组织、正常粘膜中的定位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 ,检测端粒酶的mRNA。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2 8/ 30 ) ,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4/ 30 )和正常粘膜(0 / 30 )。结论 :原位杂交检测是一种特异、灵敏、简单、准确的端粒酶检测方法 ,端粒酶活性的原位表达是食管癌的一项有用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细胞凋谢与细胞增生在食管癌变过程中变化的关系,计数194例食管粘膜活检组织切片单位面积(mm2)中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阳性细胞数和凋谢细胞数,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食管正常上皮,PCNA免疫阳性细胞数量低,从食管正常上皮到基底细胞增生,PCNA免疫阳性细胞数稍有升高,到间变时明显升高,到癌时升高最显著,为正常上皮的近7倍(P<0.01)。在各级病变组织中,凋谢细胞数较低,在正常上皮中更低。随病变加重(基底细胞增生→间变→癌),单位面积凋谢细胞数均逐渐升高(P<0.01)。细胞凋谢指数与细胞增生指标PCNA呈显著正相关(r=0.363,P<0.01)。提示:细胞凋谢不仅可以反映食管癌变过程中上皮细胞的死亡状况,而且能反映细胞增生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宫颈组织中朗格汉斯细胞(LC)的数量、形态及分布特点与宫颈癌及人乳头瘤病毒(HPV)16E6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染色法)对标本的朗格汉斯细胞进行检测,以直接PCR法检测HPV16E6并对E6基因测序.结果:40例宫颈鳞癌,1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级与14例正常宫颈组织中,S-100蛋白阳性LC数量在正常组、CINⅡ/Ⅲ组、宫颈癌组中依次增加(P=0.000),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呈负相关(R=-0.552,P=0.000),随宫颈癌组织分化程度降低而减少(P=0.039),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245).HPV16 E6在正常对照组、CINⅡ/Ⅲ组和浸润癌组中的阳性率依次上调(P=0.000).HPV16 E6(+)组中LC数量比HPV16E6(一)组少(P=0.011).LC的表达在HPV16 E6原型组和在HPV16 E6 D25E突变株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813).结论:LC功能缺陷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妇科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与妇科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作为妇科肿瘤标志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充法 ,结合银染色 ,研究 2 3例妇科恶性肿瘤、2 1例良性肿瘤及 2 2例正常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2 3例恶性肿瘤中端粒酶表达阳性者 2 1例 (91.3% ) ,且多数为强阳性 ,强阳性率 73.9% ,阳性表达与肿瘤发展阶段、恶性程度不相关。良性肿瘤 2 1例 ,10例弱阳性 (4 7.6 % )。正常组织 2 2例 ,5例弱阳性 (2 2 .7% )。结论 :端粒酶在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能成为妇科恶性肿瘤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胃癌端粒酶活性和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用端粒重复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检测4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PI)和S期细胞比率(SPF).结果肿瘤端粒酶阳性率为87.5%,癌旁组织阳性率为5.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胃癌端粒酶活性与年龄、性别和分化程度无关,而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胃癌端粒酶表达阳性者较阴性者PI和SPF明显升高.结论胃癌端粒酶活性是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HP感染和胃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对 1 1 6例活检标本及 42例手术标本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及组织 Giemsa染色进行 HP检测 ,同时留取标本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银染法进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HP阳性率在正常胃粘膜、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胃腺癌中逐渐升高 ,阳性率分别为 35 .7%、5 0 %、5 0 %、62 .5 %、68.6% ,胃癌组与正常胃粘膜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端酶活性在正常胃粘膜中阴性 ,在胃癌中为 88.6% ,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 30 .6% )、肠上皮化生 ( 37.5 % )及不典型增生 ( 37.5 % ) ,差异具有显著性 ,在胃癌中端粒酶的活性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 ,且 HP阳性胃癌组端粒酶阳性率 ( 97.9% )明显高于 HP阴性组 ( 67.8% ) ,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1端粒酶活性表达出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中及高表达于胃癌中 ,提示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端粒酶的激活可能与 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