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癌对患者局部免疫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Dong B  Zhang J  Liang P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10):745-74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癌对患者局部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7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癌并自愿接受PMCT者于治疗前,治疗后3d、17d和30d在超声引导下经皮作肝脏穿刺,取癌灶内及其周围肝组织做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计数癌灶内、外CD3、CD45RO、CD56、CD68和CD20阳性细胞数。结果 治疗前癌灶内、外有不同程度的上述细胞浸润。这些细胞主要散布于癌周的肝窦及癌基质内,治疗后3d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经皮微波凝固治疗前、后局部免疫活性细胞功能变化。方法:C地38例病理诊断原发性肝癌,并接受超声导引下经皮微波凝固治疗的患者。分别治疗前及治疗后17d,超声导引下经皮用18G组织切割针于病灶及其周边肝组织取活检标本,取出的组织标本石蜡包埋,采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 、CD56^ 、CD68^ 细胞及T淋巴细胞表面Fas配体;并在光镜下观察,用病理图像分析仪测量治疗前后、后阳性细胞直径、阳性细胞占单位面积百分比、T淋巴细胞Fas-L阳性表达率及治疗前后巨噬细胞内次级溶酶体变化。结果:治疗前肿瘤内仅有少量免疫细胞浸润,多数浸润的CD3^ 和CD56^ 细胞最大径小于10μm,CD68^ 细胞最大径小于18μm。治疗后病灶内浸润的CD3^ 、CD56^ 和CD68^ 细胞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同治疗前相比CD3^ 细胞和CD56^ 细胞t和P值分别为3.48,-4.76和0.025,0.000,巨噬细胞t和P值分别为-2.46和0.028)。最大径大于10μm的CD3^ 和CD56^ 细胞分别由治疗前的10.4%和20.1%增至24.9%和30.2%,最大径大于18μm的CD68^ 细胞由10.2%增至33.4%。T淋巴细胞Fas-L阳性率由治疗前的7.2%增高至20.1%(P<0.01,巨噬细胞内次级溶酶体和T淋巴细胞内细胞器明显增多。结论:原发性肝癌经皮微波凝固治疗提高局部浸润免疫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Dong B  Zhang J  Liang P  Yu X  Su L  Yu D  Ji X  Yu G  Yin Z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6):393-39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疗法(PMCT)治疗肝癌前后影响患者局部免疫状态的因素。方法:78例经肝穿刺活检诊断的肝癌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PMCT治疗,于治疗前,后取肿瘤区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部T淋巴细胞(CD3+),自然杀伤细胞(CD56+),巨噬细胞(CD68+)浸润程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率,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免疫细胞浸润程度与患者临床临床参数间的关系。结果:PMCT治疗前患者肿瘤组织内3种免疫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浸润,浸润程度与外周血甲胎蛋白(AFP)水平呈负相关(CD3+:r=-0.075,P=0.049,CD56 :r=-0.062,P=0.041;CD68^ ;r=-0.007,P=0.035),与癌结节大小呈负相关(CD3^ :r=-0.074,P=0.051;CD56^ :r=-0.100,P=0.12,CD68^ :r=-0.109,P=0.038);与患者年龄,肝功能Child分级,肿瘤分化程度,癌结节数目均无相关性,治疗后治疗区组织3种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强(P<0.01),并与治疗前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呈正相关(CD3^ :r=0.256,P=0.005,CD56^ :r=0.257,P=0.002,CD68^ :r=0.275,P=0.001)。肿瘤细胞PCNA阳性表达率高处免疫细胞浸润少,细胞凝固坏死,PCNA表达阴性但细胞结构尚可见处,免疫细胞浸润程度较高;肿瘤细胞坏死呈无结构处无免疫细胞浸润。结论:肝癌PMCT治疗前,后患者局部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分别受血AFP水平和肿瘤存活程度的影响。PMCT原位完全灭活肿瘤是治疗后局部免疫细胞浸润增加的前提,治疗前调整患者基础免疫状态至较好水平,对提高治疗后局部免疫应答有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微波凝固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对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单极或双极微波天线对肝肿瘤进行整体覆盖原位热凝固灭活治疗,分别于治疗前1w及治疗后2w复查CT、甲胎蛋白(AFP)及超声,检验肝功能、免疫球蛋白、NK细胞、T淋巴细胞及亚群等指标并作比较。结果:20例肝癌患者(45个瘤结节)治疗后2w超声显示,瘤体均缩小,均呈低回声。增强GT显示瘤体内血流信号消失(44/45)。12例原发性肝癌中10例AFP升高患者中有8例降至正常,2例明显下降。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不明显,CD4/CD8明显升高,NK细胞明显上升,免疫球蛋白含量变化不明显。2年内随访20例患者死亡1例。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微波凝固治疗肝癌效果确切,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癌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  张炽敏 《现代医学》2004,32(4):273-276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 ,具有微创、安全、经济、疗效可靠、操作简单、适应证广等特点 ,已经成功应用于治疗失去手术机会的肝癌患者。随着微波天线制作工艺的改进及穿刺技术不断提高 ,治疗适应证正在不断拓宽。现就微波凝固治疗肝癌的原理、操作方法、疗效和存在问题作一综述 ,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冷循环微波刀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疗效及必要性。方法对16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冷循环微波刀后进行1次以上的TACE治疗。其中男154例,女11例,年龄在19~73岁,平均46岁。肿瘤长径≤3cm者84例,3.1~5.0cm者37例,〉5.0cm者44例。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51例,B级14例。均经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采用ECO2100冷循环微波刀(南京亿高微波系统工程有限司产品)治疗行冷循环微波刀,并随后常规行CT以评价冷循环微波刀的疗效,然后行TACE,术后1月行CT检查,以评价肿瘤消融情况,并观察生存率,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冷循环微波刀后完全缓解84例,基本缓解56例,部分缓解25例。冷循环微波刀+TACE的近期效果为根治性122例、亚根治性13例和姑息性30例。肿瘤消融程度与近期疗效密切相关r=0.877,P〈0.001。肝癌冷循环微波刀+TACE治疗后总体1,2,3年生存率为78.2%,65.3%,44.0%。结论 TACE对冷循环微波刀后残余的癌灶或微小转移病灶可起治疗作用;尤其对于大肝癌冷循环微波刀后联合TACE是安全有效及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冷循环微波刀术(PMCT)治疗肝癌的效果。方法 60例患者接受TACE联合冷循环微波刀治疗术。术后4周复查动态增强CT或MR,观察疗效。结果 TACE+PMCT后1个月,肿瘤一次消融率为84.30%。结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冷循环微波刀治疗术是肝癌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明显使肿瘤缩小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动脉导管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CT导向下水循环冷却式微波刀消融治疗(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PMCT)技术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C)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08年10月共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35个病灶,其中直径小于3.0cm的病灶共6个,3.0—4.0cm者6个,4.0—5.0cm者8个,大于5.0cm者15个,平均(4.8±0.7)cm,均采用TACE联合CT导向下循环冷却式微波刀消融治疗,联合治疗后第1、3个月分别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评价治疗疗效。结果肿瘤影像学评价,28例患者35个病灶中,完全缓解24个,部分缓解8个,稳定3个,无进展病例。全组28例目前全部存活,随访时间最长20个月,最短9个月,近期平均生存期13个月。结论TACE联合CT导向下水循环冷却式微波刀消融治疗技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观察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对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的免疫细胞指标,评价该技术对肝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53例行肝癌125I粒子植入术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1天、治疗后7天、14天、21天,28天和56天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查患者外周血CD4+、CD8+、CD3+、CD4+/CD8+比值的变化。结果 125I粒子植入术后第1周,各指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第2周开始, CD4+值比术前明显上升,CD8+明显下降。结论 125I粒子植入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增强,将对肝癌患者的预后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微波凝固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后对TACE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宏亮  许林锋  陈耀庭 《当代医学》2010,16(35):703-705
目的探讨微波凝固热消融治疗后对原发性肝癌血供及TACE治疗的影响。方法本组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因TACE治疗不满意行PMCT治疗,术后2~3月常规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及肝外血供探查,并对肿瘤供血动脉行超选择TACE术。结果 12例患者TACE术中发现肝外供血动脉,膈下动脉6支,右肋间动脉2支,胃左动脉1支,右肾动脉1支,左右胸廓内动脉各1支;PMCT术后TACE发现新增肝外营养血管8例,分别为右膈下动脉5支,右侧下位肋间动脉2支,右肾动脉1支;对全部新生肝外血供均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结论 PMCT可有效杀灭肝癌肿瘤细胞,但因其造成的创伤可诱导肝外新生肿瘤供血,在随后进行的肝癌介入治疗中应积极寻找新生肝外血供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魏元东  汤雷 《安徽医学》2014,35(1):50-52
目的 探讨经皮水循环微波固化术(PMCT)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13 例患者的肿瘤负荷、肿瘤占位效应、减轻疼痛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等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PMCT在中晚期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中能有效的减轻肿瘤负荷,解除部分肿瘤的占位效应,同时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 PMCT在对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是确切、安全、可重复使用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该文旨在评价B超引导下冷循环微波刀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4年3月~2007年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接受冷循环微波刀治疗的226例肝癌患者共310个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观察手术前后临床症状、AFP浓度及肝功能的变化,采用B超、CT比较肝癌结节直径及血流情况,并随访记录患者治疗后1、2、3年生存率.结果 术前血清AFP为(434.6±38.5)ìg/L,术后1周明显下降为(256.3±22.7)ìg/L;肝功能于术后1周出现轻度变化,1个月内获得改善;术后3月肿瘤完全消失38例,明显缩小167例,无明显变化21例;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4.8%(169/226)、62.4%(141/59)和38.5%(87/226),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发生.结论 冷循环微波刀是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理想手段,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操作简便等优点,符合微创理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肝动脉化疗栓塞与微波热凝固疗法联合全身化疗治疗转移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例经组织学证实的转移性肝癌患者中,8例为大肠癌转移,4例为胃癌转移,8例为小肠癌转移.共30枚结节,肝动脉栓塞化疗后1~2周内进行超声引导下微波热凝固治疗.联合全身化疗方案为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结果 21枚直径<5.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PMCT) 肝表面肿瘤的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方法 2009 年10 月-2011 年6 月85 例患者共计103 个紧邻腹壁的肝表面肿瘤行PMCT 治疗,病灶直径0.7-8.1(4.1±2.3)cm,治疗过程中视测温情况适时调节微波辐射功率.随访3-28(11.2±4.5) 个月,观察肿瘤灭活情况、肝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1 次消融肿瘤完全坏死率76.6%(79/103),2 次消融肿瘤完全坏死率100% ;8 个病灶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7.7%.术后46 例(54.1%) 出现不同程度发热,59 例(69.4.1%) 出现局部疼痛,3 例出现腹胀,肩背部放射痛、恶心呕吐、皮肤灼伤各1 例,无与手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PMCT 治疗肝表面肿瘤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NK细胞水平,分析T细胞与NK细胞的变化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7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45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45例和健康对照组45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检查三组患者的T细胞(包括CD3+CD4+、CD3+CD8+、CD4+CD25+)及癌组织的NK细胞计数。结果:肝癌组CD3+CD4+、CD3+CD8+、CD4+CD25+均有所下降,与肝脏良性病变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癌组织NK细胞计数有明显上升,与肝脏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有外周血中T细胞的降低,组织NK细胞上升,两者可有效反映患者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微波消融治疗(PMCT)及TACE+PMCT 3种介入治疗方案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为制定治疗方案,提高原发性肝癌(PHC)的治疗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分别进行TACE、PMCT及TACE+PMCT 3种介入治疗方案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 3组中以TACE+PMCT治疗效果最好,生存率最高,血清甲胎蛋白(AFP)改善以及肝功能分级改善情况以TACE+PMCT组最佳。结论TACE+PMCT疗效显著,治疗后AFP及肝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单纯TACE或PMCT方案,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确切、安全、微创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肠癌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方法:采用三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40种抗白细胞分化抗原单克隆抗体(MoAbs)与大肠癌细胞系HR8348的反应性.结果:抗CD2、CD3、CD4、CD5、CD7、CD8、TCR(α/β)、TCR(δ/γ)、CD10、CD11b、CD14、CD16、CD19、CD22、CD25、CD28、CD33、CD34、CD35、CD36、CD38、CD41a、CD45、CD45RA、CD45RO、CD56、CD61、CD64、CD66b、CD69、CD71、CD117、CD122和 Lambda F(ab')2MoAbs与HR8348细胞系均不反应(阳性率(10%).抗CD13、CD15、CD20、CD38、CD95和HLA-DR MoAbs与细胞系HR8348呈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阳性率11.33%~86.39%).结论:实验证明,大肠癌细胞系HR8348与白细胞谱系有部分相同的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微波凝固(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TACE联合PMCT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TACE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影像学评价及治疗后1、2、3年的生存率。结果观察组的缓解率为81.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6.49%、72.06%、60.8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14%、53.37%、3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且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PBC患者与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和肝脏内淋巴细胞及其活化状态(分子标记:HLADR+CD3+),初始T细胞(CD45RA)、记忆T细胞(CD45RO)及趋化因子受体CXCR3,了解肝内淋巴细胞活化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流式细胞法检测两种肝病患者外周血和肝内淋巴细胞分子标记CD3、CD4、CD8、HLADR+CD3+、CD45RA、CD45RO、CXCR3,统计分析。结果:PBC患者在外周血中以CD4+T淋巴细胞为主,肝内浸润淋巴细胞CD8+T和CD4+T淋巴细胞无明显差异;肝内与外周血比较:CD4+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CD4/CD8比例明显降低, HLADR+CD3+T淋巴细胞无显著性差异,CD45RA明显低于外周血,CD45RO则无显著性差异。CXCR3高于外周血中。与NASH比较:PBC患者肝内CD4+T细胞增多;CD4/CD8上升,HLADR+CD3+增高,CD45RO、CD45RA减少,CXCR3增多;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HLADR+CD3+两组间无显著差异。CD45RA减少,CXCR3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B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活化状态与肝内免疫状况有关;肝内CD4+T淋巴细胞较NASH增多,提示CD4+T的活化和增殖是PBC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环节;记忆性T淋巴细胞数量(CD45RO)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得以不断进行的原因;CXCR3与T淋巴细胞向肝脏定向迁徙有关。  相似文献   

20.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nalysis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Objective To examine 10 cases with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 analyze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and improve early diagnosis of this disease. Methods We studie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ALCL using histopathological methods.Leukocyte common antigen (LCA), CD20, CD30, CD45RO, CD68, 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 cytokeratin (CK) and HMB45 antibodi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of their respective antigens from routine paraffin samples of the patients.Results Ten patients (7 men and 3 women, aged 31 to 84 years) complained of subcutaneous masses or papular eruptions over their lower trunks and extremities.Histopathologically, the lesions were composed of numerous large round or oval pleomorphic cells.The cytoplasm was usually abundant, amphophilic or basophilic, and finely vacuolated.Nuclei were commonly eccentrically localized and lobated or horseshoed in shape, and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and Reed-Sternberg-like cells were seen.Nucleoli were generally multiple and large.Of the 10 patients, tumor cells displayed positive antigen expression of CD30 in all cases, positive CD45RO in 6 cases, positive CD20 in only 1 case, but negative CD45RO and CD20 expressions in 3 cases.Two patients died at 7 weeks and 34 years of follow-up, respectivelyConclusion 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hist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positive CD30 staining for differentiation of this disease from other malignant skin tum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