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为病毒(HBV)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对抗原诱导的抗体应答反应。方法 选择18例无症状HV携带者(ASC)和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C),同时选择15例自愿者作正常对照,分离PBMC,在体外应用血源乙肝表达抗原(HBsAg)和重组乙肝核心抗原(rHBcAg)刺激,检测相应特异性抗体的产生。结果 ①无症状HBV携带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抗体应答,分  相似文献   

2.
3.
HBV母婴传播致新生儿免疫失败的原因和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新生儿HBV免疫失败与宫内HB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 DNA及其与白细胞介素2(IL-2)的相互关系,探讨HBV母婴传播致新生儿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内在机制.方法:52例HbsAg阳性无症状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实验组,8例HBV M阴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巢式联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技术检测新生儿血清和PBMC中HBV DNA,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HBV M),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合免疫法检测PBMC在植物素(PHA)和HBsAg刺激下,培养上清液中IL-2的含量.结果: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PBMC中HBV DNA阳性者免疫接种失败率明显高于PBMC中HBV DNA阴性者,有显著差异性(P<0.01).PHA或HBsAg刺激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PBMC中HBV DNA阳性者PBMC培养上清液中IL-2含量明显低于PBMC中HBV DNA阴性者和正常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后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HA或HBsAg刺激下,免疫接种失败新生儿PBMC培养上清液中IL-2含量明显低于免疫接种成功新生儿和正常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后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宫内感染HBV并侵犯PBMC,是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的重要原因;HBV侵犯PBMC可使其IL-2分泌能力下降,可能是导致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TherapeuticeffectivenessofinterferonalphaonhepatitisBvirusDNAin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GuoYabing(郭亚兵);ZhangJisuo(张继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60例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血清中乙肝病毒DNA。结果:60例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血清中乙肝病毒DNA的阳性率分别为43.3%,45%;同时检测血清中HBeAg,其阳性率为28.2%;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DNA的阳性检测率与血清乙肝病毒DNA具有一致性;急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DNA的阳性率为20%,慢性肝炎和肝炎肝硬变分别为56.7%,40%,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DNA的阳性检出率在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DNA的存在与乙型肝炎的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索了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介素-2受体(IL_2R)的方法及其条件.以PHA与ConA诱导单个核细胞IL_2R表达的最适细胞浓度为3×10~6/ml:PHA和ConA最适浓度分别为100μm/ml和10μg/ml,PHA诱导较ConA为优.PHA诱导细胞IL_2R的表达24h达到高峰,尔后逐渐下降.第一抗体(抗—Tao)和第二抗体(荧光抗体)与单个核细胞孵育时间分别以20min和10min为好.检测同一标本不同复管的细胞(1×10~6)IL_2R结合荧光抗体mol(简称M)为5.22±0.45×10~(10),变异系数(CV)为8.6%,表明该法稳定性较好.测定5例正常人细胞(1×10~6)IL_2R结合荧光抗体M为4.8±0.97×10~(10).CV为20.2%,结果表明该法能较客观检测出不同个体IL_2R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miR-194-5p和镁离子(Mg2+)转运蛋白1(MagT1)表达水平,阐明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40例HBV携带者(HBV携带组)、40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CHB组)和40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重度CHB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并利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s,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PBMCs中miR-194-5p及MagT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PBMCs中MagT1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和PBMCs中Mg+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研究对象PBMCs中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自然杀伤细胞受体2群D分子(NKG2D)表达水平。在293T细胞中分别转染miR-194-5p mimic质粒(miR-194-5p mimic组)和miR-NC质粒(miR-NC组),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2组293T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BV携带组、轻中度CHB组和重度CHB组患者PBMCs中Mag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g2+水平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NKG2D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miR-194-5p mRNA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PD-1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HBV携带组和轻中度CHB组比较,重度CHB组患者PBMCs中Mag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g2+水平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NKG2D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miR-194-5p mRNA及CD8+T细胞表面分子PD-1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HBV携带组比较,轻中度CHB组患者PBMCs中Mag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g2+水平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NKG2D表达水平降低(P<0.05),miR-194-5p mRNA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PD-1表达水平升高(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MagT1是miR-194-5p靶基因。结论:miR-194-5p可能通过靶向下调MagT1表达,引起MagT1介导的Mg2+内流障碍,造成CD8+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降低,导致乙型肝炎慢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慢性丙型肝炎 (丙肝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内病毒抗原进行鉴定及定位研究。方法应用抗 -HCV核心区和NS3单抗及光镜、电镜免疫组化技术对丙肝患者PBMC进行免疫酶标记。结果光镜免疫酶染色 ,HCVAg强阳性的PBMC内常规电镜首次发现其胞质空泡中直径 5 0~ 80nm具有双层膜的球型HCV颗粒和正在芽生病毒颗粒 ,均被免疫电镜酶反映产物特异性标记。结论免疫电镜证实 ,常规电镜所见病毒颗粒确为丙型肝炎病毒。从而为HCV感染PBMC并在其中复制提供了确切的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Hepatitis G virus( HGV) is identified as a mem-ber of Flaviviridae family and is a single chain( )RNA virus.The transmission route of HGV is sameas that of hepatitis C virus( HCV) ,mainly thoughthe approaches of blood product use and intravenousinjection.Thus,HCV- HGV co- infection becomespossible.There has been domestic report about de-tecting HGV RNA in serum of hepatitis C,but notdetecting it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 simultaneously.Therefore,som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维生素D(VD)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IFN-α)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分子及其抗黏病毒A蛋白(Mx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63例就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运用Ficoll分离液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以不同浓度IFN-α和VD单独和联合处理PBMCs细胞,再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分析处理后细胞内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分子STAT1、STAT2、干扰素调节因子9(IRF-9)以及Mx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经0~1 600 IU/ml IFN-α处理后,PBMCs 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分子STAT1、STAT2、IRF-9及MxA蛋白表达显著增高,其中400 IU/ml IFN-α处理时,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分子表达量最高.经0~100 nmol/ml VD处理后,PBMCs 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分子STAT1、STAT2、IRF-9及MxA蛋白表达增高,其中0.1 nmol/ml VD处理时,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分子表达量最高.与IFN-α单独处理相比,VD与IFN-α联合处理患者PBMCs 后,细胞内STAT1、STAT2、IRF9及MxA的蛋白表达显著升高.结论 VD可能通过上调IFN-α 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分子及抗病毒蛋白的表达进而增强IFN-α 抗病毒效应.  相似文献   

11.
王晖  杨志健  黄峻  朱铁兵  王连生  曹克将 《医学争鸣》2005,26(16):1475-147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否激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表达.方法:选择NF-κB基线时呈阴性反应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其中单纯造影组22例,支架治疗组28例.分别于冠脉造影或支架术后4 h及术后第1,2,3 d留取全血抗凝标本;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测定PBMCs中NF-κB的活性.结果:支架术程中NF-κB活性呈动态变化,于术后1 dNF-κB活性显著性升高呈阳性反应,术后2 d NF-κB活性达峰值,术后3 d NF-κB活性有下降,但仍保持在高水平表达状态.而造影组患者则没有NF-κB活性变化.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激活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活性.  相似文献   

12.
Li Z  Li Y  Huang L  Xu H  Yu X  Ye R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6):846-850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12(IL-12)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及对STAT3和STAT4信号传导分子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印迹分别对39例SLE病人和11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研究,培养的细胞上清液中的IL-12水平应用ELISA法检测。结果:IL-12的蛋白和基因水平在狼疮活动及静止期均较正常对照高,PHA能促进IL-12的表达。IL-12能够单独诱导STAT3和STAT4的活化,尤其是在SLE活动期;然而IL-12对正常PBMC没有作用;以IL-12 PHA处理正常PBMC时,可以观察到STAT3和STAT4的活化。结论:IL-12可通过异常磷酸化的STAT3和STAT4信号分子在SLE中发挥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3.
快程序接种改善HBV阳性母亲子女的免疫效果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快速乙肝疫苗接种方案对HBV标志阳性母亲子女的免疫效果。方法健康受试者分3组,组1、3为HBV标志阳性母亲的子女,组2为正常母亲子女.组159名,年龄1h-12(5.3)a。组254名,年龄1h-13(4.8)a。组3(对照组)62名,年龄1h-13(5.5)a。组1和组2按快程序(d0、7、14)、组3按标准程序(mo 0、1、6)三角肌内接种10μgCHO乙肝疫苗。于首针接种后1、3、7、12、24和36mo分别查HBsAb滴度等。结果全程接种完成率三组(100%、100%和91.9%)接近(P〉0.05)。首针接种后1、3mo组1(81-3%、83.1%)和组2(96.3%、96.3%)HBsAb阳转率显著高于组3(3.2%、22.6%)(P〈0.01),组2明显高于组1和组3(P〈0.01);7—36mo各时段者组1和组3接近(P〉0.05),均明显低于组2(P〈0.01)。血清HBsAb保护率3组间差异与HBsAb阳转率类似。首针接种后1、3moHBsAb几何平均滴度(GMT)组1(84.3IU/L、84.5IU/L)和组2(138.4IU/L、143.6IU/L)显著高于组3(2.7IU/L、28.2IU/L)(P〈0.01),7-36mo各时段者组1和组3接近(P〉0.05),均明显低于组2(P〈0.01)。3组中父亲为HB病人/HBsAg/HBV携带者的19名中6名无反应,8名弱反应,5名反应;父亲为HBsAb阳性者均有反应。结论快程序接种方便;HBsAb阳转率高,GMT峰值出现早;为儿童乙肝免疫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在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和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SDNS)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检测的临床意义,并且阐明IL-17参与儿童NS的发病机制及临床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47例,其中,SSNS 20例,SDNS27例,并选择2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血检测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24h尿蛋白定量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PBMC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培养液上清的IL-17浓度,分析IL-17浓度与24 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SSNS组和SDNS组患儿的ALB、TC、TG、BUN、Scr、β2-MG以及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IL-17的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SDNS组IL-17浓度明显高于SSNS组与对照组(P<0.05)。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两组患儿IL-17浓度与24 h尿蛋白值呈正相关(r=0.949,P<0.01);治疗后SDNS组IL-17浓度下降值与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值呈正相关(r=0.767,P<0.01)。结论:IL-17在儿童PN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推测IL-17可能是引起NS患儿激素依赖的重要原因,因此监测IL-17浓度的变化可以作为观察儿童PNS疗效的一个重要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长期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纯化,为后续研究提供方便。方法用聚蔗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对长期培养的PBMC进行再次分离和纯化。结果用聚蔗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再次处理长期培养的PBMC,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PBMC。结论聚蔗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是纯化长期培养的PB-MC的一种简便、快捷、成本低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蝉拟青霉总多糖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抗肿瘤活性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对肿瘤细胞株U937、K562的直接抑制作用.方法:用水提取蝉拟青霉菌丝体总多糖,以MTT法测定不同浓度总多糖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白血病细胞株U937、K562增殖的影响,ELISA法测定多糖作用44 h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TNF-α、hIFN-γ的含量.结果:一定浓度的蝉拟青霉多糖能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率升高,较高浓度多糖能抑制白血病细胞株U937、K562的增殖,同时蝉拟青霉多糖能提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hTNF-α、hIFN-γ.结论:蝉拟青霉多糖可能具有直接抑制U937、K562的增殖作用;能提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能力,使其分泌hTNF-α、hIFN-γ升高,从而可能促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杀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尼古丁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 (TNF)的影响 ,探讨吸烟使血浆TNF水平升高的可能机制。方法 :分离 2 1名不吸烟与 19名吸烟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每名志愿者的PBMC分成A ,B ,C三组 ,A组培养基中不加尼古丁 ,B和C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 5 0ng·ml- 1 和 5 0 0ng·ml- 1 浓度的尼古丁 ,体外培养 72h后检测上清液TNF水平 ,观察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吸烟A组TNF水平显著高于不吸烟A组 (P <0 .0 5 ) ,吸烟B组TNF水平显著高于不吸烟B组 (P <0 .0 5 ) ;不吸烟C组TNF水平显著高于不吸烟B组 (P <0 .0 5 ) ,且两组均显著高于不吸烟A组 (P <0 .0 1,P <0 .0 5 ) ;吸烟B组TNF水平显著高于吸烟A组 (P <0 .0 5 ) ;而吸烟C组TNF水平则显著低于吸烟A组和不吸烟C组 (P <0 .0 5 ,P <0 .0 5 ) ,且PBMC增殖也受到抑制 ,其增殖倍数显著低于吸烟A组和不吸烟C组 (P <0 .0 5 ,P <0 .0 5 ) ,TNF水平与细胞增殖倍数呈正相关 (r =0 .93,P <0 .0 5 ) ,直线回归方程式为 ^Y =2 .913X - 2 .95 5。结论 :尼古丁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TNF ,且作用大小随剂量增大而增大 ,但高浓度尼古丁反而抑制TNF分泌 ,这可能是吸烟升高血浆TNF水平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平滑肌祖细胞分化的培养方法。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加有牛垂体提取物的M-199培养基中,第8天予以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刺激促进细胞分化,刺激15 d后运用RT-PCR、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平滑肌细胞特异性α-辅肌动蛋白(α-SMA)、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MHC)、调宁蛋白(Calponin)、CD34、Tie-2和Flk-1的表达,并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培养细胞α-SMA阳性表达率,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在PDGF-BB刺激培养15 d后细胞表达平滑肌细胞的标记α-SMA、SM MHC和Calponin,同时表达干细胞的标记CD34,并发现其Flk-1阳性表达,Tie-2阴性表达。PDGF-BB刺激后细胞α-SMA阳性表达率为(90.57±5.63)%,与阴性对照细胞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后第8天,使用PDGF-BB刺激可使其向平滑肌前体细胞分化,提出了一种新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侵犯淋巴细胞对慢性乙肝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水平, PCR方法扩增乙肝病毒DNA片段.血清中HBV DNA检测采用斑点杂交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IFN-γ水平降低,但无显著差异性;而IL-4水平明显增高(F=17.4,P<0.01).血清中HBV DNA 水平与PBMC培养上清液中的IFN-γ水平呈负相关(rs= 0.53, P<0.01).62.9%(35/56)的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PBMC中检出HBV DNA,HBV DNA 阳性组和阴性组的IFN-γ水平具有显著差异(F=15.2,P<0.01).结论 (1)慢性乙肝患者的外周血以Th2类细胞因子占优势.(2)乙肝病毒侵犯淋巴细胞可能影响其免疫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