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乙基纤维素-壳聚糖包衣膜处方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适合制备乙基纤维素一壳聚糖混合包衣膜的用量配比及增塑剂。方法配制不同比例乙基纤维素一壳聚糖混合溶液,加入不同浓度的增塑剂,考察溶液的粘稠度和干膜的形态,筛选乙基纤维素和壳聚糖的最佳比例以及增塑剂最佳浓度,然后固定这两种因素,加入不同增塑剂制成干/湿膜,研究不同膜的玻璃化温度、机械性质、吸水性及渗透性和增塑剂的溶解性。结果随着壳聚糖比例增加,混合包衣液的粘度逐渐下降,包衣膜形态逐渐均匀,并以6:20为转折点。增塑剂的浓度对混合包衣膜的性质并无显著性影响。以水不溶性增塑剂制备的混合膜稳定性和机械性较好。结论乙基纤维素与壳聚糖在邻苯二甲酸丁酯等水不溶性增塑剂作用下以一定比例混合形成性能优良的混合包衣材料。  相似文献   

2.
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构筑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并优化其制备工艺,初步考察微囊的载药性能。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用正交设计优化了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制备方法,用显微照相考察微囊的外观形态。以阿霉素为模型药初步研究其载药性能。结果发现:微囊外观圆整,平均粒径为59.68μm(30-250μm,56.08%),载药微囊的包封率可达80.46%。制备了外观圆整的微囊,其对阿霉素有较好的包载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囊材制得的硝酸益康唑微胶囊的含量、稳定性、缓释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胶囊的含量;采用经典方法,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来考察微胶囊的稳定性;采用渗透法,在相同条件下,测定硝酸益康唑栓剂和硝酸益康唑微胶囊的累积释放百分率。结果微胶囊载药量为36.47%;对光和单纯的高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湿热条件下不稳定;与栓剂相比,硝酸益康唑微胶囊释放速度缓慢。结论硝酸益康唑微胶囊呈规则球形,性质稳定,具有明显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4.
5.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应用抗肿瘤药物后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及其程度和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各种药物的应用以及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然后对采集的信息逐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此为:消化系统57.4%,血液系统33.7%,心脏毒性11.3%,神经毒性10.6%。恶心呕吐和骨髓抑制不良反应最常见、发生率最高,影响最大。结论: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毒副作用大,一般为剂量限制性毒性。  相似文献   

6.
胸腔置管引流并用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胸腔置管引流并给予胸腔内注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100例病人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50例,应用国产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腔引流积液,并注入平阳霉素、卡铂、干扰素;并与应用传统钢针抽液并注入药物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2.0%明显高于对照组58.0%(χ2=7.345,P<0.05).结论 胸腔置管引流并用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环孢素缓释栓剂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制备环孢素缓释栓剂 ,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研究。方法 先用复凝聚法将环孢素制成微囊 ,进而制成微囊栓剂 ,并与普通环孢素栓剂作对照 ,进行体外释放度研究。结果 环孢素微囊及其微囊栓剂的T50、Td、T80 比其普通栓剂明显延长 ,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1) ,且环孢素微囊栓剂的T50、Td、T80 也比其微囊明显延长 ,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环孢素微囊及其微囊栓剂均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且环孢素微囊栓剂的缓释作用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8.
In recent years,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drug release system,and manybiodegradable high molecular materials have beenused in human body.Asa drug cancer,the sustainedand controlled drug release system must be able toentrap drug in its molecularnetwork,and once intro-duced into human body,it can be degraded by pro-teinase,resulting in sustained release of drug.Gelatin is such a high molecule with good histocom-patibility.In this study,we impregnated adriamycininto a 2 …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丹参素微囊。 方法 以包封率为指标,比较不同囊材的包封情况;以微囊产率为指标,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和设计确定喷雾干燥条件;对制备的微囊进行体外释药研究。结果 以PVA 作为囊材,囊材与药物比例为3∶1,喷雾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190 ℃,蠕动泵进样速率36 r/min,微囊包封率为85.0%,产率为56.1%,70%以上微囊粒径在6~12 μm。 结论 制备丹参素微囊工艺合理,产品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利福平乙基纤维素微球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下丘脑背内侧核(nucleus dorsomedialis hypothalami, NDM)升压反应的机制。 方法:大鼠脑内或静脉注射不同药物,记录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1)谷氨酸(glutamate,Gin)注入NDM,P物质注入室旁核(nucleus  paraventricularis,NPV)或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RVL)均引起升压反应;(2)NDM升压反应可被双侧NPV或RVL内注入P物质拮抗剂衰减,但RVL内注入阿托品无此效应;(3)静脉注射酚妥拉明也能使NDM升压反应减小,而心得安或甲基阿托品静脉注射对该反应无影响。结论:Glu注入 NDM可通过NPV(P物质受体)和RVL(P物质受体)-交感缩血管神经系统引起升压反应。  相似文献   

12.
化疗是癌症治疗的主要策略之一。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学的进展,很多抗肿瘤药物成功研发,极大地改善了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但是肿瘤的多药耐药性也随之而来.严重影响了化疗药物的疗效。本文针对发表在《临床医师肿瘤杂志》(CA Cancer J Clin)2009年第2期的一篇文章,提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肿瘤耐药间形成一场特殊的“军备竞赛”,在我们研发抗肿瘤药物时还必须深刻认识到肿瘤多药耐药性的机制,期望能够引起同行的争鸣。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通过构建抗癌药物基因组学知识表示模型,丰富药物、基因、疾病以及个性化用药等之间的语义关系,为临床医生精准用药、联合用药等提供参考依据,为药学科研人员开展新药研发、老药新用等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癌症患者查询药物知识提供服务支撑。方法:对DrugBank、RxNorm、FDA药品说明书等药物基因组数据进行整合和抽取,在通用药物基因组学知识表示模型的基础上,涵盖药物、基因、疾病3个基本维度,并拓展个性化用药、药物副作用等知识维度,设计知识表示框架,确立相关实体类型,发现和定义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语义关系。在构建好的抗癌药物基因组学知识表示模型的基础上,以黑色素瘤相关药物为例,对知识表示模型进行填充,并对实体和实体间语义关系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实现了药物、基因、疾病、个性化用药、药物副作用5类实体的概念抽取,定义了实体间的15种语义关系,构建了黑色素瘤药物基因组学相关的136个知识三元组。结论:面向抗癌药物精准用药的药物基因组学知识表示模型可以确定癌症用药与基因突变、人群、药物副作用之间的关联和推动药物基因组学知识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参麦注射液预防由抗癌药物引起的浅静脉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预防由抗癌药物引起的浅静脉炎及毒副反应。方法 126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 每组63例。治疗组应用参麦注射液20ml NS100ml,于化疗前后各静脉滴注1次,对照组单纯化疗。结果 治疗 组浅静脉炎发生率为20.63%(13/63),对照组47.62%(30/63)。结论 化疗期间配合使用参麦注射液,对预防抗 癌药物所致的浅静脉炎疗效可靠,无毒副反应,同时又能够提高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种常用化疗药物连续刺激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HEPG2细胞株经阿霉素(ADM)、氟尿嘧啶(5-FU)、顺铂(DDP)、联合化疗刺激。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增殖相关蛋白erbB-2和c-myc的阳性细胞数及平均荧光强度,以此推算出不同药物连续作用细胞株后以上增殖蛋白总表达量。结果HEPG2细胞株正常培养过程中,各蛋白表达本身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各化疗药物组以及联合化疗药物纽连续刺激细胞株6个周期,erbB-2和c-myc蛋白表达总量变化无明显规律。将各组不同周期表达的增殖蛋白总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未发现组间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药物作用下肝癌细胞增殖蛋白表达完全不同,提示临床进行个体化精确化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溶剂蒸发法研制了以乙基纤维素、羟两基甲基纤维素苯二甲酸酯等聚合物为包覆材料的维生素C微胶囊,探讨了微胶囊化的条件和包覆效果,并测定了微胶囊的载药量及其溶解释放性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32P玻璃微球(phosphorus-32 glass microspheres,32P-GMS)经支气管动脉栓塞内照射治疗支气管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经病理确诊的24例支气管肺癌患者均接受2个周期的全身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NSCLC)采用CAP方案化疗;小细胞肺癌(SCLC)采用EP方案化疗. 4 wk为一周期. 所有患者均于第8周后复查胸部CT,在证实其病灶变化不明显后行支气管动脉局部灌注化疗并以32P-GMS与超液化碘油的混悬液进行栓塞. 于第12周观察治疗前后胸部CT影像学改变、临床症状、副作用及介入并发症等发生率. 结果: 32P-GMS支气管动脉超选择性介入栓塞内照射术治疗肺癌疗效显著,完全缓解(CR) 5例(21%),部分缓解(PR) 15例(62%),稳定(SD) 3例(12%),进展(PD) 1例(4%),有效率(CR PR) 83%;除1例出现一过性脊髓缺血,经积极治疗后好转外,未见其他并发症. 结论: 全身化疗后序贯32P-GMS肿瘤血管支栓塞内照射加局部灌注化疗治疗支气管肺癌有较高的近期缓解率,患者耐受良好,是治疗肺癌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比研究了大鼠肝动脉灌注阿霉素与明胶微球加阿霉素对肝脏药物吸收的*响。实验证明:直径60μm的微球选择性栓塞肝窦前小动脉,栓塞远端血管内血流缓慢或停滞,使肝细胞对药物的吸收时间相对延长,降解和排泄减慢,在局部产生区域性高浓度,同时减轻药物毒副作用。故认为,肝动脉灌注微球可明显增加同时应用化疗药的组织吸收,增强局部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和染色体畸变(CA)的方法,观察了长期接触化学抗癌药物的护理人员和肿瘤研究人员的淋巴细胞变化,以估价接触抗癌药物对人体DNA稳定性的影响,共30例。结果表明:接触者的SCE值比非接触者高,(P<0.01)。其染色体畸变值也比非接触者显著增高,(P<0.01)。这就说明抗癌药物能诱发SCE和染色体畸变并使其比率显著增高,本文并进一步探讨了SCE值的变化和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机理以及环境暴露程度对SCE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