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Th细胞极化群体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Th)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情况,以测定Th1/Th2 /Th3细胞的百分数,探明Th细胞各极化群体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常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佛波脂(PMA)、钙离子导入剂伊屋诺霉素Ionomycin、细胞内转运阻断剂莫能星Monensin的刺激下,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FACS)对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Th细胞内IL-4、IFN-γ和TGF-β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2.3%-18.6%的CD4+T细胞为Th1细胞,0.9%-9.2%为Th2细胞;0.7%-7.1%的细胞仅表达TGF-β, 为Th3细胞.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CD4+T细胞中,以Th0细胞居多;而Th1细胞则随着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炎症活动的加剧而明显增多,在炎症活动明显的慢性乙型肝炎,其Th1百分数明显高于炎症活动呈静止状态的慢性乙型肝炎;Th2细胞在慢性HBV感染的不同阶段则较为恒定(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h3细胞的百分数则随着肝组织炎症活动的加剧,其比例也明显减少(P<0.05),在无症状携带者(AsC)组,Th3细胞的百分数远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对照组(P<0.05) .Th3细胞重叠于Th2细胞之中.结论 Th1细胞类因子与炎症活动呈正相关,Th2细胞可能与HBV感染的慢性化相关联.而Th3细胞与Th2细胞协同发挥负性免疫调节作用,并可能与慢性HBV感染的免疫耐受状态相关联.  相似文献   

2.
Th1/Th2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中CD4^+T细胞内IL-4和IFN-γ的表达情况,以测定Th0/TH1/Th2细胞的百分数,探明Th、、Th2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常规分离PBMC,在PMA,ionomycin、莫能菌素的刺激下,采用工细胞检测(FACS)对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CD4^+T细胞内IL-4和IFN-γ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2.3%~  相似文献   

3.
辅助性T细胞极化群体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Jiang R  Lu Q  Hou J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10):741-744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Th)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情况,以测定Th1/Th2/Th3细胞的百分率、探明Th细胞各极化群体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将36例 性HBV感染者分2例,慢性HBV感染组和中度慢性乙型肝炎组,每组18例患者。正常对照组12名。常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然佛波二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DMC)中CD4~+T细胞内IL-4和IFN-γ的表达情况,以测定Th0/Th1/Th2细胞的百分数,探明Th1、Th2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常规分离PBMC,在PMA、ionomycin、莫能菌素的刺激下,采用流式细胞检测(FACS)对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CD4~+T细胞内IL-4和IFN-γ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2.3%-18.6%的CD4~+T细胞为Th1细胞,0.9%-9.2%为Th2细胞;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CD4~+T细胞中,以Th0细胞居多:而Th1细胞则随着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炎症活动的加剧而明显增多,在炎症活动明显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Th1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炎症活动呈静止状态的慢性乙型肝炎;Th2细胞在慢性HBV感染的不同阶段则较为恒定,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Th1细胞与炎症活动呈正相关,Th2细胞可能与HBV感染的慢性化相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 动态观察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对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中IFN-γ、IL-10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CHB患者26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3、6、9个月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在rHBcAg刺激下培养72h,ELISA法检测上清中IFN-γ、IL-10含量。结果 未经治疗的CHB患者IL-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生成量无显著差异(P>0.05)。拉米夫定治疗后各时间点,IFN-γ量较正常对照组和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IL-10量减少,在治疗后第1、9月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完全应答组和部分应答组IFN-γ生成量均较治疗前高(P<0.05),而IL-10的生成量仅在完全应答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 对拉米夫定治疗发生完全应答的CHB患者,其Th1细胞应答增强,Th2细胞应答减弱。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患者Th17细胞的数量和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方法收集15例初次诊断未经治疗的PV患者以及配对的11例健康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V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在CD4+T淋巴细胞中的百分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的IL-17、IL-6、IL-23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TGF-β)的水平。结果PV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百分率较正常对照明显增高;血浆中IL-17和IL-6水平升高,IL-23的水平降低,TGF-β的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Th17细胞的增多以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与PV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中Th17细胞对血清IL-6和IL-23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0例(病例组),含轻度慢性乙肝、中度慢性乙肝、重度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各50例,对照组(健康者)48例,均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数量、血清IL-23和IL-6的浓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肝纤维化指标:PCⅢ(Ⅲ型前胶原)、IV-C(IV型胶原)及HA(透明质酸酶)和肝损伤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统计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及关系。结果:病例组Th17数量、IL-23和IL-6的浓度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病情程度不同有显著变化(P<0.05);Th17细胞数量与血清IL-23、IL-6的浓度呈正相关(P<0.05),IL-23和IL-6的浓度与肝纤维化指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Th17细胞可能通过调节血清IL-23、IL-6的浓度导致慢性肝炎患者肝细胞促进炎症反应,继而引发进一步的肝纤维化,促进肝病变。  相似文献   

8.
小剂量干扰素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目前国内外首选是干扰素,单用干扰素疗效尚不尽人意,停药后复发率高,且大剂量副作用大[1~3]。我院于1995年8月至1996年12月,应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小剂量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病例选择:按1995年5月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诊断标准,选择无肝病家族史、HBeAg阳性,ALT异常慢性乙型肝炎60例,其病史均在5年以内。60例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者10岁,最大者43岁,平均25岁。选择同期住院病人30例,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干扰素α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抗原提呈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集 2 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前和治疗满 4个月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4和重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 7d使DC增殖、成熟 ,随后与HBsAg共同孵育 3h ,丝裂霉素C处理后再分别与自体PBMC共同培养 72h ,培养结束前 1 2h加入 7 4× 1 0 4Bq3 H TDR ,收集细胞测定cpm值。实验中以 8名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干扰素α治疗 4个月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的增殖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 ,在相同培养条件下 ,细胞总量平均增加了 2 .8倍 ;治疗前DC的抗原提呈作用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治疗后组 (均为P <0 .0 0 1 ) ,治疗 4个月时DC的抗原提呈作用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进一步分析发现 ,与无应答组比较 ,完全应答组不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 ,DC的抗原提呈作用均显著增强 (P <0 .0 1和P <0 .0 0 1 ) ,而部分应答组与无应答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 >0 .0 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的抗原提呈能力低下 ,干扰素α治疗可显著提高DC的抗原提呈作用 ,并且DC的抗原提呈能力似乎与患者对干扰素α的应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胸腺肽对哮喘大鼠外周血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用新医学》2002,4(2):99-1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病毒感染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病人共79例,予以ETV口服0.5 mg/d,每3个月随访病人肝功能、HBV-DNA、乙肝两对半.结果:HBV感染病人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分别为45.6%、60.8%、81.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分别为67.24%、86.20%、96.55%,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升高(P<0.01).治疗史、肝硬化、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状态和HBV-DNA基线水平与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有关(P<0.05~P<0.01).在治疗12周时,初治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为52.3%,高于经治组的14.3%(P<0.01),24周和48周时,2组间检测下限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肝硬化和HBV-DNA基线水平≤7.00log10 copies/mL组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均高于有肝硬化组和HBV-DNA基线水平≤7.00log10copies/mL组(P<0.05~P<0.01);HBeAg(-)组在治疗12周和24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均高于HBeAg(+)组(P<0.05和P<0.01),48周时2组低于检测下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9例病人在随访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无病毒突破及反弹病例出现.结论:ETV治疗HBV感染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见,初治及HBeAg状态对ETV治疗HBV感染者早期疗效有影响,但对远期疗效无明显影响;无肝硬化、HBV-DNA≤7.00log10 copies/mL对ETV治疗HBV感染者远期疗效有影响,可为病人使用本药物提供预判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Wu单克隆抗体致敏的红细胞花环法和ELISA方法,对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进行了检测,选择30例正常人做对照,同时常规检测ALT、AST,对照分析HBVM或ALT、AST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结果:慢性乙肝患者WuT8高于正常人,WuT4、WuT4/WuT8比值低于正常人(P<0.05~0.01);HBeAg(+)患者WuT8高于HBeAg(-)者,而WuT4/WuT8比值低于HBeAg(-)者(P<0.05~0.01);血清ALT和AST升高者WuT3、WuT8高于ALT和AST正常者,而WuT4/WuT8比值低于正常者(P<0.01~0.001)。提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对评估病毒复制、肝细胞损伤有一定参考价值,亦可用作慢性乙肝患者细胞免疫机能的初步监测。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慢乙肝患者的血清白介素21(IL-21)水平,探讨药物对IL-21表达的影响。方法198
例非活动性慢乙肝患者分为干扰素治疗组(IFN, n=38)、核苷类似物治疗组(NA, n=72)和未接受任何抗病毒治疗对照组(Con,
n=88)。采用ELISA 法定量测定IL-21。肝功能指标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HBV 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
HBeAg、HBeAb、HBcAb)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结果对照组和干扰素治疗组IL-21 水平都显著高于核苷类似物治疗组(P<
0.05),依次为(102.29±14.03)、(123.01±38.26)、(48.10±7.06)pg/ml。HBeAg阴性组(n=105)的IL-21水平显著高于HBeAg阳性
组(n=93),依次为(114.83±19.88)pg/ml、(61.53±6.61) pg/ml(P<0.05)。IL-21与肝功能各项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免
疫调节剂干扰素可能具有上调慢乙肝患者IL-21水平的作用,而核苷类似物具有下调作用。HBeAg阴性组的IL-21水平显著高
于阳性组,表明HBeAg抗原表达时IL-21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不明原因肝炎患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峰 《四川医学》2010,31(1):95-97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肝炎患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隐匿性感染的机制。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03例不明原因肝炎患者血清HBVDNA。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检测出的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进行定量测定。结果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17.5%。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隐匿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未检出有3例,在0.05~0.1ng/ml有8例,0.1~0.5ng/ml有6例,3.5ng/ml有1例。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水平为10^3~10^6copies/ml。结论隐匿性HBV感染是不明原因肝炎的病因之一。隐匿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阴性的机制主要是HBV复制和基因表达的严重抑制,以及HBV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5.
卢芩  韩利岩 《现代医学》2006,34(5):313-315
目的 探讨不同基因型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体内辅助性T细胞(help T cells,Th)功能差别。方法 检测29例不同基因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Th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的表达,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外周血IL-2、IFN—γ、IL-4表达明显升高(P〈0.01或P〈0.05)。基因型C型组与D型组比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IL-2、IFN—γ、Th1/Th2明显升高(P〈0.05或P〈0.01),IL-4明显降低(P〈0.05)。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存在Th分化的不平衡,C型慢性乙肝患者体内Th1优势应答,肝脏炎症较重,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拉米夫定治疗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疗效。免疫学状态(HBeAg血清转换)、HBV DNA水平及YMDD耐药株(YIDD/YVDD)的影响。方法;观察50例乙肝病人口服拉米夫定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24周,36周,48周的肝功能(ALT)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DNA含量和YMDD耐药变异株。结果:治疗前50例病人中有3例抗-HBe阳性,47例HBeAg阳性。治疗后12-24周有9例(19%,9/47)HBeAg转阴,其中3例出现抗-HBe,有1例HBeAg和HBsAg先后消失,治疗前病人血清YMDD变异检测结果为YMDD4例,YVDD22例,YMDD+YVDD11例,其他尚不明确,在治疗后36-48周时,14例(14/50,28%)出现反跳,HBV DNA升高超过两个数量级,其中只有3例伴ALT升高但未超过治疗前的基线值,并在36周时由YMDD变异为YIDD,结论:拉米夫定用药9-12个月后28%出现HBV DNA升高,但不伴严重的临床改变,治疗前野生型YMDD仅是少数,而YVDD占多数,个别IDD诉出现常伴ALT的和HBV DNA的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基因型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分布;分析感染不同基因型HBV导致CHB和HCC的临床实验室结果以及肝脏病理特点之间的差异。方法:随机挑选89例CHB和86例HCC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结合双色荧光标记的TaqMan MGB探针来鉴定HBV基因型。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理资料摘抄自患者病案。运用统计软件SPSS10.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地区,CHB患者以感染HBV B基因型为主,占78.65%,可见B、C混合型,占3.37%;HCC患者以感染C基因型为主,占70.93%;本研究中未见B、C以外其他基因型。B、C基因型在两组患者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感染不同基因型HBV的CHB患者间临床实验室和肝脏病理检查指标未显示出明显差异。在HCC患者中,感染C基因型患者较B基因型e抗原阳性率高(P<0.05);感染HBV B基因型和大肝癌发生明显相关(P<0.05);HBV基因型和肿瘤TNM分期、转移和浸润之间均未显示出相关性。结论:本地区CHB患者以感染HBV B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和e抗原阳性是HCC发生的危险因素。针对感染C基因型HBV的患者,积极抗病毒治疗,促进e抗原血清学转换有可能降低HCC的发生率。感染HBV B基因型和大肝癌发生具有相关性,这一结论尚需进一步扩大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HBV高感染人群中肝活检289例,包括慢性无症状肝炎39例,无任何临床表现的慢性无症状携带者(ASC)218例,短暂无症状携带者10例和携带状态结束者22例。在ASC中CAH(有或无肝硬化)7.3%、CPH22.0%、CLH10.6%、轻微病变48.2%、肝组织正常者11.9%。无症状肝炎的病变相对较重,短暂携带者病变轻微,携带状态结束者尚有少数慢性肝炎。在257例慢性HBV感染者中,有无症状CAH26例(10.1%)、无症状CPH61例(23.7%),强调它们在HBV感染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肝轻微病变占ASC的半数,可能是相当稳定的一种对HBV持续感染的低反应状态。上述结果可能构成高发地区HBV感染的特点:无症状感染众多,肝组织病变率高以及低反应感染状态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