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 (SCRP)与冠心病 (CHD)的关系。验证用SCRP评价冠心病的可行性。 [方法 ]用BN - 1 0 0测定 4 2例冠脉造影证实的CHD患者。 30例正常对照者及 31例病例对照者的血清SCRP水平。CHD患者又分为心肌梗死组 (AMI ,1 3人 ) ,不稳定心绞痛组 (UAP ,1 2人 ) ,稳定心绞痛组 (SAP ,1 7人 )。分析治疗前后SCRP水平的差异。 [结果 ]CHD患者的血清SCRP水平 (4 .4± 0 .5 5 )较正常对照组 (2 .9± 0 .5 0 )显著增高 (P <0 .0 5 ) ;AMI组 (4 .7± 0 .2 8)和UAP组 (4 .6± 0 .4 1 )的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 (3.9± 0 .35 ) (P <0 .0 1 ) ,但AMI组与UAP组的S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CHD各组的SCRP水平在治疗前后亦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 [结论 ]SCRP水平的增高与CHD的发生和发展显著相关 ,SCRP可作为诊断CHD与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脉压 (PP)与冠心病 (CHD)的关系。方法 :将 88例 CHD患者分为心肌梗死 (AMI)组 36例、心绞痛 (AP)组 5 2例 ,以外周肱动脉压力测定收缩压、舒张压 ,计算出 PP,与对照组 (非 CHD高血压病患者 ) 5 0例的 PP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PP[(9.6 0± 1 .6 0 ) k Pa]、AP组 PP[(8.80± 1 .73) k Pa],与对照组 PP[(7.4 6± 1 .4 6 ) k 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 ;AMI组 PP与 AP组 PP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PP增高与 CHD危险性相关 ,是 CHD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 ,可作为预测 CHD事件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 2 4h内心绞痛发作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住院期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 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184例初次 AMI患者 ,分为梗死前心绞痛 (PA)组 ,5 8例 ;无梗死前心绞痛 (NPA)组 ,12 6例。观察住院期间心脏并发症及 QTd。结果 :两组间一般临床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AMI前用药情况、AMI后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溶栓成功率及入院后肌酸磷酸激酶 (CK)及其 MB亚型 (CK- MB)峰值无显著差异。PA组及 NPA组早期 QTd分别为 (5 6 .2 2± 18.40 )及 (84.45±2 1.90 ) m s,(P<0 .0 5 ) ;晚期 QTd分别为 (5 0 .6 7± 16 .34 )及 (6 4.18± 16 .41) ms(P<0 .0 5 )。PA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院内心源性病死率明显低于 NPA组。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显著降低 AMI患者住院期间 QTd值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示该结果可能与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及心室泵功能的保护及改善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 (VLP)、QT离散度 (QTd)、校正QT离散度 (QTcd)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定 6 4例AMI患者和 30例健康人的VLP、QTd、QTcd ,并对AMI患者随访 1年。结果 :AMI组VLP阳性率 (4 2 2 % )较对照组 (6 7% )明显增高 (P <0 0 1) ,QTd、QTcd分别为 74 2± 18 4ms和 81 3± 2 2 6ms较对照组 (2 8 4± 10 6ms和 34 8± 15 3ms)明显延长 (P <0 0 1)。 6 4例AMI患者随访 1年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 18例 ,其中VLP阳性率、QTd、QTcd分别为 88 9%、86 5± 2 7 4ms、93 6± 34 8ms和非事件组(2 3 9%、6 2 7± 2 4 3ms、6 9 4± 2 5 2ms)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在预测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有效性QTd分别为 6 6 5 %、85 4%、78% ,QTcd分别为 72 4%、71 3 %、71% ,VLP分别为42 6 %、92 8%、6 8%。结论 :VLP(+ )和QTd、QTcd明显延长与A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密切相关 ,并可作为AMI患者预后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可靠的 ,非侵入性预测指标。其中以QTcd敏感性最高 ,VLP(+ )最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临床及心电图改变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AMI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并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进行焦虑抑郁水平测定 ,观察临床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研究组心理行为干预前 ,SAS、SDS评分分别为 6 2 . 31± 8 .2 5 ,6 5. 13± 7 2 0 ,对照组为 6 1. 82± 9 6 ,6 6 . 2 3±8 .0 8,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而心理行为干预后各时段SAS、SDS评分研究组明显减小 ,1周、2周、4周SAS评分分别为 5 3. 2 1± 6. 74 ,4 7. 2 3± 7. 18,4 4 . 5 9± 4 18;SDS评分分别为 5 8 2 1± 5 . 89,4 9 2 0± 6. 14 ,4 5. 4 3± 4 . 79,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临床及心电图指标 ,如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死亡及QTc、QTa、ΣST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 0 5 )。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可有效的改善AMI患者的负性情绪 ,减轻心电图变化 ,避免恶性心律失常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预测冠心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Q -T离散度 (Q -Td)。方法 观察 16 4例冠心病与Q -Td的关系。结果 Q -T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分别为 (99.4 7±2 0 .13)ms;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 (6 7.39± 14 .2 1)ms;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为 (4 8.75± 2 9.93)ms。三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 <0 .0 1=;Q -Td≥ 10 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Q -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 74例AMI患者在发病 2 4小时内描记心电图 ,测取心电图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 ,两者之差即为QTd。由于单导联顺序记录 ,故加用QTcd(经心率校正后的QTd)。结果 AMI中死亡组 10例 ,QTd 0 .0 6± 0 .0 3s;预后良好组 44例 ,QTd 0 .0 3± 0 .0 1s;健康组 2 0例 ,QTd 0 .0 3± 0 .0 1s。死亡组与后两组比较 ,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结论 QTd对判定AMI早期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廖熙俭 《医学文选》2000,19(1):15-15
目的 探讨 AMI早期 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38例 AMI患者 (AMI) 72 h内的QTd并与 36例健康人 (对照组 ) QTd作对比。结果  AMI组 QTd为 (6 0 .5 7± 47.0 3) m s,对照组 QTd为 (2 7.5 2± 17.36 ) ms;AMI组中 ,死亡组 (7例 ) QTd为 (85 .5 0± 45 .19) ms,存活组 (31例 ) QTd为 (49.90± 32 .0 ) m s,均 P <0 .0 1,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AMI早期 QTd增加可作为预测住院期间死亡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 (PAP)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情的影响。方法 :对 77例 AMI病人按是否有梗死前心绞痛分为 PAP组和对照组 ,分析两组的心肌梗死范围、梗死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PAP组和对照组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分别为 (5 4 .3± 2 8.5 ) U / L和 (10 4 .4± 5 4 .5 ) U / L (P <0 .0 5 ) ;心电图的 QRS积分分别为 (7.3± 3.5 )分和 (10 .4± 4 .1)分 (P <0 .0 1) ;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15 .0 %和 37.8% (P <0 .0 5 ) ,左心衰竭发生率为 17.5 %和 4 0 .5 % (P <0 .0 5 )。结论 :PAP在限制心肌梗死范围 ,改善左心功能和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起预适应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电图 (ECG)ST段呈‘墓碑形’改变的意义。方法 动态分析 16 4例AMI早期ECG和心电监护图 ,按ST段抬高形式分“墓碑形”改变组 5 2例 ,通常组 112例 ,并进行多项指标对比分析。结果  (1)ST段“墓碑形”改变组出现对应导联ST段下移 4 0例 (76 .92 % ) ,通常组 2 8例 (2 5 % ) (P <0 .0 1) ;(2 )室性心律失常“墓碑形”改变组 2 2例 (42 .31% ) ,通常组 19例 (16 .6 9% ) (P <0 .0 1) ;(3)QT离散度和JT离散度“墓碑形”改变组分别为 (72 .6 9± 2 3.5 2 )ms、(6 8.6 5± 2 4 .34)ms,通常组分别为 (5 9.2 0± 16 .39)ms、(5 4 .6 4± 17.13)ms(P <0 .0 1)。结论 “墓碑形”ST段改变是严重的心肌损伤、坏死形式 ,易发生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应早期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