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消毒灭菌教育对碘酊与乙醇瓶污染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消毒灭菌教育对碘酊、乙醇瓶口内壁污染的效果.方法 2003年加强对盛消毒液容器的消毒灭菌教育,并分别对教育前(2002年1~12月)与教育后(2003年1~12月)本院12个科室的治疗室、换药室的碘酊、乙醇瓶口内壁细菌污染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教育前容器污染率为13.82%,教育后为3.2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加强消毒灭菌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可减少碘酊、乙醇瓶口污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手术室常用皮肤、黏膜消毒剂的消毒、灭菌效果,寻找高效、安全的消毒剂.方法 将160例择期手术患者分为8组各20例,分别采用3%碘酊75%乙醇、1.5%碘酊75%乙醇、1%活力碘、0.5%活力碘、0.1%活力碘、75%乙醇、0.5%氯己定和0.1%氯己定消毒手术部位,观察消毒效果.结果 8种(组)消毒剂的杀菌率分别为100.0%、100.0%、100.0%、89.9%、83.2%、83.9%、89.7%和82.8%;合格率分别为100.0%、100.0%、100.0%、90.0%、90.0%、80.0%、90.0%和75.0%.结论 3%碘酊75%乙醇、1.5%碘酊75%乙醇、1%活力碘消毒效果好,但前2种(组)对皮肤、黏膜刺激性较大,待干时间长,适用于无菌要求高的择期手术;1%活力碘分别对皮肤、黏膜刺激性小,安全性可靠,省时方便,为较理想的消毒剂.  相似文献   

3.
赵品婷 《护理学杂志》2002,17(10):765-766
目的 探讨2%碘酊、75%乙醇棉签安全消毒瓶盖的数量及消毒后安全放置的时间。方法 将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180瓶扮为6组,每组30瓶,均用1根碘酊棉签消毒、1根乙醇棉签脱磺,连续消毒6个瓶盖,分别取样行细菌培养。另取同样液体150瓶,分为A、B、C、D、E5组,每组30瓶,1根碘酊、乙醇棉签消毒1个瓶盖,分别于消毒后放置0.5、1、2、4、6min取样行细菌培养。结果 1根碘酊、乙醇棉签连续消毒至第4个瓶盖时污染数明显增加(P<0.05)。消毒后放置4min时污染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 1根2%碘酊、75%乙醇棉签连续消毒3个瓶盖,消毒后放置2min最为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过氧乙酸与乙醇消毒听诊器听筒的效果。方法将发热门诊60例发热待查患者听诊胸肺部后的60个听筒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个,分别用0.5%过氧乙酸棉球擦拭消毒和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两组听诊器听筒于消毒前、消毒后晾干由操作者取样本放入无菌试管内送细菌培养。结果观察组听筒消毒后细菌菌落数和病原菌污染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以0.5%过氧乙酸消毒听诊器听筒,灭菌效果优于75%乙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电刀引发着火与皮肤消毒液的关系,为安全使用电刀提供依据.方法 将3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乙醇组、碘酊组、碘伏组3组,每组10只,分别接受75%乙醇、2%碘酊、0.45%~0.55%碘伏消毒,观察消毒后不同时间使用不同输出功率电刀的着火次数.结果 碘伏消毒在所有时点和各个电刀功率下着火次数均为0;乙醇组相同功率各时点着火次数相差不大;50W、60 W、70 W、80 W功率着火次数相对高于20 W、30 W、40 W;碘酊组0~20 s着火次数相对高于其他时点.乙醇组着火次数相对高于碘酊组.结论 碘伏消毒后使用电刀不着火;乙醇着火概率较碘酊高,且高功率(>50 W)较低功率(<40 W)更易着火.  相似文献   

6.
医院消毒灭菌监测管理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陈明纯 《护理学杂志》2005,20(15):64-65
目的回顾性总结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结果,为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使用中的消毒液、无菌物品、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和空气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采用监测-反馈-教育-整改-监测的管理方法进行系统管理。结果监测采样共5234份,消毒灭菌监测合格率97.1%;1997~2003年各项消毒灭菌合格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整改前、后合格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监测-反馈-教育-整改-监测的管理方法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郭瑞霞 《护理学杂志》2006,21(21):13-13
临床护理中,常需用2%碘酊进行皮肤消毒,由于不慎碘酊污染工作服、被服、治疗巾等,通常采用75%乙醇或碘或用"84"液浸泡后再洗涤,易留下痕迹,既不美观,又费时费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过氧乙酸与乙醇消毒听诊器听筒的效果。方法将发热门诊60例发热待查患者听诊胸肺部后的60个听筒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个,分别用0.5%过氧乙酸棉球擦拭消毒和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两组听诊器听筒于消毒前、消毒后晾干由操作者取样本放入无菌试管内送细菌培养。结果观察组听筒消毒后细菌菌落数和病原菌污染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以0.5%过氧乙酸消毒听诊器听筒,灭菌效果优于75%乙醇。  相似文献   

9.
门诊手术室消毒灭菌质量监测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加强门诊手术室管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2003~2007 年每月定期对门诊手术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及无菌包进行抽样检测,采用检测-反馈-教育-整改-检测的管理方法对消毒灭菌工作进行系统管理.结果 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液和灭菌物品5年监测均达100%,空气与工作人员手2005~2007年合格率均达100%.结论 门诊手术室消毒灭茵质量整体情况较好,且有逐年改善趋势.科学合理的监控操作和管理手段,是保证消毒灭菌质量的关键,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壁式氧气管道装置的污染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为了解壁式氧气管道装置的污染状况及污染原因。分别对壁式氧气管道装置、吸氧连接管及备用湿化液进行采样检测 ;同时设观察组与对照组 ,将吸氧装置消毒后 ,观察组使用消毒后存放 2 4h内的湿化液 ,更换吸氧连接管 ,对照组使用消毒后存放 48h的湿化液 ,不更换吸氧连接管 ,使用 2 4h后比较两组吸氧装置的污染程度。结果1湿化瓶盖、送氧管出口污染率为 81.0 % ,通气管内腔污染率为 89.0 % ;2吸氧连接管污染例数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3无菌湿化液存放 2 4h,液体及容器内壁细菌培养为阴性 ,存放 48h细菌培养为阳性 ;4观察组污染率为 10 .0 % ,对照组为 73.3% ,两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0 .0 1)。提示壁式氧气管道装置的消毒应引起重视 ,备用湿化液存放应 <2 4h,吸氧连接管 3d更换 1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