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2004年,我院收治2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钢板内固定,术后配合CPM机功能锻炼,疗效满意。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18~72岁。闭合性骨折19例,开放性骨折4例。其中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外侧副韧带损伤2例,髁间棘骨折脱位2例,内侧半月板损伤1S型1据外髌与通剖1例,外侧半月板损伤3例。骨折根据Schatzker分类:Ⅰ型3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4例,Ⅴ型4例,Ⅵ型1例。1.2手术方法采用膝前正中切口,根据骨折情况,进行内外逐层分离,对于内外损伤关节面不平的必要时“Z”形切断髌韧带,术毕用“8”字钢丝固定于髌骨与胫… 相似文献
3.
杨太生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4,(1):46-48
目的探讨关节镜技术结合经皮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广东省阳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3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关节镜技术结合经皮内固定术治疗。按照Rasmussen评分标准进行手术疗效评估。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观察组术后6个月Rasmussen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分型比较,观察组Schatzker各分型Rasmussen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优良率分别为63%、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8,P=0.047)。观察组未发生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对照组感染2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8,P=0.468)。结论关节镜技术结合经皮内固定创伤小,疗效满意,适用于Schatzker各型胫骨平台骨折,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5.
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64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4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64例。骨折按Sehatzker分类,Ⅰ型8例,Ⅱ型40例,Ⅲ型6例,Ⅳ型4例,Ⅴ型3例,Ⅵ型3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缺损者同时予以植骨。[结果]58例获得随访,随访期1~7a,平均2.8a,全部骨性愈合。按Hohl评分标准,优良率84.48%。[结论]手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手术方法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而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骨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解剖复位、骨缺损植骨、稳定的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术前必须重视软组织损伤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胫骨近端MAY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1998年3月-2002年9月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6例,男43例,女13例;左侧38例,右侧18例。Schatzker分型:Ⅲ型18例,Ⅳ型15例,Ⅴ型16例,Ⅵ型7例。行切开复位胫骨近端MAY解剖钢板内固定,根据分型的不同决定手术方式。Ⅲ型骨折行切开复位植骨MAY解剖钢板内固定,Ⅳ、Ⅴ、Ⅵ型骨折行切开复位MAY解剖钢板加螺栓、螺钉内固定。结果:5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8个月,平均20个月。按Merchant评分标准,优38例,良10例,中5例,差3例。结论:MAY解剖钢板是胫骨平台骨折可靠的内固定。合并韧带半月板损伤应及时处理,早期行CPM功能锻炼有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侧锁定钢板及双钢板治疗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外侧锁定钢板或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22例SchatzkerⅤ、Ⅵ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术后并发症、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功能、膝关节稳定性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2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7~32个月。膝关节屈曲度80°~135°。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优14例,良6例,可2例。末次随访时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值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锁定钢板及双钢板治疗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均可以有效防止骨折再移位及膝关节力线改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行钢板内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23例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后内侧入路,行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 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0~54.0个月,平均20.2个月。无患者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为14.0~27.0周,平均17.3周。患者的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术后18.2周。骨折愈合后,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5例,良5例,中3例,优良率为87.0%。结论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采用后内侧或内侧入路进行钢板内固定治疗,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排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排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3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11例;年龄17~65岁,平均43.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0 d,平均5.8 d.所有患者采用L形或T形骨板排状螺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方法治疗。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定疗效。测量比较患者术后3 d与术后1年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及股胫角。结果:3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2.2±0.6) h,术中出血量平均(310.5±36.2) ml,住院时间平均(14.8±2.7) d.36例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6.2个月。36例患者术后3 d 与术后1年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及股胫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定疗效:优18例,良13例,中4例,差1例。结论:采用排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有效预防关节面二次塌陷,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目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小型内固定系统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胫骨平台骨折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18~65岁,平均41.5岁。行小型内固定系统治疗,按Schatzker骨折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型分别采用排状螺钉、关节周围钢板、抗滑钢板以及外侧支撑钢板联合前内侧抗滑固定。结果:36例全部获得6~26个月随访(平均14个月)。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32例(88.9%),可3例,差1例。结论:切开复位小型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固定牢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且可减少软组织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膝前正中加后内侧入路联合三柱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膝前正中加后内侧入路联合三柱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28~64岁,平均45.3岁;左侧12例,右侧16例。按Schatzker分型:Ⅴ型12例,Ⅵ型16例。三柱分型:均为涉及三柱。受伤至手术时间6~15 d,平均9.4 d。术前主要临床症状为膝关节肿胀、畸形及活动受限,X线及CT检查均提示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胫骨平台三柱均涉及。术后随访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比较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股胫角等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发现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28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5~10个月,平均7.8个月。骨折愈合后患者膝关节肿痛消退,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HSS评分:疼痛27.81±2.17,功能19.52±2.05,活动范围15.82±1.73,肌力8.51±1.32,屈曲畸形8.33±1.08,关节稳定性9.36±0.52,总分89.35±3.19;优20例,良5例,中2例,差1例。术后与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股胫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膝前正中加后内侧入路联合三柱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胫骨干骨折后骨不连、骨不愈合是骨科常见并发症之一。自2004年1月-2005年6月采用闭合穿针交锁髓内针或普通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23例,3例失去联系,随访20例,骨折处均正常愈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23例,男19例,女4例;年龄17~63岁,平均33岁。23例均为外伤所致。左侧15例,右侧8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按AO长管状骨骨折综合分类:42-A1·2类5例,42-A2·3类2例,42-A3·3类3例,42-B1·2类6例,42-B3·3类3例,42-B2·2类3例,42-C1·1类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h~5d。2手术方法选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位,手术台尾板向下倾… 相似文献
17.
18.
Objective: To explore a classification method which can provide the clinical guidance for internal fixation of tibial fracture.
Methods: The different fractures were fixed according to their mechanical classification. Totally, 71 cases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tibial proximal fracture, tibial distal fracture and Pilon fracture were analyzed to test this selective principle. Results: All 71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32 months. The displacement was seldomly observed in cases treated ac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 while some cases against the principle had postoperative displacem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It was proved that there was remark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tibial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internal fixator and fixation methods.
Conclusion: Types Ⅲa3, Ⅲb 1 and Ⅲb2 fractures without eccentric moment should be fixed with double plates or angle-stable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locking structure, otherwise displacement may occur. 相似文献
Methods: The different fractures were fixed according to their mechanical classification. Totally, 71 cases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tibial proximal fracture, tibial distal fracture and Pilon fracture were analyzed to test this selective principle. Results: All 71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32 months. The displacement was seldomly observed in cases treated ac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 while some cases against the principle had postoperative displacem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It was proved that there was remark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tibial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internal fixator and fixation methods.
Conclusion: Types Ⅲa3, Ⅲb 1 and Ⅲb2 fractures without eccentric moment should be fixed with double plates or angle-stable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locking structure, otherwise displacement may occu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