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临床上具有特征性杂音的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不困难且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但约占5%的病例因合并有较明显的肺动脉高压,而杂音不典型,术前常被诊断为其他先天性心脏病,若此类患者在手术前能作出明确的诊断,虽有肺动脉高压而不伴有逆向分流,或仅有轻度的逆向分流者进行手术治疗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对58例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中经外科手术及/或心导管术检查证实诊断的21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对不典型杂音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
报告25例室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高压及17例动脉导管未闭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主要是杂音变轻、变短,P_2亢强,心电图、X线摄像均显示双室大。前者有10例手术,9例治愈;后者全部病例都作了手术,16例治愈。作者认为,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并发肺动脉高压者只要仍有左向右分流,仍可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报告25例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高压及17例动脉导管未闭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主要是杂音变轻、变短,P2亢强,心电图、X线摄像均显示双室大。前者有10例手术,9例治愈,后者全部病例都作了手术,16例治愈,作者认为,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并发肺动脉高压者只要仍有左向右分流,仍可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手术治疗102例。年龄以学龄儿童为多,病种以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为多。对比分析心导管资料与手术疗效的关系后认为:学龄儿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190例经手术证实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病例作了回顾分析。结论是:在PDA的诊断方面,导管检查不应列为常规诊断手段,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则应视为心导管检查(包括选择性心血管造影)的适应证:①PDA伴肺动脉高压;②连续性杂音不典型;③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伴脉压大及周围血管征;④疑有合并畸形。  相似文献   

6.
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之一,及时诊断行外科手术可获痊愈。但近年临床实践中,常因伴肺动脉高压而临床表现不典型,以致屡见误诊,发展为艾森曼格氏综合征阶段而失去手术治疗机会。本文通过8例动脉导管未闭伴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分析,结合心电图、X线、右心导管检查和手术结果加以讨论,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95例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心脏彩超诊断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82例,室间隔缺损20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率4.9%(5/102)。死亡原因分别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肺高压危象2例,呼吸衰竭2例。其余患者并发肺部感染7例,肺不张5例,胸腔积液1例,肺高压危象2例。所有存活患者肺动脉高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效果满意。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临床上易与单纯室间隔缺损相混淆,术前容易漏诊因而导致术中发生灌注肺。因此,应加强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以避免灌注肺的产生。同时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肺动脉高压出现早、进展快,易发展成器质性肺动脉高压,影响手术的远期疗效,甚至丧失手术机会。所以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一般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录的11例动脉导管未闭漏诊病例中,4例为单纯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2例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大室缺伴重度肺动脉高压,5例为法洛四联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其中法洛四联症合并的未闭动脉导管均为直径〈3mm细小导管。  相似文献   

9.
自1986年至1989年,我们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动脉导管闭合术10例,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例术前均有活动后心跳气短,反复肺内感染病史。3例心脏听诊为收缩期杂音,另7例为双期杂音,均行心电图,二维超声检查;9例行右心导管、1例行升主动脉造影检查.术前均确诊动脉导管未闭,左向右分流量占肺循环血量的68~93.5%,1例并右向左分流,7例并肺动脉高压,5例并其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若术前不能确诊,往往给手术带来很大困难,并可危及患者生命。这种动脉导管未闭不论在临床、心电图、X线检查上都很不典型,甚至右心导管检查也不能确诊,而称为“哑性动脉导管未闭”。因此,术前充分认识和及时发现这种复合畸形甚为重要。为了便于讨论,现将我院近年经手术证实且资料较全的3例病案简要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33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其发病率占同期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19.9%。其临床诊断与治疗特点如下:1.动脉导管未闭(PDA),随着年龄增长肺动脉压力的逐渐增高,胸骨左缘2~3肋间的连续性杂音可发生变化,呈双期或单收缩期杂音。2.自幼出现症状的PDA病人,未闭导管的直径多较粗,成人出现肺动脉高压的未闭导管直径一般≥10mm。3.成人PDA并肺动脉高压病人手术的危险性较之儿童期明显增加,应慎重。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80年以来共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464例,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者72例,全部采用左腋窝下切口,加垫结扎术,均痊愈出院。随访0.5~5年,杂音消失,心肺功能良好。临床资料本组72例病儿均为14岁以下,年龄最小者9个月。术前出现心衰者2例,活动后发绀者4例,心脏杂音多为不典型的双期杂音,有24例为单纯收缩期杂音,经右心导管检查者15例,肺动脉收缩压均在10.6kPa以上。术中所见导管直径在2.0cm以上者19  相似文献   

13.
鲁清仁  王利锋 《吉林医学》1995,16(5):292-293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重症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51例分析鲁清仁,王利锋,李复生(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136001)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重症肺动脉高压(PH)是临床治疗很困难较为复杂的心脏病。我院自1992年5月至...  相似文献   

14.
我院1994年6月~1998年6月共收治症状不典型或临床较为罕见的心血管畸形5例,均通过超声诊断或尸检证实,现报道如下。例1非典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女,8月,因发热、哭吵伴气促3天入院。检查:消瘦,面色苍白,无青紫。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非连续性机器样收缩期杂音,有震颤,肺动脉第2音亢进,肺呼吸音粗,肝脾未及,腹壁脂肪消失。心电图正常,胸片显示心脏轻度扩大,纵隔向左侧移位。临床诊断为室间隔缺损。M型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扩大,主动脉内径正常,肺动脉内径增宽,降主动脉与主肺动脉分叉间有一长约4mm,宽25mm的导管相…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85~1996年共收治先天性心脏病120例,其中并肺动脉高压40例,均采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矫治,现将麻醉处理报告如下.1 资料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29岁,手术病种有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并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并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并房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等,心功能Ⅱ~Ⅳ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心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关心脏的无创伤性检查已被广泛重视,并逐步推广应用。这样,既可在手术前作出正确的诊断,又可使病者避免创伤性检查的痛苦及危险;从减轻病者经济负担及不需住院检查以增加医院床位的利用来说,都有一定的好处。我们从1972年开始,对一些典型的动脉导管未闭的病孩取消了手术前的右心导管检查,从病史、体查、心电图、X线、心音图检查等综合分析确诊。1976年开展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来,对一些典型的室间隔缺损、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也取消了术前的右心导管检查而确诊。本文初步报导130例动脉导管未闭,55例室间隔缺损、15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共200例患孩,在手术前应用无创伤性检查的诊断经验。  相似文献   

17.
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6 例,死亡2 例。术中防止灌注肺,严密修补室间隔缺损和闭合动脉导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肺动脉高压的围术期处理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1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往肺动脉内缝闭动脉导管开口,同期矫治并存的室间隔缺损等心内畸型,避免了分期手术所增加的痛苦及避免在两个高压大血管间游离未闭动脉导管时壁破裂大出血的危险;且为术前漏诊、术中发现的病变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诊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36例动脉导管未闭的心脏插管诊断,其中32例行右心导管检查时,心导管通过动脉导管至主动脉而确诊,占88.9%,较一般报告25%左右的动脉导管通过率为高。熟悉本症的应用解剖配合适当的导管类型和较熟练的操作技术是成功的关键。本文还讨论了肺动脉压与动脉导管的粗细、心脏杂音及心音图表现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夹角测量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连续心血管造影片上测量了50例伴有动脉导管未闭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夹角:单纯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伴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动脉导管降主动夹角均为钝角:重症法鲁氏四联症患者的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夹角则总为锐角,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患者的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夹角常为钝角,但也可为锐角,导致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夹角改变的机制可能与胚胎时流经动脉导管的血流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