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属于特重烧伤,死亡率在45%~75%,是影响烧伤患者救治成功的三大主要因素之一.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死亡率可高达90%.其中早期上呼吸道梗阻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威胁[1],其发生原因复杂,包括吸入性损伤刺激作用所致的气道痉挛、化学性损伤导致的严重炎性反应,分泌物、坏死脱落的黏膜和组织碎屑阻塞等,也可由于头面颈部的肿胀压迫引起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气道灌洗在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和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34例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病人采用常规的超声雾化吸入、吸痰、翻身扣背等护理方法,并增加气道灌洗4-6次/d,即两人一组配合用无菌生理盐水5~10ml沿气管套管内壁缓慢注入气道内,刺激病人咳嗽反射并立即吸引排出分泌物及气道损伤脱落坏死组织。观察伤后2周内气道灌洗前后病人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分析结果变化情况及其痰液性状。结果 气道灌洗后,病人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显著升高,心率及呼吸频率减慢,血气分析结果趋于正常,与灌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予气道灌洗后,病人痰液性状稀薄易咳出。结论气道灌洗能显著改善重症吸入性损伤病人发绀、低氧血症、呼吸窘迫等症状,提高护理效果,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对挽救病人生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2年10月~2004年4月我院收治38例烧伤伴吸入性呼吸道损伤患者,经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降低了死亡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循证护理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护理。我科于2003年10月-2005年10月对12例吸入性损伤病人运用循证护理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取大面积烧伤伴吸入性气道损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护理方案并总结相关护理经验。在应用翻身床以及呼吸道各项针对性护理措施期间,本组患者均未出现意外情况,其中2例患者首次转移至翻身床上23min时出现心跳减缓、呼吸骤停,经相应救治措施处理后于45d后治愈。翻身床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使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还可避免护理期间风险事件的发生,促进护理工作更为高质和高效,应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陈卓华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1):1044-1045
为了使大面积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创面充分暴露、促进干燥,预防创面加深、局部长期受压,有利于大小便的护理,方便创面观察或手术治疗,一般都采用翻身床治疗。但在对这些患者实施治疗、护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使用翻身床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故对大面积烧伤伴吸入性损伤使用翻身床的患者进行安全管理非常重要,它可以避免意外的发生。现将翻身床的安全管理及护理措施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后人工气道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后人工气道的护理。方法:对43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人工气道管理、预防肺部感染等护理措施。结果:43例病人除1例发生气管套管脱落外,其余均未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做好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总结重度烧伤伴吸入性损伤5例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在给予保护性隔离基础上,根据病情行分阶段气道管理,第一阶段因烧伤后水肿程度不断变化,需保证人工气道固定良好,并保持气道通畅;第二阶段因气道黏膜坏死,需做好气道湿化,防止阻塞气管;第三阶段主要针对痰液的排出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合并气道损伤病人的气道护理,从而获得有效的护理.方法 通过气道护理,维持气道“屏障”作用,预防气道黏膜再次损伤,保持气道湿化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结果 28例患者治愈25例,3例死亡,均未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结论 对于特重烧伤患者,合理的治疗及护理,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大面积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48例,分析其致病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48例患者中治愈36例,治愈率75.0%;死亡9例,病死率18.8%。结论积极有效的抗休克复苏,创面的合理治疗,抗感染,控制补液质、量、速度,尽快解除呼吸道阻塞,采用全身综合性治疗结合经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维持气道通畅,以及纠正低氧血症,对降低其肺部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实施分阶段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在患者入院时、休克期、感染期和围术期、康复期、出院时分别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患者均平稳渡过休克期,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达96.67%,出院后遵医程度达93.34%,2年后重返工作岗位率达76.67%.其中2例在感染期因发生脓毒血症死亡.30例患者在烧伤各期的自我监控、各期的配合、功能康复等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明显的提高.结论: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分阶段健康教育能有效保证健康教育的落实,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对一排痰护理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6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一对一排痰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排痰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对一排痰护理可提高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康复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聋哑患者大面积烧伤伴吸入性损伤1例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科2006—03—31收治1例聋哑患者大面积烧伤伴吸入性损伤的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烧伤并发吸呼道吸入性损伤的救治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烧伤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气道管理,以减少并发症,提高吸入性损伤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方法对我科自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共收治的96例烧伤合并吸呼道吸入性损伤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吸痰、气道湿化的管理,合理氧疗;改善肺循环,防治并发症。结果治愈86例,死亡6例,中途放弃治疗4例,治愈率89.6%。结论早期认真观察,正确分析,科学、细致的呼吸道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烧伤并发吸入性损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吸入性损伤合并特重烧伤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整体化护理对吸入性损伤合并特重烧伤病人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对1996以来收治的65例吸入性损伤合并特重烧伤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创面护理等经验,并提出可行的护理措施。结果:65例病人中有64例痊愈出院,1例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除1例自动出院外无死亡,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充分的心理护理、细致的专科护理、规范的基础护理等整体化护理是降低吸入性损伤合并特重烧伤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热压油烧伤并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护理524022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罗培寿我科收治一例热压油烧伤72.5%,其中Ⅲ°烧伤60%,并重度吸入性损伤病人,经积极抢救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黄某某,男,36岁,因全身热压油烧伤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温粉尘致吸入性损伤气道冲洗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000年-2005年收治的21例高温水泥粉尘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采取认真做好入院急救的护理、及时安全的气道冲洗操作、保证呼吸道的通畅等综合措施。结果 综合措施对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促进呼吸道内水泥粉尘及气道分泌物与脱落物的排出、减少CO2潴留和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等作用。其中13例治愈,5例并发创面脓毒症(Sepsis)或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自动出院,3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于伤后15-36d死亡。结论 早期气管切开后气道反复冲洗是提高吸入性损伤的治愈率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小儿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儿痊愈出院9例,死亡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加强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儿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急预案护理流程在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4年9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6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4例和实验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应急预案护理流程展开护理。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气道阻力、气道闭合压、浅快呼吸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应急预案护理流程对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护理可有效改善血气分析、呼吸力学指标,进而提升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