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后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变化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102例发生心脏骤停后即刻、12、24-48 h的血清GDF-15水平,分为3组,A组31例,CPR后即刻、12 h、24~48 h血清GDF-15水平一直1 200 ng/L,B组34例,CPR后12 h和24~48 h GDF-15水平持续升高,且一直1 200 ng/L;C组37例,CPR后12 h和24~48 h GDF-15水平持续升高,但24~48 h较12 h时降低,随访6个月。结果:6个月后B组患者的病死率最高;C组稍高于A组。结论:CPR过程中,GDF-15可在心室早期激活,并且呈动态变化,这对机体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CPR后,若患者血清GDF-15水平持续升高,提示患者出现了心功能不全,预后很差。治疗上应积极改善心功能不全,提高心排出量,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0月进行急救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给予相关的急救治疗措施,探究疗效。结果经过急救治疗后,52例患者中成功复苏42例,复苏成功率为80.77%。包括单纯采用心肺复苏11例,经过电复律后实施心肺复苏12例,给予胸外按压与气管插管后实施心肺复苏19例。结论采用一系列急救方式对心脏骤停患者展开救治,包括除颤、及时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脏复苏、抗生素治疗等,可以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治疗效果,已达到提高治疗水平的目的,以便更好的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方法从我院选取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接诊的10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基本资料、手术方法及疗效,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本次选取的100例心脏骤停患者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抢救治疗措施之后,成功复苏的患者有82例,复苏成功率为82%其中30例患者有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出现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88.2%;12例患者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出现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75%;16例患者由于脑血管疾病出现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72.7%;12例患者由于中毒出现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83.3%;7例患者由于严重创伤出现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70%;5例患者由于溺水出现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83.3%。结论通过临床实践可知: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治疗,可及时抢救患者。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程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的程序,以便为心肺复苏提供更多的复苏途径.方法 选择近年来心肺复苏成功的39例心脏骤停患者,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五种不同复苏程序:ABCD、D、C、CD、CABD.结果13例呼吸完全停止的患者采用传统ABCD复苏程序;26例呼吸尚存的患者,7例现场直接给予电除颤(D),其余19例现场不具备立即除颤的,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其中3例通过心脏按压直接复苏(C),9例心脏按压再电除颤后复苏(CD),7例心脏按压时间较长,呼吸逐渐停止,给予人工通气、复苏药物及电除颤最终复苏(CABD).结论对原发性心跳骤停的患者应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复苏程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院前急救特点及效果。方法本次共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的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急诊科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行完善的院前急救,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本次选取病例中,抢救成功48例,占60%,死亡32例,占40%。抢救成功患者年龄〉165岁占25%(4/16),明显少于死亡组70.8%(17,24),CPR、电除颤时间明显早于死亡组,气管插管人数抢救成功组为18.8%(3/16),明显低于死亡组45.8%(11/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急救网络的配置,普及急救知识,对院前急救流程行完善建立,加强规范救治,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需引起各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血清可溶性ST2(sST2)、N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60例CPR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CPR后即刻、24 h、48~72 h的血清sST2水平,根据血清sST2在不同时间点水平分为3组,A组(sST2低水平组):CPR后即刻、24 h、48~72 h血清sST2水平一直200μg/L;B组(sST2高水平组):CPR后即刻、24 h、48~72 h血清sST2水平持续升高,且一直200μg/L;C组(sST2升高下降组):CPR后即刻和24 h血清sST2水平升高,但48~72 h较24 h时降低。同时检测3个时间点血清NT-proBNP的水平。分别随访3组患者CPR后6个月死亡情况。结果:血清NT-proBNP水平随着sST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高于B组(P0.01),A组和C组6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6个月生存率较C组低(P0.01)。结论:血清sST2、NT-proBNP联合检测对患者的近期临床预后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急救以及护理,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措施以及护理干预,总结疗效。结果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出,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措施以及护理干预,好转48例(96%)。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措施,并在患者心跳恢复之后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治疗、护理价值,值得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院抢救16例心脏骤停患者获得成功。其中男女各8例,年龄为18~70岁,平均为44岁。引起心脏骤停原因为冠心病8例,风心病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2例,麻醉意外1例;循环绝对停止1~2min5例,≤4min8例,≤10min3例;经胸前叩击复苏成功2例,胸外心脏挤压3例,电除颤11例。救治体会如下: 1.重视心性猝死的先兆:心脏骤停常见于心性猝死。据报道,心性猝死患者在心脏  相似文献   

10.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危急的疾病之一,是引起猝死的最常见的原因.心脏骤停的发生率很高,如不及时抢救将造成脑和全身器官组织不可逆损害,最终导致死亡.所以我们在护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严重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特别是高血钾、药物中毒(如洋地黄、奎尼丁等)或过敏、触电、溺水以及麻醉或手术中的危重病人时,一定要严密观察病情,一旦发现心脏骤停的意外,应在第一时间沉着冷静准确及时的用药,争分夺秒的抢救生命,避免因为抢救不及时而错过了抢救的黄金时间.我科成功抢救了1例心脏骤停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方法 2019年8月~2021年8月我院诊治的46例AIH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常规给予两组泼尼松治疗并适时逐渐减量维持。在观察组,另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8周。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Ⅳ-C)水平。结果 在治疗8周末,观察组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分别为(44.3±7.3)U/L、(38.5±6.4)U/L和(25.2±5.2)μ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9.8±11.3)U/L、(46.5±7.3)U/L和(31.6±6.4)μmmol/L,P<0.05】;观察组血清IL-18和TNF-α水平分别为(36.3±6.3)pg/mL和(27.1±4.4)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2.5±7.4)pg/mL和(35.5±5.9)pg...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脏骤停(CPA)患者院前急救程序和措施,分析影响救治成功率的因素,以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由我市120急救中心接诊的87例AMI并CPA患者的院前急救资料.结果:本组救治成功率为16.1%.院前救治成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有效的心肺复苏、年龄、早期气管插管、及时电击除颤等(P<0.05).结论:急救常识的普及、完善的急救网络配置、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流程和规范化救治措施,可提高AMI并CPA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各指标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浓度对心脏骤停患者神经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根据发病30 d的脑功能表现(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y,CPC)分级分为良好组(CPC≤2级)和不良组(CPC≥3级)。血清NSE浓度和发病后3 d对光反射,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测量的睁眼评分(eGCS)、肢体运动评分(mGCS)和两者之和(emGCS),计算3 d内eGCS改变(ΔeGCS)、mGCS改变(ΔmGCS)和emGCS改变情况(ΔemGCS)。使用重复测量评估相关性,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单因素和多因素预测指标。结果:不良组的NSE显著高于良好组(P<0.01)。3 d内ΔmGCS和ΔemGCS良好组显著高于不良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示eGCS、mGCS和emGCS与CPC分级呈负相关(P<0.001)。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示不存在对光反射与心肺复苏的不良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院内抢救的247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萨勃机进行心肺复苏(萨勃机组,n=112例)和采用标准心肺复苏法进行复苏(标准复苏组,n=135例),除颤、药物应用等基本相同。比较两种方法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抢救开始前的临床状况(年龄、性别、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病因类别等均无显著差异,萨勃机组复苏成功率(46.4%)和患者存活率(16.1%)均显著高于标准复苏组(分别是11.1%和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萨勃机急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优于标准心肺复苏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CPR)后不同时间的水平变化,探讨血清GDF-15水平在CPR后不同时间的变化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分别检测102例CPR患者CPR后即刻、12h、24-48h的血清GDF-15水平,根据血清GDF-15升高时间分为3组,A组:CPR后即刻、12h、24-48h血清GDF-15水平一直小于1200ng/L, B组:CPR后12h 和24-48h GDF-15水平持续升高,且一直大于1200ng/L;C组: CPR后12h 和24-48h GDF-15水平持续升高,但24-48h较12h时降低。随访6个月后三组患者的死亡情况。 结果  随访6个月,B组患者的死亡情况明显高于A组与C组; C组患者死亡情况稍高于A组。 结论 CPR过程中,GDF-15可在心室早期激活,并且呈动态变化,这对机体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是,CPR后,如果患者血清中GDF-15持续升高,提示患者出现了心功能不全,患者预后会很差。临床上为了改善CPR患者近期预后,治疗上应积极改善心功能不全,提高心排出量,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诊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致心脏骤停病人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在2002年1月至12月间收治9例的因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进行了急诊PTCA临床观察,并对另外5例保守治疗者进行了对比。结果 经PTCA加综合治疗组死亡率低。结论 PTCA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病人的死亡率,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与普通病房内患者相比,重症监护病房内患者院内心脏骤停的发生率更高,预后更差.研究显示,多数院内心脏骤停的发生可以预测并能够进行有效预防.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构建了预警模型指导院内心脏骤停的预防和救治,预测指标包括病史、生命体征和检验检查等.文章对国际上预测重症患者发生院内心脏骤停的预警模型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帮助医护人员...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孟加拉国初发糖尿病 ,尤其是营养不良性糖尿病 (MRDM)患者血清镁和尿镁的状态。对象与方法 选择新近诊断的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4 0例 ,年龄 1 5~ 3 0岁。患者病情根据WHO研究小组标准诊断并分类 ,以体重指数 (BMI,kg/m2 ) <1 9作为MRDM的分界点。所选病例中 ,胰腺纤维结石糖尿病 (FCPD) 1 3例 (女 4 ,男 9) ,蛋白质缺乏性糖尿病(PDDM) 1 3例 (女 4 ,男 9) ,2型糖尿病 1 4例 (女 1 0 ,男4 )。选择无糖尿病史对照者 2 6例 ,其中BMI≥ 1 9为健康对照组 1 3例 (女 4 ,男 9) ,BMI<1 9为营养不良对照组1…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患者镁负平衡与低镁血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41例糖尿病患者的镁代谢平衡试验结果。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前呈镁负平衡,血镁降低。低镁血症与糖尿病病程、肠道内镁的净吸收率和视网膜病有关。讨论了低镁血症与这些因素或并发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