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连续入选ACS 96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辛伐他汀40mg组48例;对照组48例。辛伐他汀组均于入院24h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测定二组入院时、服药后(3~5)天测定高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行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测定。结果:ACS住院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可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结论:ACS患者住院早期(24h)应用辛伐他汀,短期(3~5)天即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普伐他汀治疗后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普伐他汀治疗组(34例)及常规治疗组(34例),比较治疗前后应用超声控制肱动脉舒张功能及还原酶法测定血中一氧化氮浓度变化。结果 普伐他汀治疗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一氧化氮浓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普伐他汀降脂治疗可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3.
王春  房崇村  梁颖  车翠玲  刘静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3):266-267,26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04例据临床资料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共53例[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18例、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1例,检测各组血管内皮功能(FMD、ET、NO)和心肌肌钙蛋白(cTnT)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ACS组FMD以及血清ET、cTnT显著高于SAP组(P<0.05,P<0.01);NSTEMI组血清ET、cTnT显著高于UAP组(P<0.05),血清NO显著低于UAP组(P<0.05);ACS组及SAP组血清ET、NO与cTnT正相关。结论:ACS的发生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在发病后给予辛伐他汀20 mg,1次/d,持续6个月,对照组未用辛伐他汀,其他常规治疗相同.结果 治疗组心源性死亡、再次梗死、梗死后心绞痛等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辛伐他汀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管内皮功能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ACS病人43例,以冠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评分来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同时以我院门诊非冠心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量介导的肱动脉扩张(FMD)测定来评估血管内皮功能。结果 ACS组FM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CS组FMD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ACS患者FMD水平明显降低,且FMD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呈负相关,可作为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王文超 《中医学报》2011,(8):991-992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所有病例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稳心颗粒,对照组予以普罗帕酮.结果: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比较及心律失常效应情况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稳心颗粒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和普罗布考联合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氧化应激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单服辛伐他汀组(A组,辛伐他汀40 mg/d,n=30)以及辛伐他汀及普罗布考联合治疗组(B组,辛伐他汀40 mg/d,普罗布考每次0.5 g,2次/d,n=30)。采用分光比色法测定各组受试者的血清脂质过氧化物(MDA)、一氧化氮合酶总活力(t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力和一氧化氮(NO)水平,应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FMD),用药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间MDA、tNOS、iNOS、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MDA、tNOS、iNOS活力、NO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MDA、tNOS、iNOS活力、NO水平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治疗前和治疗后FM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普罗布考联合辛伐他汀可通过抗氧化作用进一步改善ACS患者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8.
肖勇  曹登瑞 《西部医学》2010,22(7):1214-1215,1218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丹红治疗组(简称丹红组,50例)和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50例),两组病例在冠脉介入治疗前后次日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假血友病因子表达水平;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的表达水平;用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的含量;用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治疗14天复查上述指标并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CS患者术前vWF及ET-1均显著升高(P〈0.01),FMD和NO显著降低(P〈0.01)。冠脉介入术后vWF因子升高(P〈0.05),FMD降低(P〈0.05),但ET-1和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比较,丹红组vWF、ET-1水平明显降低(P〈0.05),FMD水平增加(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给予丹红治疗可以有效防治冠脉内血栓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39岁。因发现血压增高10年,反复剑突下、右肩背部胀痛15d于2005年10月4日入住我院心内科。查体:T37.1℃,R18次/min,P90次/min,BP155/100mmHg。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已证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及血栓形成有关,而炎症反应是引起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参与了ACS的发病过程。因而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有利于ACS的预防和治疗。复方丹参滴丸已广泛用于高血脂症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但对其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目前报道不多,本研究旨在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ACS患者CRP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不同中医证型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征。方法 纳入行IVUS检查的ACS患者66例,按中医辨证分为热毒血瘀证组(36例)和非热毒血瘀证组(30例)。采用IVUS测定2种罪犯病变斑块面积、外弹力膜(EEM)面积、斑块负荷、高危斑块发生率、正向重构、负向重构和重构指数(RI)等指标,使用SPSS软件包,对比分析2种资料。结果 热毒血瘀证组罪犯病变处的斑块面积、EEM面积和斑块负荷、高危斑块发生率均显著大于非热毒血瘀证组(P<0.01),重构指数(RI)也高于非热毒血瘀证组(P<0.05);正重构更常见于热毒血瘀证组(P<0.01),负重构常见于非热毒血瘀证组(P<0.01)。结论 热毒血瘀证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更高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女性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 1 999年 1 2月~ 2 0 0 2年 1 2月我科收治并接受PCI治疗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 66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44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2 2例。其中女性患者 2 1例 ,年龄 56 - 70岁 ,平均 60± 9.2岁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9例 (42 .9% ) ,不稳定心绞痛 1 2例 (占 57.1 % )。男性患者 45例 ,年龄 38- 76岁 ,平均 57± 9.8岁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 3例 (2 8.9% ) ,不稳定心绞痛 32例 (占 71 .1 % )。观察其临床特点、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男性相比女性高血压 (52 .3 %vs 42 .2 % )、糖尿病 (47.6 %vs 2 2 .2 % )、高脂血症 (42 .9%vs 33 .3 % )较多。 66例患者手术成功率 1 0 0 %。均未发生严重内膜撕裂、急性闭塞、冠脉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女性非ST段抬高ACS患者行PCI安全可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对比磺达肝癸钠和依诺肝素钠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6例分为对照组(62例)治疗组(64例),观察治疗10 d及30 d后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0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BNP水平及严重出血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出血并发症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30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BNP水平相比较,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严重出血及轻度出血并发症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磺达肝癸钠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郭伟  方咸宏 《循证医学》2009,9(6):354-358
1 文献来源 Mehta SR, Granger CB, Boden WE, et al. Early versus delayed invasive interventio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J]. N Engl J Med, 2009,360 (21) :2165-217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诊断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性别、年龄、合并症、经济状况、起病到就诊时间、救治情况等因素和30天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胸痛中心和绿色通道成立一年半以来救治的全部43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估,总结与发病及30天再发心脏事件相关的因素。结果:本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占58.7%,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占37.9%,其他心电图表现者占3.4%;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发的重要因素;男性病人有冠心病早发趋势并与高血压等合并症及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绝大多数女性病人起病于绝经以后,极少数病人发病与未控制的合并症相关;医疗费用是影响病人就诊的关键因素,并成为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病人就诊时间与第30天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直接相关,就诊越早预后越好;应用球囊扩张直接开通罪犯血管是我院救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最常用的方法,且病人预后略优于静脉溶栓治疗和补救性PTCA。结论;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从体制上完善急性冠脉综合征一级和二级预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威胁人群健康疾病的高发趋势;各医院应结合自身特点找到在最短时间内开通罪犯血管的方法,有条件的医院可进行直接PTCA;溶栓治疗仍是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最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冠脉病变特征。方法155例急性ACS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A)组、合并糖耐量异常(B)组、合并糖尿病(C)组,所有病例均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血糖(FBG、PBG)、胰岛素(FINS、P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等指标,95例作了冠状动脉造影。比较3组患者的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血脂及冠脉病变。结果C组、B组与A组的FBG、PBG、FINS、PINS、HbA1c、Hs-CRP、TC、LDL-C、UMALB等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C组和B组的PINS、T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更为严重,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在B组和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糖代谢正常的ACS患者相比,合并糖代谢异常的ACS患者有更高的胰岛素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冠脉病变更为严重。糖耐量异常与患糖尿病的ACS患者的冠脉病变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易损斑块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点。方法:在35例ACS(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24例,急性心肌梗死11例)和23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进行冠状动脉IVUS检查,测量病变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及斑块负荷(PA),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EI)及血管的重构指数(RI)。结果:在58例患者中发现,16例ACS患者和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斑块破裂;与稳定性心绞痛组比较,不稳定心绞痛的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P<0.05),EEMA、PA、PB、RI明显大于前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IVUS能够准确地识别ACS易损斑块及其破裂和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该院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国产替罗非班治疗,记录治疗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的改善状况,治疗组在治疗后3 d,好转率为71%,治疗后7 d好转率为93%,均高于对照组(57%/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血小板计数和出血发生率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国产替罗非班能够明显缓解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水平(Fg)测定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间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Dimer和Fg水平。结果ACS患者血浆D-Dimer、F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患者的D-Dimer、Fg均明显高于SAP组患者(P<0.01)。结论ACS患者血浆D-Dimer和Fg水平明显升高,反映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有血栓的形成,D-Dimer和Fg的检测对ACS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