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包括血管性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VaD)以及伴有血管因素的阿尔茨海默病。这种理解扩大了VaD的范围,有利于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从而为痴呆的预防提供了可能。本文从概念、分类、流行病学、病因、危险因素、神经影像学、神经病理学、诊断及治疗方面对最近几年VC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的概念最早由Hachinski和Bowler[1]于1993年提出,指单纯由于血管因素引起的轻度认知功能减退.随着研究的深入,VCI的概念得到不断的修改和完善,现将其定义为一类特征为影响至少一个认知区域的临床卒中或者亚临床脑损伤的临床综合征,其伴随的认知功能障碍,涵盖了从血管来源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VaMCI)到重度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认知缺陷的所有表现形式[2].  相似文献   

3.
RNA分子上存在100余种化学修饰,其中6-甲基腺嘌呤(6-methyladenosine,m~6A)是真核生物mRNA中丰度最高的修饰,也是当前表观遗传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RNA修饰相关表观转录组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6A修饰及其改变在多种生理和病理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系统介绍了m~6A甲基化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甲基化结合蛋白的功能,概括了m~6A修饰的生物学功能,以及m~6A修饰在干细胞自我更新和神经分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20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和痴呆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伴有血管性因素的认知功能障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笔者就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概念、意义、流行病学特点、分类、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及防治策略等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一类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或脑血管病引起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综合征,脑血管病本身可以出现相应的脑影像学改变,这些病变和认知损伤的关系研究结论尚不统一。VCI的结构影像学研究主要采用结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分别从卒中位置、大脑形态学及大脑白质结构等方面研究VCI引起的大脑微观结构变化及其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本文回顾了利用结构影像学对VCI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常见的认知损害类型,相比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VCI具有相对可预防性和治疗性,早期识别意义重大。精确的神经心理学评估能提高早期检出率,但VCI临床表现为以执行功能障碍为主的单个或多个领域认知损害综合征,具有异质性,目前尚无统一的VCI神经测查量表,现有量表需要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导致认知障碍和痴呆的常见原因。 低灌注性VCI作为一个重要亚型由于其可干预性和可预防性,成为认知障碍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根 据近些年来对于低灌注性VCI的相关研究,对其概念、病理生理、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 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认知障碍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影像诊断标准,近年来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助 于血管性认知障碍早期诊断的神经影像学标志物。本文从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波谱、磁共振磁 敏感加权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多种磁共振模态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影像特点进行综述。将多种 模态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联合运用有助于提高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进一步的 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 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显性脑血管病(出血性及缺血性卒中)及非显性脑血 管病(脑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等)引起的一组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到痴呆的临床综合征。非痴呆 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 dementia,VCIND)是VCI的早期阶段,其中约一半 患者会在5年内进展为痴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在治疗上尚未发现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又是唯一可以预防的痴呆。发现VCIND危险因素并进行早期干预,对于寻求延缓痴呆进展的二级 预防策略至关重要。现从VCIND的概念、流行病学、诊断标准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能够 早期识别相关危险因素,防治VCI。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病率逐年增加,现已成为老年人群中主要的致残原因,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迅速发展,尤其是功能影像学,如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 magi ng,BLOD-fMRI)、磁共振波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灌注加权成像技术(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等,以其高分辨、非创伤性等优点对患者的脑功能进行评价,为血管性认知障碍早期识别、鉴别诊断及评估预后等方面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血管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其中血管危险因素及环境因素多属于可干预危险因素,若早期干预可以预防和延缓VCI的发展,然而血管危险因素及环境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VCI发病机制。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如人口学特征和遗传因素等可能是VCI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本文就VCI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做一综述,以期为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基础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正>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指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明显(如脑梗塞和脑出血)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VC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率仅次于Alzheimer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引起老年期痴呆、导  相似文献   

13.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炎症因子的浸润、神经纤维及细胞外基质的破坏及血脑屏障的破坏等各个环节,而以上过程可产生大量的血液或脑脊液生物标记物。近年来的一些小样本研究发现有些生物标记物对VCI及阿尔茨海默病(AD)的鉴别具有一定作用,逐渐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对VCI的多种类型脑脊液生物标记物进行了总结,以进一步了解VCI病理生理机制,并期望对未来相关研究方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正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概括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早期认知损伤的专业术语。随着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 D)及血管性认知障碍(VCI)调查研究越来越多,Va MCI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有关Va MCI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各种筛查方案差异较大,严重影响了其临床诊断水平,并且Va MCI人群早期认知损伤程度可能轻微,容易被临床工作者和患者自身所忽视。当随着认知功能的恶化,影响到日常生活能力,甚至最终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mild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mVCI)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10月收治于邯郸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发病14 d内急性缺血性卒中 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测评,对其认知功能进行评估, 并根据其得分情况分为mVCI组及认知正常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和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VCI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共纳入205例患者,mVCI组97例,认知正常组108例。①单因素分析显示,mVCI组患者低 文化程度(P =0.006)、高血压(P =0.032)、糖尿病(P =0.041)及吸烟(P =0.026)的比例显著高于 认知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VCI组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P =0.016)、TG水平 (P =0.040)、TC水平(P =0.026)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0.001)显著高于认知正常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OR 1.139,95%CI 1.012~1.283, P =0.031)和主观睡眠质量差(OR 1.301,95%CI 1.107~1.530,P =0.001)是mV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文化程度高(OR 0.652,95%CI 0.434~0.978,P =0.039)是mVCI 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睡眠质量差是mVC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文化程度高是mVCI的保护性 因素。  相似文献   

16.
<正>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指由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显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和脑出血等)及非显性脑血管病(白质疏松和弥漫性脑缺血等)引起的一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综合征。线粒体是缺血后神经细胞死亡的关键靶区,机体可通过自噬控制线粒体数量,其功能紊乱是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CIR)所致VCI的主要机制。通过阐述线粒体自噬机制及其在CCH、CIR所致VCI中的作用,有利于寻找药物作用靶点,早期干预VCI的发生发展,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正>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自1993年首次提出后,已经成为近20 y来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VC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率仅次于Alzheimer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引起老年期痴呆、导致老年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VCI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VCI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变化仍然不明确,因此迫切的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为VCI的预警诊治提供理论依据。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最大的区别就是临床研究可以通  相似文献   

18.
19.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和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lrment,VCI)的概念在近百年来处于演变之中。早在1896年Emil Kraepelin在其编写的教科书中提出"动脉硬化性痴呆"的概念,掀开了VaD研究的帷幕。1974年Hachinski等提出了"多发梗死性痴呆"的概念以及著名的Hachinski缺血量表。1993年Hachinski和Bowler等提出了涵盖更广泛的"VCI"的概念,其中包括VaD、伴血管病变的阿尔茨海默病和非痴呆的VCI等。尽管已经有了关于VCI的共识性标准,但是对于VCI仍缺乏明确的定义。关于VaD的国际性诊断标准虽然有多种,但临床病理研究提示这些常用临床诊断标准对于病理诊断的阳性和阴性预测率都较低。迄今对于VaD和VCI的治疗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具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指南。这些令神经病学家们困惑难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对于VCI和VaD的发病机制缺乏充分认识。近年许多学者都指出VCI和VaD具有显著的临床异质性和病理异质性,基于不同脑血管病亚型有着不同病理生理过程。有关VCI和VaD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下列方面:①将VaD的概念延伸到VCI,将血管性病变导致痴呆的干预时机适当提前,这将有赖于在疾病早期快速准确地筛查出VCI或者VaD从而进行有效的防治。②将VaD进行分型研究。迄今只有两种类型的血管病变(融合性白质病变以及腔隙性病灶)与认知下降有明确的相关性;而包括微栓子、血管病变导致的脑萎缩、新型影像技术显示的脑结构改变等尚未能明确与认知障碍程度和进展的相关性。在VaD的亚型中,皮层下VaD表现出与多发梗死性痴呆不同的发病机制,在其诊断、预防、治疗方面应有不同的策略。③关注脑血管病与退行性病变(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相互作用。基于临床病理研究以及神经生化、神经影像标记物(特别是分子影像技术)的研究提示大多数痴呆实际上是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与血管性病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将痴呆截然分类为退行性病变和VCI碍可能是不恰当的。④VaD和VCI的诊断标准有待更新,将VCI从时髦的概念发展为明确定义的疾病。本期发表了一系列有关VaD和VCI发病机制、诊断等方面的论著和综述,将有助于我们在上述四个方面扩展视野、加深认识。冯涛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脑血管病伴发的认知障碍随之增多。脑血管病伴发的认知障碍首先由Bowler等~([1])在1995年提出,称之为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VCI是指由于颅内血管本身的病变、心脏病变或颅外大血管病变引起的脑部血流异常及其危险因素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的综合征~([2])。2011年《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中指出,根据病程可以将VCI分为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