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nCoV)是指此前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常有人类以外的哺乳动物作为其储存宿主和中间宿主.目前报道的nCoV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和新近发现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nCoV可引起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AR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肾脏衰竭等危重疾病状态,提高临床医师对nCoV感染诊治的认识是当务之急.提高门诊分诊和早期识别能力、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高对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以及加强临床研究是应对nCoV感染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2019年12月在武汉市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国引起严重疫情并在世界多个国家引起疫情,疫情来势凶猛及传染性强。我们对引起此次疫情的病原体-2019新型冠状病毒知之甚少,我们在此结合近期在新冠肺炎方面发表相关的研究,介绍新冠肺炎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成为世界卫生体系的严峻挑战,国内外均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严格防控措施,肺炎疫情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救治流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内外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以指导疫情期间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工作,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5.
6.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出现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病例,疫情持续蔓延至湖北省内乃至全国各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给心血管外科的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门急诊需要加强对就诊患者特别是发热患者的筛查。疫情期间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推迟择期手术;急诊手术,术前完善术前准备的同时进行COVID-19标本留取,术中严密防护,术后隔离治疗,并严格开展手术消毒隔离措施。在住院患者中,积极排查发热及相关症状病例。通过制定相应流程,在心血管外科临床工作中提高警惕,规范操作,科学防治,阻断病毒传播,并发挥自身心肺重症治疗方面的优势,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以来,疾病的高传染性使确诊人数剧增,同时死亡人数也在日益增加。现全球已有200余个国家或地区出现感染病例。疾病的早诊可以有效控制疾病传播,同时使感染者得到有效的隔离和救治,提高生存率。目前,中国COVID-19的控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本文对COVID-19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感染导致的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呼吸道疾病。该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症可仅表现为轻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严重者可蔓延至下呼吸道,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性休克、多脏器衰竭等。目前,COVID-19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是有病...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医疗服务带来了沉重负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等。一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虽然血氧饱和度已经很低,但其本身并无明显的呼吸困难等不适,被称为"沉默性低氧血症"。这部分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发生突然而快速的恶化,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情况,危及生命。及早识别这一部分患者,并对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措施对其他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感染儿童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有呼吸道症状、发热时间>2 d、临床诊断为呼吸道感染并进行病原学检测的住院患儿,分别比较并分析2020年采取防控措施前(1月)和采取防控措施后(2月至12月)的儿童呼吸道病原体检出率与2...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血清精氨酸加压素(AVP)、和肽素(CPT)对肺心病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98例研究对象分为3组,包括健康对照组30例、肺心病缓解期36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3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组患者血清AVP、CPT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肺心病缓解期患者比较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血清AVP、CPT水平显著升高;且急性加重期的AVP、CPT与动脉血pH值、氧分压(PO_2)呈负相关,而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_2)呈正相关(P0.05)。结论:肺心病急性发作患者的血清AVP、CPT的水平显著增高;联合检测血清AVP、CPT对肺心病患者病情发展评估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管理建议旨在加强糖尿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科学管理,改善预后。住院糖尿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可根据病情制定相应的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和治疗策略。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建议采取严格或一般的血糖控制目标,应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重型或危重型患者,建议采取相对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7.8~10.0 mmol/L,餐后2 h血糖7.8~13.9 mmol/L),采用静脉胰岛素输注治疗。对糖尿病非住院患者,建议加强自我管理,坚持遵嘱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活肽素和凝血功能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83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将患者分别分为不同级别APACHEⅢ评分组、死亡组与存活组、发生器官衰竭组与未发生器官衰竭组,分别比较不同组患者的活肽素水平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结果:并发MODS者其PLT明显低于未并发MODS者,而FDP、D-dimer明显高于未并发MODS者同时其PT、APTT明显延长,活肽素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MODS组;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相比,其PLT明显下降,D-dimer明显增高同时PT、APTT明显延长,活肽素水平也明显增加;而且活肽素水平、PLT、PT、APTT、D-dimer异常者其APACHE III评分明显高于正常者(P<0.05)。 结论:活肽素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水平可以帮助评估重型脑外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将51例SAP患者按照不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死亡或存活、是否发生器官衰竭进行分组,再分别比较其心率变异性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因素的界值,分析该界值对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APACHEⅡ评分≥10分组患者的总体标准差(SDNN)、24h内相邻正常心动周期间期差值50 ms计数在总正常心动周期间期数的百分比(PMN50)、总频(TF)和低频(LF)数值明显低于APACHEⅡ评分10分组的患者,其中APACHEⅡ评分≥20分组患者的SDNN和LF数值明显低于APACHEⅡ评分10~19分组的患者(P0.05);同时死亡组和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患者的SDNN、PMN50、TF、LF数值分别低于存活组和未发生MODS组患者(P0.05)。结论:心率变异性分析在S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北京协和医院外科老年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流行病学资料,寻找老年患者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手术的4 8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后及出院后3个月内症状性VTE的发生及预防情况。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5岁,925例)和中青年组(<65岁,3894例),比较2组的VTE发生、预防情况以及发生VTE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U检验、χ2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 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患者术后VTE的发病率分别为2.59%(24/925)、0.33%(13/3894),老年组VTE的发病风险约为中青年组的8倍(RR=7.952,95%CI 4.033~15.678;P<0.001)。神经外科老年患者的VTE发病率最高(16.67%,4/24),且显著高于其他科室(P=0.003)。老年组有19项危险因素占比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其中占比最多的前3项危险因素分别为大手术(>45min)、恶性肿瘤和肥胖(体质量指数>25kg/m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肢肿胀、当前吸烟和手术时间>2h是老年患者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老年高危人群使用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的比例均高于中青年高危人群[51.42%(399/776)和39.21%(567/1446),P<0.001;31.44%(244/776)和20.95%(303/1446),P<0.001]。老年VTE患者中,有70.83%(17/24)发病前未接受药物预防,58.33%(14/24)仅接受机械预防仍发生症状性VTE。结论 老年外科手术患者术后VTE发病率高于中青年患者,对于合并下肢肿胀、当前吸烟和手术时间>2h的老年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VTE药物预防。  相似文献   

16.
2019年12月中国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引发了全球广泛关注,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传播速度快,临床症状不典型、双肺易受累等特点,易导致漏诊误诊,早期识别及病情评估困难。发热、咳嗽肌痛、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可有助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识别。同时病情进展速度、发热情况CT表现、缺氧程度、年龄、基础疾病、实验室指标等可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情程度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2021年底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新冠)新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席卷全球。其主要特点为传染性强,有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慢性气道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长期透析、肝硬化及血液疾病)及高龄患者成为重症及危重症的易感人群。而新冠感染可导致慢性基础疾病急性加重,甚至危及生命。为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中国防痨杂志》2020,42(3):185-190
2019年12月以来,我国武汉市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并逐渐向全国其他地区及境外蔓延,医护人员也出现了感染情况。疫情的不断传播,除对呼吸科、结核科、胸外科产生巨大影响外,对骨关节结核外科也带来了较大困难。疫情期间须严格做好门诊筛查防控与鉴别诊断,严格控制入院标准,尽可能选择居家治疗;门诊就诊,严格执行"一人一诊一室"原则;严格把握手术指征,一般不进行择期手术或暂缓推迟择期手术;拟行手术患者,需隔离至少2周以上且核酸检测2次阴性后,方可安排手术;拟行抢救脊髓功能及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而需急诊手术患者,术前必须进行核酸检测,不论阳性或阴性,按照"以疑从有"原则,术中按三级防护处理,建议在负压手术室进行,严格执行手术的消毒隔离措施。对于术后患者,要积极进行新冠肺炎相似症状的鉴别处理,排查并发新冠肺炎的患者,确保不出现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危重症患者炎症因子及凝血因子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20年2月3日至2月27日收治的19例NCP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immer)、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心肌钙蛋白I(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指标。给予抗病毒、抗炎、抗凝等治疗,并全程给予心理干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NCP危重症患者早期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Hs-CRP、PCT、cTnI、NT-proBNP、D-Dimmer、PT、APTT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发展为危重症时,淋巴细胞计数、Fib降低(P<0.05),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hs-CRP、PCT、D-Dimmer、PT、APTT、INR均升高(P<0.05),极少部分患者cTnI、NT-proBNP无异常。治疗好转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升高(P<0.05),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hs-CRP、PCT、D-Dimmer、PT、APTT、INR均降低(P<0.05)。D-Dimmer与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376,P=0.01),与LDH(r=0.52,P=0.00)、hs-CRP(r=0.38,P=0.00)、白细胞总数(r=0.62,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r=0.61,P=0.01)、PCT(r=0.44,P=0.01)、CK(r=0.41,P=0.005)、NT-proBNP(r=0.48,P=0.003)均呈正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r=0.47,P=0.04)、PCT(r=0.49,P=0.03)与死亡呈正相关。NCP危重症患者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评分高,好转患者各项评分明显降低。结论NCP患者危重症时炎症反应及凝血功能明显异常,合并细菌感染增加死亡风险,根据D-二聚体变化给予适量抗凝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适时的抗感染治疗及激素应用和全程的心理疏导对NCP危重症患者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discuss recent advances in 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To discuss recent changes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and to evaluate their effects. METHODS: Sixty‐two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between April 1984 and June 2001 were reviewed. RESULTS: From 1984 to 1993, the main treatment was early surgical débridement, and the mortality rate was 38.5% (15/39). Since 1994 computed tomo‐graphy has been used as a diagnostic tool, and treatment has shifted to aggressive intensive medical care, with specific criteria for operative and non‐operative interventions. The mortality rate during this period was 17.4% (4/23). CONCLUSIONS: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has improved greatly because of 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mputed tomography is an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non‐invasive diagnostic techniq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