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测定牛蒡子中牛蒡苷和牛蒡苷元的含量。方法采用 Agilent-C18(4.6mm ×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水二元梯度洗脱,流速0.8mL· min -1,检测波长280nm。结果牛蒡苷和牛蒡苷元分别在0.36~2.8μg(r=0.9995),0.006~0.56μg(r=0.9996)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牛蒡苷为100.3%,RSD为2.3%;牛蒡苷元为99.5%,RSD为2.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实验结果可为牛蒡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孙艳涛  赵兰英  李婷婷  赵磊  姜大雨   《医药导报》2014,33(1):100-102
摘要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切换波长法同时测定牛蒡子中3种活性成分含量。方法应用TC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 0.4%冰醋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80与326 nm切换;进样量10 μL;温度25 ℃。结果绿原酸、牛蒡子苷和牛蒡子苷元分别在0.027 3~5.460 0,0.150 0~18.000 0 和0.030 3~6.060 0 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线性方程分别为Y=1 106.476X-11.452,Y=1 026.014X+20.391和Y=287.661X+4.045;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55%,99.42%和99.40%。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牛蒡子中多组分含量的同时测定及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从牛蒡(Arctium lappa L.)的根、茎、叶、总苞、种子中分离纯化了57株内生菌。以牛蒡子粉为底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转化培养液中牛蒡子苷和牛蒡子苷元的含量,筛选得到6株转化牛蒡子苷的内生菌。其中L2的转化率最高,可达76.9%。利用LC-MS方法对其转化产物牛蒡子苷元进行了验证。L2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本试验结果为探索牛蒡内生菌转化牛蒡子苷成主要药效成分牛蒡子苷元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牛蒡子水煎液、牛蒡苷和牛蒡苷元体外抗菌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照研究牛蒡子水煎液、牛蒡苷和牛蒡苷元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提取牛蒡苷,再用水浴水解法制得牛蒡苷元,以双黄连粉针为对照,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实验.结果:牛蒡苷元和双黄连粉针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5 mm,对5种菌株均有高度敏感,具有很强的抑菌能力.牛蒡苷的抑菌圈稍小,直径为10~14 mm,但也比较明显,属于中等敏感,抑菌能力良好.浓度为2:1、1:1和1:2的牛蒡子水煎液的抑菌圈较小,直径均小于10mm,属于低度敏感,抑菌能力较差.稀释至1:4的牛蒡子水煎液,对试验菌株基本无抑菌效果.结论:牛蒡子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开发为一种新型的抗感染药物.  相似文献   

5.
牛蒡子中牛蒡子苷元的分离及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牛蒡子中分离纯化出有效成分,并对其分子结构进行鉴定与表征。方法:采用醇提酸解法提取,分离出粗品,经过对粗品进行脱脂、结晶处理,得到无色棱状晶体。采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FTIR)、质谱(MS)、氢谱(H-NMR)、碳谱(C-NMR)及单晶衍射对该有效成分进行组成和分子结构的鉴定与表征。结果:从牛蒡子粗粉中经提取分离,得到结晶,提取率为4.46%,显色反应及波谱分析均显示为木脂素类化合物。结论:该有效成分鉴定为牛蒡子苷元,即(3R,4R)-4-[(3,4-二甲氧基苯基)甲基]二氢-3-[(4-羟基-3-甲氧基苯基)甲基]-2(3H)-呋喃酮,分子式为C21H24O6。  相似文献   

6.
牛蒡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燕  孙敬勇  武海艳  仲英 《齐鲁药事》2009,28(12):738-740
牛蒡子为中医临床常用解表药,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文对牛蒡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做一综述,对牛蒡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牛蒡子中牛蒡苷的含量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HPLC法考察了15批牛蒡子中牛蒡苷的含量,结果牛蒡苷平均含量为8.4%,方法回收率为101.2%(n=5)。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牛蒡子浸膏的干燥条件。方法在不同的干燥温度和时间下,测定牛蒡子浸膏中有效成分牛蒡苷的含量。结果在80℃干燥48h后,牛蒡子浸膏有效成分牛蒡苷的损失较小,而在100℃烘48h后牛蒡苷的含量约下降了20.00%。结论牛蒡子浸膏的干燥温度应控制在80℃以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甘肃部分地区产牛蒡子进行质量评价研究,为完善甘肃产牛蒡子饮片的质量规范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HPLC测定牛蒡苷、牛蒡苷元含量;采用UV测定总木脂素含量;采用醚浸出物法测定脂肪油含量。结果 收集到的甘肃地区产8个牛蒡子样品中牛蒡苷含量均达到中国药典标准要求,且甘肃定西、临洮、庆阳、和政和甘南产牛蒡子中所含牛蒡苷、牛蒡苷元、总木脂素及醚浸出物含量均不低于收集到的吉林、银川、康定、河南等地产的牛蒡子。结论 甘肃地区产牛蒡子药材质量较好,牛蒡子可作为甘肃开发引种药材新品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牛蒡子中牛蒡甙及其甙元薄层扫描内标法测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1.
徐华玲  尹宁宁 《齐鲁药事》2009,28(8):465-466
目的对山东地区商品牛蒡子的质量状况进行分析。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牛蒡子项下方法对性状、显微、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二批牛蒡子伪品大鳍蓟,比较牛蒡子生品与炮制品炒牛蒡子中牛蒡苷的含量。结论建议增加炒牛蒡子的含量测定等质控项目,严格控制牛蒡子药材质量,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牛蒡苷元新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筛选牛蒡苷元的酶水解条件、提取工艺和大孔树脂型号,得到适合工业生产的工艺流程。方法:以时间、温度、溶媒量为考查因素,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法,对牛蒡苷元水解条件进行优化;以乙醇浓度、用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为因素,对提取方法优化;以吸附率和解吸附率对不同型号的大孔树脂优选。结果:牛蒡苷元最佳水解条件为42℃,12倍量水,水解12 h;最佳提取工艺为10倍量40%乙醇提取3次,每次0.5 h;AB-8大孔树脂纯化效果理想。结论:通过对牛蒡苷元的水解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确定了适合的工业生产的最佳工艺,该工艺方法简单方便,通过该工艺和进一步的硅胶柱层析分离,可得到纯度大于98%的牛蒡苷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炒牛蒡子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Hanbon Hedera C18(250mm×4.6 mm,5μm)为色谱柱;以乙腈–0.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92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结果炒牛蒡子配方颗粒指纹图谱共有18个共有峰,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各批炒牛蒡子配方颗粒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0以上。结论采用HPLC指纹图谱可实现全面和整体的评价,为有效提高炒牛蒡子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不同牛蒡子中牛蒡苷的鉴别及含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牛蒡子、炒牛蒡子及其免煎剂中主要成分牛蒡苷进行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鉴别采用TLC法,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色谱柱:Diamonsil C18柱(20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1:1.1);柱温:30℃;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结果:TLC图谱显示,斑点清晰。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7.56%,RSD为1.41%(n=6)。牛蒡子生品与炮制品中牛蒡苷的含量均符合药典限度要求,免煎剂中牛蒡苷含量仅为炮制品中的1/3。结论:该实验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牛蒡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牛蒡子免煎剂的生产提取工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产地牛蒡子微量元素测定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媛  康廷国 《齐鲁药事》2009,28(3):154-155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牛蒡子的微量元素含量。方法用微波消解器消解,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牛蒡子中的微量元素含量。结果牛蒡子中钾的含量最高,镁和钙的含量次之,钒和钼含量则较低。结论牛蒡子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Two new neolignan glucosides named (7S, 8R)-4,7,9,9′-tetrahydroxy-3,3′-dimethoxyl-7′-oxo-8-4′-oxyneolignan-4-O-β-d-glucopyranoside (1) and (7′S, 8′R, 8S)-4,4′,9′-trihydroxy-3,3′-dimethoxy-7′,9-epoxylignan-7-oxo-4-O-β-d-glucopyranosyl-4′-O-β-d-glucopyranoside (2), together with two small molecular peptides named 3-benzyl-6-(1-hydroxyethyl)-2,5-piperazinedione (3) and 3-benzyl-2,5-piperazinedione (4),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xtract of Arctii Fructus. Their structures and absolute configurations were elucidated by various spectroscopic methods (IR, HR-ESI-MS, 1D and 2D NMR, and C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粒度炒牛蒡子中各成分煎出率及浸膏得率。方法:以传统炒牛蒡子饮片为对照,记为1号,将炒牛蒡子粉碎制成3种不同粒度的煮散饮片,分别记为2号、3号、4号,以HPLC法测定含量,对比各组绿原酸、异绿原酸A、牛蒡苷、牛蒡子苷元煎出率及浸膏得率。结果与结论:对各成分煎出率及浸膏得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4号炒牛蒡子煮散饮片总评分高于其它组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