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8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IABP,38例药物治疗,回顾性分析88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对于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后可改善血流动力学,使患者的收缩压、心率趋于稳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有明显改善,与非IAB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组住院生存时间优于非IABP组(RR=0.402,95%CI:0.175~0.921,P=0.031)。肢体缺血与出血的发生率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IABP辅助循环,可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住院生存时间,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3月给予13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急诊行IABP循环支持治疗,以同时期同一疾病未经IABP治疗的1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其循环复苏前后的基础心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功能、尿量、多脏器衰竭、恶性心律失常、30d病死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间年龄、性别、院前时间、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发心梗次数及IABP治疗前心功能分级(Killips分级)、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30d病死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循环支持药物的应用等有显著性差异(P〈0.01),IABP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获益(P〈0.01)。与治疗前比较,IABP循环支持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功能分级、尿量明显提高,心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对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尽早进行IABP治疗具有明显的循环支持疗效,可以为下一步的治疗争取时间并能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对暴发性心肌炎(FM)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FM患者,根据患者在入院后30 min内是否应用IABP分为2组,其中接受IABP治疗(IABP组)57例(57%),而未接受IABP治疗(非IABP组) 43例(43%),评估患者住院死亡率(整个住院周期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心功能和心肌损伤情况。结果:100例患者中,死亡29例(29%)。非IABP组住院死亡率显著高于IABP组患者(34.9% vs 24.6%,P<0.01)。与非IABP组比较,IABP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了29.5%。入院时,2组患者的平均血压(MBP)、平均心率(AHR)、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非IABP组比较,IABP组植入治疗30 min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显著升高,AHR明显降低,IABP组患者植入24 h后LVEF值明显升高,同时血管活性药物剂量显著减少。结论: IABP治疗可降低FM患者住院死亡风险,改善患者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与参麦注射液治疗心源性休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counterpulsation,IABP)与参麦注射液(参麦)治疗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心源性休克患者42例分为:①IABP组20例,应用IABP及常规抗休克药物治疗;②IABP加参麦组22例,除IABP和常规药物治疗外,每日静脉滴注参麦50ml2次,共14d。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IABP治疗持续时间,治疗后重病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等。2周后复查心脏彩超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治疗前临床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①IABP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达到稳定时间(7.8±4.5)h,明显长于IABP加参麦组(4.6±3.9)h(P<0.05);IABP组使用IABP时间(63±17)h,明显长于IABP加参麦组(50±20)h(P<0.05);IABP组重病监护病房住院时间(6.6±2.4)d,明显长于IABP加参麦组(4.7±2.2)d(P<0.05);治疗2周后心脏彩超示:IABP加参麦组左心室射血分数0.34±0.07,明显高于IABP组0.31±0.05(P<0.05);IABP组死亡2例,IABP加参麦组死亡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参麦有助于心源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IABP使用时间和重病监护病房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50例,观察置入IABP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心功能、IABP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与IABP置入前比较,患者置入IABP后平均动脉压、心率、LVEF及心功能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预后良好。结论 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可能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治疗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 IABP治疗心源性休克3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4例,病毒性心肌炎4例.利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Bioz.com)连续监测患者IABP术前和术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顺应指数、左心室做功指数、胸液量、系统血管阻力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4例中,2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15例行球囊扩张术及支架植入术,术后死亡7例.5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死亡2例;治疗组总病死率为9/20(45%).未治疗组14例,死亡12例(12/14,86%);4例病毒性心肌炎死于心源性休克患者3例.结论 IABP能明显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无创呼吸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泵衰竭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4年6月因AMI合并泵衰竭收住我院CCU患者105例,均行急诊 PCI术及药物等常规治疗,其中 IABP组6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IABP及无创呼吸机),常规治疗组37例(常规治疗及无创呼吸机)。观察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心脏彩超及BNP等指标变化以及有无并发症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 IABP组患者住院期间血压明显升高,心率逐渐降低至稳定,左室射血分数[(35±9)%比(37±10)%]明显提高,BNP水平[(467±197) pmol/L比(236±146) pmol/L]、死亡率(28.9%比19.1%)显著下降,住院天数明显缩短[(16.2±4.1) d比(11.6±3.4) d],P<0.05-<0.01。结论: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无创呼吸机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的病情,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降低院内死亡率,为进一步的改善预后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左心功能严重受损患者中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例心脏术后严重心源性休克需同期采用IABP和ECMO辅助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患者术前基本情况、临床诊断、辅助原因、机械辅助时间、并发症及预后。以患者院内死亡或生存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选取6个时间点,分别是机械循环辅助前、使用一种机械辅助后、使用第2种机械辅助前、IABP联合ECMO使用后、撤除ECMO后及撤除IABP后;整理分析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气指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及肝肾功能指标等情况。结果:6例存活出院,其中1例肾衰竭行血滤4d后恢复,后因插管侧动脉栓塞截肢。6例死亡患者全部发生肾衰竭,其中3例行血滤;3例发生下肢缺血坏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活性药物剂量、血气血乳酸值在联合使用IABP和ECMO后显著改善(P0.05)。结论:IABP与ECMO联合应用为严重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救治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次观测样本选自我院收治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入选期为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依据不同的治疗手段实施分组,其中对照组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各16例。对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衰实验室指标、心功能指标和心脏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有创动脉收缩压、有创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肺动脉楔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DD、LVEF水平、心脏指数和心率水平改善程度均比对照组良好(P0.05);观察组的Cr、hs-CRP、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5%,低于对照组50%(P0.05)。结论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心源性休克中,可改善血流动力学以及心功能,减少患者院内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联合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后联合应用IABP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术后未联合IABP的患者作对照组。比较IABP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IABP患者并发症、住院死亡率、30 d死亡率及死因。结果 IABP联合PCI在治疗AMI合并CS时,IABP植入前与术后1 h及24 h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比较均有显著上升(P0.05),平均动脉压Ⅱ有统计学差异(P0.05);IABP植入术后患者心率(HR)降低(P0.05);血氧饱和度、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是预后不良特征(P0.05,OR=9.634,95%CI 1.211~70.244)。结论对老年AMI合并CS患者行PCI联合IABP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但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和30 d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机械通气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特征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4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与血乳酸的变化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4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在早期目标治疗(EDTA)前后血流动力学与血乳酸的变化。方法将4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存活组30例,死亡组13例。并选择同期类似病种无休克患者31例为对照组。分别于诊断即刻、6h、12h、24h测定心率(HR)、血压(BP)、尿量(UV)、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Lac),计算平均动脉压(MAP)。结果感染性休克患者在入院初始CVP、MA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HR明显增快,尿量减少,Lac显著升高;经EDTA方案治疗,各组的CVP值明显升高,HR下降,MAP回升,但死亡组在6h仍未至60mmHg;死亡组血乳酸值较存活组明显升高,经积极治疗仍无明显改善;各组尿量在治疗初始均有改善,死亡组在24h后随MAP恶化明显减少。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存在血乳酸增高,外周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差的特点,经积极的治疗存活组较快达标,而死亡组各指标恶化,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时的监测对预后的判断及临床治疗指导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5例,其中IABP组30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35例,单纯行急诊PCI治疗。结果IABP组患者在IABP支持下,30 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2~8 h血流动力学稳定,均完成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没有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无术中死亡,院内死亡率40%;对照组患者院内死亡率74.3%,其中6例在术中死亡。结论IABP可明显改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IABP可提高急诊PCI的成功率,减少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及血管再闭塞事件的发生,降低院内死亡率,明显改善了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患者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例诊断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PCI及IABP辅助治疗,术后4周内进行心脏彩超检查,评估梗死区的心肌收缩功能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6例患者中6支梗死相关动脉全部再通,共植入支架8枚。无致命性并发症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及术中死亡等)。IABP维持时间4~1 3d,平均(6. 7±1 . 2 )d,术后心脏彩超检查6例患者都有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1例心尖区室壁瘤形成,左室射血分数为0 .47±0 . 1 1 (0 . 3 5~0 . 5 8)。随访3个月,无死亡、靶病变血管重建治疗、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急诊PCI及IABP治疗,在短时间内改善心源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能有效地恢复梗死区心肌早期再灌注,缩小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AMI合并VSR的30例患者经IABP辅助治疗后临床结局资料。比较患者经IABP治疗前、后一般基线资料、血液动力学、心功能改善情况和院内死亡率。结果:IABP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和心功能,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在IABP辅助下,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患者存活17例(56.7%),放弃1例,死亡4例;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患者存活2例(6.7%),放弃1例,死亡5例。结论:IABP救治AMI后并发VSR能显著改善血液动力学和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和不良预后,但对室间隔穿孔直径1.5cm的患者机械支持效果有限,如何提高此类患者生存率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左西孟旦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合并CS的AMI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左西孟旦(左西孟旦+常规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40例,于用药前、用药12、24 h、3、7 d时行PICCO监测。比较两组临床生化资料、治疗前后PICCO血流动力学参数、疗效及预后。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左西孟旦组心指数(CI)、每搏量指数(SVI)、心功能指数(CFI)和全心射血分数(GEF)明显升高,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显著降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应用时间、心内科重症加强护理病房(CCU)住院日及因血流动力学恶化而增加正性肌力药物的患者明显减少(P<0.05)。与治疗前比较,左西孟旦组治疗后24 h谷丙转氨酸(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血清肌酐(Scr)略有升高,血压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可实时、全面、有效、准确地监测合并CS的AMI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应用左西孟旦有助于早期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心脏功能,减少CCU住院时间及IABP使用时间,对肝肾功能损伤及血压影响较轻,应用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近期预后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AMI后VSR的患者73例,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近期(1月内)死亡率.结果 73例AMI后VSR患者,前壁心肌梗死明显多于下壁、后壁,穿孔部位亦以室间隔心尖部常见.在梗死后1个月内有34例(46.6%)患者存活,39例(53.4%)死亡.与近期存活组相比,近期死亡组的女性比例、VSR直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是否置入IA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室射血分数低及未使用IABP辅助与近期死亡相关.结论 AMI合并VSR近期死亡率高.左室射血分数低、VSR直径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大、女性、未置入IABP辅助为近期死亡的高危因素,左室射血分数低及未使用IABP辅助为独立危险因素.对于AMI后VSR有近期死亡高危因素的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及使用循环辅助装置基础上尽早外科手术治疗可能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床边行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抢救老年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方法 15例老年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床边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收集IABP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尿量、心率、多巴胺的剂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5例患者IABP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尿量、心率、多巴胺的剂量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床边IABP对于老年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具有确实、有效的治疗作用。能在应用后很快增加冠脉循环的灌注压、提高平均动脉压,改善心肌供血及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随年龄增长,无典型心功能不全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特征.方法 应用美国BioZ Com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选取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正常或Ⅰ级~Ⅱ级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40%.235例分为<60岁组59例;60岁~79岁组104例;>80岁组72例.对心率、平均动脉压、胸腔液体水平(前负荷),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后负荷),心脏指数5种血流动力学参数作定量评估.结果 >80岁组老年患者心脏指数较其他两组下降明显(P<0.05);阻力负荷指数增加(P<0.05);心率、平均动脉压、胸腔液体水平改变不明显.结论 随年龄递增,老年患者尤其是>80岁患者血流动力学特性发生了改变,表现在心脏指数的下降及血管阻力负荷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血液净化(CBP)在心脏瓣膜病术后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心源性休克的病例资料,分为IABP联合CBP辅助治疗组(联合组)32例和单纯CBP组28例,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结果:CBP能有效的减轻心脏的前负荷,纠正乳酸酸中毒,应用IABP联合CBP治疗能更有效的改善血流动力学,使平均动脉压、左室射血分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得到有效改善,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室性心律失常,相比较于单纯CBP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总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ICU时间、ICU病死率联合组均优于单纯CBP组(P0.05)。结论:对于瓣膜病术后药物治疗无效的心源性休克采用IABP联合CBP治疗能显著降低左室前负荷,提高平均动脉压,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纠正内环境紊乱,延缓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的病程进展,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差,病死率高达70%,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 pulsation,IABP)是再灌注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其治疗机理为IABP球囊在心脏舒张期充气,心脏收缩前放气,由此产生双重血流动力学效应,使心肌供血供氧增加,心肌耗氧量下降,以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