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严重程度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血清微小RNA(MicroRNA,miR)-128,miR-223表达水平变化与炎症反应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200例AD患者(AD组),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CDR)评分将AD患者分为轻度组(CDR评分1分,66例)、中度组(CDR评分2分,83例)、重度组(CDR评分3,51例)3个亚组,另选择207例体检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 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AD患者认知功能; 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miR-128,miR-223表达水平; 检测AD患者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β(Interleukin-1,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 分析血清miR-128,miR-223表达水平与TNF-α,IL-1β,IL-6,CRP水平、MMSE总分的相关性。结果 AD组血清miR-128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iR-223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血清miR-128表达水平、TNF-α,IL-1β,IL-6,CRP水平高于中度和轻度组(P<0.05),且中度组高于轻度组(P<0.05); 重度组血清miR-223表达水平、MMSE总分低于中度和轻度组(P<0.05),且中度组低于轻度组(P<0.05)。miR-128表达水平与TNF-α,IL-1β,IL-6,CRP呈正相关(r≥0.496,P<0.05),与MMSE总分呈负相关(r =-0.571,P<0.05); miR-223表达水平与TNF-α,IL-1β,IL-6,CRP呈负相关(r ≤-0.572,P<0.05),与MMSE总分呈正相关(r=0.531,P<0.05)。结论 AD患者血清miR-128表达水平上调,miR-223表达水平下调,两者异常变化可能诱导炎症反应,进而参与AD患者认知功能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2020年3月-2021年6月纳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一时间纳入的44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整理2组一般资料,并测定其外周血miRNA相对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miRNA-424,miRNA-124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但miRNA-153,miRNA-128b相对表达水平高出对照组(P<0.05)。轻度组miRNA-424,miRNA-124相对表达水平高出中等、严重组,但miRNA-153,miRNA-128b相对表达水平低于中等、严重组(P<0.05)。大梗死灶组miRNA-424,miRNA-124相对表达水平低于中、小梗死灶组,但miRNA-153,miRNA-128b相对表达水平高出中、小梗死灶组(P<0.05)。研究组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均高出对照组(P<0.05); 轻度组IL-8,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中等、严重组(P<0.05); 大梗死灶组IL-8,CRP,TNF-α,IL-6水平均高出中、小梗死灶组(P<0.05)。miRNA-424,miRNA-124相对表达水平与炎性因子水平呈负相关(r≤-0.592,P<0.05),但miRNA-153,miRNA-128b相对表达水平与炎性因子水平呈正相关(r≥0.368,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iRNA水平与炎性因子水平存在密切关系,可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成为预测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miR150-5p在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符合本研究要求的重症肌无力患者62例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患者血清中miR150-5p的相对表达水平;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 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miR-150-5p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中miR-150-5p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 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中IL-2和IL-17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IL-10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而IL-19、IL-20和IL-35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中miR-150-5p与IL-10的水平呈正相关(r=0.891,P<0.001),与IL-17的水平呈负相关(r=-0.836,P<0.001); 经过药物治疗后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中miR-150-5p和IL-10的水平有所降低(P<0.001),而IL-2和IL-17的水平有所升高(P<0.001)。结论 重症肌无力患者中miR-150-5p的相对表达水平增加,且与IL-10的水平呈正相关,IL-17的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动态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2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患者手术1年后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95)和预后不良组(n=32); 记录患者入院年龄、有无高血压病、血管痉挛、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术后并发症等资料; 分别于手术前、手术1 、7 d后和手术1个月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MMP-9,NSE和IL-6水平; 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MMP-9,NSE和IL-6水平与术前CT Fisher、Hunt-Hess分级之间的相关性;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血清MMP-9,NSE和IL-6水平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前CT Fisher分级(OR=1.984,P=0.037)、Hunt-Hess分级(OR=2.063,P=0.018)和有术后并发症(OR=2.026,P=0.033)为影响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 手术7 d后和手术1个月后预后良好组血清MMP-9,NSE和IL-6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 血清MMP-9,NSE和IL-6水平与术前CT Fisher,Hunt-Hess分级呈显著正相关(0.330<r<0.460,P<0.05); 手术7 d后和手术1个月后血清MMP-9,NSE和IL-6水平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P<0.05),且联合预测的AUC高于单独预测。结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血清MMP-9,NSE,IL-6水平升高与患者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脑脊液(CSF)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70例PD患者,并根据改良PD综合评分量表(UPDRS量表)及Hoehn-Yahr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38)、中度组(n=18)和重度组(n=14)。另选择同期于本院接受体检健康人员7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4组研究对象CSF生物标志物蛋白α-突触核蛋白(α-syn)、磷酸化Tau蛋白(P-Tau)及总Tau蛋白(T-Tau),微小RNA133 b(miR-133b)及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 各组性别、年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PD患者UPDRS评分比较有明显差异,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PD患者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H-Y评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各组α-syn、P-Tau、T-Tau、miR-133b、CRP及IL-8水平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且随着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加重,α-syn水平显著降低,P-Tau、T-Tau、miR-133b、CRP及IL-8水平显著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α-syn与UPDR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Tau、T-Tau、miR-133b、CRP及IL-8与UPDRS呈显著负相关(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显示α-syn、P-Tau、T-Tau、miR-133b、CRP及IL-8水平诊断P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5、0.785、0.742、0.746、0.779、0.755,联合诊断的AUC为0.905。结论 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变化是PD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其对于PD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6 receptor.sIL-6R)水平变化及其与痴呆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6例AD患者(AD组)、33名年龄匹配健康者(对照组)和40例脑梗死患者(CI组)血清IL-10、sIL-6R水平。结果 AD患者血清IL-10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和CI组均明显降低,但对照组与CI组间差异无显著性。AD患者血清sIL-6R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并随痴呆程度加重而不断上升;CI组中血清sIL-6R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但AD组和CI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AD患者血清IL-10和sIL-6R水平的变化提示免疫炎性机制参与了AD的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7年9月-2018年9月于解放军第960医院就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诊断标准挑选152例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同期于该院体检健康者 152 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2组受试者外周血ICAM-1水平,使用荧光定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Methylation Specific PCR,qMSP)法测定2组受试者ICAM-1甲基化程度。结果 病例组外周血I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20.27,P<0.001); 病例组ICAM-1基因甲基化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Z=-3.158,P=0.002); 病例组亚组分析发现有吸烟史者甲基化程度更低(Z=-3.305,P=0.001); 2组ICAM-1甲基化程度均与ICAM-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病例组r=-0.756,P<0.001; 对照组r=-0.823,P<0.001)。结论 ICAM-1低甲基化通过促进ICAM-1的高表达,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可能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水平来影响脑梗死的患病风险。ICAM-1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升高可作为脑梗死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VitB12及叶酸对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本院收治的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AD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 对照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盐酸美金刚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VitB12+叶酸+盐酸多奈哌齐+盐酸美金刚治疗; 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认知功能。结果 2组治疗前血清IFN-r、IL-6、VEGF、BDNF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组治疗后血清IL-6、IFN-r、Hcy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且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Hc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则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6个月后Hcy水平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后血清BDNF和VEGF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且组间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前血清5-HT、β-EP、DA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组治疗后血清5-HT、β-EP、D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且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的认知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VitB12结合叶酸可以降低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AD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且还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对25例患者脑脊液(CSF)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结果;AD患者CSFIL-1β、IL-6和TNF-α含量均较正常老年人显著为高(P均<0.01)。结论;AD患者CSFIL-1β、IL-6和TNF-α含量较正常老年人显著增高,为AD的慢性免疫炎症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中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两者与ACI病情严重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83例ACI患者在发病24 h内入院,分别在入院后第1、3、7d抽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动态监测血清IL-1β、IL- 18的水平,采用欧洲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uropean Stroke Scale,ESS)评价ACI的严重程度.同时监测32例健康成人的血清IL-1β、IL- 18的水平作为对照.结果 ACI组IL- 1β、IL- 18水平在发病后第1、3d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d呈下降趋势. ESS与IL-1β,IL-18值呈负相关.结论 在ACI发病后血清IL- 1β、IL-18水平升高,说明炎性免疫因素可能参与ACI发生、发展过程,血清IL- 18水平能反映ACI病情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harin,APS)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大鼠神经细胞活性、认知功能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ase,Caspase)-9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36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级美国斯泼累格·多雷(Sprague Dawley)雌雄各半的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6组,正常组、AD组、药物对照组、干预A组、干预B组及干预C组; 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建立AD大鼠模型; 建模后药物对照组采用0.5 g/kg的吡拉西坦灌胃,干预A组、干预B组及干预C祖均采用0.2、0.4及0.8 g/kg的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harin,APS)灌胃,正常组及AD组灌胃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均1次/d,灌胃时间连续60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认知功能; 苏木精-伊红(Hematoxy lin-Eosin,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表现;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erminal de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率; 免疫印迹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技术分别检测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Caspase-3及Caspase-9蛋白及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AD组大鼠灌胃后第1~5 d的逃避潜伏期均延长(P<0.05); 与AD组比较, 干预A组、干预B组、干预C组逃避潜伏期均缩短(P<0.05),药物对照组逃避潜伏期与干预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AD组大鼠游泳距离增加(P<0.05); 与AD组比较,干预A组、干预B组及干预C组大鼠游泳距离均减少(P<0.05),干预C组与药物对照组相似(P>0.05)。正常组海马结构完成,神经元排列紧密,细胞核清晰且无空泡; AD组大鼠海马组织结构紊乱,神经元数目减少,细胞核深染,细胞膜收缩及部分消失; APS干预组及药物对照组神经元排列较AD组整齐有序,肿胀程度减轻,细胞核较清晰。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率比较有明显差异(F=134.900,P<0.001); 与正常组比较,AD组神经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 与AD组比较,干预A组、干预B组及干预C组神经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药物对照组与干预C组神经细胞凋亡率相似(P>0.05)。与正常组比较,AD组海马组织Cyt-C,Caspase-3及Caspase-9蛋白及mRNA 相对表达水平上调(P<0.05); 与AD组比较,不同水平干预组海马组织Cyt-C,Caspase-3及Caspase-9蛋白及mRNA 相对表达水平下调(P<0.05),药物对照组与干预C组上述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水平相似(P>0.05)。结论 黄芪多糖能够改善AD大鼠认知功能,减轻海马组织病理损伤,抑制神经元凋亡且呈现水平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yt-C及caspase-3/9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AD患者血浆脂联素、Aβ水平的变化及其与MMSE评分的关系。方法 对20例AD患者(AD组)、20例正常认知老年组的血浆脂联素、Aβ40和Aβ42水平进行检测,比较2组血浆脂联素和Aβ水平的差异,并分析血浆脂联素、Aβ与MMSE评分的关系。结果 AD组MMSE评分、血浆脂联素(APN)、Aβ42和Aβ42/Aβ40均低于对照组(P<0.05)。Aβ40水平与Aβ42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Aβ42/Aβ40呈显著负相关(P<0.01),Aβ42水平与APN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MMSE评分与Aβ42、APN、Aβ42/Aβ40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AD组血浆APN、Aβ42水平和Aβ42/Aβ40明显降低,其改变与认知功能评分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炎症小体(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rotein 3 inflammasome,NLRP3)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对患者不良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9年2月-2020年5月收治的AD患者116例,观察患者治疗1年后的预后情况,并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好转组和预后不良组,统计2组患者相关资料,分析AD患者治疗后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NLRP3和HMGB1水平对AD患者不良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血清HMGB1、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rel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NLRP3水平均高于预后好转组(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HMGB1,NLRP3,Hcy水平升高为AD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ROC曲线显示,血清HMGB1,NLRP3水平及两者联合对AD患者发生预后不良评估的AUC分别是0.725、0.729、0.796。结论 血清NLRP3和HMGB1水平是评估AD患者预后不良的较好指标,两者联合对AD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评估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与神经功能及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0月期间被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6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按照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不同分为:无斑块10例, 稳定斑块22例,不稳定斑块28例。选择4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 选老年健康者40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GF-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于发病1周、2周时行神经功能评估; 采用改良 Rankin 量表(MRS)于90 d时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1周、2周时IGF-1水平均低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而脑梗死组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均高于脑梗死组患者(P<0.05);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患者90 dMRS评分高于脑梗死组患者(P<0.05)。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负相关(r=-0.561,P=0.006,r=-0.672,P=0.000); 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0.426,P=0.016,r=-0.445,P=0.009)。随着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清IGF-1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IGF-1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清中呈现异常表达,IGF-1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2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类型分为出血性脑卒中组(n=100)和缺血性脑卒中组(n=150); 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的水平,并依据出血量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的表达水平; 采用 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水平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出血性脑卒中组sLOX-1水平(1.56±0.23 ng/mL)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0.48±0.11 ng/mL)(P<0.05); 不同出血量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患者均在7 d内sLOX-1水平逐渐升高,且第7 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P<0.05); 大量出血组相同时间点sLOX-1水平高于小出血量及中出血量组(P<0.05); 重度组相同时间点sLOX-1水平高于轻度及中度组(P<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sLOX-1水平上升可以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OR=1.943,95%CI=1.642~2.238,P=0.000)。结论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水平显著增高,且与脑出血量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有关,有望作为出血性脑卒中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戊四氮致痫和免疫抑制剂抗痫效应过程中谷氨酸(glutamate,Glu)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在大脑皮质及海马内表达的变化,探讨IL-1β、IL-6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免疫抑制剂的抗痫效应。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对照组;IL-1β组;IL-6组;戊四氮组;IL-1ra(IL-1受体拮抗剂) 戊四氮组;地塞米松 戊四氮组。行侧脑室注射相应试剂120min后观察大鼠行为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脑皮质及海马内Glu及GABA的表达变化。结果动物行为学观察,IL-1β组、IL-6组癫痫发作程度达中度;戊四氮组癫痫发作程度达重度。IL-1ra 戊四氮组癫痫发作较戊四氮组减轻,地塞米松 戊四氮组无明显癫痫发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IL-1β组、IL-6组、戊四氮组Glu表达在大脑皮质及海马较对照组明显升高,GAB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IL-1ra 戊四氮组及地塞米松 戊四氮组与单独注射戊四氮组比较,Glu免疫染色减弱,GABA免疫染色增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L-1β或IL-6可能通过升高Glu含量并降低GABA的含量参与致痫过程,从而使神经元兴奋性升高促进癫痫发作。免疫抑制剂具有抗痫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术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关系及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80例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根据术后3个月mRS评分分为病情转归良好组(52例,mRS评分0~3分)、不良组(28例,mRS评分4~6分),比较2组基线资料、术前和术后3个月mRS,NIHSS评分、围手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水平,应用Pearson分析围手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mRS,NIHSS评分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围手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预测患者病情转归的价值。结果 病情转归不良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NIHSS评分高于病情转归良好组(P<0.05); 病情转归不良组术后第7、14 d血清IL-6,IL-17,IL-23水平高于病情转归良好组(P<0.05); 术后第7、14 d血清IL-6,IL-17,IL-23水平与mRS,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均≥0.659,P<0.05); 术后第14 d血清IL-6,IL-17,IL-23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28、0.808、0.841)高于术后第7 d(0.814、0.712、0.766),术后第7、14 d血清IL-6,IL-17联合IL-23水平的AUC分别为0.909、0.947。结论 血清IL-6,IL-17,IL-23水平与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情转归有关,联合检测能为临床预测病情转归提供参考,从而对临床治疗决策作出指导,提高对患者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 lymphocyte stimulator,BlyS)、增殖诱导配体(A proliferation-inducingligand,APRIL)水平检测在病毒性脑炎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2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纳入同期以疑似颅内感染入院,经检查为正常的6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将研究组患者根据入院时的病情和治疗后的预后情况进行分组,检测并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清和脑脊液TNF-α,IL-6,BlyS,APRIL水平,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脑脊液和血清TNF-α,IL-6,BlyS,APRIL水平进行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其在病毒性脑炎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和脑脊液TNF-α,IL-6,BlyS,APRI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重症组血清和脑脊液TNF-α,IL-6,BlyS,APRIL水平均显著高于轻症组,且研究组处于急性期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TNF-α,IL-6,BlyS,APRIL水平均显著高于处于恢复期的患者(P<0.05); 研究组遗留后遗症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TNF-α,IL-6,BlyS,APRIL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后遗留症患者(P<0.05); 研究组脑脊液TNF-α,IL-6,BlyS,APRIL水平分别与血清TNF-α,IL-6,BlyS,APRIL水平均呈正相关(r=0.407,0.383,0.281,0.257,P<0.01); ROC曲线分析显示,脑脊液和血清TNF-α,IL-6,BlyS,APRIL水平联合检测诊断病毒性脑炎的曲线下面积(Area of the under curve,AUC)均明显高于单一指标水平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也明显高于单一指标水平检测。结论 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和血清TNF-α,IL-6,BlyS,APRIL水平均显著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而且脑脊液和血清TNF-α,IL-6,BlyS,APRIL水平存在明显相关性,脑脊液和血清4项指标水平的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水平在成人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病毒性脑膜炎患者30例为病毒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30例为结核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30例为化脓组; 同时选取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4组血清中CRP,IL-6,Procalcitonin的表达水平; 用ROC曲线下面积分析CRP,IL-6,Procalcitonin水平对成人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健康人群血清中CRP和IL-6的表达水平均比成人脑膜炎患者低,且在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中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血清中Procalcitonin的表达水平在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中最高(P<0.05),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次之(P<0.05),健康人群再次之(P<0.05),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中最低(P<0.05)。CRP高表达与成人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826,P<0.001); Procalcitonin高表达与成人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葡萄糖水平呈正相关(r=0.866,P<0.001)。诊断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与体检健康者CRP,IL-6,Procalcitonin水平的灵敏度分别为83%、87%、87%,特异度为83%、87%、87%; 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与体检健康者CRP,IL-6,Procalcitonin水平的灵敏度分别为93%、87%、87%,特异度为67%、73%、87%; 诊断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与体检健康者CRP,IL-6,Procalcitonin水平的灵敏度分别为87%、87%、87%,特异度为87%、73%、87%; CRP,IL-6和Procalcitonin水平对成人脑膜炎的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83.33%,准确度为87.50%。结论 CRP,IL-6,Procalcitonin水平可作为辅助诊断成人脑膜炎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讨炎性细胞因子在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慢性炎性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对AD对32例MCI病人与15例正常对照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的自细胞介素IL-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s alpha,TNFα)的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MCI组与正常对照相比,MCI组病人CSF中IL-1β水平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结论:上述结果表明,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在MCI的神经变性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炎症参与MCI向AD转化发病机制。观察MCI患者CSF的IL-1β水平和TNFα水平可以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