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累及人体动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细胞焦亡作为一种炎症性质 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被证实与AS 进展密切相关,其特点是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炎症因子及细胞内容物 经膜孔释放引发局部强烈而持续的炎症反应。AS 病变组织中的细胞焦亡因血液循环积聚的脂质而过度激活, 继而释放大量炎症因子损伤血管内皮,促进AS 病变的形成与发展,这与中医“痰瘀毒”致病机制相似。活血 解毒类中药正是以“痰瘀毒”为病机治疗AS 的药物,具有抗炎降脂、改善循环等作用。因此,活血解毒类中 药可以将细胞焦亡作为靶点发挥抗AS 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细胞焦亡被称为一种特殊的非凋亡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广泛存在于生物细胞中。研究证实焦亡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检索近年来相关文献,从细胞焦亡的炎症反应等作用,分析其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从中药作用机理、中医病理、中医理论几个方面的现状,并探讨其可能存在的中医机理,同时发现细胞焦亡发生机理与中医的气阴两虚、痰浊、血瘀等密切关联,与中医的阴阳理论有一定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3.
黄元御《四圣心源》归纳出了“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的“一气周流”理论模型,认为“一气周流”学说切中人体生理的本质,可有效指导临床辨证立法。失眠症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症,中医内科学中分为肝火扰心证、痰火扰心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胆气虚证等证型。本文通过用一气周流的理论来初步阐释临床治疗失眠症的辩证及用药。  相似文献   

4.
李捷  郑雅峰  沈瑛锴  徐云生 《陕西中医》2023,(12):1762-1766
“中气斡旋,土枢四象”的一气周流理论最初由清末中医名家黄元御提出。中气为一气周流的枢纽,顾护中气应为治疗疾病的首要,中焦脾胃旋转有序,可复四维之升降,有助全身气机顺畅。徐云生教授在传承中医经典理论的同时,结合临证经验,在实际诊疗过程中,注重从“一气周流”角度对2型糖尿病(T2DM)进行辨治,认为T2DM发病与中轴失健(脾胃失常)、四维气机失常(肝木不生、肾水不藏)有关,主要病机为肝气郁滞、脾不散精、肾气亏虚、痰瘀互结,治疗原则应包括疏肝理气、助脾散精、补肾益精、化痰祛瘀,注重恢复全身气机通畅。“一气周流”理论思想为基础的T2DM辨证思路体系的提出,突破了传统阴虚燥热论治T2DM的局限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与细胞焦亡互作失衡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密切相关,浊毒内蕴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键病机。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及中医学理论研究,笔者认为肠道菌群紊乱是浊毒内蕴的病理学基础,细胞焦亡为浊毒内蕴的微观体现,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肠道菌群—细胞焦亡”互作紊乱与溃疡性结肠炎“浊毒内蕴”病机相契合。本文从“肠道菌群—细胞焦亡”互作失衡角度探讨“浊毒内蕴”的病因病机,是将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初步尝试,旨在为临床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思路和突破点。  相似文献   

6.
“一气周流”学说认为中气是升降之枢纽,使气机升降周流不息,而多囊卵巢综合征为育龄期女性较常见的生殖及内分泌病症,笔者以“一气周流”学说来分析本病,认为脾土中虚、升降反作是本病发生的根本,肝木左郁、肺金右滞、肾水下寒等是病情进展加深的关键。故治疗时应本于提振中土、开郁驱浊之法,诸药酌宜选用,使周身之气畅行无滞,有利于病变的恢复。“一气周流”学说为临床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提供了有别于传统治法的施治门径,具有较为实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肺结节是近年来常见的肺系疾病,现代医学暂无除手术外的其他治疗方案,该病中医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一气周流”强调中气之斡旋作用,左路升发,右路敛降,形成人身之圆运动。治疗肺结节基于“一气周流”理论,补益中气恢复斡旋作用,调肝之升发、肺之敛降,恢复机体一气周流,指导肺结节的临床治疗与用药。  相似文献   

8.
“一气周流”理论是指以中焦脾胃为枢纽,中土升降带动肝、心、肺、肾四象斡旋,形成气的“圆”运动,强调了“中气”的关键作用。文章基于历代医家对心悸病辨证论治思想,以“气一元论”及“天人同气”理念为根基,通过“一气周流”理论探讨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证治原则。分析得到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病以中轴不健、心肾不交为主要病机,并随左路不升,右路不降,致一气不可正常周流,即上燥热中湿郁下寒。治当以祛湿健中、斡旋中气为根基,交通心肾为主,兼以祛痰活血,使中土健运,心肾相交,一气周流。将“一气周流”理论贯穿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发展过程有助于中医传统理论中整体观念的体现,使五脏并治,气血并调,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得以完善。并举验案一则,对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诊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方法作以介绍,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9.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状态与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炎症状态引发了冠心病早期血管内皮的损伤,并最终介导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从炎症状态探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痰浊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失常形成的病理产物,是低密度脂蛋白、炎症细胞、炎症因子等一系列异常蓄积的致炎物质的总概括。浊的性质决定了痰浊具有侵袭性和稠浊性。痰浊侵袭经脉,引起经脉损伤并逐渐积累,最终造成局部经脉损伤持续加重,这个过程与炎症导致血管内皮持续性损伤的机制相似。痰浊阻滞经脉,影响气血的运行,引起气滞血瘀,最终形成心血瘀阻的结局,这个过程与持续炎症损伤导致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进展的机制相似。心血持续瘀阻,郁而化热,热毒内生,形成热毒瘀搏结之证,该过程与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血管事件的过程相似。而痰浊的形成根源于脾气亏虚,脾气亏虚、运化无权是痰浊形成的根本原因。立足于“痰、瘀、毒”理论,脾气亏虚是冠心病炎症状态的内在病机,痰浊侵袭、心血瘀阻、热毒瘀搏结是冠心病炎症损伤的演变过程。中医辨治以健脾益气治其本,祛痰化瘀、清热解毒治其标,相关中药复方、中成药和中药单体均能降低冠心病的炎症指标,从而改善冠心病预后。  相似文献   

10.
宋敬茹  边艳琴  孙明瑜 《光明中医》2022,(18):3286-3289
糖尿病发病率高,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糖尿病为机体阴阳失调,精微输布不均所致。“一气周流”理论是黄元御先生对中医传统理论的高度总结。从“一气周流”理论出发,黄元御先生认为中焦脾胃斡旋,四维环动,气机流动推动精微、津液输布均匀,故不病消渴。故笔者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消渴病机及治疗思路,以期更好地传承其学术思想精髓,为临床治疗消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力衰竭是以呼吸困难、活动耐量受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自噬是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心力衰竭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心力衰竭代偿期适当提高自噬水平以及时清除坏死的心肌细胞器及其他有害垃圾可一定程度上抑制心肌肥厚,缓解心肌重构,从而延缓心力衰竭。正邪理论是中医学阐释疾病发生的重要基础理论,正邪相争存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整个发病过程中,而邪侵正亏则是其发展的结果。细胞自噬对心肌细胞的调节作用与中医正邪理论有着相似之处,自噬是机体自我对于正气及邪气两者的调控机制,其存在一种量效关系,即自噬只在一定程度上对机体细胞起到保护作用,正气也只能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起到抵御外邪保护机体的作用,过度自噬或自噬不足均可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导致疾病的发生。基于此,笔者拟用正邪理论为切入点,从宏观及微观角度来阐明自噬在慢性心力衰竭发展中的作用,提出调整机体正邪平衡,调节心肌细胞自噬,寻求其平衡点的防治原则,以期为中医理论阐述自噬在慢性心力衰竭发展作用的现代研究奠定基础,为治疗不同阶段的慢性心力衰竭寻找新方法,为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气血理论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就是气血由弱转强、继之由盛转衰的过程。气血的变化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说:"气血充盈,百病不生。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著名医家朱丹溪在《血证论》中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血失和是百病丛生的根源,中医养生一贯重视人体气血的动态平衡,强调养生就要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传统中医学家发明了运动、理疗、调节饮食、药物养治等诸多调和人体气血的养生之法,帮助人体气血和谐,"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气机升降话“天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体有小宇宙之称,宇宙有天枢星关乎天地之阴阳转化,人有一穴天枢关乎人体之阴阳之升降。古人正是参照道家思想,取类比相天枢星来命名天枢穴名和理解天枢的作用。天枢穴对多种病症均有显著效果。所治病症总的来看主要和人体气机升降失调有关,既用于补虚,也用于泻实,具有非常典型良性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禄颖 《辽宁中医杂志》2010,(10):1925-1927
主要从营卫昼夜节律运行是睡眠活动的机枢入手,阐述了营卫运行失调是失眠发生的总病机,而在营卫失调这一总病机之下的关键点则在于阴阳节律、阳明、少阴。因此,通调营卫作为辨治失眠的总则和治疗大法,在临床运用时当侧重恢复阴阳节律、调和脾胃和交通心肾。与此同时,还对相应的用药规律进行了初步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15.
马永剑 《河南中医》2016,(11):1868-1870
丁象宸教授认为《灵枢·营卫生会》围绕营卫二气之生成运行及相关生理病理而论述,二气生成于胃,而出于三焦,继而发挥其功用,文中之三焦乃指三焦所出之气。上焦所出之气与营气及心肺之气相合而成宗气,宗气行血脉,司呼吸;中焦所出之气——营气,营运周身,内注五脏六腑;下焦所出之气——卫气,外行四末分肉皮肤肌腠之间,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周于五脏,三气互用,使人体之气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相似文献   

16.
分析132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载脂蛋白水平与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发现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证载脂蛋白B(apoB)、apoB/载脂蛋白A-I(apoA-I)均高于正常值,而以脾肾气虚组升高最为明显,且明显高于气阴两虚组和肝肾阴虚组(P<0.05);兼有湿证者apoB、apoB/apoA-I显著高于不兼湿证者(P<0.01),故认为apoB和apoB/apoA-I可作为脾肾气虚及湿证辩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常发生由于离子通道异常、电活动紊乱、心肌纤维化、炎症、线粒体生物发生失调、线粒体钙超载、能量代谢失衡、氧化应激、交感神经亢进等病理性心脏重构活动而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这是造成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心律失常病属心悸,常见于气阴两虚证,往往是脾胃先虚致使气机失常而后心功能下降尤甚的表现。生脉散是益气养阴的代表方剂,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生脉散及其加减方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该篇文章即综述了生脉散各味单药的有效成分在心脏电生理、生化、结构、自主神经、亚细胞成分的调控机制,阐述生脉散治疗气阴两虚型心律失常的多靶点、多系统、整体性的特点。能量代谢障碍与气阴两虚证密切相关,与心肌能量代谢相关的线粒体功能损伤在心脏重构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开展生脉散保护线粒体功能干预能量代谢减少心脏病理性重构的机制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此类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12):1071-1075
云南昆明姚氏妇科倡导气化学说,注重阴阳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对女子诸疾的影响,认为气血、肝脾、冲任与之密切相关。经期诸杂病,其症虽异,而其理皆因营卫气血脏腑、冲任失调所致,故治疗应紧扣这一病机,以养血调气、和调肝脾为主,纵有兼挟亦当勿忘养血和营之根本。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气机升降出入对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用药上的影响,人体与自然界气机运动的协调统一,药物气味厚薄与阴阳升降的联系等方面,对《黄帝内经》中关于升降沉浮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认为《黄帝内经》奠定了气机升降理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表现形式,气机失调则会导致相应的病理病势趋向,提出了治疗用...  相似文献   

20.
总结徐珊教授调畅气机法治疗慢性胃炎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气机失于通降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病机,治疗慢性胃炎从气滞、气逆、气虚、气陷4个方面着手,所选方药多用辛开苦降配伍,调畅气机,化浊和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