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5大中医骨伤科学派的传承脉络、代表医家、学术成果等方面,以少综多,探讨了新形势下中医骨伤科流派的发展前景与面临的问题,以期为伤科学术流派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宁 《湖南中医杂志》2014,(12):116-117
所谓火神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子、姜、桂等辛热药物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被称为"传统国医中最年轻的一个流派"[1]。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有其特殊性与曲折性,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都有一定关系,火神派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1火神派出现的必然性中医历史上学派林立,明代王纶在《名医杂著·医论》中提出医学流派有外感、内伤、热病、杂病4大学派,任应秋、  相似文献   

3.
李成文 《中医药学刊》2005,23(7):1259-1259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各家学说》中重要内容之一.了解并掌握学术流派的传承关系及纵横交融,以及学术流派的深刻内涵和广阔外延,可以拓宽学术视野,开阔思路,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为今后的临床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岭南骨伤科流派是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岭南医学流派的重要分支,深受岭南地区环境、文化、历史等的影响,以精确的理伤手法、独特的固定方法及有效伤科药剂著称。为加快岭南骨伤科流派学术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正骨理筋手法技术等岭南骨伤科流派特色,提高临床诊治的疗效,本文对岭南骨伤科流派概况与传承脉络进行总结归纳、同时从师带徒临证、集百家之长、挖掘流派名家用药经验、院内制剂与基础转化、研发专利、骨伤科名医经验融入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等方面探索岭南骨伤科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对2002~2007年间中医骨伤科学说和学派研究领域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从中医骨伤科的起源与学派分类,对先秦、汉代、晋唐、宋金元、明清、近代的中医骨伤科学说学派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并讨论了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各家学说>中重要内容之一,了解并掌握学术流派的传承关系及纵横交融,以及学术流派的深刻内涵和广阔外延,可以拓宽学术视野,开阔思路,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为今后的临床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试论脾胃学说在骨伤科中的应用胡关彪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312000)关键词:脾胃学说/骨伤科脾胃学说的创立始于《内经》、《难经》,创于易水学派,盛于宋元明末,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尤其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历代医家对于伤病...  相似文献   

8.
9.
中医学术流派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中医学术流派的几个基本概念,提出判断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准是:第一要有代表性人物,第二要有代表性观点,第三要有传承其学说的代表性著作.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不必强求一致,不一致则反映了多样性.比较规范的应是《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提法.文章还介绍了浙江历代的中医学术流派,即南宋时期以温州人氏陈无择为师祖,以陈氏子弟王硕、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等为学术骨干的"永嘉医派";金元时期以义乌朱震亨为鼻祖,以戴元礼、赵氏兄弟、王履、徐用试等为传承弟子的"养阴派";明末清初以钱塘人氏张卿子为开山祖,以张志聪、张锡驹为中坚人物,并由高世栻与仲学辂为传承代表的"钱塘医派";以及明万历年间以宁波人氏赵献可为代表的"温补派"和清末绍兴人氏俞根初为代表的"绍派伤寒".  相似文献   

10.
秦汉到隋唐时期是江苏中医外科的草创阶段,出现了历史上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宋元时期以《卫济宝书》、《外科精义》为代表的外科著作,注重对外科疾病的阐发与论述;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中医外科流派,理论已趋完善和成熟,特别注重内外并治;民国时期中医外科仍然在临床发挥作用,理论也有发展,而现代中医外科则趋衰弱,但仍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中药熏洗疗法在骨伤科的应用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熏洗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中草药煎汤在患部皮肤熏蒸、淋洗、浸浴以达到内病外治的一种疗法,数千年的实践证明其是一种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回顾以往文献和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对中药熏洗的应用大多还是凭借经验,不同的医院有不同的熏洗验方,不同的疾病应用相同的熏洗自制方剂。不同的疾病是否应该像中药内服一样辨病辨证熏洗,熏洗的药物如何选择,熏洗的方法如何把握,熏洗和功能锻炼之间如何协同,熏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如何掌握,这些不能不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深思。下面就中药熏洗疗法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及作…  相似文献   

12.
中医骨伤科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定存在尚无骨伤科国际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中医药在国际骨科指南中占的比重少、指南制定的方法学不规范、采用的证据评价及推荐体系尚需完善、临床研究证据级别低、临床研究未经伦理审查的现象普遍、临床医师科研能力整体有待提升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对策:提高临床医师的科研能力,遵循规范的指南制定流程,开展多学科、跨学科合作,采用GRADE证据评价及推荐体系,制定骨伤科国际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推行伦理审查制度,推广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培训。  相似文献   

13.
典型案例教学在中医骨伤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与传统中医病案教学相比较,阐述了典型病例教学法中医骨伤教学中的意义,巩固专业理论,提高学习兴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较好地解决了中医骨伤临床教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郭宪章主任医师正骨经验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宪章主任医师从事骨伤治疗多年,他将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互补;手法整复,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相互协调的独特学术思想运用于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崔伟  杜天信  梁峻  高书图  李无阴 《光明中医》2011,26(7):1336-1337
平乐正骨作为近现代中医骨伤科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与其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学术特点及丰富的临证诊治经验密切相关。经平乐正骨的历代传人的继承和发展,总结出平乐正骨的学术精华,"三原则、四方法",即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四方法即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疗法、功能疗法。平乐正骨从一民间医家发展至今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力的骨伤学派,与历代传人尤以五代传人高云峰,六代传人郭维淮为代表的开拓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2007-2009年3年来《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骨伤方剂与用药特点。方法:检索2007-2009年刊登在《中国中医骨伤杂志》上的文章,对骨伤疾病治疗方剂或中药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从而鉴别出其种类、使用频率及治法变化。结果:共有48篇文章、34首方剂和125味中药纳入研究,治疗疾病主要为骨性关节炎、颈椎病、损伤后期及术后、骨质疏松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骨折等六类疾病。骨性关节炎文献方剂占31.25%,颈椎病占20.83%,其余依次减少;使用频率最大的药物是茯苓和黄芪,其次才是牛膝和当归;活血化瘀治则运用频率为33次,消肿止痛为32次,祛风除湿26次,活血止痛21次,补益肝肾17次。结论:近年来中药方剂的应用研究多集中在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上;对骨科疾病的治疗法则还是活血化瘀占首位,祛湿补气药物的运用高于以往活血补肾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张建福  唐空 《河南中医》2000,20(4):12-13
葛洪认为:外伤危重症大出血可导致亡血耗津液,治疗宜生津补血;不出血则形成瘀血,治疗宜镇静、活血化瘀;对胞腹内伤者主张采用攻下逐瘀法;对跌仆损伤者主张采用活血化瘀止痛药。并首创用按摩法于关节脱位整复,开创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王智生 《陕西中医》2007,28(5):569-570,576
目的:探讨骨伤科领域的现代中医思维。方法:根据临床和相关文献资料、科研成果,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骨伤科领域的现代中医要更新观念,在中医传统诊断治疗方法基础上,引进现代医学科学技术乃至先进的诊断治疗仪器设备、手术器材等。形成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中医治疗方法为中心,兼收并蓄西医先进的医疗技术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平乐郭氏正骨治疗骨伤病的经验。方法:从骨伤病的早、中、晚三期着手,辨证分型论治。早期:多为瘀血实证,治宜攻破,若为出血过多或亡血,则宜补而兼行。中期:肿痛减而未尽,瘀血尚有存留,新骨未长,应用“和”法,以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去瘀生新,接骨续筋。后期:多为气血亏损,营卫不和,感受内因、外因而并病,故用药应以和营卫,补气血,健脾益肾,通利关节。结果:采用三期辨证分型内外治法相结合,效果显著。结论:平乐郭氏正骨治疗骨伤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