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1 032例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完善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中体外循环管理技术,报告1 032例临床经验.方法 1997年11月~2000年9月间,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实施心脏手术1 032例,男503例,女529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714例,心脏瓣膜病318例.静脉复合麻醉,体外循环中灌注流量成人2.4~2.8L*(m2)-1*min-1,儿童2.8~3.0L*(m2)-1*min-1,1岁以内者3.0~3.5L*(m2)-1*min-1.灌注压成人保持8.0kPa以上,儿童6.0~8.0kPa.结果全组手术死亡率为2.33%(24/1 032),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死亡率2.7%(19/714),心脏瓣膜病手术死亡率为1.6%(5/318).全组无体循环气栓和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血色素尿42例(4.1%).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安全可行,保持较高灌注流量和较高压力,平稳降温,维持心脏跳动,可减轻心肺等脏器的损害,避免术中心脏传导束损伤.  相似文献   

2.
报告 1995年 7月至 1998年 2月期间 ,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10例的治疗效果。该手术方法不同于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的心内直视手术。它的优点在于体外循环不降温、不阻断主动脉、心脏不停跳而保持冠脉灌注。有效避免了心脏的缺血缺氧导致的损害和再灌注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33例进行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平均随访 (19.4± 8.7)个月。结果 :全组平均转机 (35 .6± 17.9)min。无明显并发症 ,术后 3个月心功能评价Ⅰ级 6例、Ⅱ级 12例、Ⅲ级 10例、Ⅳ级 5例。结论 :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安全有效 ,心功能恢复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进行心内直视手术16例,其中二尖瓣替换手术7例,二尖瓣替换加完整无缺修补1例,室缺修补1例,室缺术后残余漏修补1例,房缺修补2例,窦瘤破裂破入右房手术修补4例,16例病人手术满意,均顺利康复,痊愈出院。并就体外循环中的措施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卫  肖颖彬  刘梅  彭莉 《重庆医学》1999,28(1):34-35
我院自1997年12月~1998年5月间共施行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11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就灌注中的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61例,女性49例,年龄7个半月~54岁,体重4.5~91公斤,其中双瓣膜置换术12例,二尖瓣置换术18例,主动脉置换术6例;法乐氏四联症1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9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6例,左房粘液瘤摘除术1例,双腔右心室矫治术1例,三房心并房缺1例.动脉导管未闭伴主动脉毁损(亚急性心内膜炎)行动脉导管缝合和主动脉瓣替换术1例,肺动脉瓣狭窄行交界…  相似文献   

6.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和评价心脏不停心内直视手术时体外循环管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231例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二尖瓣换瓣、粘液瘤摘除等体外循环下手术,用无血生理盐水预充液,中度血液稀释,转流中不阻断主动脉,只阻断腔静脉,维持心脏缓慢(40 ̄60次/min)窦性节律空跳下手术。鼻咽温度33 ̄34℃。灌注流量70 ̄90ml/kg·min^-1。结果:心脏操作完毕无需复跳,很快可脱离体外循环机,腔静脉平均阻断时  相似文献   

7.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体外循环和心肌保护技术是现代心脏外科发展的两大基石.20世纪50年代研究成功的体外循环技术利用人工心肺装置替代循环和呼吸功能,使得心内直视手术成为现实.但在初期,阻断心脏血液供应,进行心内手术对心脏造成的损害,严重制约了心脏外科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心肌麻痹液灌注技术临床应用改善了心肌保护效果.20世纪80年代含血心肌麻痹液应用于临床,之后提出了综合心肌保护技术,使心肌保护效果得以进一步提高.低温体外循环和心肌麻痹液灌注心脏停搏成为几近完善的心脏外科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疗效评价及其对心肌保护作用。方法:总结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12例施行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病例,并行循环不阻断主动脉,鼻咽温维持在32~35℃,阻断上、下腔静脉,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心脏手术结束能顺利停机,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无严重心律失常,血尿发生率0%,无1例发生空气栓塞。1例心房切口缝合针眼渗血,行再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第32h发生急性肺梗塞,均经治疗痊愈。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安全可行,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可避免再灌注损伤,有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9.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10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8,自引:13,他引:48  
目的 探讨完善、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技术,报告1032例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1997年11月至2000年9月间。改良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建立同期左心房左心室引流和综合序贯排气技术,改善手术野显露,完善术中排气,应用该技术实施心脏手术1032例,男503例,女529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714例,心脏瓣膜病318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率为2.33%(24/1032),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死亡率2.7%(19/714),心脏瓣膜病手术死亡率为1.6%(5/318)。全组无体循环气栓和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安全可行,可有效减轻低温和血再灌注对心脏等脏器的损伤作用。有利于避免术中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灌注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46例浅低温心内直视手术,只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停跳液,建立体外循环后缓慢自然降温至31~33℃,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完成心内畸形纠正术。结果全组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均顺利,无心律失常和术后低心排等并发症发生,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该方法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下的体外循环灌注法,避免因心脏停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所造成的损伤,能最大限度保护心脏功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开展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CPB)安全管理体会。方法通过对112例心脏直视手术的回顾分析,寻找更为科学的CPB管理方法。结果本组病例自动复跳66例(58.9%),电除颤复跳46例(41.1%),专垄等亨体外循环有关的并发症,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基层医院开展CPB心脏直视手术,除应具备良好的基夸设备外,还要重视注意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熟练掌握CPB灌注技术及意外情况的紧急处理,术中手术、麻醉、CPB各组人员的密切配合,对CPB的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10公斤以下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2006年12月-2011年7月共对153例10公斤以下婴幼儿在体外循环下实施例心脏直视手术,男82例,女71例,年龄为5个月-5岁,平均(20.0±8.4)个月,其中5-12个月31例,13-24个月82例,25-36个月39例,37-60个月1例;体重4-10 kg,平均(8.9±1.3)kg。69例使用膜肺,84例使用西京87型(小号)鼓泡式氧合器;19例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其余均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冷晶体心脏停搏液,浅或中低温高流量灌注。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18-166(57.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8-123(39)min,开放主动脉后148例患儿心脏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为97%,辅助时间为4-60(16)min。术后患儿死亡3例,死亡率为2%,死亡原因2例为严重低心排,1例为突然心脏骤停,抢救无效临床死亡。结论根据婴幼儿的体重、病情及手术操作难易程度选用膜肺或鼓泡肺,尽量减少预充晶体量,提高胶体预充量,采用高流量灌注,通过给予速尿、超滤、加入白蛋白提高胶体渗透压,排除体内多余水分及良好的心肌保护、肺保护、脑保护有利于患儿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林冬云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50-150,152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安全管理与防范措施。方法总结分析我院154例心内直视手术围CPB期安全管理与防范措施。结果154例手术均安全顺利完成,术后恢复好。结论加强CPB安全管理与防范措施,能够杜绝或减少CPB意外的发生,并能够做到快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以减少因意外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完善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肺转流技术。方法:对2003年3月~2007年6月的190例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资料及浅低温体外循环情况做一回顾性分析。结果:190例心脏手术均顺利脱机,不需辅助循环,浅低温体外循环时间25~81(29.8±11.2)min,术后无并发症。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安全可行,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更适合于时间短、比较简单的先心病矫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及探讨心脏直视手术中体外循环意外及故障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总结2年内4 755例心脏直视手术病例资料,其中发生体外循环意外14例,发生率为0.29%。结果 14例体外循环意外事件中,设备故障4例,药物反应1例,人为因素9例。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后,14例均被治愈,无死亡,无后遗症的发生。结论心脏直视手术中发生体外循环意外主要是由人为因素造成。因此,加强人员能力培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高医务人员责任心等可有效地降低体外循环意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微小化新生儿及小婴儿(小婴儿定义为年龄小于3个月或体重小于5 kg的婴儿)体外循环(ECC)管路,减少ECC预充量,以期减少术中用血量及炎症反应。方法将40例在ECC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术的新生儿及小婴儿随机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对照组(n=20)采用StockertⅢ型人工心肺机、婴儿型膜肺、1/4英寸管道、改良超滤套包、婴儿型动脉滤器,总预充量约410 ml;实验组(n=20)采用带外挂一大泵头及一组小泵头的StockertⅢ型人工心肺机、婴儿型膜肺、3/16英寸管道、改良超滤套包、不用动脉滤器,总预充量约290 ml。ECC中保持Hct在0.27~0.32。观察:①术中用血量;②ECC前后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③术中混合脑氧饱和度(rSO2)、术后清醒时间及神经系统状况。结果①术中用血量小于等于2 u在实验组为16例(80%),对照组6例(30%),组间比较P0.01。②术毕IL-6实验组(43.3±19.1)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57.8±28.9)ng/ml,P0.05;术后4 h IL-8实验组(72.6±31.3)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94.4±44.7)ng/ml,P0.05。③两组患儿术中rSO2无显著差异,术后清醒时间、神经系统状况无显著差异。结论微小化ECC管路能减少新生儿及小婴儿心脏手术中用血量、减少炎性反应,新生儿及小婴儿ECC管路应尽量微小化。  相似文献   

17.
心脏手术鱼精蛋白过敏反应的治疗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及探讨心脏直视手术鱼精蛋白过敏反应防治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五年内心脏直视手术619例病例资料,其中发生鱼精蛋白过敏反应36例,发生率为5.8%。33例发生于常规体外循环术后中和肝素之后,3例发生于备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中和肝素时。结果36例鱼精蛋白过敏患者当中反应较轻的31例,经过减慢或停止鱼精蛋白输注,结合相应的对症处理,很快得以恢复。5例出现重度过敏反应,经抗过敏、血管活性药物等处理效果不佳,果断再次肝素化体外循环转流后转危为安,抢救成功率100%。结论鱼精蛋白过敏反应难以预测,中重度反应死亡率高;适量的鱼精蛋白应用、及早的准确判断和及时再次体外循环可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28例严重左心功能低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不停跳搭桥(on-pump beating heart,OPBH)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方法2003年至2006年对28例择期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严重左心功能低下患者施行OPBH下CABG术,其中早期左心功能低下行非体外循环搭桥(OPCAB)因血流动力学不能维持紧急转流OPBH6例,占同期OPCAB的6/702例(0.85%),22例常规行OPBH下CABG术,分析总结OPBH在严重左心功能低下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体外循环管理经验。结果22例常规OPBH心脏搭桥(3.4±0.8)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时间(97.2±32.8)min,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24个月,心绞痛症状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紧急转流6例,搭桥(2.8±0.4)支,ECC时间(186.0±94.9)min,术中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分别于术后1 d、23 d、30 d死于心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急性肺栓塞。结论对严重左心功能低下无相对ECC禁忌患者采用OPBH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有ECC相对禁忌患者除采用基本外科技术外,宜采用"湿备"。  相似文献   

19.
腺苷在心脏直视术中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外源性腺苷预处理和加入心停搏液两种不同给药方法在心脏直视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57例心脏直视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组A,n=18)、腺苷预处理组(组B,n=17)、腺苷停搏液组(组C,n=22),采集桡动脉血测定围手术期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de MB,CKMB)、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丙二醛(Malondialchehyche,MDA)水平;观察心脏停跳及复跳情况、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三组术后CKMB、cTnI、MDA值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与组A相比:组B和组C术后多巴胺用量少,组C心脏停搏时间明显缩短,组B开放后2 h CKMB、6 h MDA、开放后各时点cTnI显著降低,组C开放后2 h、6 h CKMB及开放后各时点MDA、cTnI均显著降低;腺苷处理的两组间(B组和C组)比较:组C cTnI在16 h显著降低,其余各时间点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外源性腺苷在心脏直视术中具有心肌保护作用,腺苷加入心停搏液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更具显著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右侧腋下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的经验。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我们采用右侧腋下小切口实施心脏直视手术8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6例;年龄7个月~59(8.0±9.1)岁;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21例(不停跳18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3例,二尖瓣成形1例),室间隔缺损60例(同期行右室流出道疏通4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右室双出口1例。回顾分析体外循环中主动脉插管选择、灌注方法、灌注压力、转流时间以及心脏复跳情况。结果主动脉弯头插管69例,直头插管14例;其中弯头插管出现高阻力泵压5例,1例更换为直头插管,其余4例调整插管位置后泵压恢复正常;直头插管中无高阻力泵压出现。体外循环时间21~185(66.9±32.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5~122(32.5±25.5)min。80例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96.4%。3例经电击除颤1次后心脏复跳。全部病例都顺利脱机。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右侧腋下小切口选择性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切口美观等优点;稳定可靠的体外循环、正确的管理以及紧急情况下的配合处置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