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恶性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2例恶性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首例病人初次手术时发现脾脏转移,行胰尾及脾脏切除,5年后因结肠脾曲转移再次行左半结肠癌根治术,术后5年死亡;次例病人首次手术已发现腹腔广泛转移,行病灶局部切除术,术后10个月死亡。结论 腹部B超、CT检查对定位诊断有帮助,最终诊断恶性胰岛细胞瘤只有肿瘤转移才是唯一可靠的标准。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根治及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2.
无功能性恶性胰岛细胞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功能性恶性胰岛细胞瘤为一组临床上无特异内分泌表现的胰岛恶性肿瘤。在胚胎学和组织学上无功能性恶性胰岛细胞瘤与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基本是一致的,均为内分泌细胞的肿瘤,但二者临床表现,肿瘤所在部位及大小却不尽相同。1流行病学无功能性恶性胰岛细胞瘤少见,因无症...  相似文献   

3.
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近16年间收治的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6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中位于胰头部4例,胰体尾部12例,瘤体长径平均12cm。结果行肿瘤摘除术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包括肿瘤在内的远端胰腺及脾脏切除3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3例,因肿瘤广泛侵浸未能切除1例。治愈性切除率为93.75%(15/16),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资料显示:11例良性肿瘤患者全部存活,已2~16年。5例恶性肿瘤患者中,1例因肿瘤广泛侵犯未能切除者,术后5个月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胰体尾切除并左肝切除者存活2年;胰十二肠切除者2例,分别存活1年和6年,胰体尾切除加脾切除1例已存活12年8个月。结论钡餐,B超,CT,MRI,以及ERCP对该病有诊断价值,手术切除是治疗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主要方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恶性胰岛细胞瘤脾转移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45岁。发现左上腹包块2个月,于1998年11月2日入院。体查:左上腹可扪及一约4cm×3cm×3cm大小包块,表面光滑,边界不清,肝肋下2cm,无触痛。白细胞74×109/L,中性粒细胞085,血小板199×107/L,血糖53mmo...  相似文献   

5.
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告作者1975-1992年收治的非功能性胰岛细胞13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本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钡餐,B超,CT,ERCP以及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响对本病有诊断价值。作者认为,本病一经确诊,应争取早日根治性切除,本组13例中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行胰体尾肿瘤脾切除,3例行单纯肿瘤切除。手术切除率92.3%(12/13)。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对近17年间湘雅医院收治的29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临床体征为腹部包块(25/29)。B超和CT为最常用的术前检查手段,其阳性率分别为100%(29/29)和96.5%(28/29)。其中良性占65.5%(19/29),恶性占34.5%(10/29)。手术切除率为100%。结论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症状缺乏特异性,B超及CT应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包膜不完整和浸润性生长者可确诊为恶性,外科手术是首选方法,疗效优于胰腺外分泌肿瘤。  相似文献   

7.
8.
患者,男,51岁。因左腹股沟外环口上方肿物4年逐渐增大,于2005年8月15日入院。查体:右腹股沟外环口上方可触及4.6 cm×3.5 cm×2.4 cm质硬肿物,表面不光滑,界清,无明显活动度。彩超示腹股沟外环上方4.4 cm×3.1 cm回声不等团块,内回声不均,团块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诊断为左精索肿物。入院后第3天行探查术。术中血管夹高位阻断精索血管后探查下方肿物,见肿物已将精索血管及输精管完全包裹,表面有包膜,可见血运丰富的曲张血管,无法分离。于肿物上方行精索高位切除,完整切除精索肿物、睾丸、附睾,  相似文献   

9.
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41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巨大非功能胰岛细胞瘤(NIT)的术式选择。方法 1978—2002年收治NIT4l例,其中胰头体部肿瘤28例,胰体尾部肿瘤13例,瘤体长径平均为10.7cm。行肿瘤摘除术15例(胰头部13例,胰体尾部2例),胰腺切除术2l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例,胰体尾切除术ll例),因肿瘤广泛浸润未能切除5例。行肿瘤摘除术者瘤体长径平均为9.6cm,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者为13.1cm,胰体尾切除术者为9.9cm,未能切除者为11.6cm。结果 治愈性切除率为88%。肿瘤摘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主要为胰瘘;胰腺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两种术式术后均无局部复发。摘除术15例中有3例在术后出现肝转移。结论 对NIT、可依据探查所见酌情选用肿瘤摘除术或胰腺切除术。两种术式术后均无局部复发,并发症发生率大致相等。  相似文献   

10.
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1~1996年收治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27例。首发症状为腹部肿块10例,腹部不适与肿块11例,急性胰腺炎表现者3例,腹部不适与梗阻性黄疸者3例。行B超检查27例中20例(74.1%)定位准确。行CT检查15例均显示肿物,13例(86.7%)定位准确。行ERP检查4例,于肿物存在部位主胰管受压、移位。27例中肿瘤位于胰头部15例,恶性4例中2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行探查术;良性11例中6例行肿瘤摘除,5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肿瘤位于胰体尾部12例均为良性,10例行包括肿瘤在内的远侧胰腺及脾切除术,肿瘤摘除及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各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良性肿瘤23例术后随访4个月至15年均存活。恶性4例中2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随访4~5年存活,行探查术2例于术后6及9个月死于癌转移。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23岁,血压升高伴头晕1年,体检发现腹部肿块1个月.于2004年2月23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可,血压176/110 mm Hg,面色潮红,四肢湿冷,腹平,脐部偏左可扪及约5.0 cm×6.0 cm肿块,质硬,边界尚清,无压痛.彩超、CT均提示腹主动脉左侧不规则肿块.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肿块血流较丰富,可见动脉血流频谱.CT示下腔静脉内可见软组织影(图1).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胃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性,57岁。上腹疼痛伴黑便7d于2003年6月4日入院。查体: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腹部平软,上腹可触及6cm肿物,边界不清,压痛。血常规:血红蛋白64g/L,白细胞27.7×109/L,中性粒细胞0.84。骨髓穿刺:大致正常骨髓象。B超检查:可见上腹胃角部6.5cm×4.4cm范围低回声区,边界不规则,周围可见多个低回声区,最大1.3cm×1.5cm。胃镜检查:可见一7cm×6cm大小肿物突出于胃腔中,肿物表面有糜烂出血。病理活检结果:胃癌。放射性核素计算机摄影(ECT)显示:全身骨骼放射性分布均匀,未见明显异常放射性浓集区及缺损区。6月16日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  相似文献   

13.
刘航  张跃天 《腹部外科》2010,23(5):319-319
病人:男性.50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8个月、B型超声发现胰腺体尾部包块3d于2003年7月30日入院。体格检查:慢性病容,腹部未扪及包块。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9gL,红细胞计数3.8×10 12/L,血淀粉酶82U/L,脂肪酶55U/L.血糖6.2mmol/L,  相似文献   

14.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临床资料:病人,女,34岁,左上腹部闷胀不适1周入院。入院查体,一般状况可,生命体征平稳,心率73次/min,血压121/74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肝脏未触及,脾脏于左侧肋缘下2cm处可触及,质地稍硬。B超检查脾脏大小约13cm×10cm×7cm,肋下2cm,脾脏形态欠规整,内部回声欠均匀,可见少量散在的点状回声,后方回声不增强,无声影,血运丰富,其周围未见到肿大淋巴结。超声提示为脾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血管瘤可能性大,不除外淋巴瘤)。CT提示脾脏肿大,大小约12cm×10cm×8cm,达8个肋单元散内密度不均,较正常脾脏组织密度稍低,CT值2…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33岁。间歇性上腹部痛1年半,伴黑便、乏力半年。患者2004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无发热、黄疸,无恶心、呕吐,行B超检查提示:胰头前方见一8.5cm×5.4cm不均质实性占位,内部回声不均,并见一液性暗区。1年后出现黑便,每日1次,伴头晕、乏力,未行任何治疗,症状持续半个月后缓解,入院数天又出现黑便,门诊以胰头占位性病变收入住院。查体:发育正常,营养差,贫血貌,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腹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手术所见:于十二指肠左侧、胰头前下方可触及一约15cm×8cm×6cm大小包块,质地较硬,包膜完整,肿瘤压迫…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37岁。反复发作左上腹阵发性疼痛6个月。多次行腹部B超检查,左上腹包块时有时无。口服钡剂造影未发现异常。腹部CT检查发现左上腹肿物,胸部X-线片及胸部CT示左肺门部0.8 cm大小高密度阴影。再次全身检查,右胸背部及左股外侧可触及0.6 cm大小皮下肿物,取活检病理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详细询问病史患者20年前曾因右躯干外侧“黑色素痣”行多次冷冻治疗,查体可见一 0.8 cm×1.0 cm浅表皮肤瘢痕。初步诊断:(1)恶性黑色素瘤皮下转移。(2)肠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致肠套叠? (3)恶性黑色素瘤肺转移。以肠套叠行手术治疗,术中证实为空肠近段重复套叠,行套叠复位后,距屈氏韧带35 cm空肠可见一小肠肿瘤,直径约2cm,浸透浆膜,呈蓝紫色。另外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30岁。转移性左下腹痛2 d。查体:T 38.6℃, 左下腹相应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明显,局部腹肌紧张,肠鸣音弱。WBC:1.6×109/L、N:0.8、L:0.2、尿潜血:(-)。腹部B超示:肝、脾左右倒位,左右侧下腹部均未见阑尾显像; 胸部X线片示:右位心。入院诊断:左位阑尾炎并局限性腹膜炎。行急诊手术,取左下腹相应麦氏点切口进腹,于左下腹髂窝处顺利找到回盲部,但盲肠根部无阑尾,盲肠内上侧见一硬条索状物,表面有少许脓苔,切开盲肠浆肌层,见该索状物长约7.0 cm,粗约0.6 cm,根部仍位于盲肠三结肠带汇合处,根部无系膜及浆膜。将阑尾完整剥除,间断缝合浆肌层。病理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7 d病愈拆线出院。讨论异位阑尾炎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但一人同时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