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58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应用腔静脉引流观察窗后,未发生因腔静脉阻造成的并发症,说明应用腔静脉经流观察窗仍是判断腔静脉引流好的直接,可靠的方法,具有封闭式腔静脉引流所不能替代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的外科治疗方法和原则.方法对99例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完成矫治术.右肺静脉部分引流至右心房和上腔静脉占90.9%,采用扩大或重建房间隔时将异位肺静脉隔入左心房,术后无肺静脉回流受阻和上腔静脉梗阻.左上肺静脉引流至上腔静脉者直接与左心耳吻合.结果本组无早期住院死亡者,严重并发症中仅1例低心排.随访85例(85.9%),随访时间2~47个月,平均23.7个月.1例因合并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术后出现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而有短期血红蛋白尿,其余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或解除.结论避免上腔静脉和肺静脉回流受阻和影响窦房结功能是手术治疗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过程中采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VD)技术进行体外循环的有益尝试。方法 15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2~28 d,平均(15.67±2.22)d,体重2.3~4.8 kg,平均(3.75±0.19)kg,胸骨正中切开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全组患儿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均使用VAVD技术。结果全组病例15例,体外循环时间50~343 min,平均(170.3±26.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0~172 min,平均(85.8±14.6)min,全组术中无肉眼血尿,无引流不畅,无腔静脉插管困难,均顺利停机,无负压产生微气栓导致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术后腔静脉梗塞、血栓形成等并发症,1例术后死亡,1例自动出院。结论 VAVD技术操作简便且费用低廉,比较安全有效,合适的负压可以使血液克服较细静脉插管阻力,加快血液引出速度,保证良好腔静脉引流和适当的灌注流量,减少预充量,为新生儿手术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2001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应用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22例,其中16例建立上腔静脉右心房旁路行单侧双向格林术,6例利用双上腔静脉互为旁路行双侧双向格林术。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为0.72±0.04,术中肺动脉压为14.1±2.5 mmHg。结果全组无死亡,术中腔肺转流时间34±12 min,术毕经皮血氧饱和度升高至0.89±0.03,术后肺动脉压16.1±3.2 mmHg,胸腔及心包引流液192±68 ml,呼吸机辅助时间12±5 h,ICU监护时间21±13 h,住院时间14±5 d。术后2例出现乳糜胸,无恶性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和脑部并发症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术的手术方法安全,并发症少,建立足够大的腔静脉和肺动脉吻合口、围术期的正确处理是提高近、远期疗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胸主动脉瘤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与胸主动脉瘤手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7例胸主动脉瘤患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了动脉瘤切除及人工血管置换或破口修衬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的体外循环及动静脉插管方式分别适合于不同部位的胸主动脉瘤手术,使用深低温停循环上腔静脉逆行灌注11例,脑逆行灌注时间21-83min,灌注流量240-1930ml/min;7例使用股动静脉插管和动力辅助静脉引流;上腔静脉逆行灌注和股动、静脉插和辅助静脉引流是提高动脉瘤手术安全性的可靠方法;3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出血和低心排综合征是动脉瘤手术的主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自体血液回收机及抑肽酶的使用可显减少库血用量。结论:术前对病情进行充分评估,选择最合适的体外循环及其插管方式,可靠的血管吻合技术,及有效的血液保护和心肌保护措施是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经皮上腔静脉置管在微创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静脉引流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对超声引导下经皮上腔静脉置管建立体外循环337例进行分析,并总结穿刺置管经验,认为超声技术有助于提高经皮上腔静脉置管的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诸纪华  金陈娣  杨山凤  唐晓敏 《浙江医学》2020,42(18):2009-2011,2015
总结2019年5月22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十字交叉心患儿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术后护理经验。护理要点为术后早期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按医嘱正确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维持心功能稳定和降低后负荷;正确采取V型体位以利于静脉血回流、密切观察胸腔引流液量及性状并保持引流通畅和营养支持护理等措施以减轻顽固性胸腔积液;做好出院指导和随访是避免腔静脉及外管道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有力保障。本例患儿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8个月,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心功能良好,胸部X线片提示胸腔积液消失,患儿生长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8.
张泽伟  胡劲 《浙江医学》1999,21(7):392-393,395
为探讨下腔静脉回流异常的特征和外科处理方法,对1981-1998年间外科治疗的下腔静脉回流异常17例作了总结分析。其中下腔静脉缺如伴心内复杂畸形7例;下腔静脉移位使静脉血部分回流入左房10例,均伴有下腔型房间隔缺损或单心房。前者术中建立良好的腔静脉插管引流,后者术中应用自体心包被片妥善将下腔静脉隔入右房并修补心内畸形。  相似文献   

9.
电视胸腔镜微创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与常规手术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微创体外循心内直视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将80例房间隔缺损的先心病患者分成2组,电视胸腔镜组(A组):40例,采用胸壁打孔股动脉、股静脉和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常规组(B组):40例,采用正中纵劈胸骨,经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结果】胸腔镜组较常规组创伤小,术后24h胸腔引流量小(P〈0.01),手术辅助呼吸时间短(P〈0.05),手术应用库血量少(P〈0.05),ICU停留时间短(P〈0.01)。【结论】电视胸腔镜微创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双向Glenn术中对双侧上腔静脉的处理经验。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4月,采用双向Glenn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共22例,其中9例存在双侧上腔静脉。根据术中测量上腔静脉压力结果,7例行双侧双向Glenn术,2例直接结扎较细侧上腔静脉,其中2例体外循环下实施,7例行非体外循环手术。结果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发绀明显减轻,顺利出院;随访。结论双向Glenn术中对双侧上腔静脉的处理取决于:①两侧上腔静脉之间是否存在交通支;②上腔静脉直径与相应肺动脉是否匹配;③可在非体外下手术,但体外循环必须有良好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58例双瓣替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状况,总结双瓣替换术中灌注技术。方法:对58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施行二尖瓣、主动脉瓣替换术中体外循环手术的临床资料、心肺转汉方法和心肌保护中的难点及处理进行回顾总结分析。结果:58例中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3.45%R。结论:只有良好的体外循环灌注技术和心肌保护,才能保证双瓣替换术病人顺利渡过围术期,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手术中应用生物蛋白胶的止血效果。方法 对同期体外循环手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术后引流量。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结论 医用生物蛋白胶可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手术后的引流量,止血效果确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在复杂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中的选择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24岁,平均(10±5)岁,体重13~55kg,平均(28±11)kg,病种包括单心室16例,右心室双出口并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6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并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3饲,三尖瓣闭锁6例,二尖瓣闭锁1例。其中,在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18例行右房内侧隧道法,1例行心外管道法,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10例行心外管道法.非体外循环下2例行心外管道法。1例行分次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结果:早期发生双侧胸腔积液3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出院时指端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71.5%~84.5%提升到91%~96%;心功能改善。全组随访2个月~8年,无早、晚期死亡。结论: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心内畸形等不同情况有选择地应用不同方法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股动、静脉插管动力辅助静脉引流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股动、静脉插管动力辅助静脉引流体外循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方法。方法 对14例使用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的患者术中及术后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以评价该方法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分析其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处理对策。结果 (1)股动、静脉插管辅助静脉引流可作为一种可靠,快速及无需开胸的体外循环及辅助循环的方式。(2)股静脉插管是手术的关键性步骤;(3)手术过程中动、静脉系统的压力监测是手术安全的重要保证。结论 作为一种新的体外循环及辅助循环手术方法,股动、静脉插管辅助静脉引流是一种可靠的体外循环技术,是传统体外循环的补充,对急诊病例的抢救和常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有不可替代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我院微创心外科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的初步经验。方法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96例患者进行了右前小切口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均经外周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术中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VAVD)。年龄12~73岁,体重40~95 kg,男性38例(39.6%),女性58例(60.4%),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术55例(57.3%),先天性心脏病行根治术40例(41.7%),瓣膜病合并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36~260(111.5±104)min;心脏阻断时间20~204(71.7±74.5)min;ICU停留时间4~38(18.4±5.6)h;术后住院时间3~24(6.9±2.2)d;1例术中因颈内静脉引流不畅,改经胸上腔静脉插管,1例因术中主动脉根部出血无法控制,改为胸骨正中切口。无股动脉插管相关并发症。术后无输血65例(67.7%)。结论患者近期手术疗效满意。外周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和术中VAVD的合理应用,为术中体循环灌注充分提供了安全保证。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86年4月开始应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8例.手术基本方法:建立体外循环后不阻断主动脉,术中鼻温维持在34℃~38℃,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手术.本组始终维持窦性心律,腔静脉平均阻断时间为21分~2分,心内操作结束后不需进行心脏复苏,不需复温,停止体外循环,结束手术.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适应证、外科技巧和疗效。方法:2例患儿分别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单心室与右室双出口(法洛四联症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11岁、4岁,体重31kg与15.5kg,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建立上腔静脉-右心房转流,完成上腔静脉-肺动脉端侧吻合。结果:2例患儿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SpO2上升至88%~96%。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是治疗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简便、微创、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8.
陈秀  韩冰  尹东涛  褚剑  王科 《北京医学》2013,35(8):684-686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手术时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的发生率,总结手术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体外循环手术中所见PLSVC 22例,占同期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的2.3% (22/977),手术在全麻和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PLSVC采取套带阻断(8例)、插管引流(8例)、直接结扎(5例)或不做特殊处置(1例)等方法,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结果 本组手术无死亡患者.16例患者术毕放置心表起搏电极,其中3例术后短期应用起搏器(1~3 d).1例法乐氏四联症患者发生左侧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后顺利恢复.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10年,均无神经并发症,无远期死亡.结论 PLSVC发生率低,体外循环手术应重视.根据术中不同情况处置PLSVC既有利于手术操作,又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术毕应放宽心表起搏电极应用指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及急诊抢救中的应用经验,旨在进一步拓宽体外循环技术在综合医院多学科领域里的应用范围。方法 2005年1月~2012年3月共完成的9例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及急诊抢救中的应用。4例采用股-股转流技术,1例采用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转流技术,2例分别采用降主动脉和右心房插管输血技术,2例分别采用升主动脉与股静脉和升主动脉与上腔静脉+股静脉插管转流技术。结果 9例体外循环转流顺利实施,体外循环时间17~180 min,3例阻断时间29~46 min,8例手术及急救成功,术后顺利康复出院,1例心脏骤停的冠心病患者抢救无效,心脑复苏失败,死亡。结论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使传统方法难以完成的高难度非心脏外科手术获得成功,也为非心脏外科手术术中大出血的急诊抢救提供新的救治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在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12月一2012年6月,经右胸前外侧切口,运用腔静脉腔内阻断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46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13~67岁。术中运用TEE全程监测配合整个手术,主要包括指导和评价腔静脉插管的位置、球囊阻断效果,以及评估术前、术后瓣膜反流及心功能情况。结果在TEE引导下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46例患者均顺利实施了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在建立体外循环时,所有患者上、下腔静脉插管顺利,无再次插管病例;有2例患者TEE显示腔静脉首次阻断不完全,在TEE指引下重新调整插管球囊的位置和大小至阻断完全。4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61±52)min,平均建立体外循环时间(手术开始至体外循环开始时间)(55±15)min,平均体外循环时间(58±23)min。术中TEE显示所有患者三尖瓣启闭功能良好,无明显残余反流,无瓣周漏。全组患者均成功治愈出院。结论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时,TEE可安全、可靠地引导和监测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