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分析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致腹壁皮肤热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60例接受HIFU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对比52例治疗后出现治疗区域腹壁皮肤热损伤(皮损组)与208例无皮肤热损伤患者(对照组)的一般资料、肌瘤特征及治疗相关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皮肤热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组间腹壁瘢痕及皮下脂肪厚度、肌瘤T2WI呈高/混杂信号、治疗时间、辐照时间、治疗能量及声通道疼痛反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腹壁瘢痕[OR=2.956, 95%CI(1.460,5.986),P=0.003]和皮下脂肪厚度[OR=1.050,95%CI(1.015,1.086),P=0.005]、肌瘤T2WI呈高/混杂信号[OR=2.250,95%CI(1.164,4.349),P=0.016]及声通道疼痛反应[OR=4.670,95%CI(2.360,9.241),P<0.001]均为皮肤热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IFU治疗子宫肌瘤时,患者腹壁瘢痕及皮下脂肪厚度、肌瘤T2WI信号及声通道疼痛反应均为致腹壁皮肤热损伤的影响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基于MRI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建立的联合模型预测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效果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57例接受HIFU治疗的单发子宫肌瘤患者,基于治疗前盆腔轴位T2WI、T1WI、T1对比增强(T1C)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提取病灶影像组学特征。分别以XGBoost特征选择算法及XGBoost分类器建立预测HIFU即刻消融率和随访肌瘤体积缩小率的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模型A和B。按8∶2比例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n=202)和测试集(n=52),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混淆矩阵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经XGBoost算法选择后纳入10个影像组学特征,包括4个T1WI、2个T2WI、1个T1C及3个ADC图影像组学特征,结合肌瘤背侧距骶骨距离和T2WI信号强度构建模型A;纳入10个影像组学特征,含4个T1WI、3个TIC及3个ADC图影像组学特征,结合肌瘤T2WI信号强度构建模型B。ROC曲线结果显示,模型A预测训练集和测试集HIFU治疗肌瘤即刻消融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95%CI(0.90,0.96)]和0.90[95%CI(0.81,0.97)],模型B预测训练集和测试集肌瘤体积缩小率的AUC分别为0.98[95%CI(0.97,0.99)]、0.91[95%CI(0.81,0.98)]。结论 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模型可有效预测HIFU治疗子宫肌瘤近期及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经皮无水乙醇+碘油注射联合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肌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经皮无水乙醇(PEI)+碘油注射联合HIFU治疗“HIFU-难治型“子宫肌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75例单发子宫肌瘤患者按照治疗时间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PEI+碘油联合HIFU治疗,对照组采用HIFU治疗,将两组分为T2WI高信号亚组、后壁亚组、T2WI高信号亚组+后壁亚组,分析“HIFU-难治型”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及对照组消融率、肌瘤1个月体积缩小率和单位体积治疗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研究组及对照组T2WI高信号亚组消融率、单位体积治疗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研究组及对照组后壁亚组消融率、肌瘤1个月体积缩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及对照组T2WI高信号+后壁亚组消融率、肌瘤1个月体积缩小率、单位体积治疗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4.21%(32/38)、70.27%(26/37;P >0.05),研究组及对照组T2WI高信号+后壁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14/14)、66.67%(6/9,P <0.05),但均为轻度.结论 PEI可提高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可作为治疗“HIFU-难治型”子宫肌瘤的一种辅助手段,但需注意并发症的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观察影响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剖宫产切口部妊娠(CSP)总辐照剂量的因素。方法 纳入131例接受HIFU消融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术的CSP患者,分析总辐照剂量与临床及超声指标的相关性;采用最优尺度分析观察影响总辐照剂量的因素,并建立模型预测总辐照剂量。结果HIFU治疗CSP总成功率为96.95%(127/131)。总辐照剂量与CSP患者体质量指数(BMI,X1)、停经时间(X2)、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X3)、孕囊与膀胱间子宫肌层厚度(X4)及孕囊最大径线(X5)均显著相关(P均<0.05),预测模型为:总辐照剂量=0.273×X1+0.044×X2+0.113×X3-0.033×X4+0.327×X5。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显示,BMI及孕囊最大径线(r=0.295、0.448,P均<0.05)是影响总辐照剂量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分别为0.294和0.535。结论 患者BMI(17.9~29.3 kg/m2)和孕囊最大径线是影响HIFU消融治疗CSP总辐照剂量最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MR T2WI高信号环征(T2-rim sign)对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即刻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0例接受HIFU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以治疗后肌瘤非灌注区体积(NPV)与治疗前肌瘤体积的百分比(NPV%)判断消融效果,根据术前是否存在T2-rim sign分为T2-rim sign组和无T2-rim sign组,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PV%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消融后即刻超声造影显示肌瘤血供明显减少,60例NPV%75%,300例≥75%,其间肌瘤位置、辐照时间、治疗强度、MR T2WI信号强度及有无T2-rim sig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IFU消融肌瘤NPV%与MR T2WI信号强度、T2-rim sign、辐照时间及治疗强度有关(P均0.05);辐照时间、治疗强度及T2-rim sign是影响HIFU消融肌瘤NPV%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相比无T2-rim sign组,T2-rim sign组辐照时间、治疗强度均增加,NPV%降低(P均0.05)。结论 T2-rim sign为HIFU治疗子宫肌瘤即刻疗效的影响因素;具有该特征的子宫肌瘤患者亦可自HIFU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6.
周守国  赵晓梅  柯祺 《中国骨伤》2007,20(9):553-555
目的:研究发生于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区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及其MRI表现。方法:回顾性研究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区的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MRI表现。分析病变的MRI形态、平扫与增强的信号特点。结果:14例15个病灶,滑膜腱鞘巨细胞瘤7例,肿块T1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5例,高信号肿块内有含铁血黄素低信号灶2例,轻度或不强化。髌下脂肪垫内海绵状血管瘤2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显著高信号,明显强化。囊肿4例,T1WI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无强化。滑膜纤维脂肪瘤2例,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区可发生多种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以滑膜腱鞘巨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及滑膜囊肿多见。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不失为术前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 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剖宫产术后AWE患者。结果 12例均为单侧病变,位于剖宫产手术横切口附近;11例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1例呈类圆形、边界清晰;11例呈囊实性,1例为囊性病变;囊实性病变T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为高低不等混杂信号,囊性病变呈较均匀T1WI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等/稍高信号;增强MRI囊性病变及囊实性病变的囊性成分均未见强化,实性成分见较明显强化,病变范围较平扫增大,边缘不规则,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结论 剖宫产术后AWE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MRI鉴别诊断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SBOT)与浆液性囊腺瘤(S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SBOT和40例SC,对比其术前MRI表现。结果 30例SBOT共39个病灶,21例累及单侧、9例累及双侧卵巢;T1WI中25个病灶呈低信号、9个呈稍高信号、5个呈混杂信号,T2WI中均呈高信号,其中4例7个病灶为实性。40例SC共43个病灶,37例累及单侧、3例累及双侧卵巢;T1WI中37个病灶呈低信号、6个呈稍高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SBOT与SC累及侧别、分房数目、囊壁或分隔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灶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9个SBOT病灶中,31个可见囊内壁结节,增强后轻-中度强化,时间-信号曲线呈上升型或平台型;43个SC病灶中,11个可见囊内壁结节,增强后轻度强化,时间-信号曲线呈上升型。SBOT与SC壁结节最大径、表观弥散系数(ADC)、最大增强幅度(MRE)、最大增强斜率(MaxSlop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壁结节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OT、SC的MRI表现不同,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子宫动脉栓塞(UAE)联合宫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剖宫产切口部妊娠(CSP)后再次妊娠及分娩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UAE联合宫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的312例CSP患者,根据术后再次妊娠与否分为妊娠组(n=216)和非妊娠组(n=96),再按照分娩与否将妊娠组分为分娩亚组(n=114)和未分娩亚组(n=102);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观察影响术后再次妊娠及分娩的因素。结果 患者年龄、流产次数、距末次剖宫产时间、子宫下段肌壁厚度、阴道出血、合并子宫肌瘤或腺肌症、术后臀部及下肢疼痛麻木、术后月经恢复时间及其变化为再次妊娠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年龄、宫腔镜手术时间及术后栓塞后综合征为再次分娩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年龄、流产次数、距末次剖宫产时间、子宫下段肌壁厚度、阴道出血、合并子宫肌瘤或腺肌症、术后臀部及下肢疼痛麻木、术后月经恢复时间及其变化均为UAE联合宫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CSP后再次妊娠的影响因素;年龄、宫腔镜手术时间及术后栓塞后综合征为再次分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HIFU治疗声通道腹壁瘢痕造成超声衰减宽度10mm的子宫肌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共纳入861例子宫肌瘤患者,于HIFU消融治疗前后行盆腔增强MR检查,其中202例腹壁瘢痕造成超声衰减宽度10mm(瘢痕组),659例无瘢痕(无瘢痕组),比较2组消融治疗效果、术中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对所有患者均完成HIFU治疗,瘢痕组和无瘢痕组子宫肌瘤体积消融率分别为(80.31±18.16)%、(79.60±17.57)%(P=0.620)。瘢痕组术中皮肤烫发生率[52.97%(107/202)]较无瘢痕组[41.58%(274/659)]高(P=0.004),瘢痕组和无瘢痕组术后MRI示腹壁水肿发生率分别为19.80%(40/202)、14.87%(98/659;P=0.095)。结论超声衰减宽度10mm的声通道腹壁瘢痕对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单发性子宫肌瘤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过程中能效因子(EEF)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接受HIFU治疗的单发性子宫肌瘤患者。选择可能影响EEF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以EEF为因变量,采用Stepwise regression方法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HIFU治疗平均EEF为(7.62±5.39)J/mm3。6个预测因子被引入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包括靶皮距、前倾位(子宫位置)、贯穿型(肌瘤类型)、肌瘤最大径、低信号(T2WI信号强度)及增强T1WI强化程度。其中EEF与靶皮距、增强T1WI强化程度、贯穿型(肌瘤类型)呈正相关,与肌瘤最大径、低信号(T2WI信号强度)、前倾位(子宫位置)呈负相关,且肌瘤最大径对EEF影响最大(标准系数为-0.292)。结论对子宫呈前倾位且肌瘤血供少、含水量低、最大径长、靶皮距小的非贯穿型单发性子宫肌瘤,HIFU消融EEF小,难度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IFU消融治疗不同MRI特征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HIFU治疗的96例子宫肌瘤患者资料,比较HIFU治疗不同位置、类型、MRI信号特征和强化程度的子宫肌瘤的消融率和能效因子,并评估其安全性。结果平均肌瘤体积、消融率、能效因子分别为(107.14±70.85)cm3、(72.48±11.04)%和(7.45±3.05)J/mm3。不同位置、类型、信号特征和强化程度的子宫肌瘤之间,HIFU消融率和能效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前壁、肌壁间、T2WI低信号、T1WI轻度强化肌瘤的消融率更高、能效因子更低(P均0.05)。术中、术后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HIFU治疗子宫肌瘤相对安全,消融效果确切,其对前壁、肌壁间、T2WI低信号、T1WI轻度强化的子宫肌瘤的消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早期子宫切口瘢痕妊娠(CSP)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CSP患者的MRI特征,比较影像特征与病理结果,分析其MRI特点。结果 13例早期CSP于MRI均清楚显示妊娠囊位于子宫下段前壁切口瘢痕处,瘢痕于MR平扫T1WI和T2WI呈低信号。9例妊娠囊呈类圆形囊性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4例呈不规则团块状病灶,其中3例T1WI呈混杂高、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混杂低信号。7例DWI中,5例妊娠囊D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ADC呈稍低信号;2例妊娠囊DWI呈不均匀低信号,ADC呈高信号。2例增强扫描均可见妊娠囊囊壁呈环形强化。13例病理检查镜下均可见滋养叶细胞、绒毛及蜕膜组织。结论 CSP的MRI具有一定的特征,对临床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的不同T2信号的子宫肌瘤行CEUS定量分析及动态血管模型(DVP)参数成像。方法对16例行HIFU治疗的单发子宫肌瘤患者,依据术前MRI T2WI信号不同分为高信号组(n=6)、等信号组(n=4)、低信号组(n=6),于HIFU治疗前行CEUS并利用SonoLiver CAP软件对其行定量分析,以子宫肌瘤与周围肌层增强水平差值为参数行DVP参数成像构建。结果 3组峰值强度、上升时间、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分别为:高信号组为(235.40±35.46)%、(22.80±3.16)s、(25.09±2.44)s、(125.78±27.63)s,等信号组为(71.97±2.43)%、(24.85±3.22)s、(32.81±3.92)s、(66.52±3.48)s,低信号组为(16.17±2.83)%、(25.42±2.66)s、(32.82±3.76)s、(64.27±3.33)s,3组间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信号、低信号组子宫肌瘤的DVP曲线主要表现为未消退型和负向型。结论 CEUS参数成像分析和DVP参数图可直观、动态、定量地反映不同T2信号子宫肌瘤的血流灌注差异,为HIFU治疗子宫肌瘤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对骶骨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HIFU治疗子宫肌瘤影响骶骨MR的因素。方法子宫肌瘤患者52例,根据子宫位置分为前位、后位、中位三组;依肌瘤位置分为前壁、后壁、侧壁三组;按肌瘤类型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三组;根据肌瘤体积分为〈47 mm3和≥47 mm3两组;按肌瘤距骶骨的距离分为〈30 mm,≥30 mm两组;按HIFU辐照时间分为〈2500 s和≥2500 s两组;根据治疗能量分为〈700 000 J和≥700 000 J两组;按治疗最大功率分为〈340 W和≥340 W两组。采用χ2检验分析骶骨影响的相关因素。结果〈30 mm组较≥30 mm组易导致骶骨出现异常MR信号(P〈0.01);HIFU辐照时间≥2500 s较易引起骶骨MR异常信号;治疗能量≥700 000 J较易导致骶骨MR异常信号;骶骨MR异常信号与子宫位置、肌瘤位置、肌瘤类型、肌瘤体积及HIFU治疗最大功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肌瘤骶骨间的距离、HIFU治疗能量、辐照时间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中可能对患者骶骨出现异常MR信号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三维周边式辐照离体灌注猪肝阻断其内部血供的可行性。方法对20块离体灌注猪肝行HIFU三维周边式辐照,辐照前后以肉眼和光镜观察ROI肝组织,并对标本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肉眼可见灌注猪肝辐照区均出现完整封闭的凝固性坏死带,内部区无明显变化;光镜下可见辐照区细胞核固缩、碎裂,内部区细胞肿胀、肝血窦扩张,辐照区与外周组织界限清晰,小叶间静脉内血栓形成。平扫MRI中,HIFU辐照前ROI表现为T1WI和T2WI等信号,辐照后辐照区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增高,辐照前后内部区T1WI和T2WI信号无明显变化;增强MRI中,辐照前ROI呈现强化、血流灌注丰富,辐照后内部区未见增强、血流灌注消失。结论 HIFU三维周边式辐照可有效阻断离体灌注猪肝ROI内部血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兔邻近腹主动脉VX2肝癌模型,为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肝脏大血管旁肿瘤研究选择最佳建模时间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手术直视下组织块包埋法对45只新西兰大白兔于肝门处接种VX2瘤块,接种后第14、21、28天行MRI,观察成瘤率、肿瘤体积和肿瘤一腹主动脉间距。结果接种后动物存活率为92.11%(41/45),成瘤率为95.12%(39/41)。MRI示接种后第14天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VIBEFST1WI示肿瘤明显强化;第21天肿瘤T2WI呈高信号,肿瘤不均匀强化;第28天肿瘤边缘环形强化,中心无强化,肿瘤出现继发性坏死;肿瘤体积随时间逐渐增大,肿瘤一腹主动脉间距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直视下组织块包埋法建立兔邻近腹主动脉VX2肝癌模型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成功率高,肿瘤接种后21天为研究HIFU消融肝脏大血管旁肿瘤作用的最佳时间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