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浅快呼吸指数(RSBI)对机械通气脑梗死患者撤机成功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程序化撤机策略对机械通气>24h且符合筛查试验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例,根据撤机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23例,失败组11例。应用低水平压力支持通气法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SBT前和开始3min时测定呼吸频率、潮气量、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对通过3min SBT的患者继续完成120min SBT,持续监测上述指标,每15min记录1次,血气分析分别于30、60、120min采取。结果失败组合并冠心病比例、SBT后15、30、60、90、120min的RSBI较成功组明显升高(P<0.05)。SBT前和SBT后3、15、30、60、90、120min的RSBI与撤机结果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81、0.745、0.658、0.838、0.925、0.889、0.881,提示SBT 60min时的RSBI预测撤机的准确性最高。SBT 60min时,以RSBI≤60次/(min·L)为标准,RSBI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1.81%,准确性为84.12%。结论动态观察RSBI对机械通气脑梗死患者撤机成功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程序化撤机策略在重症脑梗死患者机械通气(MV)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程序化撤机(程序组,34例)和经验性撤机(经验组,35例)2种方法对MV的重症脑梗死患者进行撤机试验,对比2组撤机成功率、MV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费用。结果程序组撤机成功率高于经验组(67.6%vs 42.9%,P<0.05);与经验组比较,程序组撤机前MV时间、总MV时间和住ICU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程序组VAP发生率、气管切开、住院死亡和住院费用方面均明显低于经验组(P<0.05);2组48h内再插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序化撤机策略能提高撤机成功率,缩短MV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为脑梗死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撤机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脑梗死进行机械通气后的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37例重症脑梗死行机械通气患者,将发生VAP 56例作为VAP组,未发生VAP 81例作为非VAP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VAP组检测痰标本中病原菌并分析。结果 VAP组与非VAP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P组共检测出89株细菌,革兰阴性杆菌68株,革兰阳性球菌21株,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鲍曼不动杆菌17株、铜绿假单胞菌15株。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17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仅对糖肽类及利奈唑烷敏感性好。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对包括碳青酶烯在内的抗生素耐药率均>60%。结论机械通气时间是重症脑梗死患者VAP发生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革兰阴性杆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致重症脑梗死患者VAP的主要病原菌,并且其耐药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脑梗死机械通气死亡相关因素,寻找对重症脑梗死机械通气患者死亡有预测价值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脑梗死机械通气患者102例,根据是否院内死亡分为生存组63例和死亡组39例,比较2组基本资料、检查结果及撤机相关因素。结果死亡组年龄≥75岁(66.7%vs 39.7%)、冠心病(61.5%vs 31.7%)、低蛋白血症(66.7%vs 23.8%)、肾功能不全(59.0%vs 36.5%)、电解质紊乱(61.5%vs 30.2%)、机械通气时间[(181.85±146.41)h vs(118.20±109.41)h]、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9.0%vs 33.3%)明显高于生存组,撤机成功(17.9%vs 81.0%)明显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OR=9.671,P=0.003)、撤机成功(OR=0.038,P=0.000)与重症脑梗死机械通气患者死亡明显相关。结论年龄≥75岁及撤机失败的重症脑梗死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使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63例,根据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期通气组(42例)和长期通气组(21例),分析影响两组机械通气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浅快呼吸指数、PaCO2、体温、白细胞数、白蛋白等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胸片感染像长期通气组明显多于短期通气组,APACHEⅡ评分、腹胀发生率、并发症(相关性肺炎等)的发生率长期通气组明显高于短期通气组(P0.05)。结论胸片感染像、低白蛋白、APACHEⅡ评分、并发症、腹胀是影响机械通气时间长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王桂红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0):1886-1887
目的探讨引起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根据撤机困难诊断标准判断180例机械通气治疗中撤机困难发生例数,比较撤机成及撤机困难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PACHE评分、机械通气时间、病程、血清白蛋白水平、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180例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中撤机困难40例(22.2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撤机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白蛋白水平低、心理因素,其OR值分别为3.34、3.05、2.98、2.65。结论撤机困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医生应合理调节机械通气方式及各种参数,同时进行有效抗感染、营养支持、呼吸肌功能锻炼、实施心理支持以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呼吸机撤离过程中撤机参数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满足撤机标准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34例,根据撤机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23例和失败组11例。观察3周,记录临床资料,监测常规撤机参数及浅快呼吸指数(RSBI),并进行分析。结果成功组与失败组60min RS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96±5.43)次/(min·L)vs(86.21±15.25)次/(min·L),P=0.000]。60min RSBI是回归模型中惟一影响撤机的参数(β=0.241,OR=1.273,95%CI:1.069~1.515,P=0.007)。结论在机械通气脑梗死患者实施程序化撤机时,RSBI对判断撤机是否成功有价值,而常规撤机参数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期机械通气对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68例,随机分为早期机械通气组(n=34)和常规机械通气组(n=34),比较症状缓解时间、机械通气时间、7 d病死率的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在症状缓解时间方面(4.7±1.7 h vs 5.0±1.8 h,P〉0.05);在机械通气时间方面,早期机械通气组显著低于常规机械通气组(15.6±4.5 h vs 33.1±13.4 h,P〈0.01);早期机械通气组7 d病死率也显著低于常规机械通气组(8.9%vs 26.7%,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可降低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撤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筛选老年患者长期机械通气(PMV)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54例肺部感染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患者,在机械通气(简称通气)前及撤机或通气21d时的各项指标。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是否卧床、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尿素氮、肌酐、上消化道出血、心率、血压,短期通气组撤机时或PMV组通气21d时上述指标及心功能、意识状态为PMV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PMV相关的独立因素为年龄、通气21d时P(A-a)O2及心功能;年龄≥82.0岁、通气21d时P(A-a)O2≥95.0mmHg、心功能≥3级为PMV的危险因素。随后检验8例PMV患者,同时满足3项指标判定PMV的准确性为87.5%。结论 年龄、通气21d时P(A-a)O2及心功能为影响PMV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由于医学进步,诊断手段的发展及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脑卒中患者被发现;多项研究发现脑梗死发生有低龄化趋势。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47例低龄脑梗死患者,对其危险因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47例患者中男31例,女性16例;年龄7~20岁3例,21~30岁12例,31~45岁32例;有高血压病11例,糖尿病4例。有吸烟嗜好者(5年以上),0.5~1包/d6例,1~2包/d17例,2包/d以上6例。低龄(30岁前)吸烟21例,高龄(30岁后)吸烟8例。作息无规律者32例,其中夜出昼息者24例,长途夜班客车司机4例,夜宵摊市8例,酒吧工作12例。女性中有4例长期口服避孕药。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一般临床资料、血管危险因素、药物使用情况、卒中病因学分型、卒中严重程度和基线生化指标等.根据是否发生AKI分为并发AKI组和对照组.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1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32例(14.95%)发生AKI,182例(85.05%)未发生AKI.AKI组心力衰竭(62.50%对41.21%;χ2=4.998,P=0.025)、应用甘露醇(87.50%对43.96%;χ2=20.643,P<0.001)和呋塞米(87.50%对43.96%;χ2=20.643,P<0.001)、应用对比剂(37.50%对19.23%;χ2=5.300,P=0.021)和对比剂用量>200 ml(28.13%对9.89%;χ2=6.637,P=0.010)患者构成比以及NIHSS评分[(18.0±4.5)分对(8.0±3.2)分;t=15.249,P<0.001]、舒张压[(89.98±9.12)mmHg对(80.56±8.19)mmHg,1 mmHg=0.133 kPa;t=5.898,P<0.001]、空腹血糖[(10.54±4.31)mmol/L对(6.32±1.32)mmol/L;t=5.898,P<0.001]、血尿素氮水平[(11.21±2.13)mmol/L对(7.98±2.34)mmol/L;t=7.293,P<0.001]、动脉血乳酸浓度[(3.98±0.12)mmol/L对(0.91±0.25)mmol/L;t=68.003,P<0.001]均显著高于非AKI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示,在校正各种混杂因素后,NIHSS评分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 1.91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1.517~6.012;P=0.024]、舒张压较高(OR 1.816,95% CI 1.652~3.876;P=0.018)、动脉血乳酸浓度(OR 1.553,95% CI 1.256~1.763;P=0.019)、应用脱水剂(甘露醇:OR 3.765,95% CI 2.081~9.658,P=0.017;呋塞米:OR 5.329,95% CI 3.085~8.763,P=0.010)、应用对比剂(OR 2.097,95% CI 1.364~2.456;P=0.031)以及对比剂>200 ml(OR 3.294,95% CI 1.464~2.786;P=0.021)是缺血性卒中患者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IHSS评分、舒张压、动脉血乳酸浓度、应用甘露醇和呋塞米以及应用对比剂和对比剂剂量>200 ml与缺血性卒中患者AKI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09年3月—2011年12月,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卒中患者496例,对患者人口统计学、个人史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结果①在496例患者中,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有103例,总发生率为20.8%。②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升高而上升,年龄〉60岁各组与〈50岁组相对危险度的比较,均成倍增加,均P〈0.05。以小脑梗死为对照,脑干梗死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度校正后是小脑梗死的3.67倍(95%CI:1.50~8.20),P〈0.05。③吞咽功能障碍组高血压、糖尿病、不同病灶部位(右侧大脑半球、多发性梗死、脑干梗死)的发病例数均高于无吞咽障碍组,均P〈0.05。校正危险度后结果显示,有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度是无糖尿病病史的2.55倍(95%CI:0.74~5.99,P〈0.01),有多发性梗死的患者发生吞咽困难的危险度是无多发性梗死者的2.88倍(95%CI:1.03~5.90,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脑干梗死及多发性梗死。  相似文献   

13.
大多数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已有认知损害的表现,以执行功能障碍为主,兼见多个认知域的损害.认知损害的表现和转归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龄、低教育水平、女性、种族、基因等人口统计学差异;卒中前认知水平;梗死灶的部位、大小、数量、梗死次数等梗死特点;脑血管、非脑血管等血管因素;以及既往史、药物使用史、心理状况、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急性缺血性卒中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为后期认知恢复和血管性痴呆的二级预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社区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在北京市5个城区各选一家二级医院所管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在此就诊的2003年1月-2004年12月首发或二次复发的缺廊性卒中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测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同时收集了卒中发病情况、PSCI危险因素等资料。结果共有993例患者完成MMSE评估,PSCI为7.9%(78/993)。卒中后6个月内、6个月〈卒中〈12个月、12~24个月的PSCI患病率分别为8.5%、10.1%和4.9%。〈60岁者的PSCI患病率为3.9%,60~、65~、≥70岁患者的患病率分别为5.1%、8.1%和11.4%,趋势检验,,=12.521,P〈0.0001。大专学历以上者PSCI患病率为3.6%,中学、小学和文盲卒中患者PSCI的患病危险分别是大专以上者的1.72、3.94、4.04倍(趋势检验,X^2=13.694,P〈0.0001)。影响PSCI的因素有多病灶卒中(OR=4.53,95%CI:2.26~9.06)、抑郁状态(OR=9.13,95%CI:3.35~24.83)、日常生活能力障碍(OR=2.53,95%CI:1.73~3.71)和非腔隙性梗死,其中前三项为PSCI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社区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PSCI与病程、文化程度、患病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多病灶卒中、抑郁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障碍为PSCI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风险以及溶栓治疗后3个月时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连续的合并NVAF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其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其他临床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发病3个月时的转归,mRS评分≤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结果 共纳入合并NVAF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9例,其中男性63例(52.9%),女性56例(47.1%);平均年龄(72.1±10.0)岁;45例(37.81%)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55例(46.2%)转归良好,27例(22.7%)合并HT.与转归不良组相比,转归良好组平均年龄较小(P =0.028),合并缺血性心脏病以及发病至治疗时间>4.5h的患者构成比较低(P均<0.05),基线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低(P均<0.05),而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比例较高(P=0.019).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缺血性心脏病[优势比(odds ratio,OR)4.57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92~15.014;P=0.012]、治疗前收缩压(OR 1.028,95% CI1.007 ~1.049;P=0.009)、基线NIHSS评分(OR 1.058,95% CI1.002~1.117;P=0.042)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rtPA静脉溶栓治疗(OR 0.264,95% CI0.102 ~0.683;P=0.006)是转归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HT组基线收缩压、空腹血糖和NIHSS评分以及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史患者构成比均显著性高于非HT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 1.147,95% CI1.068 ~1.231;P<0.001)、基线收缩压(OR 1.951,95% CI1.921~1.982;P=0.002)和血糖水平(OR 1.191,95% CI1.095 ~ 1.294;P<0.001)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溶栓组相比,溶栓组平均年龄较低(P=0.021),基线收缩压、空腹血糖和NIHSS评分以及合并高脂血症、既往卒中或TIA史以及入院前使用抗高血压药的患者比例较高(P均< 0.05),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比例较低(P=0.035),但转归良好的患者比例更高(P=0.019).结论 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前收缩压和基线NIHSS评分高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转归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基线NIHSS评分、基线收缩压和血糖水平高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合并NVAF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如无明显溶栓禁忌证,则能从静脉溶栓治疗中获益,且不会增高HT风险,但应适当控制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根据病变部位将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分为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比较各组间人口统计学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4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14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及其不同亚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发病24 h内的AIS患者。HT定义为AIS发病后7 d内CT复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84例,根据头部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显示有无CMBs,分为CMBs组60例和无CMBs组12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生化结果,计算肾功能肌酐清除率(Ccr),并对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MBs组与无CMBs组年龄[(63±10)岁比(58±10)岁]、男性患者比率[65.0%(39/60)比49.2%(61/124)]、脑白质疏松(LA)发生率[73.3%(44例)比47.6%(59例)]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20±8)μmol/L比(16±6)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Bs组Ccr水平[(89±10)ml/(min·1.73 m2)]低于非CMBs组[(106±6)ml/(min·1.73 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03,95%CI:1.024~1.989,P=0.028)、LA(OR=3.121,95%CI:1.310~7.436,P0.05)、肾功能异常(OR=1.890,95%CI:1.358~3.076,P0.01)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LA及肾功能异常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转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CT和(或)MRI所见将10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无HT的脑梗死(无HT)、出血性脑梗死(hemorrbagic infarction,HI)和脑实质血肿(parenchymal hematoma,PH).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发病3个月时的临床转归,mRS≤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预测因素.结果 10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53例无HT,44例为HI,4例为PH.HI(OR=0.07,95%CI0.01~0.30;P=0.001)、年龄<65岁(OR=52.94,95%CI9.12~307.27;P<0.001)、NIHSS评分<15分(OR=0.63,95%CI0.50~0.78;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HI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时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包括脑白质疏松(LA)在内的相关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保健科、神经内科发病72 h内住院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751例,随访3年,入选患者701例,随访中再发患者124例为再发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577例为未再发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结果再发组患者LA程度高于未再发组(Z=-2.307,P=0.021);再发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达标率低于未再发组(均P<0.05)。Spearson相关分析与缺血性卒中再发患者呈正相关的因素为LA(r=0.451,P=0.007)、年龄(r=0.334,P=0.015)、血压(r=0.812,P=0.001)、血糖(r=0.637,P=0.00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0.674,P=0.000)、总胆固醇(r=0.748,P=0.003)、三酰甘油(r=0.878,P=0.004)、吸烟(r=0.380,P=0.008);与脑卒中再发无明显相关的因素为性别(r=0.032,P=0.115)。二分类Logistics回归与缺血性卒中再发呈正相关因素为年龄(B=0.142,P=0.000)、血压(B=0.135,P=0.000)、LDL-C(B=1.141,P=0.001)、三酰甘油(B=0.367,P=0.036)、血糖(B=0.385,P=0.000);与缺血性卒中再发无相关的因素为LA(B=22.221,P=0.997)、总胆固醇(B=0.081,P=0.867)、吸烟(B=21.434,P=0.995)。结论年龄、高血糖、高血压、三酰甘油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LA、总胆固醇、吸烟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混杂因素。进行积极危险因素干预治疗,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