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脏腑气机是脏腑在实现其生理功能过程中所取功能形式的概括;脏腑气机可分为上升、下降、布散和固摄;脏腑气机失常则有下陷、上逆、郁滞和滑脱;下者举之,高者抑之、结者散之、散者收之为调理脏腑气机的4个原则。  相似文献   

2.
水饮之邪变动不居,随气机升降,流溢各处,波及脏腑,无处不在。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具有气化温养功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够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  相似文献   

3.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表现形式。在人的生命活动中 ,从脏腑活动到水谷精微的吸收、输布、代谢 ,都与气机升降出入密切相关。人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也靠正常的气机运动相互联系 ,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并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温病发病过程中 ,由于温邪侵入人体 ,导致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 ,造成脏腑活动障碍或器质损伤 ,表现出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不同证候。所以在温病的治疗中 ,应根据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运动规律 ,选择相应的药物 ,调其升降 ,促使气机输转 ,也是达邪外出的重要手段。1 邪在肺卫 辛凉轻宣温邪属阳 …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基于中医"气"理论探讨水肿的辨证论治.通过分析与水肿相关脏腑之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结合古今医家辨治水肿的文献,提出气的升降运动失常(气机失调)和气虚是水肿发病的病机所在.其中,气机失调包括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肝气失于疏泄,三焦气机壅滞;气虚包括脾、肾气虚和阳气不足.提出调畅气机、补益气虚是水肿治疗的关键.基于...  相似文献   

5.
肝主疏泄是指肝脏具有疏通、畅达气机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机理,是肝体阴而用阳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在生理情况下,肝主疏泄主要赖于肝气条达、肝阳不亢来完成疏泄功能,对人体气血、经络、脏腑器官的气机起调畅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肝脏不同于其它脏腑的特点是“肝阴肝血常不足,肝阳常有余”。因此,肝脏疏泄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肝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6.
升降理论是对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概括。升降出入是气的运动形式,是气化活动的基础,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特性,也是人体脏腑之间保持相互关系并维持其动态平衡的基本保证,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魄门的启闭与五脏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魄门启闭功能失度,出现大便秘结或泄泻不止,影响脏腑气机升降,引起五脏病变.五脏功能也会影响到魄门的正常启闭.五脏治可通调魄门,乱则启闭失施.  相似文献   

8.
中医所说的肝,除了有藏血机能,调节人身血液的合理分配外,还能疏达一身气机,使各脏腑器官的功能调畅,不致因壅滞不通而发生障碍,从而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的正常活动。肝的这一重要生理功能,中医则以“肝主疏泄”来概括之。从临床实践出发,笔者认为,肝的疏泄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升降理论是对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概括。升降出入是气的运动形式,是气化活动的基础,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特性,也是人体脏腑之间保持相互关系并维持其动态平衡的基本保证,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肝、肺两脏的关系,不仅表现在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还表现在将相和谋、升降协调、五行相制、阴阳相济、经络相贯等方面。肝肺经脉的贯通也是肝肺两脏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重要途径。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是肺发生生理功能的基础,对于维持肺的生理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肺气的运动属于脏腑之气的运动,属于气机运动的范畴,而这种运动同样也离不开肝气疏泄作用的调节。  相似文献   

11.
"百病生于气"的观点可以从气的相关概念及气与神的关系中得到印证.<内经>针对此观点从发病学角度进行了广泛的阐述,从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脏腑气机生理病理特点这三方面进一步剖析经文,发现其对血证、津液病证、脏腑病证的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舌诊源流探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舌诊是以舌质和舌苔状态来探究体内气血阴阳运行、脏腑功能变化的常用诊察手段。临床上通常是观察舌象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据此辨证论治。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本文对舌诊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沿革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发展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在建立"刘完素临床经验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将《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运用附子的经验进行了系统分析,其广泛应用于虚劳、目疾头痛、肾虚瘖痱、癥瘕积聚、心痛不止、产后腹痛、瘛病腹痛、肠痹腹痛、阴疝腹痛、中寒痹证、胸痞吐逆、痔瘘脱肛、痰涎喘满、风消(消渴)等病证之中,具体功用包括祛脏腑沉寒、补阳益火,通行十二经、散寒止痛,温中暖脾胃、开痰平喘,健悍而入阴、以助扶正,用之攻则攻,用之补则补,对各种疾病的治疗,均能相济成功,关键在配伍得宜、轻重得法。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源远流长,《内经》中即有“喘呜”等称呼,《金匮》奠定了哮喘辨治的基础。元代朱丹溪首提“哮喘”病名,明清对哮喘的病因病机和治疗逐步发展完善,明代医家提出哮有“宿根”,反复发作,治疗宜“扶正祛邪”,并对哮与喘进行鉴别。清代医家总结有外邪、起居、饮食引发宿痰而致哮喘,也有遗传因素的“幼稚天哮”。治疗要分发作期和缓解期,要辨寒热虚实,和分肺脾论治,并倡导内外兼治和天灸疗法。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对五脏气机升降运动有其特殊的表述方式,于是运用“左右”、“表里”、“相使”等语义,揭示各脏腑在气机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气机"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内经》以"气"命名的篇章多达19篇,对"气"字按不同计算方法统计出的数据为334、2948、2997个。"气"字是《内经》中实词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可见其丰富性。概括《内经》可有气机五论:"一气"气化论、"生气"命根论、"气象"可视论、"多少"术数论、"两画"作人论,为气机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也启示了中医的画线测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疝之病名早在《汉书·艺文志》中便有提及,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近20篇论及疝病。但由于论述较为杂乱,以致后世对疝病的认识诊治不一,证名繁多。但若仔细梳理《黄帝内经》原文,则可发现疝病其特点为:疝之为病,病位多在肝肾二经;疝病病机主要有二,一是气乱而内结,二是寒邪凝滞。因此,治疗疝病应益火之源、调补肝肾,或疏肝理气,或温里散寒、行气除湿。  相似文献   

18.
基于西医学的认知,脑具有感觉、思维、记忆、调控躯体及内脏活动等功能,为人体神机之主。然而《黄帝内经》却明确提出"心主神明",现学界多认为其为哲学模式思维推演下的结果。本团队通过梳理相关内容,发现《黄帝内经》对脑的解剖位置、组织特征以及主司神明的功能已有清晰的认识,而部分篇章之所以将神归属于心,是源于古人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气血的充盈及通畅与否对脑功能影响较大,基于解剖学心主血脉的认识,即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对气血是否通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将神配属于心,心主血脉为心主神明的理论基础。客观阐释"心主神明"的临床内涵,对于治疗"神"的病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五脏浊气"一词出自《素问·五脏别论》,然而后世注家对此诠释无多,历版《内经选读》教材亦无阐述。经多方考查,本文作者认为,五脏浊气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五脏功能失常所产生的诸如水、湿、痰(脂)、饮、热(火)、毒、瘀等有害物质蕴积于五脏,进而引发各科疾病的病理产物,还包括五脏精气经代谢后形成的终末产物。五脏浊气的排泄途径,一是通利小便以袪除水湿痰饮类浊气,二是畅利大便以泻出糟粕热毒类浊气。同时,本文还结合中药药理研究,归纳总结出排泄五脏浊气的有效药物,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内经》的心身医学观谈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黄帝内经》的心身医学观角度探讨抽动秽语综合征(TS)的发病机制,认为TS多发于儿童,小儿脏腑柔弱,气血未充,机体发育未臻完善,故极易出现精神内伤,神不驭形,形神失和,阳郡化风的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