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腹壁窦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以往常规治疗用搔刮引流、窦道切除等。术后换药使之生长肉芽组织,疤痕愈合。一般需一月左右,有时因异物、坏死组织清除不彻底导致长期不愈。近年来我们对7例腹壁窦道患者行窦道切除全层缝合法均获成功,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乳癌术后放射性溃疡合并慢性窦道临床上不常见,往往是长期或大剂量接受放射性照射而引起的具有特征性的皮肤及其深部组织的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性病变,常给患者带乳癌术后放射性溃疡合并慢性窦道临床上不常见,往往是长期或大剂量接受放射性照射而引起的具有特征性的皮肤及其深部组织的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性病变,常给患者带来精神和肉体上的烦恼和压力。我科2001-2009年,采用乳房皮瓣转移法修复乳癌术后放射性溃疡合并慢性窦道1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隆颏术后感染并不多见[1],感染后颏部形成慢性窦道者更是少见.2011年6月我们治疗1例外院隆颏术后发生颏部慢性窦道患者,现将诊治过程介绍如下. 病例 患者女,26岁.就诊前4个月在某美容院经口内切口行硅橡胶假体隆颏术,术后7d拆线,伤口愈合良好,但颏部肿胀、有压痛,未予治疗.术后1个月,颏下红肿逐渐加重,至某正规医院整形外科就诊,诊断为颏部脓肿,给予切开引流治疗,术中没有发现脓肿与颏部假体有关,术后给予换药治疗,但是经久不愈,伤口反复破溃流脓.患者为换药来我院门诊,见颏下有一直径5 mm的溃疡面,有肉芽增生及脓性分泌物,用镊子探查,窦道通向颏前,深约10 mm,考虑为隆颏术后颏部感染,形成慢性窦道(图1a).  相似文献   

4.
阑尾切除术后长期不愈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阑尾切除术后切口长期不愈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切口长期不愈的原因,临床特点。结果经换药清除坏死组织及线结愈合12例。切除坏死组织,行Ⅱ期缝合愈合9例。开腹探查去除病因,行窦道切除Ⅱ期缝合愈合3例。结论医治不及时、病情重、处置不当、自身条件差、窦道形成、残端瘘、肠瘘是切口不愈合的主要原因。规范操作,避免漏诊、误诊,进行个体化治疗是降低术后切口长期不愈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及治疗体会(附1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毛窦和藏毛囊肿统称为藏毛疾病,是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形成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内藏毛发是其特征.也可表现为骶尾部一个急性脓肿,穿破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终又穿破,如此反复发作.囊肿内伴肉芽组织,纤维增多,常含一簇毛.本病为一种少见疾病,多见于白人,黑人和黄种人发病罕见.  相似文献   

6.
例 1,男 ,3 4岁。 1996年 4月在当地卫生院行阑尾切除术 ,术后切口感染 ,换药 2个月不愈 ,其后 8个月内 2次行窦道切除术 ,仍不能愈合 ,1997年 2月入我院。无结核及慢性腹泻史。查体 :T3 6.5℃ ,右下腹见长 7cm之麦式切口瘢痕 ,中央有一 1.5cm× 1.5cm之窦道口 ,窦道深 4.5cm ,有较多脓性分泌物。住院第 3天窦道流出少量黄褐色粘稠分泌物 ,有粪臭味 ,不含食物残渣 ,取分泌物培养有大肠杆菌生长。手术见 :阑尾残端瘘 ,残端长 2 .0cm ,管壁明显增厚变硬 ,与盲肠壁紧密粘连 ,界线不清。切除过长阑尾残端 ,病检示 :窦道壁为炎性肉芽组织 ,阑尾…  相似文献   

7.
1992~1993年笔者在对门诊2450例病人的伤口换药中延期愈合创口23例,包括下肢慢性溃疡12例,淋巴结核2例,慢性骨髓炎2例,伤口异物(线头、扦子、玻璃等)4例,瘘管形成窦道引流不畅3例。根据不同的创口,采取不同换药方法,加速了创面愈合,现谈体会如下: 延期不愈创面,首先观察创面情况,寻找长期不愈的原因,再给予适当处理。1.下肢静脉曲张所致的慢性溃疡伤口,经清洗后,用激光照射10分钟,再洒拔毒生肌散、庆大霉素或黄连素纱条,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上皮细胞生长。2.淋巴结核伤口,用链霉素粉剂或纱条换药,  相似文献   

8.
体表慢性感染,常见的表现形式有窦道形成、溃疡形成,部分患者经反复清创、引流等治疗,感染灶仍迁延不愈或愈后复发,患者因此痛苦、不便。1997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收治31例体表慢性窦道患者,经扩创、引流治疗,仍经久不愈,后采用病灶清除手术,一期缝合伤口,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复合组织瓣移植治疗慢性骨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组织瓣移植治疗慢性骨髓炎邓万祥,周围,牟宇科,周广恒慢性骨髓炎合并窦道长期不愈在临床中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自1988年以来,我们对12例慢性骨髓炎长期不愈的患者采用小腿外侧皮筋膜骨瓣移植,术后取得满意效果,为临床治疗慢性骨髓炎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伴有窦道、潜行的伤口多为慢性伤口,其治疗时间长,迁延不愈,患者及家属多次往返医院.加之渗液较多,伤口分泌物异味的刺激,换药时的疼痛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缩短愈合时间,减轻换药疼痛,减少换药次数,以期为合并窦道、潜行伤口的换药方法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收集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外科门诊换药的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了62例伤口合并窦道或潜行的患者.入选标准:(1)属于压疮、手术后切口裂开、外伤伤口合并窦道或潜行;(2)无营养不良,并自愿参加者.排除标准:(1)糖尿病患者,(2)肿瘤患者.按3类伤口的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伤口早期感染的预防措施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7例腰椎术后伤口感染病例拆除伤口部分缝线、及时换药,3例未形成窦道患者肉芽组织生长后清创缝合,4例形成窦道患者术前准备后行伤口切开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横突间植骨块,伤口一期闭合。结果除1例患者术中清创不彻底导致再次清创外,其余伤口感染患者清创后均一期愈合,随访未见感染复发。结论对早期深部感染需及时处理伤口、使用敏感抗生素,彻底清创,创口可以一期愈合,并可以保留内固定。  相似文献   

12.
窦道和瘘孔为临床上难症之一,笔者1964年以来,用红粉凡士林纱条治疗化脓性和结核性窦道和瘘孔78例,全部治愈,兹介绍如下: 方法用去边毛的纱布条(宽1cm,长5~10cm)与红粉10g、凡士林20g制成油纱条,高压消毒后,按窦道及瘘孔大小塞入,24小时换药1次。可见窦道或瘘孔中的坏死组织逐渐脱落,新鲜肉芽组织生长。一般20天左右即愈,未发现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1997年8月~2000年8月,我院外科共收治腹壁手术切口窦道形成的病人12例。均通过彻底清除窦道内坏死组织,感染线结和异物,搔刮窦道,除去不健康的肉芽组织或行窦道切除,再以3%双氧水加0.5%灭滴灵彻底冲洗创口,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共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14~76  相似文献   

14.
笔者自1968年以来,先后为50例慢性窦道病人,用刮搔加拔火罐的方法均经2~5次治疗痊愈,兹介绍如下。例1.女23岁。因右脓肾切除,术后腰部形成一深在窦道,经换药,搔刮等治疗2个月,始终不愈。搔刮窦道时见窦道深11cm,遇曲,引流不畅。行拔火罐疗法,病人感到舒适。两天后换药时已无脓汁,相继又拔火罐4次,共10天痊愈,随访2年无复发。例2.男,38岁。因臀部注射引起感染,脓肿切开后形成窦道。先后经过3次窦道剥除,均未治愈。在例1的启示下、行窦道搔刮后拔火罐,3次治愈,随访半年无复发。例3.男、44岁。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行二尖瓣扩张分离术,术后创口感染,深达肋间肌。经  相似文献   

15.
肛瘘延误诊治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6年间收治171例肛瘘患者,其中有3例诊治不当,有些经验教训值得吸取。例1.男,29岁。因患肛周脓肿10天,于1965年4月入院。第1次行坐骨直肠窝脓肿引流,1个多月不愈。再行2次切开引流,又经1个月仍不愈,乃行窦道造影,见有叉道,但不通直肠内,遂行第3次肛旁窦道扩大引流,并将叉道打通,刮除窦道内的肉芽组织及切除周围坚硬的瘢痕组织,但术后仍不愈。再次窦道造影仍不见与直肠相通。两个多月后又行第4次手术,向窦道内注入美蓝,循色向深部追踪,发现窦道在深部分叉,一向后上,一向前上,但均不通入直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2006年以来,对各种顽固性窦道给以封闭负压引流(VSD)治疗,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2例,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42岁。其中腹部及四肢创伤性窦道9例(3例为腹部贯穿伤,肠管破裂修复术后腹腔感染所致,6例四肢创伤后皮肤坏死,清创换药后伤口经久不愈,骨质外露,形成慢性骨髓炎),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感染1例,腹部术后切口感染性窦道2例,伤口深及腹腔。窦道病程7d~5月,平均40d,各窦道均有脓性渗出,细菌培养阳性。  相似文献   

17.
腹壁窦道多因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所致腹壁慢性感染而形成 ,管壁为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及瘢痕组织 ,长期不能愈合。治疗方法有多种 ,如窦道搔刮、窦道部分切除及无水酒精注射等 ,大部分窦道可闭合。但也有用以上方法多次治疗难以治愈者。我院近 3年来收治 7例腹壁窦道患者 ,时间最长的已 3年 ,最短的时间也已 4个月 ,均有一次以上手术治疗史。其中 1例患者已行手术治疗3次 ,均失败。本组患者入院后 ,我们应用窦道切除及术后换药治疗 ,均一次成功。随访 2年 ,无一例复发。现报告如下。1.手术前准备 :术前行血常规、生化检查以及胸部透视检查。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老年下肢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下肢慢性皮肤溃疡在局麻或无麻醉下进行清创,按伤口大小和形状裁剪封闭负压引流(VSD)材料覆盖伤口创面,持续引流,7天拆除,伤口为新鲜肉芽组织后改为换药治疗,直到伤口愈合.结果:本组103例老年下肢慢性皮肤溃疡经1~4次封闭负压引流,伤口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经换药后创面愈合,随访6个月,伤口处瘢痕不明显,部分局部稍凹陷.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老年下肢慢性皮肤溃疡操作简单,损伤小,缩短了疗程,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病例报告 例1 女性,44岁。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右侧腹壁切口迁延不愈4月于1997年3月入院。4月前患者因胆囊结石在在某市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有上腹肋缘下小切口迁延不愈,形成一窦道,有少许脓性分泌物不断流出。2个月前去该院行右上腹壁窦道切除术,术后20天切口裂开,之后切口又迁延不愈形成窦道,有少许脓性分泌物不断流出,但无大便、食物残渣流出,无腹痛、发热等不适,一直在门诊换药治疗。起病以来,无潮热、盗汗,精神、饮食、睡眠和大小便正常。患者否认结核病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体型偏胖,浅表淋巴结不大。右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76岁,主因发现前腹壁溃疡伴窦道形成1个月于2011年8月22日入院。入院前1个月发现前腹壁正中有一花生米大小肿物,伴红肿、疼痛,质软,在当地诊所就诊,考虑脓肿,行切开后可见灰白色脓性液体流出,当时给予换药治疗。切口不能愈合,之后行中医换药治疗1周余未见好转来诊。探查提示溃疡区有窦道形成,创面组织病理活检提示:急、慢性炎症伴化脓,局部管腔形成,符合窦道病理改变。考虑保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