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CR)和Southern印迹杂交(SBH)为隐性鼻咽癌和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提供诊断和鉴别诊断和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 利用PCR基因扩增技术和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经针吸活检取材或活检取材的20例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实验组)33份标本和26例非鼻咽癌(对照组)27份标本中EB病毒(Epstein-B 相似文献
2.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鼻咽癌患者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中EB病毒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6,(4)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PCR基因扩增技术和Southern印迹杂交)为隐性鼻咽癌和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提供诊断和鉴别诊断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采用PCR基因扩增技术和huthern印迹杂交回顾性检测17例鼻咽癌(NPC组)颈转移性淋巴结和17例来自其他肿瘤(对照组)的颈转移性淋巴结石腊切片中EB病毒基因。结果在NPC组中,15/17标本EB病毒基因检测阳性,2/17标本EB病毒基因检测阴性。这2例病理为低分化鳞癌。对照组中仅2/17例EB病毒基因检测阳性,其中一例是非何杰金淋巴瘤,另1例是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结论在隐性鼻咽癌和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中确认是否为鼻咽癌,EB病毒基因检测是有价值的,从而能给予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癌前及其高危人群鼻咽上皮组织EB病毒DNA酶基因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非癌鼻咽上皮细胞发展为鼻咽癌(NPC)的过程中,EB病毒在什么阶段进入鼻咽上皮。方法利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四会县防癌基地1994年度复查工作及肿瘤医院门诊,收集鼻咽癌及各类“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患者蜡块450余例,应用改进后的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进行EBVDNA酶基因片段扩增检测。结果NPC浸润癌组织EBVDNA酶基因片段扩增阳性率为97.3%(145/149),NPC原位癌4例中,基因阳性者2例,而防癌基地“癌前状态”人群155例中阳性者2例,阳性率为1.3%(2/155)。临床癌前病变组阳性率为零(0/47)。结论EB病毒在非癌鼻咽组织中出现频率十分低,EB病毒可能在鼻咽上皮癌变后才进入鼻咽上皮,提示EB病毒可能不是NPC的病因。 相似文献
4.
EB病毒编码小RNA多态性与鼻咽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EB病毒编码小RNA(EBERs)多态性与鼻咽癌发病趋势的联系。方法 巢式PCR扩增EBER-1和EBER-2序列,直接测序,比较鼻咽癌高发区广东地区鼻咽癌组织、正常人鼻咽黏膜组织和鼻咽癌低发区哈尔滨地区正常人漱口液感染的EB病毒EBERs序列差异。结果 广东地区鼻咽癌组织感染的EBERs具备1型病毒的特征。与原型株B95.8相比,广东地区鼻咽癌组织来源的EBER-2基因存在8处碱基替换和2处碱基缺失。但是,广东正常人鼻咽黏膜组织和哈尔滨地区正常人漱口液来源的EBERs也有相同的碱基替换和缺失。结论 鼻咽癌高发区和低发区流行的EB病毒EBERs序列呈现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Epstein—Barr病毒潜伏状态与鼻咽癌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应用非同位素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法,研究鼻咽癌和慢性鼻咽炎活检标本中,Epstein-Barr病毒(EBV)DNA的分布以及EB病毒潜伏基因BNLF1和BamH1W序列的表达。结果显示,高拷贝数的EB病毒基因组和BamH1W序列的表达,后者与EB病毒核抗原1的转录和病毒复制的启动有关,几乎都发生于低分化或未分化鼻咽癌。此外,潜伏基因BNLF1的转录产物即LMPmRNA,在非典型增生的鼻咽上皮中也有表达。以上结果提示,EBV游离体的大量复制发生于鼻咽癌演进过程,可能由于低分化或未分化鼻咽癌中病毒启动子的激活;LMP的不适当表达可能具有启动鼻咽上皮细胞异型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血浆 EB病毒游离 DNA检测对监测鼻咽癌患者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背景与目的:有报道 , 测定血浆中的 EB病毒游离 DNA( EBV-DNA)的拷贝数可作为诊断及监测鼻咽癌患者病情变化的手段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价血浆 EBV-DNA检测在鼻咽癌患者预后监测上的价值, 并进一步与 VCA/IgA、 EA/IgA进行比较.方法:比较鼻咽癌放疗后 30例远处转移患者、 22例局部复发患者、 24例无 瘤生存者血浆中 EBV-DNA、 VCA/IgA、 EA/IgA水平.分别应用荧光定量 PCR方法检测血浆 EBV-DNA水平,免疫酶法检测 VCA/IgA、 EA/IgA;前瞻性观察 20例初诊鼻咽癌患者放疗前、放疗剂量达 40 Gy时及放疗结束时上述指标的变化. 结果:放疗后各组不同预后患者的血浆 EBV-DNA含量的中位数有显著性差异, 远处转移组为 135 100 copies/ml(四分线区域 5 525~ 1 003 750 copies/ml) >局部复发组的 20 500(四分线区域 0~ 58 500 copies/ml) > 无瘤生存组的 0 copy/ml(四分线区域 0~ 0 copy/ml), P均 < 0.05. 远处转移组的血浆 EBV-DNA水平高者较多, 当阳性标准为 1 000 000 copies/ml时,诊断远处转移组的敏感性为 27.3%,而诊断局部复发组的敏感性为 0.0%,特异性均为 100.0%.在初诊患者放疗前、放疗剂量达 40 Gy时及放疗结束时, EBV-DNA水平逐渐降低,平均含量分别为 32 050 copies/ml(四分线区域 3 880~ 317 750 copies/ml)、 0 copy/ml(四分线区域 0~ 14 375 copies/ml)、 0 copy/ml(四分线区域 0~ 2 940 copies/ml), P均 < 0.05, 而 VCA/IgA、 EA/IgA的水平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 血浆 EBV-DNA检测可用于监测鼻咽癌患者预后,其价值明显优于 VCA/IgA、 EA/IgA. 相似文献
7.
8.
9.
鼻咽癌中EB病毒基因组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用多聚酶链反应扩增Epstin-Barr病毒的Bam HI W片段,在20例低分化鼻咽癌活检组织中,检测出EBV DNA片段;裸鼠低分化NPC移植瘤株SUNT-1从第34代持续存在EBV DNA,其相应体外细胞株SUNE-1第1至62代仍阳性。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细胞系SUNE中EBV-LMP1基因对永生化人胚肾上皮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鼻咽癌细胞系SUNE中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基因对上皮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探索LMP1在鼻咽癌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用LMP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转染人胚肾上皮细胞,检测LMP1的表达,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生长速度、在软琼脂中的集落形成能力及对裸鼠的致瘤能力。结果被LMP1基因转染的细胞生长旺盛,丧失接触抑制,生长速度增快,在软琼脂中能够形成多个集落,并能在裸鼠体内成瘤。结论LMP1基因能明显改变上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促进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化,使转染的上皮细胞获得肿瘤细胞的生长特征。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颈淋巴结活检对远处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neck lymph nodes biopsy on the distant metastasis for NPC. MethodsThe
data of 18 patents with NPC diagnosed by neck lymph nodes biopysy (group one) and of 69
patients with NPC diagnosed by nasopharyngeal biopsy (group two)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1990 to december 1991 were collected χ2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rate of distant metastsasis in both groups. ResultsThe patients
characteristics,iucluding age,staging and radiation dose were similar in both groups.The
rate of distant metastasis was 55.6% (10/18) in group one and 30.4% (21/69) in group
two,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sThe
neck lymph nodes biopsy can increase the rate of distant metastasis for NPC.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通过已经发表的文献来研究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可能性,以建立一个描绘和选择No、N1期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范围的适形放疗标准.方法 检索万方、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以MRI为主要或者唯一影像学诊断方式的鼻咽癌临床试验,提取数据,采用Statal2.0进行Meta分析.结果 从963篇原始文献中,纳入21篇临床试验,最常见的淋巴结转移区域为咽后淋巴结(67%)和Ⅱ区淋巴结(71%);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7%、14%、21%;低转移率淋巴结区包括ⅠA、ⅠB、Ⅵ和腮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2%、2%、1%.淋巴结转移规律是自上而下循序性扩展,而跳跃性转移的可能性在0.5%~7.9%之间.结论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存在一个可以预期的循序性转移规律,并且跳跃性转移是非常罕见的,以此证实了鼻咽癌No、N1期治疗以适形放疗减少射野的方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咽后淋巴结是鼻咽癌淋巴结转移通道中经历的第1级淋巴结,通过咽后淋巴结转移预测鼻咽癌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状况,为鼻咽癌的准确分期和综合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咽后淋巴结转移在鼻咽癌分期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高,'92分期系统未明确其在临床分期中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咽后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及评价它在鼻咽癌分期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收治的经病理证实、治疗前进行鼻咽和颈部增强CT扫描的初诊鼻咽癌749例。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根据临床分期的原则,采用风险一致性、风险差异性、预后预测及分布及分布均衡性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51.5%。T分期、N分期及临床分析晚的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57.8%、60.3%和57.9%,高于早期患者的发生率(45.2%、47.6%和38.9%),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咽后淋巴结转移患者和无咽后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8.7%和72.2%,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4.5%和84.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多因素分析,咽后淋巴结转移并不是影响鼻咽癌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影响有临界意义(P=0.053)。N0合并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死亡及远处转移的风险比分别为0.540及0.411,与N1组(0.601及0.555)相似。将其归为N1或T2比较,前者N分期预后的风险一致性较好,但N分期分布极不均衡,N1患者比例达50.2%。后者N分期及临床分期预后的风险差异性明显,且T、N分期及临床分期分布均衡性较好。结论:咽后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可以有影响,在目前92分期系统及现行的鼻咽癌原发灶放射治疗模式的情况下,将咽后淋巴结转移归为T2分期内容更符合分期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SEROEPIDEMIOLOGICALSTUDIESOFEPSTEINBARRVIRUS(EBV)INFECTIONBYTESTINGANTIBODIESAGAINSTEBVSPECIFICDNASE(EDAb)ASAMETHODFOREARLY... 相似文献
18.
EB病毒IgG-EA抗体测定在鼻咽癌筛查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EB病毒早期抗原(EA)IgG抗体测定在鼻咽癌筛查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依序列测定方法,用免疫酶染色法对从6257份血清筛查后获得的,IgA/VCA滴度≥1:80的158例血清再进行EBVIgG/E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和IgA/EA抗体免疫酶染色法测定。同时对上述158例血清阳性者进行鼻咽光纤镜和病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比较单项阳性与双项检查阳性血清间鼻咽癌的检出率(阳性预示值)。结果:在这158例阳性血清者中检出鼻咽癌12例。三组阳性血清诊断鼻咽癌的预示值分别是,第一组(IgA/VCA≥1:80)为7.6%(12/158),第2组(IgA/VCZ≥1:80+IgA/EA≥1:5)为18.2%(8/44),第3组(lgA/VCA≥1:8和lgG/EAOD值≥0.18)为15.9%(11/69)。第一组的阳性预示值最低(P<0.05),其余两组间无差异P>005)。第3组检出的11例鼻咽癌包括了第2组中所有的8例鼻咽癌和另外3例IgA/EA阴性鼻咽癌。结论:从序列测定获得的双项阳性血清中筛查到的鼻咽癌比率高于单项lgA/VCA阳性血清。用IgG/EA与IgA/VCA组合测定的双项阳性血清比用IgA/EA与IgA/VCA组合测定的双项阳性血清能查出更多的鼻咽癌,因此该组合更适合于鼻咽癌筛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