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1月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5例为观察组,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85例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其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血流指标、颈动脉斑块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左、右侧颈总动脉IMT高于对照组,颈总动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Vmin)、左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舒张末期容积(EDV)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颈总动脉(CCA)厚度及颈动脉分叉处(BIF)厚度、搏动指数(PI)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受试者颈动脉斑块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重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重,表现为颈总动脉IMT增厚、颈总动脉血流变化,超声检查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压的关系.方法 将12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与脑梗死组,并将51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测量所有患者的血压、血脂,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量、部位.结果 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达94.9%,发生率和IMT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斑块最好发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BIF),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的血压、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高于无粥样硬化斑块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高血压与高血脂是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硬化与无症状性脑梗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航  林敏 《高血压杂志》2006,14(6):439-44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50)和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和82.0%,显著高于没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组(64.9%和58.8%;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亦显著高于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7.0%,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新近发生脑梗死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方法 对63例新近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结构特点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并与45例年龄匹配,伴随疾病相似,无明显缺血性心脑疾病症状,体症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1)脑梗死组IMT与对照组IM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脑梗死组软斑和溃疡斑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间管径狭窄度皆以轻度狭窄(<50%)为主,但脑梗死组中重度狭窄(50%-75%)及严重狭窄(>75%)的比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表现与对照组有明显不同,这些特点可能与其发生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 将脑梗死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分别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FIB的关系.结果 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TG、LDL-C、apoB、FIB浓度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和对照组,内膜增厚组TG、LDL-C、apoB、FIB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LDL-C、Lp(a)、FIB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 LDL-C、Lp(a)、FIB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脂、FIB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50)和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和82.0%,显著高于没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组(64.9%和58.8%;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亦显著高于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7.0%,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将脑梗死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组,分别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BG)浓度、D2聚体(D-D),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FBG的关系。结果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组TG、LDL-C、apoB、FBG浓度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和对照组,内膜增厚组TG、LDL-C、apoB、FBG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LDL-C、Lp(a)、FBG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 LDL-C、Lp(a)、FBG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脂、FBG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重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12 0例 ,依据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分为左心室肥厚 (LVH)组和非左心室肥厚 (NLVH)组 ,并选取 4 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双侧颈总动脉 (CCA)、颈内动脉 (ICA)、颈外动脉 (ECA)的管腔内径 (D)、内膜中层厚度 (IMT)及左心室各相关参数。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LVH组和NLVH组患者CCA、ICA、ECA阻力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LVH组又高于NLVH组。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心室重构的发生密切相关 ,IMT D值、IMT值是早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发生及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A组 )和脑梗死无斑块组(B组),每组50例.另选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及对照组Hcy水平变化,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吸烟、血脂、糖尿病等,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Hcy水平为(33.80±16.70)μmol/L,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17.39±6.60)μmol/L和对照组(10.74±14.58)μmol/L(P<0.01).脑梗死无斑块组与对照组Hcy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0.77 mm±0.25 mm),较脑梗死无斑块组颈动脉IMT(0.58 mm±0.29 mm)明显增厚(P<0.01).结论 高Hcy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该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为脑梗死组,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Hcy、叶酸及维生素(Vit)B12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较高,血清叶酸及Vit B12水平较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较高(P0.05)。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血清Hcy水平: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P0.05)。不同颈动脉斑块数量患者血清Hcy水平:无斑块组单发斑块组多发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Hcy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0.612,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及颈动脉IM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血清Hcy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使用多普勒彩超技术对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从而为脑梗死的复发提供监测及预防脑梗死的复发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102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初发脑梗死患者和复发脑梗死患者两组,使用多普勒彩超技术对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质进行检测。结果初发组的IMT厚度为(0.95±0.19)mm,复发患者的厚度为(1.06±0.15)mm,复发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并且显著厚于初发组。同时复发组的斑块总例数、不稳定斑块例数以及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要显著高于初发组。结论通过多普勒彩超技术对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监测,可以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报指标,是预防脑梗死复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6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观察。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CRP含量;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CRP含量、颈动脉IMT和粥样斑块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血CRP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吸烟指数、颈动脉IMT及斑块数呈正相关。结论 CRP作为炎性指标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血CRP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性质、分布特点及狭窄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和老年组(149例)。结果随年龄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家族史显著增加(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TIA组(P<0.01);70%~99%血管狭窄斑块发生率高于50%~69%血管狭窄和<50%血管狭窄(P<0.01);老年组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中年组及青年组(P<0.01)。结论超声检查显示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导致颈动脉狭窄的斑块中,以软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多见。超声检查可以用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及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清脂联素(APN)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6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颈总动脉平均IMT分成3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的APN水平,并与25例年龄和性别相当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且降低程度与IMT狭窄程度一致,管腔狭窄组APN降低尤为明显。结论APN参与了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与颈动脉狭窄病理生理改变关系密切。APN为评价颈动脉IMT病变程度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病变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并了解与脑梗死有关的颈动脉病变指标。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51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5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情况、动脉狭窄程度和有关血流参数。结果脑梗死组颈总动脉I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积分、软斑及复合斑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舒张期末流速低于对照组。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病变可能存在相关关系。颈动脉IMT增厚、软斑和复合斑发生率高、舒张期血流速度降低对脑梗死的预测和防治可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关系。方法对120例脑梗死病人及100例对照组病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72.8%)明显高于对照组(56.0%),梗死组不稳定斑块(软斑及溃疡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1.1%与18.3%);梗死侧组软斑及溃疡斑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非梗死侧组,分别为63个(52.1%)与11个(18.6%)(P〈0.05)。脑梗死组〉75%的管腔狭窄数为20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例(,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显著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斑块的不稳定性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膜复合体厚度与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涛 《临床内科杂志》2003,20(3):130-131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膜复合体厚度(IMT)与脑血管合并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敏感B型超声测定32例无脑血管合并症,12例合并脑出血,36例合并脑梗塞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IMT。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颈动脉平均IMT和最大IMT比无脑血管合并症组明显增厚,颈动脉斑块率明显增高,随着颈动脉IMT增厚脑梗塞发生危险性增大,糖尿病合并脑出血组颈动脉平均IMT,最大IMT和颈动脉斑块率与无脑血管合并症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膜复合体厚度(IMT)与脑梗塞有明显关系,可以做为预知脑梗塞合并症发生,发展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分析两指标在脑梗死发病预测及病情判定中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83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性质、内一中膜厚度(IMT),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IMT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的关系。结果梗死组斑块阳性率、IMT及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斑块者血清hs-CRP、IMT及同侧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稳定斑块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hs—CRP水平与IMT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均呈正相关,P均〈0.05(r值分别为0.67、0.58)。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率及血清hs-CRP水平升高,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血清hs-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有关,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脑梗死发病的预测及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探讨其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拟诊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121例,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组:阴性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50%);50%≤冠状动脉狭窄<70%组;冠状动脉狭窄≥70%组.按累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阴性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50%);单支病变组(仅1支冠状动脉狭窄≥50%);2支病变组(2支冠状动脉狭窄≥50%);多支病变组(3支及以上的冠状动脉狭窄≥5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IMT,对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阴性对照组、50%≤冠状动脉狭窄<70%组和冠状动脉狭窄≥70%组IMT分别为(0.80±0.22) mm、(0.98±0.17)mm和(1.01±0.25)mm;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5.0%、94.8%和83.7%.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组各组之间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单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颈动脉IMT分别为(0.80±0.22)mm、(0.96±0.15)mm、(0.98±0.17)mm和(1.00±0.15)mm;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5.0%、84.0%、86.7%和83.9%.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各组之间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对冠心病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可望为老年冠心病高危人群筛选提供新的临床手段.  相似文献   

20.
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血尿酸水平关系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 (IMT)和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测定 89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平均IMT、尿酸和空腹血糖、甘油三酯 (TG)水平 ,按颈总动脉平均IMT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 ,比较各组间尿酸水平。对颈总动脉内膜异常患者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 ,统计颈总动脉IMT和尿酸、空腹血糖、TG之间的关系。 结果 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血尿酸水平依次为(2 76± 5 0 )、(313± 4 4 )、(36 5± 4 7)、(42 7± 5 2 ) μmol/l,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 <0 0 1)。动脉硬化组中颈总动脉IMT与尿酸、TG呈正相关 (R =0 6 4 32 ,均为P <0 0 1)。 结论 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平均IMT与尿酸呈正相关 ,提示老年女性患者血尿酸水平可协助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