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有膜部瘤室间隔缺损的封堵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和评价伴有膜部瘤室间隔缺损(VSD)的Amplatzer伞的封堵治疗。方法 2 0 0 3年1月至2 0 0 5年4月我科共对16例VSD患者实施了Amplatzer伞封堵治疗,其中伴有膜部瘤VSD 10例。通过左室造影明确VSD大小,膜部瘤形态及与主动脉右冠瓣距离后,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为4~11(4.9±1.3)mm ,缺损上缘距主动脉根部距离0 .8 9(3.4±1.6 )mm ,膜部瘤缺损呈管状2例,囊袋状5例,漏斗状3例。膜部瘤出口2个以上4例,单出口6例。9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7例采用对称型国产室间隔封堵器。2例采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器均未影响右室流出道。其中1例嵴内型缺损,缺损上缘离主动脉右冠瓣小于1mm ,封堵器堵闭膜部瘤的出口,封堵器左室面未影响右冠瓣而封堵成功。1例因基底部宽15mm ,顶端多出口而堵闭失败,转胸外科修补治疗。左室造影即刻9例无残余分流;1例封堵器周边有流速4 .5cm s的微量分流,术后发生机械性溶血,未经治疗术后2d症状消失,复查超声,残余分流减少,流速减少为2cm s。术后发生传导阻滞者4例,其中一过性束支传导阻滞1例,永久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各2例。余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伴有膜部瘤的VSD在VSD中占有比例较高,是Am  相似文献   

2.
嵴内型和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的经导管封堵治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偏心型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嵴内型 (IVSD)和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 (S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 8例VSD患者 ,其中IVSD 2 2例 ,SVSD 6例。封堵器由 2个圆形盘片和连接腰组成 ,腰部长 2mm ,两侧盘片呈不对称型 ,左心室侧的盘片呈偏心型 ,靠主动脉侧的边缘为 0mm ,与其相对的边缘为 6mm ,右心室的盘片比腰部直径大 4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 ,经 7~ 10F鞘管通过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的缺损直径 2~ 12mm ,平均(4 .4 5± 1.93)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0~ 1mm ,平均 (0 .35± 0 .5 )mm。 2 2例IVSSD患者封堵全部成功 ,6例SVSD中 4例封堵治疗成功 ,1例合并微量主动脉瓣返流。 2例因缺损大而放弃封堵治疗。未发生其他并发症。X线曝光时间 9~ 4 0min ,平均 (14 .1± 5 .2 )min ,操作时间 4 0~ 15 0min ,平均 (5 9.8± 17.8)mm。结论 国产偏心型VSD封堵器可以成功封堵IVSD和部分SVSD ,近期疗效佳 ,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自制封堵器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 3~ 17mm ,平均 (4 .76± 2 .96 )mm。应用 7~ 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 4~ 2 0mm ,平均(6 .6 8± 2 .76 )mm ,封堵后 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 5d。出院前 ,术后 1、6个月和 1年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196例中 191例患者封堵成功 ,成功率 97.4 %。未成功的 5例中 ,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VSD处 ,2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 ,而放弃封堵治疗。 180例术后 15min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封堵 ,11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少量分流 ,1个月后超声复查 ,8例完全封堵 ,其余 3例仍存在微量分流。并发右房室瓣少量返流 3例。术中并发短暂的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 5和 12例 ,2例并发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封堵器放置后 2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随访期间未恢复。 4例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周后恢复。封堵器放置后脱落 1例 ,经圈套器取出 ,并完成封堵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动脉导管未闭 2例 ,同时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 5~ 6 0min ,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偏心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嵴内型 (IVSD)和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 (S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 8例室间隔缺损患者 ,其中IVSD 2 2例 ,肺动脉瓣下型缺损6例。男 15例 ,女 13例 ,年龄 3~ 34岁 ,平均 (12 .4± 5 .9)岁。封堵器由两个圆形盘片和连接腰组成 ,腰部长 2mm ,两侧盘片呈不对称型 ,左心室侧的盘片呈偏心型 ,靠主动脉侧的边缘为 0mm ,与其相对的边缘为 6mm ,右心室侧的盘片比腰部直径大 4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 ,经 7~ 10F鞘管通过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的缺损直径 2~ 12mm ,平均 (4 .5 4± 1.93)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0~ 1mm ,平均 (0 .35± 0 .4 5 )mm。 2 2例IVSD患者封堵全部成功 ,6例SVSD中 4例封堵治疗成功 ,1例合并微量主动脉瓣返流。 2例因缺损大而放弃封堵治疗。未发生其他并发症。X线暴露时间9~ 4 0min ,平均 (14 .0 7± 5 .19)min ,操作时间 4 0~ 15 0min ,平均 (5 9.81± 17.76 )min。结论 国产偏心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可以成功封堵IVSD和部分SVSD ,近期疗效佳 ,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284例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双盘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分析 2 0 0 1年 12月至 2 0 0 4年 7月间应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双盘状封堵器治疗的 2 86例先心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 130例 ,女 15 6例 ,年龄 2~ 6 5岁 ,平均 (16 .7±8.9)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 3~ 18mm ,平均 (5 .0 7± 1.89)mm。应用 7F~ 12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后 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每天口服阿司匹林 3~ 5mg kg,连续心电监护 5d。出院前、术后 1、6个月和 1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结果  2 86例中 ,2 77例患者封堵成功 ,成功率 96 .8%。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 3~ 17mm ,平均 (4 .96± 1.81)mm。造影测量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0~ 12mm ,平均 (4 .4 8± 2 .13)mm。植入封堵器直径为 4~ 2 4mm ,平均 (7.0 8± 2 .5 5 )mm。未成功的 9例中 ,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室间隔缺损处 ,4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 ,1例因术中出现低血压而放弃封堵治疗。另 1例囊袋型室缺 ,放置封堵器后即刻出现少量右房室瓣返流 ,右心室与肺动脉间存在 2 0mmHg的收缩期压力阶差 ,术后第 2天复查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0例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患者中,有10例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定为IVSD,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44岁(平均21岁).术中常规左心室造影,以明确IVSD的诊断;符合通过VSD建立股动静脉轨道,应用7~9F输送鞘释放封堵器.8例采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型号为6~8 mm或14~16 mm,2例采用国产对称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型号为7~10 mm.分别于术后3、6和12个月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10例患者左心室造影显示右后向左前分流束,均封堵成功.术后1例出现微量主动脉瓣返流.术后随访10例患者均无异常改变.结论: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安全、手术成功率高,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室间隔缺损膜部瘤的造影分型及介入治疗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 结合介入治疗实践对室间隔缺损 (VSD)伴膜部瘤形成进行造影分型 ,并对不同类型膜部瘤的介入封堵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11月 ,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 32例合并膜部瘤的膜周部VSD行封堵治疗 ,平均年龄 19岁 (3~ 4 8岁 )。封堵术前常规行左室造影 ,在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及透视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 ,并于术后 1、3、6、12个月随访复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 根据左室造影的不同形态 ,将VSD膜部瘤分为漏斗型、囊袋型、菜花型、弯管型 4种类型。 32例VSD合并膜部瘤患者中 ,30例成功行VSD封堵术 ,技术成功率 94 %。其中 3例采用封堵瘤体法 ,9例采用封堵右室面破口法 ,18例采用封堵左室面破口法。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 4例 ,其中 2例 3个月随访时消失。 1例术后 2周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但无心肌受损表现 ,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左室舒张末径(LVEDD)由术前的 (47 4± 7 1)mm缩小为术后的 (45 1± 7 1)mm ,缩小明显 (t =3 83,P =0 0 0 2 )。结论 应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治疗VSD膜部瘤是安全有效的 ,VSD膜部瘤的介入治疗需要根据膜部瘤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数目等情况采用不同的封堵  相似文献   

8.
应用国产零边封堵器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零边偏心型封堵器治疗16例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6例患者均经超声诊断为IVSD,经胸超声(TTE)大血管短轴观室间隔回声失落,且其分流束位于时钟11点半~1点钟之间,测得VSD距主动脉右冠瓣0~2(平均1.4±1.1)mm,VSD直径为3.5~12mm(平均6.4±4.6)mm,术中左心室造影测得VSD为4~14(平均6.5±4.8)mm,均应用国产零边偏心型封堵器(腰部直径6~14mm)。结果16例IVSD患者15例即刻封堵成功,成功率93.8%,2例术后即刻左室造影及超声检查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周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瓣及房室瓣的反流。1例缺损过大,应用14mm封堵器不成功而放弃封堵治疗。术后1周心电监测无房室传导阻滞,术后1周至6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瓣下反流,ECG无传导阻滞等特殊异常表现。结论应用国产零边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IVSD安全、疗效好,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在室间隔膜部瘤(PPVS)介入治疗术后远期随访情况.资料与方法对68例室间隔缺损(VSD)伴PPVS患儿进行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选择4~14 mm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24 h、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行胸部X线、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68例封堵VSD的患儿中,62例成功,成功率为91.2%.术后24 h复查超声心动图,8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年复查残余分流消失.9例传导阻滞患者术后3个月心电图均恢复正常.24个月随访无迟发性心律失常.结论 国产封堵器封堵PPVS安全、可行,并发症少.但需注意中、长期观察及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 0 0 2年 6月~ 2 0 0 4年 7月 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 ,年龄 3~ 15岁 ,平均 (6 .1± 2 .8)岁 ,体重 12~ 31kg(18.9± 5 .1kg) ,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证实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VSD) ,缺损大小 (8.91± 2 .2 6 )mm(4~ 13mm) ,分流口大小 (3.3±1.1)mm(2 .3~ 7.0mm) ,距离主动脉瓣 (4 .2 1± 2 .10 )mm(0 .5~ 8mm) ,有假性室隔瘤形成 7例 (其中 2个及以上分流口 2例 ) ,部分右房室瓣组织附着 19例。术后定期行TTE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 本组封堵技术成功率 10 0 % ,堵塞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90 .6 % ,术后 6个月完全封堵率 96 .9% ,仅 1例存在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少许残余分流。除术中有一过性房性、室性早博 ,室性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阻滞 ,无一例发生Ⅲ°AVB ,栓塞 ,溶血 ,封堵器脱落 ,心内膜炎等并发症 ,仅 2例 (6 .3% )有轻微主动脉返流 ,2例有轻度右房室瓣返流 ,术后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 ,LVDd、LVDs、LA术后明显缩小 ,MPA流速、MV流速术后明显减慢。随访时间 6个月至 1年零 10个月。结论 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