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螺旋CT与MRI评价鼻咽癌颅底侵犯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Xie CM  Liang BL  Wu PH  Zheng L  Ruan CM  Li L  Mo YX  Zhong R  Chen YX  Lin HG 《癌症》2003,22(7):729-733
背景与目的:随着螺旋CT与MRI的普遍应用,研究哪种方法对鼻咽癌发生颅底侵犯的诊断更有价值,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拟探讨用CT与MRI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的价值。方法:选取1993年8月--2001年9月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患者6l例,全组患者治疗前均行螺旋CT及MRI检查。此外,螺旋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8例。CT扫描采用Elscient CT Twin Flash,常规横断面平扫,部分加冠状面扫描,13例加增强扫描。MRI扫描采用Philips T5-Ⅱ型0.5 Tesla超导成像系统,标准头部正交线圈。常规SE序列,扫描方向为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范围由鞍上池至第二颈椎下缘水平,6l例中55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结果:CT发现颅底骨质侵犯17例,MRI扫描发现颅底侵犯26例,其中6例MRI扫描发现斜坡、翼突基底部和蝶骨基底部早期的骨髓浸润,而CT检查未见有这些部位的骨质破坏,另外3例MRI见肿瘤沿三叉神经向颅内侵犯,而CT未见明确的卵圆孔破坏。结论:CT与MRI均可显示鼻咽癌通过破坏骨质侵犯颅底,也可以通过自然孔道进入颅内。MRI较CT对颅底骨质破坏的检出更敏感,MRI可以发现肿瘤沿三叉神经向颅内侵犯,而卵圆孔没有骨质破坏。MRI较CT可以更准确地界定肿瘤的侵犯范围;螺旋CT薄层三维重建,可以较为直观地显示病灶。  相似文献   

2.
周路  刘杰明 《现代肿瘤医学》2016,(12):1979-1982
目的:探讨MRI联合CT诊断鼻咽癌颅底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8月至2013年8月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患者50例,全部患者治疗前均行CT及MRI检查,分析鼻咽癌颅底转移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评价联合应用CT/MRI对鼻咽癌颅底转移诊断的价值。结果:CT示颅底骨质侵犯30例,MRI扫描示颅底侵犯39例,其中5例MRI扫描发现斜坡、蝶骨翼和蝶骨体早期骨髓浸润,而CT检查表现正常。另外1例MRI见肿瘤沿三叉神经向颅内侵犯,而CT未见明确的卵圆孔破坏。两种影像学方法的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与MRI均可显示鼻咽癌颅底转移,MRI对颅底组织侵犯更加敏感,二者联合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增强CT冠状扫描在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咽部增强CT冠状位扫描对诊断鼻咽癌侵犯颅底的价值。方法:将经病理学检验证实的193例鼻咽癌的CT增强轴位扫描与冠状位扫描颅底情况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93例鼻咽癌中,120例(占62.2%)经两种扫描均未见颅底侵犯;10例(5.2%)轴位扫描未见颅底异常而经冠状扫描发现其受侵犯;15例(7.8%)轴位可疑颅底受侵犯而经冠状扫描肯定侵犯11例.排除4例;轴位扫描显示海绵受窦侵有26例。增强CT冠状扫描则为3例。结论:增强CT冠状扫描对确定鼻咽癌有无颅底骨质侵犯及其侵犯部位、范围与程度均有重要价值,在显示海绵窦受侵犯,肿瘤组织沿脑池或/和脑沟等蛛网膜下腔生长,侵犯周围组织的征像方面,明显优于轴位扫描。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颅底侵犯CT与MRI检查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鼻咽癌侵犯颅底时CT与MRI在显示侵犯程度上的差异.结果:30例鼻咽癌中CT显示骨质破坏12例.MRI显示骨质破坏15例.CT显示海绵窦侵犯2例.MRI显示海绵窦侵犯5例.结论:CT与MRI检查显示颅底侵犯情况效果基本相仿.如果肿瘤侵润骨组织尚未发生骨皮质破坏时,MRI优于CT.MRI在显示病变与颅底、海绵窦、脑、脑膜的关系方面优于CT.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CT、MRI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测及诊断价值。[方法]12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初诊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结果]CT、MRI对颅底骨质侵犯的检出率分别是19.53%(25/128)和49.22%(63/128)(P〈0.05)。其中CT检出单部位侵犯6例(24.00%),多部位侵犯19例(76.00%);MRI检出单部位侵犯18例(28.57%),多部位侵犯45例(71.43%)。[结论]MRI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测优于CT,尤其在鼻咽癌早期骨髓侵犯方面MRI较CT敏感,其对鼻咽癌的准确分期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MRI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MRI检查对鼻咽癌侵犯骨质的诊断价值及其对肿瘤分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50例初诊鼻咽癌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其中有颅底骨质侵犯196例,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180例.134例采用PhilipsT5-Ⅱ型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场强0.5T.62例采用Philips intera型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场强1.5T.8例单纯平扫,188例平扫后增强,造影剂为Gd-DTPA,剂量为0.1mmol/kg体重,经前臂静脉注射.结果:196例有骨质侵犯的初诊鼻咽癌中,单部位侵犯65例(33.16%),多部位侵犯131例(66.83%).单侧侵犯178例(90.81%),双侧侵犯18例(9.19%).累计骨质破坏部位698个,骨质侵犯类型:骨质硬化型13个部位(1.86%),骨髓浸润型120个部位(17.19%),溶骨性破坏565个部位(80.95%).结论:MRI可作为评价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首选检查方法,尤其在评价鼻咽癌早期骨髓侵犯方面MRI比CT敏感,MRI检查可增加鼻咽癌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颅底骨破坏的某些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8.
钱秋平 《癌症进展》2018,16(6):773-775
目的 比较CT与MRI诊断鼻咽癌局部侵犯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均行CT与MRI检查,比较两者对鼻咽癌患者局部侵犯的检出率及T分期的判断结果.结果 在对鼻咽部位的侵犯情况判断中,MRI检查对侵犯口咽、咽旁间隙、海绵窦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与MRI检查对侵犯翼腭窝、颞下窝、头长肌、副鼻窦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检查对侵犯颅底部位(蝶骨大翼、破裂孔、卵圆孔、斜坡)的检出率及T分期的判断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鼻咽癌患者局部侵犯及T分期的判断中,CT与MRI检查均有效,但MRI检查对鼻咽部位局部侵犯的总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咽部增强CT冠状位扫描对诊断鼻咽癌侵犯颅底的价值.方法:将经病理学检验证实的193例鼻咽癌的CT增强轴位扫描与冠状位扫描颅底情况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93例鼻咽癌中,120例(占62.2%)经两种扫描均未见颅底侵犯;10例(5.2%)轴位扫描未见颅底异常而经冠状扫描发现其受侵犯;15例(7.8%)轴位可疑颅底受侵犯而经冠状扫描肯定侵犯11例,排除4例;轴位扫描显示海绵受窦侵有26例,增强CT冠状扫描则为3例.结论:增强CT冠状扫描对确定鼻咽癌有无颅底骨质侵犯及其侵犯部位、范围与程度均有重要价值,在显示海绵窦受侵犯、肿瘤组织沿脑池或/和脑沟等蛛网膜下腔生长,侵犯周围组织的征像方面,明显优于轴位扫描.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CT与MRI对比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CT及MRI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测能力及诊断价值。方法:60例鼻咽癌初治患者,于放射治疗前同期进行鼻咽颅底连续横断位CT扫描及FSE轴、冠、矢状位T1WI和轴位T2WIMRI检查,对两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MRI对颅底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在全部患者中为16.7%、53.3%。经检验,P<0.001,有显著性意义。破坏的部位均以斜坡最多见。结论:MRI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测能力优于CT。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鼻咽癌中的颅底侵犯的患者的CT表现。方法 从CT图像上判断NPC向颅底侵犯的大小、范围及程度。结果 分析讨论了颅底骨质破坏与肿瘤生长部位的关系,各种表现。结论 结合文献提出了鼻咽部颅底同时扫描作为常规扫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三叉神经侵犯的MRI评价及预后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MRI评价鼻咽癌三叉神经侵犯,并分析其预后价值。 方法: 连续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初治及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共924例。所有病例行鼻咽部和颈部MRI扫描。 结果: MRI三叉神经侵犯为315例(34.1%)。MRI三叉神经侵犯而无三叉神经麻痹的患者占MRI三叉神经侵犯总病例数的85.4%。在88条发生麻痹的三叉神经分支中,79条(89.8%)发现MRI显示相应的三叉神经颅内或眼眶段受侵。T3患者MRI三叉神经侵犯阳性组较MRI三叉神经侵犯阴性组的3年总生存率(OS)明显降低(80.0%:88.1%,P=0.016),经N分期调整后,两组3年OS的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鼻咽癌T3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子分别为MRI三叉颅神经侵犯(P=0.035)及N分期(P=0.000)。MRI三叉神经侵犯阳性的患者中,三叉神经颅内或眼眶段侵犯组与三叉神经颅外或颅底段侵犯组3年O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FDMS)及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无差别(P=0.672,P=0.993,P=0.672),三叉神经麻痹组较无三叉神经麻痹组3年OS、FDMS及LRFS亦无差别(P=0.707,P=0.283,P=0.542)。 结论: 鼻咽癌MRI三叉神经侵犯发生率较高。三叉神经颅内或眼眶段侵犯是导致三叉神经麻痹的主要原因。MRI对显示三叉神经侵犯的定位更精确,并可应用于判断鼻咽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侵犯小脑脑桥角MRI和CT诊断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对鼻咽癌侵犯小脑脑桥角(CPAI)的诊断和处理能力。方法 分析30例CPAI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要点、放射治疗异常反应及转归。结果 96.7%的CPAI患者有脑神经麻痹,部分病例伴行走不稳、锥体束征或颅内压增高。诊断CPAI的要点是:在MRI或增强CT片上,见岩锥或岩枕缝的后方或上方,有弧形的、能增强的软组织肿物侵入小脑脑桥角。增行CT易漏诊。90.0%的CPAI伴邻接的颅底骨破坏,6  相似文献   

14.
目的 CT容易漏诊鼻咽癌的早期颅底骨侵犯灶.而MR和99Tcm-MDP SPECT/CT判断早期颅底骨侵犯的价值尚不明确.本研究比较MR和SPECT/CT在判断CT漏诊的早期颅底骨侵犯方面的诊断价值,并比较它们在各具体颅底骨的价值.方法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0-01-01-2014-06-30 CT未提示颅底骨侵犯的鼻咽癌患者80例,在治疗前行99Tcm-MDP SPECT/CT和MR检查.以6个月的随访影像(CT、MR)资料和临床资料作为颅底骨侵犯的定性标准.计算SPECT/CT和MR在判断整体颅底骨侵犯和具体各骨侵犯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Az值比较它们的诊断价值.结果 关于敏感性,在整体及蝶骨翼突方面,MR(86.3%、79.4%)比SPECT/CT (92.2%、85.3%)略减小(x2=0.917,P=0.338;x2 =0.405,P=0.525);在颞骨岩尖方面,MR(87.5%)与SPECT/CT(87.5%)等同(x2=o.000,P=1.000);在枕骨斜坡方面,MR(95.2%)比SPECT/CT(92.9%)略增大,x2=0.213,P=0.645.关于特异性,在整体及蝶骨翼突、颞骨岩尖和枕骨斜坡方面,MR(89.7%、91.3%、92.6%、100.0%)比SPECT/CT(75.9%、89.7%、89.7%和94.7%)略增大(x2=1.933,P=0.164;y2 =0.184,P=0.668;x2 =0.731,P=0.393;x2 =2.054,P=0.152).关于准确性,在整体、颞骨岩尖和枕骨斜坡方面,MR(87.5%、91.3%和97.5%)比SPECT/CT(86.3%、89.4%和93.8%)略增大(x2=0.055,P=0.815;x2 =0.321,P=0.571;x2 =1.345,P=0.246);在蝶骨翼突方面,MR(88.8%)与SPECT/CT(88.8%)等同(x2=0.000,P=1.000).关于Az值,在整体及枕骨斜坡方面,MR(0.880和0.976)比SPECT/CT(0.840和0.938)略增大(Z=1.081,P=0.280;Z=1.747,P=0.081);在颞骨岩尖方面,MR(0.901)比SPECT/CT(0.886)明显增大(Z=2.023、P=0.043);在蝶骨翼突方面,MR(0.853)比SPECT/CT(0.875)略减小,Z=1.012,P=0.312.结论 对于CT容易漏诊的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MR的特异性略大于SPECT/CT,而敏感性与具体各骨有关.虽然MR在整体及大部分颅底骨的诊断价值更大,但是SPECT/CT在蝶骨翼突方面表现出更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与cT成像差异对鼻咽癌(NPC)侵犯范围的界定及三维适形放疗靶区勾画的影响。方法:我院经病理证实的初诊NPC患者85例行cT与MRI检查,对比其向周围结构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异同。分别勾画鼻咽原发肿瘤范围并比较其靶体积(GTV)的差异。结果:MRI和cT显示椎前肌侵犯、颅底骨质破坏、咽后淋巴结转移分别为44、59、56例和65、28、2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TV-MRI较GTV-CT平均增大35.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RI对NPC侵犯范围的显示较CT有优势,联合应用将有助于提高NPC放疗靶区勾画的精确性,减少肿瘤靶区的遗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常规放疗后是否需要颅底补量及其方式、时机,以及颅底补量的方式、时机分别与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5年6月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且鼻咽MRI证实有颅底侵犯的201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放疗66~70Gy后,21例患者颅底未予补量(A组),97例患者常规颅底补量(B组),54例患者适形补量(C组),29例患者常规放疗2周后适形补量(D组)。169例患者接受以顺铂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或同期化疗。结果 A、B、C、D组的1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6.8%、97.9%、100.0%和100.0%(P=0.688),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0.6%、91.5%、96.4%和78.3%(P=0.117),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7.4%、83.0%、92.9%和78.3%(P=0.394);1年生存率均为100.0%,3年生存率分别为83.9%、93.6%、92.9%和100.0%(P=0.167),5年生存率分别为29.0%、21.3%、57.1%和52.2%(P=0.049);5年放射性脑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5.8%、27.7%、28.6%和25.4%(P=0.789)。结论 颅底骨质破坏的鼻咽癌患者常规根治性放疗后给予颅底适形补量有可能提高5年生存率,且放射性脑病的发生并未因此增加。  相似文献   

17.
鼻咽癌颅底骨侵犯SPECT及CT检测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SPECT及CT以鼻咽癌颅底侵犯的检测能力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63例鼻咽癌初治患者,于放射治疗前同期进行全身前后位加颅底左右侧位SPECT骨显像及鼻咽、颅底连续模断CT检查,采用双盲法对两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SPECT、CT对颅底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在全部患者中分别为63.5%、25.4%;在头痛、颅神经损害及两者并存患者中分别为87.9%、93.3%、92.3%和42.4%、46.7%、46.2%;在T1+T2期及T3+T4期患者中分别为37.5%、90.3%和0.0%、51.6%;在N0+N1期及N2+N3期患者中分别为63.9%、63.0%和19.4%、33.3%。经McNemar检验,P值均<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PECT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T。SPECT与CT检测符合率为61.9%,不符合率为38.1%。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头痛及T分期是SPECT阳性检出的危险因素(OR头痛=3.864,ORT分期=6.422),T分期及N分期是CT阳性检出的危险因素(ORT分期=48.932,ORN分期=2.860)。结论 SPECT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测敏感性优于CT,但特异性不如CT。SPECT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体征、分期有较好的相关性,其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临床上,若结合患者头痛、颅神经损害症状及T、N分期情况,综合分析SPECT及CT结果,有可能提高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零回波时间(magnetic resonance zero echo time,MR-ZTE)序列在诊断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入组38例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鼻咽癌初诊患者,进行MR-ZTE和CT检查。对两种成像方法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计算这两种方法检出颅底骨质结构侵犯例数及侵犯结构数目,分析比较MR-ZTE与CT诊断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率的差异。[结果] MR-ZTE与CT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位阅片者之间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95和0.89,P均<0.001。MR-ZTE和CT检出有颅底骨质侵犯的阳性例数分别为31例(81.58%)和32例(84.21%),两者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两种成像技术对颅底单个骨质结构受侵犯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ZTE的图像质量与CT图像质量相当,两者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出能力一致;MR-ZTE在评价仅骨髓侵犯而无明显骨皮质破坏的早期骨侵犯方面优于CT。因此,MR-ZTE有望作为鼻咽癌磁共振分期扫描的常规序列之一。  相似文献   

19.
MRI、增强CT和PET-CT对鼻咽癌颅底侵犯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MRI、增强CT和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对鼻咽癌颅底侵犯的诊断价值,为鉴别诊断鼻咽癌病灶是否有颅底侵犯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对57例鼻烟癌患者同时行鼻咽MRI、增强CT和PET—CT,3种检查均在20d内完成。以组织病理学或至少6个月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为诊断病灶性质的标准,比较这3种方法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及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结果:增强CT、MRI和PET-CT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的敏感度分别为68.18%、84.09%和97.67%;特异度分别为76.92%、69.23%和57.14%;准确度分别为70.18%、80.70%和87.72%;PPV分别为90.90%、90.24%和87.50%;NPV分别为41.67%、56.25%和88.89%。PET—CT在敏感度方面较增强CT和MRI有明显优势(P〈0.05),准确度和NPV等方面优于增强CT(P〈0.05),其NPV也优于MRI。结论:在3种影像学方法中,PET—CT对初治鼻咽癌患者颅底是否累及的判定可能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20.
鼻咽癌放疗后颅底放射性骨坏死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确定鼻咽癌(NFC)放疗后颅底放射性骨坏死(ORN)的CT特征以利本病的诊断。材料与方法:了例NPC放疗后长期鼻咽坏死恶臭,其中6例已随访6年以上,故局部复发已为临床所排除,作者对该7例的一系列CT片进行过细的复习。结果:在7例的冠状位CT上均具有下列诸项特征性表现的大部分,尤其其中第1项:1.颅底骨破坏异常广泛而对称,呈虫蚀样,或雕花门楣样;2.骨的表面裸露在气腔中,失去软组织的覆盖;3.有腐骨片和/或病理骨折4.被覆在骨表面的软组织中含小气泡。而在NPC局部复发者则不会见到这些表现,特别是第1项。4例在两程放疗后发生ORN,3例在单程放疗后发生ONN,前者的潜伏期仅约半年,而后者长达9到10年。结论:对于颅底ORN是可以根据其典型CT表现在生前作出诊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