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切口会阴侧切术对产妇的影响。方法观察组110例采用45。长度2cm会阴左侧切开术,对照组100例采用采用45。长度4cm~5cm会阴左侧切开术。结果观察组会阴部疼痛、伤口甲级愈合率、产后泌乳量、产后3个月性生活满意率、尿潴溜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切口会阴侧切术,切口小、组织损伤小,消除了会阴侧切术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琼波 《云南医药》2015,(3):352-353
会阴切开术包括会阴后斜切开术,会阴正中切开术2种。手术后可能发生会阴切口感染、肿胀、疼痛及裂开等情况。严重时可能会发生尿、粪生殖道瘘。临床上采用应用抗生素来预防会阴侧切术口的感染[1]。本篇文章对抗生素是否有利于会阴切口的愈合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3月我院住院正常分娩的产前无感染征象行会阴侧切术的120例产妇,年龄(20~33)岁,都  相似文献   

3.
<正>在自然分娩过程中,会阴过紧或胎儿过大,估计分娩时会阴撕裂不可避免者或母儿有病理情况急需结束分娩者,应行会阴切开术[1]。由于会阴的环境特殊易引起伤口愈合不良,所以缝合的技术和方法尤显重要。传统缝合法经常出现切口肿胀,硬结甚至裂开,给本来虚弱的产妇带来很多痛苦。笔者将我院自2006年以来采取改良"8"字缝合法缝合会阴侧切伤口的878例(观察组)与2006年以前采取传统缝合法缝合会阴侧切伤口的878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会阴侧切皮内缝合与传统会阴缝合术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会阴侧切手术产妇6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进行传统会阴缝合术,观察组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比较两组产妇切口甲级愈合率;切口缝合耗时、切口平均愈合时间;切口感染率;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产妇切口甲级愈合率比对照组高,P <0.05;观察组切口缝合耗时、切口平均愈合时间(15.51±1.12)min、(5.51±1.62)d比对照组(23.78±2.12)min、(7.57±2.89)d短,P <0.05。观察组1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03%;对照组7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1.21%,P <0.05。干预前生活质量相似,P> 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会阴侧切皮内缝合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会阴缝合术,可提高切口甲级愈合率,降低感染率,缩短缝合和愈合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在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0例会阴侧切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年龄在22~34岁。其中观察组病人100例,对照组病人100例。对照组行传统缝合技术;观察组选择可吸收合成缝合线行皮内缝合术。观察切口疼痛程度、切口硬结、切口愈合、缝合时间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率、疼痛率、切口裂开率显著下降。结论 选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行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术,提高了手术的  相似文献   

6.
项秀琴 《海峡药学》2012,24(1):169-170
目的 评价会阴侧切术中应用抗菌药物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2月会阴切开产妇2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两组均按照会阴切开术操作规范进行;观察组在常规会阴切开术当日及切开术后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头抱菌素、甲硝唑等,共3d.结果 观察组术后最高平均体温(37.90±0.18)℃;未后病率31.67%;切口感染率3.33%与对照组的(37.92±0.19)℃、33.33%、4.17%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切开术后住院时间(5.12±1.23)d长于对照组的(3.80±1.12)d,(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不能预防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应该通过做好孕妇产前检查的保健工作;正确掌握侧切时机,提高缝合技术;局部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全层间断缝合术用于会阴正中切口的效果.方法 将500例足月顺产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0例.对照组采用会阴正中切开与传统缝合术,观察组采用会阴正中切开与全层间断缝合术,观察两组产妇缝合时间、切口出血量及会阴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缝合时间缩短,切口出血量减少,切口愈合快,炎性反应小,疼痛轻,可减少阴道壁肉芽的形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会阴正中切开与全层间断缝合术方法简单,时间短,效果好,可减轻产妇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会阴弹性护理配合改良会阴侧切术对初产妇疼痛及分娩的影响.方法 于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初产妇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行改良会阴侧切术(25°~30°)+孕期会阴弹性护理,对照组行传统会阴切开术(45°).结果 观察组初产妇术后疼痛程度( Ⅰ级70%、Ⅱ级24%、Ⅲ级4%、Ⅳ级2%)明显轻于对照组(Ⅰ级21%、Ⅱ级19%、Ⅲ级50%、Ⅳ级10%),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会阴伤口 Ⅰ期、Ⅱ期愈合率(97%、3%)高于对照组(91%、8%),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新生儿体重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2874.46±313.44)g,0%]与对照组[(3235.15±311.03)g,4%]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会阴弹性护理配合改良会阴侧切术不仅可以增加肌肉组织的柔韧性和弹性,而且损伤小、缝合快、产妇痛苦减轻、会阴及盆底组织严重裂伤减少,提出会阴弹性护理配合改良会阴侧切术应用于临床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会阴侧切缝合术为产科常用手术之一。目的是为了避免严重会阴裂伤 ,克服分娩阻滞 ,缩短第二产程 ,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等。但会阴侧切缝合术在缝合技术、缝线选择、消毒、护理等不当时 ,都会引起会阴伤口感染 ,裂开 ,给病人增加痛苦 ,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我院自 1998年 6月以来采有“1— 0”或“2— 0”号微乔线缝合伤口 ,皮内连续缝合 ,术后不必拆线 ,经临床观察 ,获得良好效果。临床资料选择 10 0例 (1998年— 1999年 )经阴道分娩符合会阴侧切术适应症的产妇 ,随机分为两组 :A组 5 0例 ,B组 5 0例 ,其中年龄最大 34岁 ,最小 2 0岁 ,均…  相似文献   

10.
孟娟 《哈尔滨医药》2012,(5):371-371
目的比较会阴侧切术后伤口两种缝合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行会阴侧切伤口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观察组采用可吸收缝合线连续皮内缝合,对照组采用传统会阴侧切缝合术。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切口愈合情况、平均缝合时间缝合出血时间、术后疼痛和住院天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产妇切口愈合平均缝合时间、缝合出血时间、术后疼痛及住院天数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产科会阴侧切皮内连续缝合术的应用,可使产妇伤口愈合快,术后痛苦小,住院时间短,无需拆线,利于提高产妇恢复。  相似文献   

11.
全身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会阴侧切术切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身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正常分娩会阴侧切术切口的影响.方法将我站2005年至2007年术前无感染征象正常分娩行会阴侧切术300例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各对照组150例;对照组常规会阴切开及缝合,治疗组手术当日加用抗生素.比较两组会阴术后切口感染,切口愈合情况,术后住院日.结果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3%,两组会阴术后切口感染,切口愈合情况,术后住院日差异不显著。结论正常分娩产妇会阴侧切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切口疗效不显著,关键是良好的手术技术及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引起自然分娩会阴切开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来在达州市中心医院阴道自然分娩的行会阴侧切术217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发生会阴切口感染的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期术后切口无感染的的产妇作为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170例产妇发生会阴切口感染50例,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13个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以切口感染为应变量,其他统计量作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非条件多因素分析,年龄大、皮下组织厚、产程时间长、急诊手术、合并基础疾病与切口感染有着因或果的关系。结论引起自然分娩会阴切开术切口感染的与多种因素有关,应该针对上述因素预防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注射剂致会阴瘙痒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和修改药品说明书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61例地塞米松注射剂致会阴瘙痒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地塞米松注射剂作为常用抗过敏药物,也会引起过敏样反应,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不良反应病例较多,多表现为会阴瘙痒。结论 临床医护人员可尽量选用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并采取少量多次、降低给药速度等措施,避免或减少该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为了预防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的切口并发症,作者在3500例MC中采用切口长度个体化、不经切口引流、重视切口换药技术等方法,发生切口并发症仅75例(2.2%),主要表现形式是切口流黄水致延迟愈合。故本文采取的预防性措施可降低MC的切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墨菲切口显露下阑尾切除的优越性。方法 对对1997年9月-2002年2月以急性阑尾炎为术前诊断采用墨菲切口显露的58例手术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术中发现30例阑尾周围粘连紧密,2例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1例麦克尔憩室炎,均适当延长切口下顺利完成手术,均末出现腹腔脏器损伤、术后腹腔出血、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2min。结论 墨菲切口简单易行,可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可因病性需要延伸切口探查腹腔,可避免麦氏切口存在的缺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在治疗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0年来我院诊治白内障的67例患者共105眼,进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其中外伤性白内障7例10眼,老年性白内障49例75眼,并发性白内障6例11眼,先天性白内障5例9眼,并观察术后患眼的视力矫正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报告的67例患者105眼,术后视力恢复在0.05~0.29共6眼,在0.30~0.49共35眼,在0.50~0.79共46眼,在0.80~1.00共18眼,复明效果较满意。术中有3眼发生小裂孔,发生率为2.9%。术后有3眼发生切口闭合不良,发生率为2.9%;有27眼发生角膜水肿,发生率为25.7%;有19眼发生虹膜炎性反应,发生率为18.1%。术后未发生眼内大出血,眼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手术切口小,手术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是适合各级医院开展的白内障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姜梅 《中国医药指南》2012,(35):409-410
目的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的不同切口方位对散光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之间收录的68例白内障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两组的患者均采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其中A组的34例患者主要选取角膜曲率最大的子午线轴向方位进行手术,而B组的34例患者主要采取于水平子午线轴向的方位进行手术。结果通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3d、1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均明显的高于治疗前,数据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A组患者在治疗后的3d、1个月、3个月角膜的散光度均明显低于B组的情况,数据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两组在治疗后的3d、1个月、3个月的顺规比较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结论对于白内障患者采取角膜曲率最大的子午线轴向方位进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能够有效的降低术后散光度的情况发生,而且这种方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开江县中医院2007年至2009年开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27例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12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组比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组平均手术时间短31.71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短2.37d,前者伤口甲级愈合率99.21%显著高于后者的93.33%(P<0.05),前者术中输血率0.79%显著低于后者的5.83%(P<0.05),前者并发症发生率0.79%显著低于后者的4.17%(P<0.05)。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优点具有伤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伤口愈合快、并发症少等,在临床上可有广泛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腹小切口全子宫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经腹小切口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平均手术及术后住院时间小于常规开腹手术,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皮肤切口皮内缝合小而美观.结论:经腹小切口全子宫切除术具有损伤性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唇裂修复术中保留更多上唇组织、不采用上颌组织潜行分离的术式,从而避免影响上颌骨的正常发育。方法 在Tennison修复法中应用皮肤及粘膜改良式切口,修复完全性单侧唇侧。结果 45例患儿均能在无张力下缝合,伤口愈合良好,无复裂。结论 采用该疗法进行完全性单侧唇裂修复,无需行上颌组织潜行分离,也可获得满意的无张力下缝合,不发生复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