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PICC具有中心静脉置管的各种优点,而且只需外周血管穿刺,便于护士操作,不受性别年龄等限制,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方面,已成为建立静脉营养通道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PICC具有中心静脉置管的各种优点,而且只需外周血管穿刺,便于护士操作,不受性别年龄等限制,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方面,已成为建立静脉营养通道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基于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定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1月出生的78例极(超)低体重儿,根据随机抽样法分组,对照组39例患者予以外周留置针输液,干预组39例患者予以PICC置管输液,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体重增长情况、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分、输液外渗率、穿刺点皮肤损伤率。结果:干预组静脉输液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静脉穿刺费用、输液外渗率及穿刺点皮肤损伤率低于对照组,P<0.05;输液前两组体重、NIPS评分比较,P>0.05;干预组输液7d后体重增长高于对照组,NIP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置管输液应用于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输液中,可缩短输液、住院时间,降低穿刺费用、输液外渗率及皮肤损伤率,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新生儿静脉开放的最佳途径。多用于危重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可为其治疗提供有效的静脉通路。PICC常见的静脉穿刺部位为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但当患儿双上肢肘部静脉不明显或已被破坏无法进行穿刺置管,且病情重、体重轻、预计输液时间在2周以上时,应选择股静脉或大隐静脉置管。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于2007年8月-12月共为4例早产儿行经大隐静脉置入PICC导管,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位置影响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10月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留置PICC极低出生体重儿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所有患儿胸片导管尖端的位置信息,并通过椎体定为计算导管尖端位置改变情况,以计算拍摄胸片当天和首次定位时,相比的体重增长率。分析极低体重儿末次胸片PICC尖端位置改变情况。结果患儿PICC尖端移位主要集中在2个椎体和3个椎体,其导管尖端移位与体重增长率相关,患儿的PICC尖端位置改变与体重增长呈负相关。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能够影响PICC尖端位置,与PICC首次定位相结合,体重增加40%和体重增加70%时,是导管位置跟踪的关键时间,能够判断患儿PICC尖端位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经颞浅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将7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经颞浅静脉留置PICC导管,对照组40例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儿导管的留置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为97.4%,对照组1次穿刺成功率为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7.7%,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穿刺部位出血量、导管异位率、导管使用时间、液体外渗和导管相关感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PICC置管评估时颞浅静脉应作为备选静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应用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导管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为更好的临床控制导管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6月入住医院NICU、留置PICC导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按是否实施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包括:成立PICC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小组、规范PICC置管、维护流程、建立积极有效的感染监督和控制程序;统计、比较两组极低体重儿导管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33例观察组患儿导管出口部位感染1例,感染率为3.03%、病原菌定植率为3.0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0;17例对照组患儿导管出口部位感染3例,感染率为17.64%、病原菌定植率为23.5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11.76%,观察组的导管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能有效减少其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王晓勤 《医疗装备》2010,23(1):85-85
PICC管是一种经外周静脉插至上腔静脉的导管。使用PICC(经皮外周静脉插管)可减少对外周静脉的刺激,保护血管,减少渗漏、感染及减少穿刺的痛苦。现将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儿科病人静脉输液治疗要求的静脉通路开放,对护理人员是一种挑战,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b irth we ight infants,VLBW I)要求的穿刺技术更高。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就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我科于2003年4月8日在全省第1次开始将PICC成功地应用于VLBW I以来,大大减少了反复穿刺给VLBW I带来的痛苦,也避免了高浓度、强刺激的药物(如静脉营养液)所造成的外渗,避免了医疗纠纷。1护理问题1·1家长拒绝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中心静脉导管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已经应用了30余几年了,给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很多便利。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人们对静脉治疗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所以出现了PICC这类产品。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即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由肘前部的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人体,通常选择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沿血管走行最终到达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因此可以将药物直接输注在血流速度快、血流量大的中心静脉,有效保护外周静脉,避免病人由于最终没有可供穿刺的外周静脉血管而丧失治疗的机会,又可以避免既往使用普…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术在新生儿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0名出生体重很低的婴儿 (VLBWI)经用外周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 (PICC) ,获得良好疗效。与常规的静脉营养法比较 ,PICC在输液天数 ,输入浓度和并发症发生率上更为优越。它能提高VLBWI的存活率 .还分析和讨论了穿刺的深度及发生的并发症问题。  相似文献   

12.
45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PICC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1.9 Fr规格PICC包,对2007年1月~2008年8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胎龄26~35 w,出生体重700~1 500 g),符合置管指征者,取得家长同意并签特殊治疗同意书后实施PICC置管术。结果45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置管成功45例,其中1次穿刺成功为41例,2~3次穿刺成功为4例。选用贵要静脉32例,肘正中静脉5例,头静脉2例,颞静脉3例,腋下静脉3例,平均置管时间为33 d。其中最长置管时间为60 d,时间最短为1 d(患儿放弃治疗),发生机械性静脉炎4例,导管阻塞6例。38例治愈出院,2例好转出院,3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例死亡。结论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能最大限度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护理工作量及避免组织坏死的发生。该技术静脉通道可靠,营养供给可靠,对患儿的不良刺激小,患儿活动方便,护理容易,临床预后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9例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扩大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方法对9例患者实施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患者分别为上腔静脉入口处鸟嘴样狭窄1例,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1例,肿瘤患者外周静脉条件差3例,双上肢烧伤1例,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后1例,上肢外周血管细小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穿刺失败2例。结果9例患者置管均一次穿刺成功,配合适切的护理措施,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安全、可行,扩大了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扩大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方法对9例患者实施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患者分别为上腔静脉入口处鸟嘴样狭窄1例,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1例,肿瘤患者外周静脉条件差3例,双上肢烧伤1例,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后1例,上肢外周血管细小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穿刺失败2例。结果9例患者置管均一次穿刺成功,配合适切的护理措施,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安全、可行,扩大了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低出血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4例低出生体重儿中24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另30例给予早期单纯静脉营养。观察体重变化、需要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时间等,监测血清胆红素、血脂、肾功能改变。结果: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体重明显增加。出生7天血清胆红素、肌酐均低于单纯静脉营养组,而14天两组血清胆红素、血脂、肾功能指标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可缩短病程,明显增加体重,使低出生体重儿尽早适应胃肠喂养,同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PICC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1]。我科自2003年7月开始在临床开展PICC技术,2006年5月开始采用BD安全型PICC,为患者建立了一条高质量的可重复使用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更可以避免化学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保护患者的血管,从而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2]。…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常规采取的PICC置管方法是在可视血管的情况下置管,但对于肘部血管条件差,如肥胖、水肿、血管充盈差或浅静脉先天性纤细的患者,往往很难一次性穿刺成功,从而增加静脉穿刺的次数,造成血管及局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8.
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美国,2000年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low-b irth-we ight infants,VLBW I)的发生率约为1·4%。由于早产和低体重,VLBW I生后即刻的母乳喂养较少能成功,而胃肠喂养也不易耐受,大多需要长期的胃肠外营养和抗生素的运用〔1,2〕,由于①VLBW I外周静脉纤细、发育不完善,故穿刺较困难且易外渗;②反复头皮静脉的穿刺增加了对VLBW I的干扰,增加了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③外周静脉不能耐受较高的输液浓度及较长的输液时间,限制了静脉营养应用的浓度及时间,因此,只有中心静脉插管才能彻底解决上述问题。但是中心静脉插管并发症众多,技术要…  相似文献   

1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具有导管留置时间长、对患儿疼痛刺激小、可长期输入高渗药物~([1]),保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长期胃肠道外营养的进行等诸多优点,目前已成为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病房~([2]).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具有导管留置时间长、对患儿疼痛刺激小、可长期输入高渗药物~([1]),保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长期胃肠道外营养的进行等诸多优点,目前已成为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病房~([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