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侯学健 《临床医学》2013,(12):85-86
目的观察鼻内窥镜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昆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患者采取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手术模式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鼻息肉复发、出现脓性分泌物和术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86.1%,显著高于对照组(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息肉复发、出现脓性分泌物、术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彻底清除鼻腔鼻窦内病变组织,且术后创伤小,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值得临床普遍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疗效和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3年4月至2005年6月随访的298例鼻内窥镜鼻窦手术进行临床分析。298例中Ⅰ型104例(34.9%),Ⅰ/型163例(54.7%),Ⅲ型31例(10.4%),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94例,中鼻甲修整病例174例。结果Ⅰ型治愈率为93.3%,Ⅱ型治愈率为84%,Ⅲ 治愈率为51.8%。三型之间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3%。结论 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有效方法,高原地区手术疗效与过去文献资料比较Ⅰ Ⅱ型无明显差异,但Ⅲ型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4.
1996~1998年,我科应用内窥镜行鼻窦手术治疗鼻息肉50例疗效均显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50例患者,男32例,女18例,年龄20~65岁,病史3~21a,双侧鼻息肉36例,单侧14例。50例中均伴有鼻炎、鼻窦炎伴鼻中隔偏曲...  相似文献   

5.
鼻内窥镜下鼻窦鼻息肉手术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鼻内窥镜下鼻窦鼻息肉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60例(107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鼻内窥镜下手术,术后随访1年.结果 治愈39例(65.0%),好转16例(26.7%),无效5例(8.3%).总有效率91.7%.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鼻腔粘连.结论 鼻内窥镜下鼻窦鼻息肉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术中正确处理中、下鼻甲及鼻中隔,术后定期随访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宋子龙  张丹梅 《护理研究》2004,18(12):1094-1095
20 0 2年2月—2 0 0 3年2月我科对收治的慢性鼻窦炎病人行内窥镜鼻窦手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113例,男5 9例,女5 4例;年龄9岁~65岁;病程1a~2 0a。根据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1] 进行临床分型:Ⅰ型1期2 3例,Ⅰ型2期3 2例,Ⅰ型3期2 0  相似文献   

7.
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15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目的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粘膜和结构,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以达到其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复[1].现将本科2002年6月~2006年8月采用鼻内窥鼻窦手术150例患者作一回顾性临床疗效分析.  相似文献   

8.
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15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目的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粘膜和结构,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以达到其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复。现将本科2002年6月--2006年8月采用鼻内窥鼻窦手术150例患者作一回顾性临床疗效分析。  相似文献   

9.
宋子龙  张丹梅 《护理研究》2004,18(6):1094-1095
2002年2月—2003年2月我科对收治的慢性鼻窦炎病人行内窥镜鼻窦手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霉菌病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在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经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的26例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确诊率27%,治愈率100%。结论:霉菌性鼻窦炎在诊断上无特异性,结合涕血病史、镜检见有干酪样团块物和鼻窦CT显示病变窦腔有钙化班可明确诊断。治疗上,内窥镜鼻窦手术具有微创的优点,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有很多的致病因素,有治疗、职业及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应用传统手术方法由于出血造成术野不清,无法彻底清除鼻窦病灶,是术传统手术后息肉复发率很高的主要原因。方法本文针对该科2012年至今天的200例鼻窦内窥镜手术对鼻窦炎鼻息肉治疗效果观察,本人认为鼻窦内窥镜手术在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方面有优势。基本手术方式是:从前向后的手术方式进行,以上颌窦自然窦口为基础进行窦口扩大,一般情况下选择局部浸润麻醉,对老年耐受差的患者,只能在全麻下手术,以防止患者术中因疼痛不能坚持或引起其他并发症而终止手术。结果对于中鼻甲它是本次手术及以后现次手术的重要标志,术中仅去除病灶不能全切除,以免现次手术时缺少相应解剖标记。结论术后定期随访,早期每日进行鼻腔冲洗及换药后期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延长随访时间,以免鼻腔形成粘连,影响患者疗效。  相似文献   

12.
多媒体内窥镜鼻窦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多媒体内窥镜鼻窦手术系统。方法: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建立局域网,连接门诊、住院部、手术室和CT室,客户机与鼻窦内窥镜摄像系统连接,用Dephil的计算机语言开发多媒体数据库,开发视频采集应用程序实现图像视频数据采集。结果:网络上实现了病史、体格检查、专科检查的电了化记录。手术前后内窥镜鼻腔检查、内窥镜鼻窦手术过程静态和动态图像记录,并能够测览病人的鼻窦CT片。同时提供数据的浏览、编辑和查询功能。结论:系统图文并茂,影像图片清晰。具有直观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后处理对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366例鼻内窥镜手术后患者作了内窥镜随访观察,结果:经术后6-12个月随访发现窦口闭塞33例(9.0%),鼻肉复发32例(12.7%),术腔粘连35例(9.6%),中隔穿孔4例(1.1%),眼睑浮肿青紫2例(0.54%),结论:恰当的术后用药,定期合理的鼻内窥镜随访是保证远期手术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孟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9):1715-1716
我科1999—02-2004—05接受鼻窦内窥镜术426例,疗效良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对我院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鼻窦炎及鼻息肉患者进行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120例患者中,治愈93例(77.5%),好转17例(14.2%),无效10例(8.3%),总有效率为91.7%;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为鼻腔粘连。鼻内窥镜手术视野清晰,能够较为彻底地清除病变部位,较好地保留鼻腔生理功能,对组织伤害较轻,术后恢复快,同时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由德国保时佳大药厂生产的吉诺通(Gelomyrtol Forte),原名为"强力稀化黏素",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功能恢复剂兼具有杀毒和除臭的作用.近年来临床应用其治疗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响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效果的因素,探讨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102例双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及窥镜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结果102例中治愈87例,占85.3%,有效11例,占10.8%,无效4例,占3.9%。结论提高手术技巧,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并进行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我院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疗效,就2002年1月至2004年10月间的25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了术后随访和疗效分析。术前CT检查采用冠状位及水平位骨窗扫描。治愈率为96.0%。其中Ⅰ期治愈180例(72.0%);延期治愈60例(24.0%);迁延炎症10例(4.0%)。全部病例中一次接受双侧鼻窦开放术者为230例,采用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者为185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者26例。手术并发症5例。作者认为手术当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中鼻道黏膜,开放病变窦口,同时对鼻中隔偏曲的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鼻窦应用解剖与内窥镜鼻窦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Hisschmann(1901)首先用内窥镜检查鼻和鼻窦以来,随着构造和使用方法的不断改进,鼻内窥镜逐渐使用于临床^[1]。虽然使用鼻内窥镜对鼻窦进行检查或手术是一种新技术,但也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要保证手术的安全和成功,临床医师必须熟知鼻窦的解剖特点及周围的毗邻关系,故下面对鼻窦的应用解剖及其与鼻内窥镜手术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慢性鼻窦炎的发病与鼻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变所导致的鼻窦引流口阻塞有关,是鼻内窥镜手术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是根据鼻窦解剖,生理规律,清除病变,开放阻塞的窦口,慢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功能后,病变的粘膜可逐渐恢复正常,遭到破坏的粘膜纤毛清除功能和腺体分泌功能得到恢复,从而达到治愈鼻窦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