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结肠癌肝转移射频消融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行射频消融术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术前最大肿瘤直径、肿瘤数目、结肠癌病理分期、CEA水平、术前和术后NLR等对术后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入Cox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3、5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3%、 28.6%和17.3%。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2.5和术后NLR升高影响术后无瘤生存率。NLR<2.5和NLR≥2.5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7.4%、35.8%、22.6%和53.3%、20.0%、11.1%(P=0.044)。术后NLR升高和不升高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2.3%、17.1%、8.6%和73.0%、34.9%、22.2%(P=0.022)。Cox回归分析显示仅术后NLR升高为影响结肠癌肝转移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9)。结论:术前NLR≥2.5及术后NLR升高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肿瘤复发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生存差异及影响因素,为结肠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总生存期作为观察指标,对113例结肠癌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生存预测因素,对比分析左右半结肠癌之间的差异,探讨影响生存的可能因素.[结果] 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肿瘤部位是结肠癌的生存预测因素.总中位生存期44.7个月,3年生存率64.4%.左半结肠癌对比右半结肠癌,中位生存期为49.9个月vs 40.9个月;≤45岁对比>45岁,中位生存期为30.0个月vs 45.6个月.左半结肠癌相对右半结肠癌,死亡的相对风险度(RR)为0.436(95%CI为0.216~0.878),P=O.020.>45岁相对≤45岁,RR为0.385(95%CI为0.185~0.801),P=0.011.女性患者在左、右半结肠癌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2.5%vs 41.5%,P=0.028;≤45岁患者在左、右半结肠癌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7.1%vs 16.9%,P=0.047.[结论]左半结肠癌的生存优于右半结肠癌.年龄和肿瘤发生部位可能是影响结肠癌生存的预测因素,需积累病例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差异,分析左、右半结肠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以总生存期作为观察指标,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398 例手术切除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用SPSS 16.0软件分析对比左、右半结肠癌之间的差异,探讨影响生存预后的可能因素。结果:Cox 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大体分型、远处转移、TNM分期是结肠癌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因素。总中位生存期36.0个月。左半结肠癌组和右半结肠癌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9.0个月和32.0个月。与右半结肠癌相比,左半结肠癌的死亡风险降低了21.3%,P=0.032。左、右半结肠癌在分期、肿瘤最大径、肿瘤标志物、首发症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半结肠癌较左半结肠癌病灶最大径大、分期晚、肿瘤标志物阳性率高。结论:左半结肠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优于右半结肠癌患者。肿瘤部位、大体分型和分期可能是结肠癌生存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微波消融(MWA)治疗肝转移癌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经检查确诊为肝转移癌行MWA治疗的1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病例原发肿瘤均已控制.MWA 1个月后根据患者情况选行B超、超声造影、CT、MRI检查判断疗效.术后1个月后行B超、肝功能及肿瘤标志物检查,定期复查.定时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 不同肿瘤直径患者的完全消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直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肿瘤部位、肿瘤直径、肿瘤数目、分化程度与患者的生存率有关(P﹤0.05);性别、年龄、是否肝外转移与患者的生存率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原发肿瘤部位与肿瘤数目均为肝转移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WA对治疗肝转移癌的治疗效果良好,具有操作简单、耐受性好等优点;原发肿瘤部位与肿瘤数目均为肝转移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肝转移外科综合治疗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86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均在行大肠癌根治术的同时,分别配合部分肝切除、全身静脉化疗、介入化疗、无水酒精注射、腹腔化疗泵植入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本组74例原发癌位于左半或右半结肠,12例原发癌位于直肠,肝转移灶发生在左半结肠者明显多于右半结肠者,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在综合治疗中,以左、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R2-R3)+肝转移癌部分肝切除术+静脉化疗组疗效较佳,其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各组间五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视肝转移灶在肝内的部位,大小,多少进行合理的综合治疗,能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4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原发灶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14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原发灶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差异。结果:14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组及其中77例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亚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个月和21个月,所有病例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分化程度、肝转移发生时间、肝转移灶数目及治疗方法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同时性肝转移亚组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分化程度、性别、TNM分期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两组病例分析显示年龄对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肿瘤低分化、同时性肝转移、多发肝转移及单纯化疗是结直肠癌肝转移原发灶术后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原发肿瘤低分化、男性及Ⅱ-Ⅲ期是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原发灶术后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年龄对结直肠癌肝转移原发灶切除术后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洋  王缓  杜大军 《现代肿瘤医学》2020,(18):3189-3193
目的:探讨No-touch射频消融术治疗小肝癌患者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5例信阳市中心医院小肝癌患者,23例采用No-touch射频消融术治疗,42例采用常规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比较和分析治疗并发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两组间基线混杂因素无显著差异。No-touch射频消融术的消融体积显著高于常规射频消融术(P=0.043),但两种技术的剩余肝脏体积和治疗并发症相同(分别为P=0.670和P=1.000)。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No-touch射频消融组的总体生存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48)。结论:No-touch射频消融术比传统射频消融术具有更高的短期总体生存率,而与传统射频消融术一样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姑息一线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KRAS突变型晚期左、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年09月至2020年09月收治的83例一线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KRAS突变型晚期左、右半结肠癌患者,比较KRAS突变型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18个月生存率、总生存时间(OS)。结果:KRAS突变型晚期右半结肠癌(RSCC)患者合并不完全肠梗阻及体重减轻>5 kg所占比例更高(P=0.369、P=0.009),KRAS突变型晚期左半结肠癌(LSCRC)患者更易合并中重度以上的贫血(P=0.154)。KRAS突变型LSCRC患者发生腹腔种植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的患者比例高于RSCC患者(P>0.05)。KRAS突变型LSCRC患者与RSCC患者ORR分别为29.3%和28.6%(P=0.944),DCR分别为87.8%和90.5%(P=0.696)。18个月生存率LSCRC组为80.05%,RSCC组为7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5)。KRAS突变型LSCRC患者中位 PFS差于RSCC患者(8个月 vs 9.8个月,P=0.004),KRAS突变型LSCRC患者中位OS优于KRAS突变型RSCC患者中位OS(22.8个月 vs 21个月,P=0.001)。结论:姑息一线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KRAS基因突变型mCRC患者,左、右半结肠癌的远期疗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不同部位大肠癌肝转移分布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景松 《肿瘤》2001,21(1):61-62
目的 研究不同部位大肠癌肝转移分布情况,并为治疗方法及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肠系膜上、下动脉供血范围,以脾曲为界,将大肠分为左、右两半,分别观察各半大肠癌在肝左、右两叶转移分布情况。结果 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在汇入门静脉后,血液未充分混合,存在流线型分流,影响肝转移的分布。右半大肠癌患者肝转移主要转移至肝右叶,约占87.9%(58/66);左半大肠癌患者肝转移则随机转移至肝左、右两叶。乙状结肠癌发生肝转移者占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69.3%(203/293),与原发于其它部位的大肠癌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右半大肠癌肝转移主要转移至肝右叶,左半大肠癌肝转移则随机转移至肝左、右两叶。乙状结肠癌极易发生肝转移。除经肝动脉化疗外,经门静脉系统化疗可能更合理、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利用循环肿瘤细胞(CTCs)评估结直肠癌肝转移微波消融治疗的疗效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南京市第二医院因结直肠癌肝转移行肝脏病灶微波消融治疗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纳入术前与术后CTCs检测结果。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 经影像学评估,29例患者局部病灶微波消融的近期疗效为完全消融者8例、部分消融16例和进展5例。29例患者微波消融术后CTCs测量值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89,P=0.013);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后CTCs升高与否、结直肠癌原发部位、同时性或异时性肝转移与微波消融近期疗效均无关(P>0.05)。微波消融术后CTCs数目<7个/ml患者局部肝转移病灶的近期疗效优于术后CTCs数目≥7个/ml者(P=0.031)。29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OS)为30.0个月(95%CI:10.7~49.3个月)。入组患者的年龄、结直肠癌原发部位及肝转移后的治疗方式与中位OS相关(P<0.05),而性别、同时性或异时性肝转移、术后CTCs升高与否及术后CTCs值/ml与中位OS均无关(P>0.05)。结论 微波消融是结直肠癌肝转移局部治疗的有效手段,治疗前后CTCs数量的监测可能有助于评估其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引导融合虚拟CT导航下射频消融治疗高危部位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80例高危部位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实时超声引导融合虚拟CT导航下射频消融治疗组(观察组,n=42)和单纯超声引导治疗组(对照组,n=38),比较两组患者的定位率、消融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进展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定位成功率和两次消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复发进展率低于对照组(2.38% vs 21.05%,P=0.011);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8% vs 5.26%,P=0.602)。结论 高危部位原发性肝癌超声引导融合虚拟CT导航下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超声引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初诊结直肠癌肝和/或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SEER数据库中2010年至2015年病理诊断为结直肠癌并伴有肝和/或肺转移的患者共21 845例,分为肝转移组、肺转移组以及肝和肺转移组。比较不同分组的临床病理特征,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肝转移组、肺转移组以及肝和肺转移组的基线特征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21、11个月。多因素Cox显示:患者的年龄≥65岁、种族(黑种人vs白种人)、婚姻状况(单身/丧偶vs已婚)、肿瘤原发部位(横结肠/右半结肠vs左半结肠)、肿瘤分化等级(Ⅱ/Ⅲ/Ⅳ vs Ⅰ)、T分期(T4 vs T1)、N分期(N2/Nx vs N0)、肿瘤直径≥5 cm、淋巴结性质阳性、原发部位未手术、未接受放疗以及化疗、转移位置(肝和肺vs肝)是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1,P<0.05)。结论:转移位置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肺转移患者预后较好。根据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来预测疾病进展趋势,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全身麻醉下,不同镇痛方式对超声引导经皮肝癌射频治疗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择期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术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F组)和阿片药物镇痛组(S组)。对比两组苏醒时间和苏醒即刻疼痛VAS评分;术后第1 d、2 d镇痛药的需求次数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术后血浆TNF-α和IL-6的变化以及术后2天肝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苏醒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F组苏醒即刻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S组(P<0.05)。F组术后第1 d和第2 d镇痛药的需求次数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S组(P<0.05)。F组术后T1、T2、T3时间点上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S组(P<0.05)。F组术后48 h(T4)时肝功能ALT、TBIL指标水平明显低于S组(P<0.05)。结论:对于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癌射频治疗的患者,应用氟比洛芬酯和局部浸润联合舒芬太尼的多模式镇痛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有效抑制炎性因子,改善患者术后肝功能,镇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晚期结直肠癌一线治疗疗效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59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FOLFOX6/FOLFIRI方案进行一线化疗,观察一线治疗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同时对159例晚期结直肠癌发生部位、转移部位、左右半结肠预后情况等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我科晚期结直肠癌一线治疗有效率及PFS分别为49.1%,6.73个月。FOLFOX6组与FOLFIRI组有效率(50.0% vs 48.0%)和无进展生存期(6.41个月 vs 7.0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OLFOX6组毒副反应主要为末梢神经感觉异常。而FOLFIRI组为迟发性腹泻。左半结肠、右半结肠在治疗有效率RR方面(75.0% vs 2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肠癌的好发部位依次为直肠(60.4%)、左半结肠(22.6%)、右半结肠(17.0%)。晚期结直肠癌转易转移部位依次为肝(50.94%)、肺(40.25%)、骨(24.53%),其中脑转移占3.77%。直肠癌与结肠癌肺转移率分别为(76.67% vs 30.00%),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直肠癌与结肠癌骨转移分别占(76.92% vs 23.08%),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FOLFOX6方案与FOLFIRI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确切,两组近期疗效相似,均可作为晚期结直肠癌一线治疗,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大肠癌好发部位以直肠为主,区别于西方。晚期结直肠癌易转移部位依次为肝、肺、骨,且肺、骨转移多见于直肠癌,大肠癌脑转移逐渐增多。同时发现右半结肠癌较左半结肠癌疗效差,左、右半结肠应看做不同的器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left sided colon cancer,LSCC)和右半结肠癌(right sided colon cancer,RSCC)骨转移病人的临床特征,筛选3年生存影响因子,为结肠癌骨转移临床诊治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漯河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3例结肠癌骨转移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据解剖位置将64例纳入LSCC组,39例纳入RSCC组,对比分析其两组病人的临床特征,筛选3年生存影响因子。结果: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示肿瘤位置、TNM分期、伴肺转移、骨转移后治疗及双磷酸盐治疗与结肠癌骨转移3年生存率相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s回归多因素统计分析示:肿瘤位置、TNM分期影响结肠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结论:结肠癌骨转移预后可能与肿块位置、TNM分期、伴肺转移、骨转移后治疗、双磷酸盐治疗等多种临床因素相关。其中肿瘤位置、TNM分期是结肠癌骨转移3年生存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本文为区分左右半结肠癌骨转移不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左半结肠癌(LSCC)和右半结肠癌(RSCC)骨转移的病理特征和临床预后差异。方法:对漯河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3例结肠癌骨转移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据解剖位置将64例纳入LSCC组,39例纳入RSCC组,对比分析其病理学特征,绘制并分析生存曲线,筛选预后因素。结果:RSCC骨转移相对LSCC表现为:CA199 阳性率高、年龄大、分化程度更差、分期更晚、预后更差。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原发肿瘤位置、TNM分期、LDH水平、ALP水平是影响结肠癌骨转移3年生存的相关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原发肿瘤位置、TNM分期、ALP水平是结肠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右半结肠癌在病理特点、临床表现、生物学行为、生存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为区分左、右半结肠癌骨转移的不同病理特征及预后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To study the long term efficacy of CT 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and its effect on patients alpha fetoprotein (AFP) and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levels. Methods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treated i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from May 2016 to October 201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tes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each with 50 patient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 and emboliz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T 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as us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survival rates and tumor volume chang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followed up. The AFP and CEA level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The 1 year and 2 year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in the tes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88% vs. 70%) and (84% vs. 64%),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 vs. 26%).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umor volum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gradually decrease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tumor volume at different stage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AFP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And CEA level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levels of the two indicators in the tes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sThe rational use of CT 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ong term treatment effect, help to optimize the level of tumor markers such as AFP and CEA, and can take advantage of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to ensure Safety of clinic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92例肝癌143个病灶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于围手术期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分别于术前、术后进行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并应用肝癌生命质量量表测定生命质量.结果:97.9%的肝癌患者RFA术后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转氨酶出现一过性升高,并于术后一周恢复,AFP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肝癌病灶完全消融率71.3%,不全消融率28.7%.术后1年、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0.7%、73.2%.结论:RFA是一种有效、安全、副作用小的肝癌非手术治疗手段,能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对于RFA顺利实施及术后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