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安徽省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变化,为制订符合当地实际的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芜湖市设立国家级和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每年对监测点内人畜病情、螺情及野粪污染情况开展监测,对逐年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82 932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12%~3.29%,本地居民血检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218.218,P<0.01);血检阳性者均接受了病原学检测,未发现阳性。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9 534人次,各年血检阳性率为0.54%~4.86%,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94.286,P<0.01);所有血检阳性者均接受了病原学检测,仅2015年发现1例阳性。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逐年查出的有螺面积为438.17~671.27 h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9.48%、活螺平均密度为0.72只/0.1 m2,压碎镜检法和LAMP法检测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5—2019年在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共捡获野粪907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野粪。结论 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呈现低度流行态势,但全市血吸虫病传播的流行因素依然存在。要继续强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加强家畜传染源管控,提高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不断完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和响应体系,推进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武汉市人群血吸虫病疫情与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筛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IHA筛查结果在疫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武汉市2007—2016年年报及监测点的数据,分析IHA阳性率与人群感染率之间相关性。结果 武汉市2007—2016年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从0.58%降至0%,IHA阳性率从8.16%降至1.83%,人群感染率与IHA阳性率Pearson相关性r=0.845(P=0.002)。疫情控制、传播控制及传播阻断区IHA平均阳性率分别为5.12%、1.99%、0.26%,与人群感染率分布层次一致,存在等级相关关系(rs=0.836,P=0.000)。疫情控制区IHA阳性率范围为1.54%~8.79%,人群感染率范围为0.18%~0.71%;传播控制区IHA阳性率范围为0.14%~3.11%,人群感染率范围0~ 0.08%;传播阻断区IHA阳性率范围为0~0.57%,人群感染率均为0。监测点IHA阳性率由6.58%降至2.23%,感染率由0.76%降至0。2007—2016年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与IHA阳性率在武汉全市、疫情控制区、监测点水平上均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r>0.8,P<0.05)。结论 人群感染率与IHA阳性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IHA筛查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群血吸虫感染水平,可作为血吸虫病疫情评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绵阳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的疫情,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绵阳市2016—2019年血吸虫病疫情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全市有6个县市区、56个乡镇、359个村曾流行血吸虫病,历史累计有螺面积2 102.58 hm2、血吸虫病人96 078例、病牛28 701头,全市于201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016—2019年累计开展人群血检678 776人次,阳性11 919人次,各年度血检阳性率1.01%~2.29%;粪检11 919人次,无阳性发现。4年间全市无急血和新发晚血报告,现存晚血病人49例。累计血检耕牛25 068头次,阳性278头次,年度阳性率0.22%~2.23%;粪检825头次,无阳性发现。2016—2019年,共计查螺16 469.2 hm2,查出钉螺面积105.14~146.98 hm2,未查见感染性钉螺。至2019年末,全市尚有437.76 hm2钉螺面积,分布于6个县市区、52个乡镇、240个村。结论 绵阳市血吸虫病疫情处于低流行状态,但存在疫情回升的风险。今后应继续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加强监测,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07—2016年长沙市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和变化趋势,评估当前防治策略的实施效果,查找薄弱环节,为制定全市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7—2016年螺情监测、人群监测、家畜监测、防治措施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对防治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007—2016年长沙市有螺环境、钉螺面积、存栏耕牛数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有螺环境、钉螺面积和存栏耕牛数分别较2007年相比下降93.07%、58.12%、43.70%,人群查病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未发现感染性家畜,累计药物灭螺6 113.07 hm2、环改灭螺2 519.44 hm2、累计消灭钉螺面积641.03 hm2结论 为实现2025年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长沙市应继续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防控策略,加大环改灭螺力度,强化巩固监测体系,继续做好重点人群查治病及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1—2019 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特征,为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2019 年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使用独立样本的χ2检验进行组间率的比较,使用Arima模型对四川省未来3年的血防相关指标进行预测。结果 截至2019年底四川省52个区县达到血吸虫病除标准,2011—2019年四川省无新发急性血吸虫病和慢性血吸虫病病例,目前四川省现存1 526例晚血病人,2016—2019年全省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均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2011—2019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存在钉螺面积扩散、疫情反复等潜在风险,控制钉螺扩散、晚血救助和预防控制新发病例仍是未来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常州市血吸虫病防治历程及消除血吸虫病的措施,评价实施效果,为制订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9—2018年常州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及2004—2018年相关部门血防综合治理资料,分析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评估防治措施效果。结果 1999—2018年,常州市累计查病474 978人次,人群血检总阳性率为0.25%(1 110/448 680),无粪检阳性者。1999—2018年,全市累计查出有螺面积153.98 hm2,解剖钉螺13 005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累计药物灭螺1 129.48 hm2,环改灭螺288.30 hm2。2004—2018年,全市共建造无害化厕所25.01万户,河流治理103.32 km 。2018年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9.73%,家畜圈养率达100%。1999—2018年累计1 000余万人次接受血防健康教育。结论 常州市已通过血吸虫病消除评估,但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仍然存在,今后应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不断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全面掌握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进一步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7年武汉市常规监测、监测点监测、风险监测系统疫情资料。结果 2017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网络病例全年零例报告;全市28个监测点共调查居民14 856人,牛312头次,钉螺调查环境101处78 630框2 055.82 hm2,野粪调查环境22个采样138份;人群感染率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0,已连续两年为0;血阳率平稳下降,2017年为1.48%;家畜感染率为0;有螺框数1 157框,有螺框出现率1.47%,活螺2 673只,活螺平均密度0.034只/0.1 m2,垸内、垸外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风险监测投放哨鼠240只解剖均为阴性;未发现阳性野粪;市级共调查钉螺41 206框,活螺3 863只,全年活螺平均密度0.094 只/0.1 m2,区级调查150 264框,捡获活螺3 718只,密度0.025 只/0.1 m2,均未发现阳性螺;风险评估III级(低)风险。结论 2017年武汉市血吸虫疫情平稳降至历史最低水平,钉螺、野粪、哨鼠预警指标提示均无感染,传播风险评估为最低风险。仍需继续强化防治及监测力度,关注血吸虫传播风险指标的动态趋势,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开展江滩野鼠感染血吸虫监测,探索敏感、有效的监测方法,为精准防控血吸虫病提供依据。方法 在江滩有螺环境中采用布设鼠夹的方法捕捉野鼠, 对捕获的野鼠进行解剖,观察有无血吸虫感染,分别计算有效鼠夹率、野鼠捕获率和感染率。结果 2017—2019年,累计在13个江滩有螺环境中布设鼠夹2 800只次,其中2017年4个环境800只次,2018年5个环境1 200只次,2019年4个环境800只次。共捕获野鼠132只,有效鼠夹率96.89%,野鼠捕获率4.87%,2017—2019年野鼠捕获率分别为10.82%、2.55%、2.38%,均未发现野鼠感染血吸虫,感染率为0%。结论 通过连续三年的监测,未发现野鼠感染血吸虫,但应进一步持续开展,建议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可将野鼠感染血吸虫监测列为常规监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扬州市新砂滩利用农业生态综合开发消除血吸虫病效果,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走向血吸虫病消除阶段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2005—2016年新砂滩查灭螺、环境改造、查治病、健康行为调查资料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砂滩有螺面积年平均值从农业生态综合开发前(2005—2010年)194.86万㎡ (1 169.18/6)下降到开发后(2011—2016年)12.13万㎡(72.75/6);血检阳性率从开发前9.28%下降到开发后1.05%,粪检阳性率从2.28%下降到0%;2017年4月调查新砂滩无害化卫生公厕经常使用率为88.1%;开发后每年共产生经济效益约为300万元。结论 新砂滩以农业生态综合开发的治理方式,进一步消除血吸虫病危害,巩固了血防成果,提高了人群健康意识,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评价盐城市2004—2018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18年盐城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并整理分析。结果 2004—2018年,盐城市调查钉螺面积累计110 491.12 hm2,药物巩固灭螺面积累计2 409.08 hm2,现有钉螺面积从2004年的40.03 hm2下降至2018年的1.03 hm2,无阳性钉螺;累计开展血吸虫病人群检查16.45万人,开展血检累计13.55万人,居民血吸虫病调查显示阳性人员1 134例,血检总阳性率为0.84%,无血吸虫病病例;开展粪检34 014例,无阳性人员;发现血吸虫病晚期病例5 248例,无急性期感染病例。开展牛血吸虫病感染检查1.38万头,总检查率为58.72%,无粪检阳性耕牛。2004—2018年全市累计建造无害化厕所 231 345户,圈养家畜2 278头,登记奶牛21 222头,治理河流8 761.59 km,整治土地82.82万亩,修建田间道路工程 3 618.87 km,修建灌、排(渠)、管道8 087.68 km。全市2004—2018年累计发放健康材料超70万份,受血防教育人数累计超过750万人次。2016—2018年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均超过95%。结论 2004年至今,盐城市血吸虫病防治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为实现从传播阻断到消除血吸虫病的终极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金湖县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为指导消除后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金湖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以来的疫情资料、自评资料和工作资料进行审核。随机抽取3个镇各1个村进行现场评估。采用血清学方法(DDIA),每村人群查病不少于1 000人,阳性者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1粪3检)检查。 采用粪便毛蚴孵化法(1粪3检)每村查畜100头。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对抽样村全部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进行钉螺调查,每村查螺框数不少于2 000框。对金湖县血吸虫病防治监测队伍、疫情报告、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及疫情处置能力等进行评估。结果金湖县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1998—2016年,累计DDIA检查73 555人次,阳性814人次,阳性率1.11%;粪检11 394人次,发现血吸虫病人1例,阳性率0.01%。家畜查病2 150头,未发现病畜。累计查螺36 287.60 hm2,发现钉螺面积70.87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28.18 hm2。解剖钉螺8 560只,未发现阳性。现场评估DDIA检测3 016人,阳性率2.82%。病原学检查85人,未发现血吸虫病人。家畜查病290头,未发现病畜。查螺面积34.71 hm2,未发现钉螺。专业人员螺类鉴别、钉螺解剖、血清学实验和病原学实验等4项技能测试合格率均为100%,临床医生理论知识考试正确率为97.78%。资料评估得分为92.5分。结论金湖县自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未发现本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达到了我国消除血吸虫病标准,今后应完善监测工作体系,加强螺情、病情监测,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武汉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及风险因素特征,为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并比较2018年和2019年武汉市筛选出的90个风险监测重点村钉螺、野粪、哨鼠、现场环境和人畜活动情况的监测结果,评估武汉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及其特征。结果 2018年和2019年分别查螺118 335框和187 987框,活螺平均密度由0.012 2只/0.11 m2下降至0.006 5只/0.11 m2,降幅达46.72%。两年内均无阳性钉螺。两年监测期间均采集到牛粪和羊粪,但2019年采集到的野粪总数量显著下降,平均野粪密度较2018年减少89.80%。野粪检测结果显示均为阴性。未监测到阳性哨鼠。监测期间内监测地带部分区域仍有垂钓休闲和旅游等人群活动。监测期间内所有风险监测重点村风险评级均为Ⅲ级(最低风险)。结论 武汉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处于较低水平,但钉螺、流动家畜野粪污染以及有螺地带人群活动等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需进一步加大风险监测力度,确保如期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目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淮河入江水道上段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制定监测预警方案。方法 2014—2016年的每年4月份对淮河入江水道上段内的滩地、河道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开展钉螺调查;每年6—9月份在金湖站、洪泽站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开展钉螺扩散监测;对过往船只进行钉螺吸附调查。每年对淮河入江水道上段内的渔船民、施工、种植、养殖等人员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进行血吸虫病监测,阳性者采用Kato-katz法(1粪3检)进行病原学检查。开展经济结构调查和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2014—2016年共调查面积1 327.90 hm~2,未发现钉螺;累计打捞漂浮1 586 kg,投放稻草帘400块,调查船只129条,共检获海蛳等螺类17 585只,均未发现钉螺。累计DDIA查病2 441人次,阳性43人,阳性率1.76%。渔船民血检阳性率高于其他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检33人,未发现血吸虫病人。淮河入江水道上段资源丰富,分布有油田、可种植的滩地、养殖的水面,畜牧业、航运业、旅游业发展良好。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降水量1 023.2 mm,年平均日照时数2 072.5 h。属季节性行洪道,具有"冬陆夏水"的特征。结论淮河入江水道上段有潜在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应做好与血吸虫病疫区相邻的重点环境钉螺监测和南水北调金湖站、洪泽站钉螺扩散监测,加强对渔船民等流动人口的病情监测,做好生态、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