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对比研究18F-FDG PET/CT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SPECT全身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BD)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经临床确诊的29例多发性骨髓瘤初治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39~81(60.14±10.41)岁。所有患者均于两周内先后行18F-FDG PET/CT显像及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对比分析18F-FDG PET/CT和99Tcm-MDP SPECT显像检出的骨异常改变,对两种显像方法检出MBD例数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χ2检验。 结果 2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伴发MBD,18F-FDG PET/CT显像阳性者28例(骨骼局灶型摄取显像剂18例,弥漫型骨髓摄取1例,混合型摄取9例),99Tcm-MDP SPECT骨显像阳性21例(表现为骨骼单发或多发放射性浓聚灶),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6.6%(28/29)和72.4%(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P<0.05)。 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比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对MBD的探测更为灵敏,且对骨髓浸润及髓外侵犯亦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OP)患者发生急慢性腰背部疼痛时对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筛查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急慢性腰背部疼痛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104例老年性O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其他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71例,年龄62~88(78.8±7.7)岁。将患者根据年龄分为60~69岁组(42例)、70~79岁组(43例)和≥80岁组(19例);根据疼痛发作时间分为急性疼痛组(78例)和慢性疼痛组(26例)。参考X射线检查结果,分析所有患者的99Tcm-MDP全身骨显像图像,计算其对新鲜OVCF的检出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104例老年性OP患者新鲜OVCF的检出率为72.1%(75/104),急性疼痛组患者新鲜OVCF的检出率高于慢性疼痛组[87.2%(68/78)对26.9%(7/26),χ2=35.209,P<0.001],60~69岁组、70~79岁组、≥80岁组患者新鲜OVCF的检出率分别为66.7%(28/42)、76.7%(33/43)、73.7%(14/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1,P>0.05)。在3个年龄组患者中,发生急性疼痛的患者新鲜OVCF的检出率均高于发生慢性疼痛的患者[83.9%(26/31)对18.2%(2/11)、88.6%(31/35)对25.0%(2/8)、91.7%(11/12)对42.9%(3/7),χ2=12.948、11.398、5.456,均P<0.05]。已检出的新鲜OVCF中累及单个椎体的患者占80.0%(60/75),累及2个及2个以上椎体的患者占20.0%(15/75)。 结论 99Tcm-MDP全身骨显像在老年性OP患者发生腰背部疼痛(特别是急性腰背部疼痛)时对新鲜OVCF具有临床筛查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99Tcm-MDP全身骨显像肝脏异常显影的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于我院核医学科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患者中肝脏异常显影20例,显像结果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和(或)病理结果、实验室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例肝脏异常显影的患者中,原发性肝损伤3例、继发性肝损伤17例[其中包括多发性骨髓瘤引发肝功能异常1例,恶性肿瘤化疗后肝功能异常8例,肿瘤肝转移7例(结肠癌肝转移5例、肝癌肝内转移1例、肺癌肝转移1例)、慢性肾衰竭铁剂治疗后肝脏摄取1例]。结论 99Tcm-MDP全身骨显像肝脏异常显影的原因较多,除显像技术原因外,应警惕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脏损伤,为患者提前进行临床干预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肿瘤患儿骨显像中骨外软组织肿瘤摄取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的特点,以及其与肿瘤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骨显像的33例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患儿21例、女患儿12例,年龄3个月~10岁。根据病理学结果将肿瘤类型分为母细胞瘤、间叶组织肿瘤和生殖细胞肿瘤3大类。根据骨显像等影像学结果,将骨外软组织肿瘤的最高放射性浓聚程度从低到高分为“+”、“++”和“+++”, 分析骨显像的特点及其与肿瘤病理学的关系。软组织肿瘤摄取99Tcm-MDP的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illis H秩和检验。 结果 33例患儿中母细胞瘤26例(78.8%,包括神经母细胞瘤15例、肾母细胞瘤6例、肝母细胞瘤4例和胰母细胞瘤1例)、间叶组织肿瘤5例(15.2%,包括骨肉瘤肺转移灶3例、恶性肾外横纹肌样瘤1例和左大腿脉管瘤1例)和生殖细胞肿瘤2例(6.0%),软组织肿瘤的3种类型摄取99Tcm-MDP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993,P=0.369)。所有患儿骨外软组织肿瘤骨显像内部特点为钙化、坏死和其他特点(含有骨化基质或实性肿块无明显坏死及钙化),摄取99Tcm-MDP为“+” 的6例(6/33,18.2%)、 “++”的11例(11/33,33.3%)和 “+++”的16例(16/33,48.5%),肿瘤内钙化伴坏死、钙化、坏死和其他原因引起的99Tcm-MDP摄取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313,P=0.315)。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摄取99Tcm-MDP为“+”的6例(18.2%,包括母细胞瘤5例、间叶组织肿瘤1例)、“++”的11例(33.3%,包括母细胞瘤9例、间叶组织肿瘤2例)和“+++”的16例(48.5%,包括母细胞瘤12例、间叶组织肿瘤2例、生殖细胞肿瘤2例)。 结论 骨显像时患儿骨外软组织肿瘤摄取99Tcm-MDP多提示为恶性肿瘤,以神经母细胞瘤最常见,其程度与组织病理学分类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及其半定量分析指标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中的增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6年10月因轻微外伤或日常活动导致胸腰背部疼痛而就诊,最终诊断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绝经后女性患者81例。选取SPECT/CT矢状位融合断层图像,利用ROI技术重复勾画病灶椎体(T)及与其相邻的正常椎体(NT),并计算病灶椎体与正常椎体的放射性计数比值,即T/NT值。将所收集病例根据椎体是否在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后进行手术分成两组,一组为手术组,包括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及椎体球囊后凸成形术的患者,另一组为非手术组。对两组T/NT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手术组共计110个椎体,T/NT值为2.44±0.84;非手术组共计70个椎体,T/NT值为1.04±0.14,两组T/N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54,P < 0.05)。(2)发现椎体以外骨折,包括肋骨骨折29例、椎体附件骨折2例、骶骨骨折2例、耻骨骨折1例。 结论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及其半定量分析指标在指导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其他部位是否有骨折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质疏松患者功能不全性骨折(IF)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6月于河南省骨科医院收治的90例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患者的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和阳性部位的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结果,分析联合显像对IF的临床诊断效能。90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年龄(67.56±7.68)岁,其中22例可疑IF、68例已确诊局部IF。所有患者的最终诊断结果均经过6个月以上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证实。 结果 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共检出IF病灶234个,均表现为显像剂摄取增高,病变部位及个数为骨盆78个、腰椎49个、胸椎46个、肋骨45个、股骨8个、胫骨4个、跟骨3个及胸骨1个。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对IF的诊断灵敏度为100%(234/234)。68.89%(62/90)的患者联合显像检出的IF数目多于显像之前已知的骨折数目。在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检查范围内,CT显示骨折病灶293个,其中SPECT/CT诊断新鲜IF病灶234个、陈旧性IF病灶59个,SPECT/CT对新鲜IF的诊断灵敏度为100%(234/234)。 结论 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质疏松患者IF病灶数目的全身显示及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PMT)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38例PMT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8~72岁, 中位年龄45.5岁)的临床资料,以及超声、CT、MRI、99Tcm-联肼尼克酰胺-酪氨酸3-奥曲肽(99Tcm-HYNIC-TOC)SPECT/CT、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SPECT/CT骨显像和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并总结PMT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 结果 PMT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全身骨痛、肌肉无力以及肿瘤原发部位局部不适等;术前患者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显示血磷水平降低。38例患者中,有超声、CT、MRI、99Tcm-HYNIC-TOC SPECT/CT、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和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者分别为8、20、18、12、8、7例。PMT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为肿瘤内低或混合回声,血流信号丰富。50.0%(4/8)骨组织来源的PMT患者在CT上表现为溶骨性病变;软组织来源的12例PMT患者在CT上表现为异常软组织密度灶或软组织肿块。PMT患者的病灶在 MRI上均表现为T1加权像等低信号、T2加权像高低混杂信号,增强MRI表现为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PMT患者99Tcm-HYNIC-TOC SPECT/CT显像阳性率为83.3%(10/12)。PMT患者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均呈多发异常骨代谢活跃灶,其中1例软组织来源的肿瘤显示为病灶放射性摄取轻度增高。PMT患者18F-FDG PET/CT显像中所有病灶的葡萄糖代谢均增高,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为3.1~10.7,中位数为4.0。 结论 PMT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肿瘤导致的低磷性骨软化,而原发肿瘤的表现不突出;影像学表现没有特异性,99Tcm-HYNIC-TOC SPECT/CT、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及18F-FDG PET/CT检查可能有助于临床对PMT进行准确地定位并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 SPECT/CT超级骨显像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年龄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 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21年7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99Tcm-MDP SPECT/CT显像的47 671例患者中呈超级骨显像的97例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43例,年龄25~85(62.4±14.3)岁,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资料、影像学资料、年龄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病因不同,将患者分为骨转移瘤组(71例)与代谢性骨病组(26例,包括甲状旁腺瘤9例、肾性骨病6例、骨质疏松症11例)。根据原发肿瘤不同,将71例骨转移瘤组患者分为4个亚组[前列腺癌组(40例)、乳腺癌组(15例)、肺癌组(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8例,包括胃癌4例、直肠癌2例、食管癌1例、原发性肝癌1例)]。统计分析骨转移瘤组与代谢性骨病组以及骨转移瘤组4个亚组之间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的特征、SPECT/CT融合显像的特征、临床表现、年龄和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结果的差异。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及Kruskal-Wallis H检验;分类变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骨转移瘤(73.2%,71/97)是导致超级骨显像的最常见病因[在其原发肿瘤中,前列腺癌较常见(56.3%,40/71)],其次为代谢性骨病(26.8%,26/97)。骨转移瘤组以灶性散在分布型(Ⅱ型)为主(85.9%,61/71),代谢性骨病组主要呈均匀对称型( Ⅰ型)(61.5%,16/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4,P<0.001)。骨转移瘤组以成骨型(74.6%,53/71)和混合型(19.7%、14/71)骨质破坏为主,而代谢性骨病组以溶骨型(73.1%,19/26)骨质破坏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76、15.95,均P<0.001)。所有患者均以骨痛为初发症状,局部骨痛为主要临床表现(56.7%,55/97)。骨转移瘤组以腰痛最常见(60.0%,24/40),代谢性骨病组多为肋骨痛(40.0%,6/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1,P<0.05)。骨转移瘤组患者的年龄和ALP、LDH水平均高于代谢性骨病组,而血钙水平则低于代谢性骨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9,Z=?2.28、?3.65,t=?5.96,均P<0.05);而2组患者在血磷水平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05)。骨转移瘤组4个亚组在SPECT全身骨显像的显像模式、SPECT/CT融合显像中的骨质破坏类型、临床表现、局部骨痛部位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71~13.07,均P>0.05) 。骨转移瘤组4个亚组间进行比较,乳腺癌组患者年龄最小、前列腺癌组患者年龄最大,乳腺癌组患者血钙水平最高,肺癌组患者LDH水平最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43、5.13,H=13.47,均P<0.05);血磷和ALP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41,H=6.28,均 P>0.05)。 结论 超级骨显像病因中以骨转移瘤最常见,其次为代谢性骨病。2种病因超级骨显像患者在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病灶处99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临床表现、年龄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面均有差异,99Tcm-MDP SPECT/CT在2种病因超级骨显像的鉴别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99Tcm-联肼尼克酰胺-3聚乙二醇-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环肽二聚体(99Tcm-3PRGD2)整合素受体显像在乳腺癌定性诊断中的价值及与钼靶检查的对比。方法 选取初诊乳腺占位患者84例,均为女性。所有患者行2 h、4 h 99Tcm-3PRGD2 整合素受体显像及钼靶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显像方法(全身显像及胸部SPECT/CT显像)对乳腺癌定性诊断的价值,并与钼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SPECT/CT显像的诊断效能高于全身显像;乳腺癌99Tcm-3PRGD2摄取率[病灶容积最大计数(Tmax)、病灶容积平均计数(Tmean)、Tmax/本底平均计数(B)值及Tmean/B值]均明显高于良性占位(t=2.09~3.19,均P<0.05),且Tmax/B值差异更为明显(t=3.19,P<0.01);2 h、4 h显像对乳腺癌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1.25,均P>0.05)。SPECT/CT显像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大于95.0%,联用钼靶后灵敏度可以提高到98.4%;对致密型乳腺患者,SPECT/CT显像与钼靶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5.2%、83.3%、91.7%和78.6%、76.2%、77.8%,前者的准确率高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1,P<0.05)。结论 99Tcm-3PRGD2 SPECT/CT显像定性诊断乳腺癌具有高灵敏度,是对钼靶的有益补充,尤其对致密型乳腺占位患者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受检者对非核医学科人员的外照射剂量,以有效减少非受检者的受照辐射剂量。 方法 选取 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51例受检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6例、女性25例,年龄22~91(62.23±13.36)岁。所有受检者注射925 MBq 99Tcm-MDP后,根据饮水1000 mL后0.5 h内有无排尿分为排尿组(n=39)和未排尿组(n=12),检测注射药物后0.5、1、2、3、4、6 h时受检者腹部和头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和累积剂量当量。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多次测量的不同时间、不同距离辐射剂量当量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样本采用非参数Wilcoxon检验。 结果 排尿组受检者在腹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均低于未排尿组[(40.29±4.67)μSv/h对(77.29±10.71)μSv/h、(15.22±1.64)μSv/h对(29.48±4.56)μSv/h、(4.15±0.47)μSv/h对(7.45±1.07)μSv/h、(1.32±0.10)μSv/h对(2.63±0.31)μSv/h、(0.45±0.05)μSv/h对(0.78±0.15)μSv/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148~5.251,均P<0.001)。排尿组受检者腹部和头部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均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5.426~5397.675,均P<0.001);排尿组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当量率随着药物注射后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与排尿组受检者腹部水平距离0.5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148.51±13.83)μSv]相比,1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55.85±5.22)μSv]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10,P<0.001);与排尿组受检者头部水平距离0.5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132.74±12.95)μSv]相比,1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49.88±4.72)μSv]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38,P<0.001);排尿组受检者的累积剂量当量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结论 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于非核医学科人员的照射剂量远远小于国内、国际法律规定限值(个人年有效剂量当量≤1 mSv),与注射药物后3 h的受检者距离1 m以上即可避免大部分额外辐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估算 99Tc 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骨显像患者对公众及核医学技师产生的照射剂量。 方法:选取2019年9至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 99Tc m-MDP骨显像的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24~82(55.1±1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治疗前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原发灶与转移灶代谢参数对接受放化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1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06例接受放化疗的E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8例、女性8例,年龄(63.9±8.8)岁。临床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灶位置、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治疗方式。以40%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作为阈值,勾画治疗前食管癌原发病灶及转移灶的感兴趣区(ROI),获得相应的食管癌原发灶的SUVmax,原发灶的肿瘤代谢体积(MTVp),原发灶的病灶糖酵解总量(TLGp)和全身病灶的MTV(MTVwb),全身病灶的TLG(TLGwb),转移灶与原发灶SUVmax,MTV,TLG的比值(R-SUVmax、R-MTV、R-TLG)。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预测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PFS)期及总生存(OS)期的预后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MTVp、TLGp、MTVwb、TLGwb及R-TLG是影响接受放化疗ESCC患者PFS期和OS期的危险因素(χ2=4.105~27.992,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及R-TLG为ESCC患者PFS期(HR=2.210,95%CI:1.307~3.737,P=0.003;HR=3.118,95%CI:1.414~6.875,P=0.005)及OS期(HR=1.885,95%CI:1.072~3.317,P=0.028;HR=2.584,95%CI:1.186~5.629;P=0.017)的独立预后因素。联合T分期及R-TLG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危3组,结果显示,各组患者间PFS期及OS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392、19.857,均P<0.001)。 结论 ESCC患者放化疗前T分期和18F-FDG PET/CT代谢参数R-TLG为PFS期及OS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中正常前列腺标准化摄取值(SUV)、CT值、PET/CT横断位最大层面测量的前列腺左右径(简称最大横径)和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18F-FDG PET/CT显像的非前列腺癌男性患者181例,年龄19~94(60.6±14.5)岁。将患者按年龄段分为4组:19~39岁16例、40~59岁57例、60~79岁94例、80~99岁14例。采用勾画感兴趣区(ROI)的方法测量各组患者前列腺18F-FDG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和平均CT值(CTmean),并在前列腺横断位最大层面测量前列腺最大横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散点图和线性回归趋势线分析前列腺最大横径、SUVmax、SUVmean、CTmean和年龄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对各组患者相关参数的均值进行多重比较。 结果 181例患者的前列腺最大横径为3.4~6.5(4.66±0.59) cm,SUVmax为1.0~4.2(2.44±0.49),SUVmean为0.7~3.4(1.97±0.44),CTmean为25~46(34.48±3.72) HU。前列腺最大横径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0.465,P<0.001);前列腺SUVmax、SUVmean与患者年龄、前列腺最大横径无相关性(r=0.047、0.071、0.040、0.035,均P>0.05);前列腺CTmean随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两者呈极弱相关性或无相关(r=0.126,P=0.091)。不同年龄段的各组患者的前列腺最大横径分别为(4.04±0.27)、(4.52±0.53)、(4.77±0.54)、(5.24±0.65)cm;SUVmax分别为(2.48±0.65)、(2.38±0.50)、(2.46±0.47)和(2.48±0.42);SUVmean分别为(2.03±0.51)、(1.90±0.44)、(2.00±0.42)和(2.05±0.41);CTmean分别为(33.25±3.59)、(34.19±3.76)、(34.76±3.80)、(35.29±2.97) HU。不同年龄段的各组患者前列腺最大横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278,P<0.001),而SUVmax、SUVmean和CTmean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前列腺最大横径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患者年龄不会显著影响前列腺的糖代谢和CT密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 SPECT/CT融合显像对肿瘤患者骨盆转移病灶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至12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且临床疑似有骨转移的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7例、女性71例,年龄29~86(48.8±14.5)岁。将患者分为原发盆腔肿瘤组(63例)和非原发盆腔肿瘤组(85例)。所有患者在首次行SPECT全身平面骨显像后,对骨盆的异常浓聚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和(或)影像学检查(SPECT、CT、SPECT/CT、MRI)随访6个月至1年,通过随访结果,比较SPECT平面骨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符合率、准确率和阳性预测值。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个影像学检查的阳性预测值。 结果 SPECT平面骨显像共检出309个代谢增高病灶,其中239个与随访结果相符,诊断符合率为77.3%(239/309),诊断骨转移的准确率为92.9%(208/224),诊断良性病变的准确率为77.3%(34/44)。SPECT/CT融合显像共检出367个代谢增高病灶,其中349个与随访结果相符,诊断符合率为95.1%(349/367),诊断骨转移的准确率为98.4%(299/304),诊断良性病变的准确率为87.7%(50/57)。SPECT平面骨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在诊断符合率、骨转移的诊断准确率、良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595、28.795、4.546,均P<0.01)。SPECT/CT融合显像在骨盆病变中检出的病灶数多于SPECT平面骨显像,原发盆腔肿瘤组检出病灶数多于非原发盆腔肿瘤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85,P=0.036)。各种影像学检查的阳性预测值以SPECT/CT最高(84%,52/62),其余依次为SPECT(79%,48/61)、MRI(76%,47/62)和 CT(65%,39/60),其阳性预测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92,P=0.003)。 结论 与SPECT平面骨显像相比,99Tcm-MDP SPECT/CT可以提高肿瘤患者骨盆转移灶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和原发性盆腔肿瘤骨转移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