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华蟾素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对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胫骨内注射20 μL PBS)、模型组和华蟾素干预组,每组12只。模型组与华蟾素干预组大鼠胫骨内注射20 μL 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构建骨癌痛模型。华蟾素干预组于造模第7天开始腹腔注射华蟾素注射液,其余各组每天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造模前以及造模后第2、5、7、9、13、15天分别测定热缩足阈值和机械缩足阈值,造模第7天行胫骨X线摄片观察骨质破坏程度,末次行为学检测后处死大鼠,取外周血、L4~L6节段脊髓,利用免疫组化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外周血及脊髓中相关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结果:X线显示模型组大鼠胫骨骨皮质破坏明显、骨质连续性缺乏、骨组织肿胀明显,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未见明显骨组织肿胀、骨连续性较好,提示造模成功。行为学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华蟾素干预可明显缓解骨癌所诱发的机械痛敏、热痛敏(P < 0.01)。免疫组化结果提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脊髓胶质细胞活化明显增强(P < 0.05);与模型组相比,华蟾素能显著抑制脊髓胶质细胞活化(P < 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脊髓及血清中TNF-α和IL-1β表达增强(P < 0.05);与模型组相比,华蟾素能降低TNF-α和IL-1β表达(P < 0.05)。结论:华蟾素对骨癌痛大鼠有较好的镇痛效应,其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大麻素受体2在胫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胫骨癌痛大鼠脊髓大麻素受体2(CB2)表达的变化,探讨CB2在骨癌痛中作用及其可能的脊髓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56只,体重160-180g,随机分为7组(n=8):对照组、假手术组、骨癌痛组,假手术组和骨癌痛组又各分为3个亚组(术后7d、14d和21d组),分别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水平CB2表达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CB2的表达部位。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对照组基本没有CB2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及骨癌痛组脊髓CB2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骨癌痛7d组脊髓CB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激光共聚焦技术显示CB2主要表达于脊髓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胫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有CB2表达,早期为其表达的高峰,且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3.
申文  陈晏  徐幼苗  柳娇  岳冬梅  袁燕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1):2147-2149
目的:观察胫骨癌痛大鼠脊髓大麻素受体2(CB2)表达的变化,探讨CB2在骨癌痛中作用及其可能的脊髓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56只,体重160-180g,随机分为7组(n=8):对照组、假手术组、骨癌痛组,假手术组和骨癌痛组又各分为3个亚组(术后7d、14d和21d组),分别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水平CB2表达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CB2的表达部位。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对照组基本没有CB2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及骨癌痛组脊髓CB2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骨癌痛7d组脊髓CB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激光共聚焦技术显示CB2主要表达于脊髓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胫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有CB2表达,早期为其表达的高峰,且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Quinpirole(QNP)对骨癌痛大鼠镇痛及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通过胫骨骨髓腔内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液制备骨癌痛模型。将骨癌痛大鼠随机分为高剂量10μg/kg QNP(QNP-H)、低剂量5μg/kg QNP(QNP-L)及生理盐水(NS)3组,每组20只;QNP采用每日鞘内注射方式,注射体积为10μl。选取20只同周龄大鼠作对照(C),NS组和C组仅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3、5、7d后对各组进行行为学检测,分析以上观察时间点大鼠的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缩足热潜伏期(WTL);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 1(Iba-1)染色以及特异表达补体C3受体(OX-42)和大麻素受体2(CB2)的荧光积分光密度(IOD);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脊髓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1β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Toll样受体-4(TLR-4)及受体-2(TLR-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相比,其余3组各观察时间点的MWT、WTL降低;Iba-1染色程度、OX-42和CB2的IOD、脊髓TNF-α和IL-1β水平、TLR-4和TLR-2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癌痛大鼠模型中,QNP-H组、QNP-L组在上述指标与NS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QNP-H组均优于QNP-L组(P<0.05)。结论 鞘内注射QNP对骨癌痛大鼠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同时可降低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构建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以Walker256大鼠乳腺癌腹水瘤细胞制备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为骨癌痛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有用的工具。方法:以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接种幼年雌性SD鼠腹腔制备腹水瘤细胞,将15μl腹水瘤细胞注入雌性成年SD鼠左侧胫骨骨髓腔制备骨癌痛模型;以注射加热灭活瘤细胞的SD鼠为假手术对照鼠,以正常鼠为正常对照鼠。造模后1-4周观察模型鼠自由行走痛评分、辐射热痛觉阈值[缩爪反应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和机械刺激诱发痛觉阈值[缩爪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改变,并对痛觉行为改变明显的模型鼠进行影像学检测。结果:本方法制备模型的成瘤率为67.3%。模型鼠在造模后15d自由行走痛评分显著高于正常鼠和假手术鼠(P〈0.01);模型鼠的模型后肢对热刺激痛觉阈值和对机械刺激诱发痛觉阈值分别在造模后21d和18d明显低于正常鼠和假手术鼠(P〈0.01),同时也明显低于模型肢对侧后肢(P〈0.05)。影像学结果显示,痛行为改变明显的模型鼠模型后肢胫骨骨质结构遭到明显破坏。结论:采用Walker256乳腺癌腹水瘤细胞可成功制备与人类骨癌痛体症相似的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慢性限制性损伤(CCI)所致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改变以及帕瑞昔布干预的作用。方法 12只正常成年二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CCI组(n=7)行单侧坐骨神经松结扎,对侧不做任何处理;帕瑞昔布组(n=5)手术同CCI组,术后3 d连续腹腔注射帕瑞昔布3 mg/kg。术前1 d、术后第4、7、14及28 d测定大鼠50%缩腿阈值(PWT)。术后第28 d测定PWT后取L5脊髓制作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按等距随机原则抽选5张切片行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采用体视学方法估计脊髓背角内毛细血管腔的面积、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数量。结果 CCI术后4~28 d,CCI组与帕瑞昔布组大鼠手术侧的PWT显著低于对侧未手术侧;帕瑞昔布组手术侧的PWT显著高于CCI组手术侧(P〈0.05)。术后28 d,与未手术侧相比,CCI组和帕瑞昔布组大鼠手术侧脊髓背角内毛细血管的面积无显著改变,单位长度脊髓背角内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数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神经病理性痛亚急性期,大鼠脊髓背角无明显的炎症反应,背角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无改变。  相似文献   

8.
大鼠骨癌痛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一个有用的癌痛动物模型.方法将MRMT-1大鼠乳腺癌细胞接种到SD大鼠胫骨上段骨髓腔内,造成骨癌痛动物模型.用von Frey细丝刺激足底和后肢负重测量仪分别测量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放射学方法评估骨破坏,同时,组织切片镜下观察肿瘤和骨结构的破坏情况.结果造模动物在14天左右开始出现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胫骨X线摄片显示明显的骨破坏,组织学研究显示骨髓腔内肿瘤生长,向外侵蚀破坏骨皮质,同时伴有新生的编织骨形成.结论从疼痛行为学、放射学、组织学多方面研究的结果,表明大鼠骨癌痛模型已复制成功.该癌痛模型的建立,将为我国癌痛新药的评价,尤其是研究治疗癌痛中药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提供一个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鞘内注射和皮下注射两种给药方式的比较,探讨唑来膦酸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注入雌性SD大鼠胫骨以建立骨癌痛模型,单次或者持续给予唑来膦酸后,比较鞘内和皮下两种给药方式对大鼠痛行为学的影响.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的实验方法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氟代柠檬酸(FC)和/或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抑制剂米诺四环素(MI)对骨癌痛小鼠脊髓胶质细胞增殖及活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跟骨癌痛模型。将雄性C3H/He小鼠随机分为6组(n=10),包括:正常组、假手术组、癌痛+人工脑脊液组、癌痛+FC组、癌痛+MI组、癌痛+FC+MI组。术后每天给药1次,持续21d,并于手术当天、术后3、7、14、21d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小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及活化情况,免疫印迹半定量分析骨癌痛小鼠脊髓腰膨大段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及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11b的蛋白含量。[结果]⑴免疫荧光法:与正常组相比,癌痛组术后3d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明显被激活,术后14d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明显被激活。癌痛组内,与ACSF组相比,MI、MI+FC组小鼠脊髓背角术后3d小胶质细胞及MI、FC、MI+FC组术后14d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均明显被抑制;其中MI+FC组更为显著。⑵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术前对照组比较,骨癌痛组术后3d脊髓L4~L5节段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11b的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5),术后14d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肽P10581对大鼠甲状腺癌转移性骨癌痛的镇痛作用及其对吗啡耐受的影响。方法:造模20天后,40只造模成功的甲状腺癌骨转移疼痛模型鼠被随机分为4组(雌雄各5只/组):吗啡组(5 mg/kg)、P10581 A组(7.2μg/kg)、P10581 B组(14.4μg/kg)和等体积生理盐水组,皮下注射给药并比较给药后连续5小时的大鼠机械性缩足阈值(paw withdral threshold,PWT)。在多肽对吗啡镇痛耐受的影响研究中,模型鼠分为吗啡组(5 mg/kg)、联合用药A组(0.2μg/kg P10581+5 mg/kg吗啡)、联合用药B组(0.4μg/kg P10581+5 mg/kg吗啡)和等体积生理盐水组,给药方式和分组同上,比较给药后连续4天的PWT。结果:在镇痛作用研究中,给药后1~3 h内吗啡和多肽P10581均有显著镇痛作用(P均<0.001),但吗啡镇痛效果强于多肽P10581,到第4 h时,两者的镇痛效果无差异,从第5 h开始P10581镇痛作用明显强于吗啡(t_(A)=14.35,P_(A)<0.001;t_(B)=17.60,P_(B)<0.001)。在多肽对吗啡镇痛耐受的影响实验中,吗啡组从第2天开始镇痛作用逐日下降,到第4天,吗啡完全耐受。微量多肽P10581与吗啡联合用药组,到第4天时A组和B组的镇痛百分率比吗啡组分别提高了63.86%和78.27%,仍保持明显镇痛效果(t_(A)=33.15,P_(A)<0.001;t_(B)=37.71,P_(B)<0.001)。所有实验结束后,实验鼠心、脑、肾、肝、脾、肺等重要脏器镜下观察无任何明显病理性改变。结论:多肽P10581对大鼠甲状腺癌转移性骨癌痛的镇痛作用时间明显长于吗啡,微量P10581可明显降低吗啡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疼痛是肿瘤骨转移患者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具有顽固性、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等特点,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西医治疗方案以三阶梯止痛药为主,联合放化疗等个性化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药口服、中药外敷、针灸、穴位贴敷、中药注射、埋线等多种方式,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等功效。且中医治疗价廉惠民、无成瘾性、操作便捷、毒副反应少,因此成为骨转移癌痛治疗的研究热点。中西医联合用药可增强止痛效果,实现优势互补,且作用持久,明显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本文综述了骨转移癌痛的中医治疗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路凯  白宁  陈方  杨光  何芸 《现代肿瘤医学》2021,(13):2249-2253
目的:探讨甘草酸对骨癌痛小鼠痛行为及脊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雄性C3H/HeJ小鼠共40只,4~6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肿瘤组(Tumor组)、低剂量甘草酸给药组(G1组)和高剂量甘草酸给药组(G2组)。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接种NCTC纤维肉瘤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Sham组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仅注射不含肿瘤细胞的α-MEM培养基,Tumor组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接种NCTC纤维肉瘤细胞,G1组和G2组股骨远端接种肿瘤细胞后2、24和48小时分别腹腔注射甘草酸100和200 mg/kg。于肿瘤细胞接种前两小时、肿瘤细胞接种后4、7、10、14、21和28天测量机械缩足阈值和自发抬足次数;肿瘤细胞接种后28天,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右侧脊髓L3~5节段HMGB1、IL-1β、IL-10、p-Akt、p-mTOR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右侧脊髓小胶质细胞标记物脊髓背角Iba-1阳性细胞密度和Iba-1免疫荧光阳性面积。结果:与Sham组比较,Tumor组小鼠肿瘤接种后10、14、21和28天机械缩足阈值显著下降,7、10、14、21和28天自发抬足次数明显增多(P<0.05)。与Tumor组比较,G1和G2组小鼠肿瘤接种后14、21和28天机械缩足阈值升高,且自发抬足次数减少(P<0.05);与Sham组比较,Tumor组小鼠肿瘤接种后28天损伤侧脊髓HMGB1、IL-1β、p-Akt、p-mTO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脊髓背角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密度和Iba-1免疫荧光阳性面积明显增加(P<0.05)。与Tumor组比较,G1和G2组小鼠肿瘤接种后28天损伤侧脊髓HMGB1、IL-1β、p-Akt、p-mTO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IL-10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脊髓背角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密度和Iba-1免疫荧光阳性面积下调(P<0.05)。结论:甘草酸可缓解骨癌痛小鼠痛行为的形成并减轻脊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电针联合中药镇痛贴对癌痛动物模型的镇痛作用及可能机理。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1组为健康大鼠,为对照组,其余3组均为骨癌痛大鼠,分别为模型组、镇痛贴组和电针联合镇痛贴组,每组20只。结果:对照组大鼠的生活状态正常,其余组大鼠活动明显降低,喜昏睡,毛色暗淡,饮食减少,体重减少,跛行明显,尤其左后肢红肿。与模型组相比,镇痛贴组和电针联合镇痛贴组的活动略多于模型组(P<0.05),体重增长介于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的自发性运动疼痛评分(spontaneous ambulatory pain score,SAPS)均明显增高(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SAPS增高明显(P<0.05)。与模型组相比,镇痛贴组和电针联合镇痛贴组的SAPS明显降低(P<0.05)。与镇痛贴组相比,电针联合镇痛贴组的SAPS明显降低(P<0.05)。各组大鼠的痛阈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骨结构正常,模型组骨小梁广泛破坏,骨结构破坏严重。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的Toll 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和CD11b蛋白表达水平、TLR4和CD11b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镇痛贴组和电针联合镇痛贴组的TLR4和CD11b蛋白表达水平、TLR4和CD11b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镇痛贴组相比,电针联合镇痛贴组的TLR4和CD11b蛋白表达水平、TLR4和CD11b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联合中药镇痛贴可明显改善癌痛大鼠的疼痛感,与降低骨TLR4和CD11b表达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发骨转移癌疼痛患者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临床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量表(SDS)调查101例多发骨转移癌患者的心理状况。结果:所有多发骨转移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焦虑和抑郁。其中单纯疼痛者轻、中、重度分别为SAS:81.20%、89.70%、95.30%,SDS:87.10%、92.30%、97.50%。伴有脊髓损伤感觉异常和行动障碍者SAS:71.00%,SDS:89.70%。结论:多发骨转移癌患者存在明显心理障碍,尤其是存在疼痛、感觉异常和肢体活动障碍者,更应给予心理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国产帕米膦酸二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国产帕米膦酸二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效果。方法:自1996年3月~11月,应用国产帕米膦酸二钠治疗了23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结果:全组23例患者共用药治疗29疗程,止痛有效率高达72.4%,活动能力改善率68.9%;毒副反应少见。结论:国产帕米膦酸二钠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郑暄  王玉梅 《现代肿瘤医学》2020,(21):3794-3797
目的:观察使用病人自控式镇痛泵静脉泵入吗啡治疗难治性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难治性癌痛患者32例,采用PCA泵静脉泵入吗啡注射液止痛治疗。回顾性分析上述病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镇痛过程,评价PCA泵的镇痛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多数难治性癌痛患者对吗啡的需求量增加,使用PCA泵静脉泵入吗啡能快速及有效的镇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使用PCA泵治疗难治性癌痛,合理控制吗啡使用剂量,操作简单,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能够快速、及时和有效镇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