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与SPECT图像配准不良对MPICT衰减校正(CTAC)的影响。方法99Tcm-MIBIMPI受检者19名,均为行健康体格检查者,其中男11名,女8名,年龄(65.3±9.6)岁。对MPI图像进行CTAC。利用仪器自带的软件对CT图像进行模拟位移:相对心脏位置进行上、下、左、右、前、后6个方向的移动,移动幅度分别为0.5、1.0、1.5、2.0、2.5、3.0、3.5、4.0和4.5em。重建不同位移状态的CTAC心肌断层图像,利用靶心图获得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比较位移前后左心室各壁段放射性计数的差异和图像差异。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当CT图像的移动距离为0.5cm时,所有位移方向的CTAC图像均未见明显可识别的图像伪影。当CT图像的移动距离≥1.0CITI时,左心室各壁段出现不同程度的图像伪影以及放射性计数的改变;CT图像向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位移时,分别对心尖部,前壁和心尖部,间壁,前壁、心尖部和侧壁,侧壁和下后壁,前壁、心尖部和间壁放射性计数的影响最为显著。向下位移时左心室各壁段放射性计数的改变大于向上位移[(-9.68±8.06)%和(-2.04±1.83)%;f=6.573,P〈0.01],向右位移的改变大于向左位移[(-9.02±8.47)%和(-4.38±3.67)%;t=1.987,P〈0.05]。在左心室各壁段中,前壁、心尖部和侧壁的伪影程度明显较下后壁和间壁显著。结论CT与SPECT图像配准不良可使MPICTAC图像出现不同程度的伪影,其伪影出现的部位和严重程度与配准不良的方向和幅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校正方法对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图像质量及半定量结果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运动负荷及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患者,均进行CT衰减校正(CTAC)和双能窗散射校正(SC)。分别重建CTAC、SC、CTAC+SC以及无衰减校正和散射校正(NOC)图像。利用靶心图获得不同校正状态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以及运动负荷和静息图像灌注缺损半定量评分,比较不同校正状态下缺血心肌图像质量和半定量结果的差异。结果运动负荷显像左心室心尖部、下后壁、间壁、侧壁放射性计数百分比在不同校正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负荷总体灌注不足率、负荷灌注总评分、静息-负荷差异总评分在不同校正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在SC图像中明显高于NOC图像(P均<0.05),在CTAC+SC图像中明显高于CTAC图像(P均<0.01)。目测比较SC图像缺血心肌的稀疏程度明显高于NOC图像,CTAC+SC图像明显高于CTAC图像,其中以CTAC+SC图像对缺血部位的显示最为清晰。比较不同校正状态缺血心肌放射性分布评分,缺血程度为3分的比例在SC图像中明显高于NOC图像(X^2=4.953,P=0.026),在CTAC+SC图像中明显高于CTAC图像(X^2=7.216,P=0.007)。结论不同校正状态下左心室缺血心肌图像质量及半定量结果出现明显差异,SC能显著改善缺血心肌的显示,尤其在CTAC图像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右侧卧位并改变采集角度显像对成年女性SPECT MPI中左心室前壁衰减伪影的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99Tcm-MIBI MPI的成年女性49例[年龄(61.5±8.4)岁,属冠心病低发人群].运动负荷显像时患者左心室前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稀疏或缺损,随机(抽签法)对患者先后行常规仰卧位和改变采集角度的右侧卧位静息显像.重建2种显像体位的心肌断层图像,利用靶心图获得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2种显像体位间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差异.观察不同体位显像时左心室前壁放射性稀疏和填充的图像差异.结果 左心室前壁、下后壁、心尖部及侧壁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在右侧卧位显像时明显高于仰卧位显像,分别为(71.30±3.53)%和(66.50±3.85)%,(70.06±4.45)%和(65.44±4.16)%,(77.90±3.00)%和(75.81±4.08)%,(79.30±2.26)%和(72.60±3.87)%(t=6.731、5.286、3.555和10.885,均P<0.01),间壁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明显低于仰卧位显像[(66.60±3.98)%和(70.06±4.51)%,t=-4.625,P<0.01].左心室前壁中段和前壁心尖部放射性计数百分比在右侧卧位显像时明显高于仰卧位显像[中段:(76.40±3.80)%和(68.60±4.76)%,心尖部:(77.10±3.24)%和(69.00±3.54)%;t=9.916和8.870,均P<0.01],前壁基底部放射性计数百分比在2种显像体位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94±6.06)%和(58.50±4.98)%,t=-1.493,P>0.05].目测49例受检者常规仰卧位显像时,左心室前壁均有不同程度的稀疏或缺损,其中出现前壁中段和前壁心尖部局限性稀疏缺损的受检者分别为46.9% (23/49)和32.7% (16/49);采用右侧卧位同时改变采集角度显像时,左心室前壁的稀疏缺损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填充,其中出现明显填充和完全填充的受检者分别为24.5%(12/49)和65.3% (32/49).结论 仰卧位显像时成年女性左心室前壁的衰减伪影主要表现为前壁中段或前壁心尖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中不同密度人体组织及残留钡剂对CT衰减校正(CTAC)的影响。方法20例PET/CT显像患者,分别重建CTAC及^137Cs衰减校正(CsAC)图像。选择所有病例全身不同密度的正常组织及残留钡剂处勾画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CTAC及CsAC图像相同部位的标准摄取值(SUV)及相应部位的CT值。比较所测部位CTAC和CsAC的平均SUV差异及两者间图像差异。结果在所有非骨组织(脑组织除外)中,CTAC平均SUV较CsAC低17%(t=-5.328,P〈0.001);在骨组织中,CTAC较CsAC高16%(t=7.960,P〈0.001);在高密度钡剂中,CTAC较CsAC高98%(t=3.451,P=0.018)。在所有不同密度人体组织中,CTAC和CsAC图像间差异不影响诊断效果;在高密度钡剂中,于CTAC图像上见明显^18F—FDG异常高摄取伪影,而CsAC图像上为正常摄取影。结论不同密度人体组织及残留钡剂在CTAC和CsAC时SUV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CTAC对骨组织及残留钡剂的SUV明显高估,并在残留钡剂区域造成图像伪影。  相似文献   

5.
不同衰减校正方法及无衰减校正对PET显像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衰减校正(CTAC)、137Cs衰减校正(CsAC)及无衰减校正(NOAC)对PET图像质量和标准摄取值(SUV)的影响.方法 对Jaszczak模型及30例患者行PET/CT显像,均分别重建CTAC、CsAC和NOAC图像.30例患者中显像未见异常者9例,肺癌7例,肝癌4例,胰腺癌3例,肠癌7例.目测比较模型显像在CTAC、CsAC和NOAC时图像分辨率、均匀性的差异,计算CrAC、CsAC时模型显像均匀区各层面感兴趣区(ROI)的最大和最小百分比非均匀性(Nut),比较在CTAC和CsAC时平均SUV的差异.在图像上对患者正常软组织和骨组织、18F-脱氧葡萄糖(FDG)高摄取病灶以及高密度残留钡剂区勾画ROI,比较各ROI CTAC和CsAC的平均SUV差异,以及CTAC、CsAC和NOAC的图像差异.采用SPSS 12.0软件,2组数据间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 目测比较模型显像的图像分辨率,在CTAC和CsAC时无明显差异,NOAC图像中心区域的分辨率明显下降;CTAC和CsAC图像均匀性明显优于NOAC.CTAC图像Nut为(23±2)%(最大)、(19±1)%(最小),均匀性优于CsAC[Nut为(29±3)%(最大)、(23±2)%(最小)],两者平均SU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0.1和1.0±0.1;t=0.367,P=0.719).患者正常软组织及FDG高摄取病灶CTAC和CsAC时的平均SU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1±0.20和0.75±0.23,t=-2.159,P=0.054;5.50±4.80和5.70±5.00,t=-2.032,P=0.0.54);在正常骨组织及高密度残留钡剂区中,CTAC的平均SUV明显高于CsAC(1.37±0.29和1.18±0.36,t=7.960,P=0.001;1.82±0.62和0.92±0.20,t=3.451,P=0.018).正常软组织、骨组织及FDG高摄取病灶的CTAC和CsAC图像差异不影响诊断效果.高密度残留钡剂区在CTAC图像上表现为FDG高摄取伪影,而CsAC及NOAC图像上为正常摄取.结论 CTAC和CsAC的图像分辨率无明显差异,CTAC的图像均匀性优于CsAC,两者图像质量均明显优于NOAC;CTAC对高密度物质的SUV可明显高估,且可出现FDG高摄取伪影.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的影像特征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及炎症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18F-FDG PET/CT、肺部表现为类炎症改变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21例肺MALT淋巴瘤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56~74(66.2±5.8)岁]及33例炎症型NSCLC患者[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48~84(64.6±9.6)岁]的临床资料。手动勾画CT及PET的感兴趣区,测量病变最大截面的长径及短径、CT值、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峰值标准化摄取值(SUVpeak),分析影像征象(病变形态、支气管征、病变位置、淋巴结及脾脏的代谢情况)。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校正t检验比较2组间的差异。 结果 21例肺MALT淋巴瘤患者中,肿块型少于实变型(28.6%对71.4%),33例炎症型NSCLC患者中,肿块型多于实变型(57.6%对42.4%),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2,P=0.037);肺MALT淋巴瘤患者中空气支气管征的比例高于炎症型NSCLC患者(90.5%对75.8%),合并高代谢淋巴结的比例明显低于炎症型NSCLC(14.3%对48.5%),二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 0.996、3.288,均 P>0.05);肺MALT淋巴瘤患者中单侧发病的比例低于双侧发病(23.8%对85.7%),炎症型NSCLC患者中,单侧发病的比例高于双侧发病(84.8%对15.2%),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33,P<0.001);肺MALT淋巴瘤患者中脾脏高代谢者11例(52.4%),炎症型NSCLC患者中未见脾脏高代谢者,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08,P<0.001)。肺MALT淋巴瘤患者的长径和短径较炎症型NSCLC患者短 [(5.89±2.14) cm对(6.26±2.75) cm、(3.88±1.98) cm对(4.21±1.56) cm],二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6、?1.87,均P>0.05)。肺MALT淋巴瘤患者的CT值高于炎症型NSCLC患者[(45.4±10.5) HU对(21.6±50.1) HU],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9,P<0.001);肺MALT淋巴瘤患者的SUVmax和SUVpeak较炎症型NSCLC患者低[(5.71±2.10)对(9.89±4.53)、(4.48±2.31)对(7.46±4.4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8、?3.23,均P<0.01)。 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肺MALT淋巴瘤和炎症型NSCLC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SUVmax、SUVpeak、脾脏代谢情况以及CT图像中的病变形态、病变位置、CT值等可作为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左心室心肌密度的特征性差异.方法 行64层MS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连续病例1130例中冠状动脉正常或狭窄程度<25%的患者共119例.回顾性分析其CT增强扫描重建层厚3mm的横断面图像,选取主动脉瓣下缘平面左心室心肌为测量评价目标,在室间隔后部、前部、心尖、左心室游离壁前部及游离壁后部划5个兴趣区,分别测量其平均CT值,用配对t检验统计方法比较其差异.结果 主动脉瓣下横断面图像中正常人左心室心肌密度值:室间隔后部、前部分别为(93.8±14.8)和(91.9±15.1)HU,心尖部为(69.9±15.5)HU,左心室侧壁前部、后部平均CT值分别为(79.7±16.9)和(88.0±14.3)HU,平均密度呈现为"U"字型.上述5个测量部位中,室间隔前部、后部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8,P=0.3339),室间隔前部与心尖部、心尖部与左心室游离壁前部心肌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60和4.639,P值均<0.01).结论 冠状动脉CTA检查中左心室心肌密度有差异,以心尖部最低,因此,依靠心肌低密度判断心肌梗死时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核素肺通气/灌注(V/Q)SPECT显像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分布异质性中的应用,探讨分布异质性定量指标与肺动脉压力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8年2月至12月经右心导管及肺动脉造影确诊的CTEPH患者20例(CTEPH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8.75±14.07)岁;13名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7名、女性6名,年龄(54.46±8.56)岁。CTEPH组患者和对照组健康者均行肺V/Q SPECT显像及同床位低剂量CT扫描,CTEPH患者在一周内行超声心动检查,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通过图像重建和分析,获得肺V/Q放射性分布异质性指标LogSDV、LogSDQ和LogSDVQR(SD为标准差;V、Q、VQR分别为通气、灌注的放射性计数及二者的比值)。在CT图像上采用肺CT阈值的方法自动勾画左肺、右肺和全肺的感兴趣区,并将之复制于肺灌注图像上,获得左肺、右肺和全肺的标准化摄取值(SUV),包括SUV的峰值(SUVpeak)、最大值(SUVmax)、最小值(SUVmin)、平均值(SUVmean)和标准差(SUVSD),其中SUVSD代表肺灌注放射性分布的异质性。2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分布异质性指标与PASP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健康对照组的肺V/Q放射性分布曲线呈对称性单峰状分布,而CTEPH组的肺V/Q放射性分布曲线呈非对称性的多峰分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TEPH组的LogSDV、LogSDVRQ、全肺灌注的SUVpeak、SUVmax、SUVSD均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SDV:0.56±0.16对0.31±0.11,t=4.91,P=0.000;LogSDVQR:0.61±0.15对0.40±0.14,t=3.89,P=0.001;SUVpeak:19.12±7.94对10.81±4.05,t=3.48,P=0.002;SUVmax:20.19±8.30对11.44±4.33,t=3.49,P=0.001;SUVSD:3.54±1.44 对2.42±0.91,t=2.50,P=0.018);而2组的LogSDQ、SUVmean和SUVmin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TEPH组的PASP为(72.80±0.15) mmHg,LogSDVQR与PASP呈中等程度相关(R=0.544,P=0.013)。 结论 核素肺V/Q显像可定量评估CTEPH患者肺V/Q放射性分布的异质性,同时可反映CTEPH患者肺动脉压力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合成新型凋亡显像剂^99Tc^m-半胱氨酸-膜联蛋白V(TP5-3),研究其在小鼠体内生物分布和药代动力学特点,探讨^99Tc^m-TP5-3 microSPECT/CT检测乳腺癌单次化疗后肿瘤早期细胞凋亡的可行性.方法 以直接还原法对TP5-3进行^99Tc^m标记,HPLC检测产物的标记率;进行正常小鼠体内^99Tc^m-TP5-3的生物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荷MDA-MB-231人乳腺癌裸鼠模型,取10只分为2组,化疗组单次腹腔内注射紫杉醇(每只40 mg/kg),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48 h后由尾静脉注射37 MBq ^99Tc^m-TP5-3,进行microSPECT/CT图像采集,显像后立即处死、取材,比较2组肿瘤的放射性摄取(%ID/g)、T/NT(NT取肌肉);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病理学检测肿瘤凋亡细胞.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样本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数据.结果^99Tc^m-TP5-3标记率>95%,室温放置4h放化纯仍保持在(96.0±1.5)%,稳定性好.正常小鼠注射显像剂后30 min肾脏放射性摄取最高[(8.48±1.07) %ID/g],其他脏器分布较少;血液清除快,注射后4h血液放射性摄取[(2.07±0.35) %ID/g]较注射后5 min[(13.74±4.21) %ID/g]减少了85%(F=11.310,P<0.05);显像剂主要浓聚于肾、肝和胃,经肾脏排泄.化疗后99^Tc^m-TP5-3 microSPECT/CT显像示化疗组T/NT为4.21±0.06,对照组T/NT仅1.57±0.67(f=12.820,P<0.05);化疗后生物分布实验示,化疗组肿瘤放射性摄取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82±0.54) %ID/g和(1.44±0.38) %ID/g(t=0.679,P<0.05).肿瘤放射性摄取与流式细胞仪测定的凋亡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985,P<0.05).HE染色示化疗后肿瘤组织有大量凋亡细胞,而对照组仅有少量.结论 ^99Tc^m-TP5-3标记方法简单,生物分布理想,具备优良的药代动力学特性;^99Tc^m-TP5-3 microSPECT/CT可用于早期检测荷乳腺癌裸鼠模型化疗后的肿瘤细胞凋亡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11C-2β-甲氧甲酰-3β-(4-氟苯基)托烷(CFT)脑多巴胺转运体(DAT)PET/CT显像的特点,分析其对PD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11C-CFT PET/CT脑显像且经临床确诊的41例原发性P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34~81岁(57.6±12.2)岁。根据Hoehn-Yahr(H-Y)分级将PD患者分为早期PD组(19例)和晚期PD组(22例)。同时纳入与PD组患者年龄匹配的8名健康受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4名、女性4名,年龄42~72(61.0±9.8)岁。通过勾画感兴趣区(ROI)得到双侧尾状核、壳核及小脑3个层面的11C-CFT摄取值,按相应公式计算双侧尾状核、壳核、新纹状体的11C-CFT摄取值和不对称指数、壳核与尾状核摄取值的比值。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PD患者新纹状体及各亚区DAT分布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在11C-CFT PET/CT脑显像中,PD组双侧尾状核放射性分布呈稍降低但尚均匀,双侧壳核放射性分布呈不同程度的降低或稀疏缺损。其中,早期PD组患者双侧壳核放射性分布呈不对称性降低或缺损;晚期PD组患者双侧壳核放射性分布呈较对称性稀疏缺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组新纹状体11C-CFT摄取值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29±2.75 对 7.69±2.42,t=4.818,P<0.01);PD组不对称指数增高,且在壳核中表现最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6±0.08 对 0.14±0.09,t=2.184,P<0.05);PD组壳核与尾状核摄取值的比值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3±0.13 对 0.74±0.21,t=4.929,P<0.01)。与早期PD组比较,晚期PD组在新纹状体的摄取值降低最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0±1.77 对 6.99±2.71,t=2.070,P<0.05),晚期PD组在尾状核、壳核不对称指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6±0.06 对 0.11±0.08、0.18±0.10 对 0.11±0.07,t=2.251、2.858,均P<0.05)。PD患者新纹状体11C-CFT摄取值与年龄、起病年龄、H-Y分级均呈负相关(r=?0.444、?0.514、?0.426,均P<0.01),与壳核11C-CFT摄取不对称指数呈正相关(r=0.331,P<0.05)。PD患者尾状核11C-CFT摄取值与年龄、起病年龄、H-Y分级均呈负相关(r=?0.537、?0.581、?0.380,均P<0.05),与壳核不对称指数呈正相关(r=0.410,P<0.01);PD患者壳核11C-CFT摄取值与起病年龄、H-Y分级均呈负相关(r=?0.353、?0.453,均P<0.05),与病程、壳核与尾状核摄取值的比值均呈正相关(r=0.322、0.396,均P<0.05)。 结论 PD患者DAT在11C-CFT PET/CT脑显像上主要表现为双侧尾状核及壳核的放射性分布降低,11C-CFT PET/CT脑DAT显像有助于PD的诊断及其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维人工智能(AI)定位技术在胸部CT平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接受胸部平扫CT检查的患者100例,采用区组随机分组法分为人工定位组和三维AI定位组,每组50例。2组患者使用相同的胸部扫描协议。测量2组患者的定位偏离距离、CT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性淋巴管病(PLC)18F-FDG PET/CT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临床确诊的53例PLC患者,均行PET/CT+薄层屏气CT扫描。利用CT扫描数据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采用TrueX+飞行时间法重建图像并进行分析、总结。测定各感兴趣区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并计算标准化比值(SUR),比较不同区域的SUVmean和SUR的差异。结果53例PLC患者中,51例(96%,51/53)可见增厚小叶间隔伴放射性摄取,增厚小叶间隔所在肺野SUVmean明显高于正常肺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0.92 vs.0.58±0.18,t=19.85,P < 0.01);增厚小叶间隔肺野/纵隔血池的SUR高于正常小叶间隔肺野/纵隔血池的SUR,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0.84±0.38 vs.0.40±0.21,t=12.77,P < 0.01)。51例(96%,51/53)可见支气管血管束放射性摄取增强。PLC累及支气管血管束SUVmean明显高于正常支气管血管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5±1.67 vs.0.90±0.19,t=15.45,P < 0.01)。增粗支气管血管束/纵隔血池的SUR高于正常支气管血管束/纵隔血池的SUR(2.89±0.94 vs.0.59±0.19,t=12.62,P < 0.01)。51例(96%,51/53)可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放射性摄取增强。结论典型PLC患者的PET/CT融合显像特征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伴放射性浓聚;PLC累及小叶间隔结节样增厚伴放射性摄取增高;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或显示伴放射性异常浓聚。PET/CT融合显像结合局部SUVmean和SUR的测定,不但可以更早地诊断PLC病灶,而且可以提高对PCL病灶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图像的影像组学分析综合评估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预测胶质瘤患者对替莫唑胺(TMZ)治疗的反应。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组织病理学结果证实的17例胶质瘤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4例,患者均于术前进行了18F-FDG PET/CT检查,手动勾画肿瘤的感兴趣体积(VOI)并进行纹理分析。通过焦磷酸测序法检测、分析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根据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分将患者为甲基化组和未甲基化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数据之间各个影像组学参数的差异。 结果 17例胶质瘤患者中,9例(52.9%)MGMT基因未甲基化、8例(47.1%)MGMT基因甲基化。甲基化组与未甲基化组比较,患者的年龄和肿瘤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1、?0.016,P=0.806、0.198);而性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6,P=0.031)。MGMT基因甲基化组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最大肿瘤与正常组织摄取率(TNRmax)显著高于MGMT基因未甲基化组(SUVmax:18.83±7.77 对 9.66±4.13,t=?3.095,P=0.007;TNRmax:2.37±0.87对1.20±0.52,t=?3.402,P=0.004)。 结论 18F-FDG PET/CT图像的SUVmax和TNRmax可能是评估胶质瘤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关键指标,或许可用于预测TMZ化疗患者的临床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神经节多层螺旋CT(MDCT)的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33例上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无异常患者的CT资料,记录和测量腹腔神经节的位置、形态及大小。结果左侧腹腔神经节124例显示,9例显示不清;右侧115例显示,18例显示不清,两侧显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93.2%;右侧,86.5%;χ2=3.339,P=0.068)。双侧腹腔神经节位于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水平,左侧者位于左侧肾上腺与左侧膈肌脚之间,右侧者位于下腔静脉后方、右侧肾上腺内侧,主要为长条状(74.5%,178/239)、分叶状(25.5%,61/239)。腹腔神经节的左、右侧长径分别为(26.1±12.3)mm、(29.5±9.2)mm,短径分别为(4.1±1.0)mm、(3.1±0.9)mm,左侧腹腔神经节长径小于右侧(t=-4.208,P<0.001),左侧短径大于右侧(t=13.635,P<0.001)。结论 MDCT能显示腹腔神经节的位置、大小及形态特征,左侧腹腔神经节的显示率略高于对侧,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