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分析急诊病房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中实时护理质控模式对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及影响。
  方法  以某医院急诊病房2018年1—12月收治的9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研究分析。急诊病房自2018年7月起开始实施实时护理质控模式,故将2018年1—6月收治的4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7—12月收治的4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管理,观察组接受实时护理质控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家属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及预后情况。
  结果  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评分均有明显提升,观察组基础护理、用药护理、专科护理、护理服务态度及急救护理质量评分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97.92%)高于对照组(89.80%),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急诊病房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中应用实时护理质控措施,可有效改善科室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疗护安全性,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诊抢救室封闭式护理管理对急救效率的影响,为构建高效、优质的急诊抢救护理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方法 随机抽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某院急诊抢救室封闭式管理前患者92例作为对照组,2017年7月—2018年6月封闭式管理实施后9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封闭式护理管理实施前后对患者接诊至确诊用时、抢救用时及转入专科病房时间,并比较两组患者窒息率、抢救成功率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接诊至确诊用时、抢救用时、检查用时、接诊至转入专科病房(或手术室)总用时分别为(19.3±2.8)min、(49.6±10.6)min、(7.3±1.1)min、(3.58±0.51)h,短于对照组的(28.1±4.2)min、(78.3±18.4)min、(12.8±2.7)min、(6.52±1.26)h,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窒息发生率为2.17%,低于对照组的1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抢救室封闭式管理实施前的一年内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29次,实施后一年内发生7次。
结论 急诊抢救室采取封闭式管理,不仅可减少抢救时间,还可提高抢救效果,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道1例补肺活血胶囊引起的严重肝损害的病例并进行相应的文献复习,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中成药提供参考。
  方法  以2015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为指导,采用RUCAM量表对补肺活血胶囊与肝损伤的因果关系进行评估。
  结果  患者停用补肺活血胶囊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迅速下降,在10 d内从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约10倍下降至2倍以内。RUCAM量表评分为7分,补肺活血胶囊与肝损伤的因果相关性评价为很可能,其主要成分补骨脂存在肝损害可能。
  结论  临床医师和药师应熟悉药性,尤其关注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等不良反应的药物,加强监测、尽早排查,确保用药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上海市普陀区急性酒精中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酒精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间普陀区某大型综合性医院收治的1 059例急性酒精中毒病例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从该医院收治的患者分析,普陀区急性酒精中毒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P < 0.01),患者以男性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1.4%),年龄集中在20~39岁(占病例总数的66.4%),中毒病例以工人为主,占病例总数的34.8%;女性及学生群体例数呈增长趋势,且女性患者年龄较男性低(P < 0.01)。夏秋季患者占比较多。治愈组的毒物暴露时间中位数为3.0(2.0~4.0)h,高于留观组的2.3(1.0~3.0)h(P < 0.01)。
  结论  普陀区的酒精中毒现象有加重趋势。对青少年和成年人全面开展酗酒或酒精中毒危害的健康教育和干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一起疑似医疗放射事件的调查分析,为类似放射事件的剂量估算和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X、γ辐射巡测仪进行现场辐射监测,个人剂量计模拟现场个人剂量监测。监测7例放射工作人员实际个人剂量,收集其既往体检以及事发后的应急体检资料。
  结果  模拟现场累计曝光1 min的条件下,模拟7例放射工作人员站位点的个人剂量监测范围为0.023~0.029 mSv;事件发生后7例放射工作人员佩戴了85 d的个人剂量计,实际监测剂量范围为0.019~0.029 mSv。7例工作人员既往体检与应急体检资料中相关指标在前后之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  该放射事件是误照事件的可能性不大,成功消除了放射工作人员的恐惧心理。对于医院管理人员应加强医院辐射安全知识教育及制度建设,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根因分析法在急诊急救护理中对护理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选取某医院急诊科急诊急救护理人员50名,按实施根因分析法的时间(实施前的2017年1月-12月,实施后的2018年1月-12月),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急诊急救护理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根因分析法实施后,50名研究对象护理质量评分(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017年1-12月间医院急诊急救护理人员共计上报40次Ⅰ级和Ⅱ级不良事件,占全院护理不良事件的8.73%;实施根因分析并做改善措施后,2018年1月-12月急诊急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2次,占全院护理不良事件的1.65%;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根因分析法用于急诊急救护理中或可提升急诊急救护理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吸入硫酸二甲酯中毒患者的肺部CT表现。
  方法  观察17例吸入硫酸二甲酯中毒患者的肺部CT表现并测量肺损伤范围,比较不同时期患者肺部损伤程度与随时间变化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  17例患者肺部损伤的CT表现主要为:肺纹理增多、肺血管束增粗、磨玻璃影、肺实变、肺纤维化、胸腔积液。吸入硫酸二甲酯中毒患者早期(< 8 h)肺部损伤CT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多、肺血管束增粗、磨玻璃影;急性期(8~36 h)肺损伤进展迅速,主要表现为肺实变、胸腔积液;恢复期(36 h~1周)提示肺实变吸收好转;消散期(>10 d)提示肺部损伤病灶明显吸收好转,胸腔积液明显吸收或胸膜增厚。
  结论  硫酸二甲酯中毒肺损伤的CT表现对判断中毒程度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应急知识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使用课题组编制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应急知识水平调查表,对抽取的652名卫生技术人员展开调查。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应急知识平均得分为(57.49±13.63)分,52.0%的卫生技术人员应急知识得分≥ 60分,48.0%的卫生技术人员应急知识得分 < 60分。4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基本应急知识维度、传染病知识维度、其他突发事件知识维度、自然灾害知识维度。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ZB市卫生技术人员应急知识得分及格的可能性是WF市的1.782倍(P < 0.05);中心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应急知识得分及格的可能性是普通卫生院的0.647倍(P < 0.05);年龄> 40岁的卫生技术人员应急知识得分及格的可能性是年龄≤ 30岁的2.260倍(P < 0.05);参加过应急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应急知识得分及格的可能性是没参加过的1.502倍(P < 0.05);参加过应急处置的卫生技术人员应急知识得分及格的可能性是没参加过的0.566倍(P < 0.05)。
  结论  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应急知识水平不高,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应急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硫酸二甲酯暴露损伤的临床表现及救治特点。
  方法  对12例硫酸二甲酯中毒患者的眼、呼吸系统损伤的临床表现、抢救措施及转归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12例硫酸二甲酯意外中毒患者,先后出现眼、呼吸道损伤。胸部CT显示轻度患者有明确肺部感染征象,中度患者两肺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重度患者两肺有渗出改变。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显示轻度中毒患者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明显,中度中毒患者气管、支气管增厚,管腔狭窄,支气管黏膜出现糜烂,重度中毒患者可见支气管黏膜广泛出血。部分患者眼部B超显示双眼玻璃体混浊。中毒患者经吸氧、雾化吸入、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滴眼、抗感染等综合治疗,住院7~19 d后痊愈或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1.5 d。
  结论  硫酸二甲酯具有强毒性,可经眼、皮肤、呼吸道接触造成人体损伤。主要救治措施包括:尽早去污并做氧疗及雾化吸入治疗,早期、足量、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严密观察呼吸道损伤,加强气道管理,防止严重的和气道相关的并发症。预后通常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个性化护理在手臂部烧伤整形植皮患者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76例手臂部烧伤整形植皮患者,遵照随机双盲法分成两组各38例,研究组实施个性化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结果。
  结果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26%)低于对照组(2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前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密歇根手功能评分(MHQ)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研究组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术区美观效果的优良率(92.11%)高于对照组(73.68%),护理满意度(94.74%),亦高于对照组(78.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个性化护理运用于手臂部烧伤整形植皮后效果明显,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术区美观程度,促进手功能恢复,快速减轻疼痛,且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1―2017年北京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全面综合的创伤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2011―2017年北京市急救中心的急救创伤病例,针对不同创伤原因,分别从不同人群、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93 453例创伤患者,男女比例为1.40:1,高发年龄段为35~64岁,占总例数的36.63%;其次为15~34岁,占总例数的31.96%。按致伤原因分类,交通事故伤占比最大(28.19%)。 < 65岁人群以交通事故为主要致伤原因,≥65岁人群以跌倒为主要致伤原因。创伤患者例数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城区多于郊区。创伤发生与人群活动密切相关,白天明显多于夜晚,上午7:00-8:00是跌倒伤和交通事故伤发生的高峰期。  结论  北京市院前创伤急救具有较明显的人群、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指导医院急救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制定有效的创伤防控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重庆市大足区某急救创伤中心收治的创伤病例的院前流行病学特征,为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提高创伤救治水平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9年重庆市大足区某急救创伤中心的院前创伤病例资料,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创伤病例20 129例,跌倒伤为主要创伤种类,占32.32%,其次是交通伤,占29.3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上海市18岁以下儿童在不同监测时段的出生缺陷发病率和构成情况,探索适宜的出生缺陷监测时段。  方法  利用2016―2018年上海市《出生缺陷儿、残疾儿童报告卡》,分析孕<28周、孕28周~<产后8 d、产后8~<43 d、产后43 d~<出生后1年、出生后1~<2年、出生后2~<3年和出生后3~<18年的出生缺陷累积发病率和构成比。  结果  2016―2018年,上海市18岁以下儿童出生缺陷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6.31‰、15.34‰和22.05‰,先天性心脏病在不同年度出生缺陷顺位中均为首位。孕28周前和围产期出生缺陷累积发病率分别为4.49‰和14.44‰,延长至产后42 d、出生后1年、出生后2年、出生后3年、出生后18年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5.18‰、16.90‰、17.05‰、17.11‰和17.35‰。将孕28周前纳入监测时段,并同时延长至出生后1年,出生缺陷患儿数分别占全部病例的83.21%和97.38%,出生缺陷发病率分别为常规围产期监测的1.45倍和1.70倍。  结论  建议以医院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模式将孕28周前纳入监测时段,并同时延长至出生后1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构建某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高校应对突发传染病应急救援能力。
  方法  将脆弱性评价、突变层级法引入高校应急救援评价领域,结合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建立脆弱性评价模型,提出基于脆弱性的高校突发传染病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武汉市某高校进行评价,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结果  建立了以脆弱性三要素暴露度、敏感度、适应度为一级指标,灾害因素、人员因素、环境因素、安全防护因素和应急救援因素为二级指标(包括15个三级指标)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武汉某高校进行实例分析,得出该校脆弱性指数为0.495,脆弱性等级为Ⅲ(一般等级)。
  结论  该评价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对高校突发传染病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评估,找出高校在突发传染病应急救援方面的不足,为高校的应急管理提供新的视角。但由于学校规模的不同,该方法并不能普遍适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河南省濮阳市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濮阳市17例COVID-19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通过绘制发病时序图、病例关系图描述和分析其时间、地点及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17例确诊病例中,男性7例(41.2%).年龄在12~ 66岁之间,中位数36岁.共发生4起聚集性疫情,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简称“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部分临床特征,为新冠肺炎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爬虫技术爬取“今日头条”网站发布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及其活动轨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20年1月8日-2020年2月16日,共收集到病例6 814例,省会及直辖市病例数占15.13%,地级市及县镇病例数占63.98%,农村病例数占比13.41%;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男性确诊患者数量较女性确诊患者数量多5.85%,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6.466,P < 0.001);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5岁,18~45岁分段人数最多,占44.35%;患者潜伏期中位数为8 d,潜伏期在1~14 d内的患者占86%,不同年龄段分组,男女潜伏期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  结论  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普遍易感,潜伏期符合一般病毒的规律。由于我国疫情防控措施得当,且传播风险期短,疫情的发展得到遏制。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新冠肺炎新一波疫情防控和复工复学的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菏泽市尘肺病发病特征,探讨接尘工龄与尘肺病发病之间的关系、尘肺病患者死亡趋势和影响生存年限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菏泽市1971—2019年诊断的608例尘肺病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寿命表法分析接尘工龄与尘肺病的关系、尘肺病病死率及预期存活年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608例尘肺病患者中壹期575例、贰期24例、叁期9例;年龄主要分布在50 ~ 70岁;工龄主要在10年以内;接尘工种主要为纯掘进工、掘岩工和主掘进工。尘肺病患者发病的接尘工龄为1 ~ 34年;随访时间(x)与累积存活概率(?)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 1.070 7- 0.037 6 x(r = - 0.937 1,P<0.001),尘肺病患者初诊20年后的估计累积存活率为31.87%;理论推算随访时间0 ~ 1年全死因尘肺病患者预期存活年限为11.37年;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别相比壹期、纯掘进工患者,叁期、其他工种患者死亡的风险升至8.590、3.150倍(P < 0.05);相比上一年,本年度接尘的患者死亡的风险降至0.970倍(P < 0.05)。
  结论  提高生活水平和落实各种保障可延长尘肺病患者寿命。在对重点行业、重点岗位和人群加强健康监管的同时,更要重视既往接尘人员的医学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救护车急救患者的非必须救治和必须救治情况以及急救车资源使用的合理性,以期为救护资源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救护车到达现场后,急救医生和护士根据现场情况,将2019年11月沈阳市内五个行政区的"120"急救车接诊的10 617名患者分为两组,即非必须救治组患者和必须救治组患者,并对两组人员的各类特征进行比较。
  结果  患者男性5 134例(占48.3%),女性5 483例(占51.6%),36.8%的患者(3 902名)为非必须救治患者,沈河区的"非必须救治"患者比例最高(46.7%)。非必须救治组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必须救治组(P < 0.01)。在时间分组上,08:01-17:00接听到"120"电话的量最多,08:01-17:00非必须救治患者占比最多,00:01-08:00非必须救治患者占比最少(P < 0.01)。必须救治和非必须救治组在各个年龄段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18岁以下非必须救治患者占比最高,41~65岁占比最少。在院患者由其医护人员拨打"120"电话者中,只有64%被急救人员评估为"必须救治",患者本人和家庭成员拨打电话送来的非必须救治患者占比最多,接近50.0%,而警察或路人打电话送来的非必须救治患者占比最少(P < 0.01)。主诉的患者中,有35.9%(1 718/4 780)不需要急救帮助。3 902例非必须救治患者中:只有一小部分(4.1%)被认为处于紧急状态但没有生命危险;既不威胁生命也不紧急的患者最多(占85.0%)。不需要紧急医疗帮助的患者中,55.0%的患者能够自行驾车或乘坐出租车到达医院就诊,由医务人员拨打"120"急救电话但并不需要急救车服务的患者中,有90.0%也仅仅需要一辆能够平躺下的车即可。
  结论  沈阳市内院前急救接诊患者中有很大比例的患者并不需要用救护车接诊。医护人员在院前缺乏针对患者的有效评估,影响了急救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建议院前急救管理部门为使用救护车服务制定明确的标准,以保证患者的安全,更加合理地利用急救资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安徽省接受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简称HIV/AIDS)死亡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1∶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2019年安徽省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的相关信息,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HIV/AIDS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4 347例HIV/AIDS,其中死亡组1 449例,对照组2 898例。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影响抗病毒治疗HIV/AIDS死亡的危险因素中,发生耐药、最近一次病毒载量≥1 000 copies/mL且未检测耐药、最近一次病毒载量无结果且未检测耐药分别是不耐药的1.75倍(95% CI: 1.22~2.52, P=0.003)、2.26倍(95% CI: 1.69~3.03, P<0.001)、35.27倍(95% CI: 26.54~46.87, P<0.001);30~50岁和≥50岁分别是18~30岁的1.40倍(95% CI: 1.01~1.94, P=0.042)和4.02倍(95% CI: 2.80~5.77, P<0.001);男性是女性的1.37倍(95% CI: 1.08~1.74, P=0.011);注射吸毒传播途径是异性传播途径的6.27倍(95% CI: 2.00~19.61, P=0.002);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Ⅲ期/Ⅳ期是Ⅰ期/Ⅱ期的1.41倍(95% CI: 1.12~1.76, P=0.007);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是≥350个/μL的1.95倍(95% CI: 1.50~2.54, P<0.001)。  结论  耐药、耐药检测、年龄、性别、传播途径、治疗前WHO临床分期、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安徽省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发生死亡的影响因素。加强HIV/AIDS的耐药监测对减少艾滋病死亡具有重要意义,应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及时进行病毒载量和耐药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