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牙周炎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1月,纳入所有牙周炎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的观察性研究文献。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交叉核对,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的11项研究中,4项为病例对照研究,5项为横断面研究,2项为队列研究。其中,1项队列研究和4项病例对照研究视牙周炎为暴露因素,5项横断面研究和1项队列研究视阿尔茨海默病为暴露因素。Meta分析显示,牙周炎患者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生风险合并RR值为1.22(95%CI:1.13~1.33),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0001)。中度牙周炎患者阿尔茨海默病发生风险合并RR值为1.19(95%CI:0.98~1.44),无统计学差异(P=0.07>0.05)。重度牙周炎阿尔茨海默病发生风险合并RR值为1.54(95%CI:1.05~2.26),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3<0.05)。牙周临床指标的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组的探诊深度(MD=2.58,95%CI:0.17~4.99,P=0.04<0.05)、附着丧失(MD=1.27,95%CI:0.43~2.10,P=0.003<0.05)、菌斑指数(MD=1.14,95%CI:0.85~1.44,P<0.00001)和探诊出血百分比(MD=21.11%,95%CI:18.23%~23.99%,P<0.00001)均较高,而口内的余留牙数(MD=-3.77,95%CI:-6.89~-0.65,P=0.02<0.05)较少。结论: 牙周炎与阿尔茨海默病存在相关性,牙周炎患者(尤其是重度牙周炎患者)可能有较高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且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牙周健康往往较差。但现有研究数量有限,仍需更多临床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小RNA-31-5p(miR-31-5p)对牙髓干细胞(DPSCs)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Bcl-2/腺病毒E1B 19-kDa相互作用蛋白3(BNIP3)信号通路及成骨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DPSCs,分为对照组(不转染)、mimic NC组(转染negative control-miR-31-5p)、miR-31-5p mimic组(转染hsa-miR-31-5p mimic)、siRNA NC组(转染nonsense siRNA)和miR-31-5p siRNA组(转染miR-31-5p siRNA)。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DPSCs细胞中miR-31-5p、HIF-1α、BNIP3、碱性磷酸酶(ALP)、Runt相关转录子2(Runx2)mRNA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各组DPSCs细胞增殖情况,ALP活性测定试剂盒检测各组DPSCs细胞ALP活性,蛋白印迹(WB)法检测各组DPSCs细胞中HIF-1α、BNIP3、Runx2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mimic NC组相比,miR-31-5p mimic组DPSCs细胞A值、ALP mRNA表达水平及活性、Runx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ALP染色明显减弱,miR-31-5p mRNA、HIF-1α、BNIP3 mRNA及HIF-1α、BNIP3、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siRNA NC组相比,miR-31-5p siRNA组DPSCs细胞A值、ALP mRNA表达水平及活性、Runx2 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ALP染色明显增强,miR-31-5p mRNA、HIF-1α、BNIP3 mRNA及HIF-1α、BNIP3、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miR-31-5p可以激活HIF-1α/BNIP3信号通路,抑制DPSCs细胞的成骨相关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的牙周炎患者骨硬化蛋白水平和细菌分布及骨硬化蛋白与常规牙周检查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2017年3月—2019年6月治疗的牙周炎患者,根据牙周炎严重程度分为Ⅱ期组(n=27)、Ⅲ期组(n=42)和Ⅳ期组(n=22),另选择同期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30)。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分别收集患牙颊面、舌面近中侧位点的龈沟液及菌斑,进行细菌培养,对照组在体检当天进行以上操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PSS 23.0软件包分析数据,BI分级与骨硬化蛋白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法,PD、CAL与骨硬化蛋白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法。结果:治疗前、治疗后Ⅱ期组患者平均PD、平均CAL显著小于Ⅲ期组及Ⅳ期组(P<0.05);治疗前Ⅳ期组平均CAL显著大于Ⅲ期组(P<0.05);治疗后Ⅱ期组、Ⅲ期组、Ⅳ期组平均PD、平均CAL均显著小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Ⅲ期组平均PD显著小于Ⅳ期组(P<0.05)。治疗前Ⅱ期组BI分级2级(85.19%)显著高于Ⅲ期组(19.05%)和Ⅳ期组(18.18%)(P<0.05);治疗前Ⅲ期组3级(64.29%)显著高于Ⅱ期组3级(14.81%)(P<0.05)。治疗前Ⅱ期组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Ⅲ期组及Ⅳ期组(P<0.05),治疗后Ⅱ、Ⅲ、Ⅳ期组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Ⅱ期组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Ⅲ期组及Ⅳ期组(P<0.05)。不同牙周炎分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PD、CAL、BI分级与龈沟液骨硬化蛋白均呈正相关(P<0.05)。Ⅳ期组检出细菌数目大于Ⅲ期组及Ⅱ期组,各期牙周炎患者均以厌氧菌为主,优势菌为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核梭杆菌、产黑色素普氏菌。结论: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与牙周炎患者PD、CAL、BI分级密切相关,不同分期牙周炎患者龈沟液、牙菌斑中细菌定植水平不同。检测骨硬化蛋白水平、牙周微生物培养鉴定,有助于对牙周炎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系统评价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scaling and root planing, SRP) 联合局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 Cochrane Library、Science Direct、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等数据库中局部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SRP对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参数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检索时限从建库到2018年8月。由2名研究者按 Cochrane质量评分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质量较高的RCTs,包括439例患者。结果 显示,与实施单纯SRP组比较,局部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SRP组患者,随访3个月时的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减少[MD=0.77,95%CI(0.48-1.05),P<0.00001]、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获得[MD=0.74,95%CI(0.39-1.10),P<0.0001]、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降低[MD=0.30,95%CI(0.17-0.43),P<0.00001]、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odified sulcus bleeding index,mSBI)降低[MD=0.23,95%CI(0.15-0.32),P<0.00001],随访6个月时的PD减少[MD=1.15,95%CI(0.41-1.89),P=0.002]、CAL获得[MD=0.92,95%CI(0.43-1.40),P=0.0002],PI降低[MD=0.51,95%CI(0.07-0.95),P=0.02]、mSBI降低[MD=0.18,95%CI(0.07-0.29),P=0.002]更加显著(P<0.05)。结论 实施SRP的同时,局部联合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对减少PD和控制炎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组织中金属基质蛋白酶14(metallomatrix protease-14, MMP-14)、生长抑制因子4(inhibitor of growth family 4, ING4)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 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OSCC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口腔鳞癌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口腔鳞癌组织制备成石蜡切片,作为实验组;另取20例正常口腔黏膜(NOM)组织石蜡切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析2组口腔黏膜组织中MMP-14、ING4和HIF-1α的阳性表达,并分析其与OS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3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OSCC患者组织中的ING4阳性表达率为41.7%(25/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0.0%(14/20)(P<0.05);MMP-14和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3%(41/60)、71.7%(43/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4/20)、15.0%(3/20)(P<0.01)。3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OSCC的TNM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是否有颈淋巴结转移显著有关(P<0.05)。在OSCC组织中,ING4与HIF-1α或MMP-14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9, -0.51, P<0.01),而HIF-1α和MMP-14的表达则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5, P<0.01)。结论: MMP-14、ING4和HIF-1α与口腔鳞癌的进展密切相关,ING4下调能促进MMP-14和HIF-1α上调,最终促进OSCC的形成、生长、侵袭和转移。3种蛋白的表达可作为判断OSCC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L-10多态性对牙周炎患者牙周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3月淄博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牙周炎患者作为实验组(n=79),按照牙周炎类型分为中度牙周炎(n=47)与重度牙周炎(n=32)。另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牙周健康人作为对照组(n=50)。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所有研究对象龈下牙菌斑中细菌定植水平;抽取静脉血,通过PCR技术检测IL-10中的-1082、-819、-592位点上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通过多因素分析,探讨IL-10不同基因型与龈下牙菌斑中细菌定植水平的关系。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度牙周炎患者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mycetes actinomycetes,A.a)定植量显著低于重度牙周炎患者(P<0.05);中度牙周炎与重度牙周炎患者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及A.a定植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度牙周炎患者中,-819位点的CC基因型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TT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819位点CC、TC、TT基因型比例与重度牙周炎患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592位点的CC基因型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AA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度牙周炎中,-592位点的AA基因型患者A.a定植量显著高于本组AC基因型患者(P<0.05);-819位点的TT基因型患者A.a定植量显著高于本组TC基因型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中度牙周炎中IL-10-592-AA基因型、-819-TT基因型与A.a定植水平密切相关(P<0.05)。结论:IL-10基因多态性是中度牙周炎患者龈下微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其中,IL-10-592-AA基因型、-819-TT基因型与A.a定植水平相关性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活性蛋白激酶C受体1(RACK1)与M2和M1型巨噬细胞的比值(M2/M1)联合检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2月—2018年5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OSCC患者129例,检测并对比癌组织、癌旁组织中RACK1及M2/M1情况,分析癌组织中RACK1表达、M2/M1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癌组织中RACK1阳性表达率、M2/M1值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累及脉管患者癌组织中RACK1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无累及脉管患者(P<0.05),Ⅲ~Ⅳ期、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中M2/M1值显著高于Ⅰ~Ⅱ期、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RACK1阳性表达率、M2/M1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癌组织RACK1、M2/M1及两者联合预测OSCC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743、0.718、0.875。RACK1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为62.24%,RACK1阴性表达患者生存率为92.31%;RACK1阳性与阴性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曲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2/M1≥2.06患者的存活率为61.70%,M2/M1<2.06患者的生存率为88.24%;M2/M1≥2.06与M2/M1<2.06患者的总生存率曲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CC患者癌组织中RACK1、M2/M1异常高表达,并与患者病理情况和预后相关,两者联合预测患者预后具有一定效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hemerin在合并2型糖尿病口腔鳞癌(T2DM-OSC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为T2DM-OSCC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T2DM-OSCC患者(87例)和普通OSCC患者(113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检测2组肿瘤及癌旁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2DM-OSCC患者肿瘤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其高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复发相关(P<0.05)。T2DM-OSCC患者肿瘤组织中chemerin表达显著高于普通OSCC患者(P<0.05)。合并2型糖尿病chemerin高表达组术后5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肿瘤组织中chemerin表达是影响T2DM-OSCC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Chemerin在T2DM-OSCC中的表达较普通OSCC高,其高表达提示T2DM-OSCC患者的预后更差。Chemerin有望成为T2DM-OSCC患者判断预后的潜在指标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常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20年9月—2021年9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28例OSCC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OSCC患者经评估后给予治疗方案,记录患者治疗前1周和治疗6个月后临床症状、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变化。采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免疫功能检测结果发现,与健康志愿者相比,OSCC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4+、NK、CD4+/CD8+)和免疫球蛋白(包括IgG、IgA、IgM)水平明显偏低(P<0.05),血清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4、IL-6)水平偏高(P<0.05)。经6个月治疗后,OSCC患者免疫功能相较于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血清中促炎因子水平降低(P<0.05)。肠道菌群检测结果发现,与健康志愿者相比,OSCC患者治疗前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治疗后,OSCC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有所恢复。菌群分布门水平上,与健康志愿者相比,OSCC患者治疗前肠道内EpsilonbacteraeotaProteobacteriaPatescibacteria升高,Verrucomicrobia水平降低(P<0.05)。治疗降低了EpsilonbacteraeotaProteobacteriaPatescibacteria水平,提高了Verrucomicrobia水平(P<0.05)。短链脂肪酸方面,与健康志愿者相比,OSCC患者治疗前肠道短链脂肪酸(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降低,治疗后,OSCC患者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升高。结论: 常规治疗后能明显提高OSCC患者免疫功能,恢复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改善患者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iR-138靶向PLD2基因抑制口腔癌细胞增殖、迁移的机制。方法:口腔癌细胞转染miR-138后,采用RT-PCR检测细胞中miR-138的表达水平,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转染miR-138后细胞周期的分布,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胃癌细胞MMP-9、PLD2及Cyclin D1的表达水平,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miR-138与PLD2基因的靶向关系。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口腔癌细胞转染miR-138后,miR-138相对表达水平为4.28±0.16,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及miR-NC组(P<0.05)。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发现,口腔癌细胞转染miR-138后,PLD2野生质粒荧光素酶相对活性低于其他组(P<0.05),miR-138组的PLD2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及miR-NC 组(P<0.05)。口腔癌细胞转染miR-138后,miR-373组的口腔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低于空白对照及miR-NC组(P<0.05)。流式细胞术实验发现,miR-138组的G0/G1期比例为(64.39±6.49)%,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及miR-NC组(P<0.05);miR-138组S期比例为(13.28±3.16)%,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及miR-NC组(P<0.05);各组G2/M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实验发现,口腔癌细胞转染miR-138后,迁移细胞数量为138.46±24.37,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及miR-NC组(P<0.05)。Western免疫印迹实验发现,miR-138组MMP-9的相对水平为0.14±0.04、Vimentin的相对水平为0.17±0.02、Cyclin D1的相对水平为0.15±0.03,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及miR-NC组(P<0.05)。结论:miR-138可靶向调控PLD2基因表达,对口腔癌的增殖、迁移能力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对EGFR靶点的药物(厄洛替尼、尼妥珠单抗)是否影响实验动物的痛阈并初步分析其机制。方法:正常小鼠分为2组(生理盐水,n=6;厄洛替尼,n=6),给药后1 h采用Von Frey纤维丝法、热板法、5%(中性)甲醛致痛实验比较2组动物的痛阈差异。选取正常裸鼠分为3组(Sham组+NS组,n=10;足底成瘤+NS组,n=10;足底成瘤+尼妥珠单抗组,n=10),分别检测造模前1 d,造模后1、5、7、10、14 d小鼠机械痛阈、热痛阈。14 d后解剖小鼠足爪,组织匀浆后以ELISA法检测IL-1β、IL-6等细胞因子浓度。采用Graphpad Prism软件包处理数据。结果:注射厄洛替尼后,小鼠机械痛阈、热痛阈无明显变化。注射5%(中性)甲醛后,小鼠前相(0~10 min,P<0.01)、后相(10~60 min,P<0.01)舔咬时间显著减少。裸鼠足底成瘤后可诱发小鼠热痛敏、机械痛敏,尼妥珠单抗可提高成瘤小鼠的热痛阈(P<0.05)及机械痛阈值(P<0.05)。ELISA分析显示,尼妥珠单抗治疗组小鼠足爪组织中IL-1β、IL-6浓度较PBS治疗组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分析和评价心理干预对头颈部恶性肿瘤(HNC)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开展HNC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entral、Embase、clinicaltrials.gov、ICTRP、Web of Science、CBM、CNKI、VIP、万方等网站有关HNC患者心理干预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到2021年5月15日,经过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RCT 18项,包括2 097例受试者。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相比,试验组加入心理干预降低了HNC患者的焦虑评分[SMD=-2.33,95%CI(-2.96,-1.70),P<0.000 01]、抑郁评分[SMD=-2.26,95%CI(-2.78,-1.74),P<0.000 01],生活质量评分提高[SMD=6.04,95%CI(1.53,10.56),P=0.009]及症状自评量表评分[MD=29.99,95%CI(-36.22,-23.76),P<0.000 01]提高。结论: 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HNC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促进HNC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但受纳入RCT质量的限制,需要更多设计严谨、方法学质量较高的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3(AQP3)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3月—2017年4月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保存的202例口腔黏膜组织石蜡标本。其中健康者41例(对照组)、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45例(A组)、口腔鳞癌116例(B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组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的表达情况,分析口腔鳞癌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A组和对照组(P<0.05),A组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肿瘤侵袭深度>5 mm、临床T4分期、颈淋巴结转移、低分化患者,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肿瘤侵袭深度≤5 mm、临床T2分期、无颈淋巴结转移、中高分化患者(P<0.05)。AQP3阳性表达的口腔鳞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65.85%)显著低于阴性表达患者(90.00%,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临床分期、分化程度、颈淋巴结转移情况、AQP3阳性表达率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口腔鳞癌患者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者,AQP3表达与口腔鳞癌患者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肿瘤侵袭深度及总生存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