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南京市成年居民体质指数和腰围与高血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江苏省南京市成年居民人体质数(BMI)和腰围(WC)的变化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 2004年7月开展南京市3个城区和1个郊县的35岁~居民的慢病相关调查及体格检查,对无高血压的研究对象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研究,2007年10月完成项目终期调查。结果 2007年与2004年相比,男、女性的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6.0%和5.4%;BMI、WC均值及舒张压均值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基线肥胖程度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也增加。与BMI和WC均不超标者相比,超重且伴腹部肥胖者发生高血压的相关性最高(男性:RR=1.74,95%CI=1.19~1.32;女性:RR=2.471,95%CI=1.42~4.03。结论 超重和腹部肥胖是罹患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BMI、WC的增长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并且BMI和WC的升高均可增加高血压发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四川省直机关省厅级退休公务员超重、肥胖的现状,探讨体重指数、腰围与血压的关系. [方法]2008年对四川省直机关省厅级公务员993人测身高,体重,腰围(WC),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MI),并分析肥胖与血压的关系. [结果]四川省直机关省厅级公务员的男女肥胖率分别为8.5%、8.0%,超重率分别为43.4%、28.6%,肥胖组及超重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正常组,收缩压、舒张压与BMI、WC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防治高血压,控制肥胖及腹型肥胖甚为重要,体重指数、腰围的控制也为防治高血压的基本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成人腰围、体质指数与高血压关系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采用腰围(WC)、体质指数(BMI)综合评价中国18~69岁成年人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风险。方法 利用2004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样本人数,采用多级抽样方法抽取18~69岁成年人30686人,采用问卷调查和人体测量方法收集数据,比较各BMI组别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的OR值。结果 体质指数正常、超重和肥胖组中,男性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6.1%,32.0%和49.2%;女性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2.5%,28.2%和41.5%;除男性肥胖组外,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同组内的正常腰围人数(P<0.01);调整混杂因素(年龄、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和锻炼等)后,与正常腰围人群比较,各BMI组别中男性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患病的OR值分别为1.9(95%CI=1.6~2.3),1.6(95%CI=1.3~1.9),1.6(95%CI=0.7~3.7);女性患高血压患病OR值分别为1.5(95%CI=1.3~1.8),1.4(95%CI=1.2~1.6),2.5(95%CI=1.2~5.2)。结论 中心性肥胖者与正常腰围者比较具有更高的高血压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济南市城区居民高血压患病及体质指数异常情况,为控制体重预防高血压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7月,整群随机抽取济南市槐荫区2个街道、6个居委会中的18~69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合计调查687人,完成657人,其中男性315人,女性342人,检出高血压患者179例,高血压患病率为27.25%;超重227例,超重率为34.55%;肥胖121例,肥胖率为18.42%;腰围超标370例,超标率为56.32%。高血压患病率,男性为30.16%、女性为24.56%(P〉O.05);超重率,男性为36.83%、女性为32.46%(P〉0.05);肥胖率,男性为18.73%、女性为18.13%(P〉0.05);腰围超标率,男性为58.10%、女性为54.68%(P〉0.05)。结论济南市城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全省同期调查的平均水平,超过半数的居民体重和腰围超过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0年11-12月陕西省汉中市9个农业乡镇≥18岁农村常住居民的横断面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农村居民的超重及肥胖现况,分析体重指数(BMI)、腰围(WC)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广西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成人中心型肥胖的流行现状和腰围的分布,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肥胖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身体测量获得的数据,分析广西18岁及以上成人中心型肥胖的流行现状,描述城乡、不同性别及年龄人群的分布及差异.结果 广西成人中心型肥胖率为21.8%,男性、女性中心型肥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心型肥胖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城市地区居民中心型肥胖率(44.1%)明显高于农村居民(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男性中心型肥胖率(50.9%)明显高于女性(37.0%),农村女性中心型肥胖率(19.1%)明显高于男性(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人平均腰围为(76.0±9.1) cm,男性平均腰围(77.4±9.4)cm明显大于女性(74.4±8.5)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腰围逐渐升高,到60岁以后逐渐降低.城市地区人群平均腰围(81.2±10.9) cm明显大于农村地区(74.5±8.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广西中心型肥胖在人群中广泛流行并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城市人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肥胖的持续流行和加速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韩延柏 《中国公共卫生》2015,31(11):1464-1466
目的 探讨辽宁省20~69岁成人肥胖指标的特征与一致性。方法 分析第3次国民体质监测辽宁省抽样点5817名成人的数据资料,描述性别、年龄别腰围身高比(WHtR)、腰围(WC)、腰臀比(WHR)和体质指数(BMI)的分布。结果 男性WHtR、WC和BMI随年龄而升高,60岁~组降低;女性WHtR、WC、WHR和BMI随年龄而升高,60岁~组最高。BMI和WHtR、BMI和WC判定肥胖的一致性一般,并随年龄增大而降低,kappa值由20岁~组的0.63~0.68降低至60岁~组的0.48~0.51。使用BMI的错误分类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在60岁~组,BMI正常的WHtR中心性肥胖者漏诊率男性为35.7% (51/143),女性为54.9% (73/133),BMI正常的WC中心性肥胖者漏诊率男性为26.6% (38/143),女性为42.9% (57/133)。结论 成人肥胖指标的分布随年龄而变化;BMI结合WHtR或WC能够提高鉴别肥胖的效果,对>60岁人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天津市宝坻区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以及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 WHtR)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对2018年4-5月参加天津市宝坻区口东卫生院体检的老年人(≥60岁)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分层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BMI与WC(或WHtR)对高血压的联合作用和交互作用。   结果   共邀请1 692人, 1 417人(83.75%)参与本研究。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6.36%、BMI超重和肥胖者占66.50%、WC中心型肥胖者占74.66%、WHtR超重和肥胖者占75.38%。与BMI或WC正常相比, BMI超重(OR=1.65, 95% CI:1.19~2.30)和肥胖(OR=3.41, 95% CI:2.23~5.20)及WC中心型肥胖(OR=1.49, 95% CI:1.00~2.23)均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BMI联合WC超重/肥胖(OR=2.49, 95% CI:1.78~3.46), 或BMI联合WHtR超重/肥胖(WHtR超重: OR=2.05, 95% CI:1.41~2.99;WHtR肥胖: OR=2.37, 95% CI:1.50~3.76)的患病风险高于后者单独作用的风险(WC超重/肥胖: OR=1.39, 95% CI:0.90~2.15;WHtR超重: OR=1.02, 95% CI:0.62~1.66;WHtR肥胖: OR=1.44, 95% CI:0.55~3.81)。   结论   三项指标中, BMI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性最强, 且BMI超重/肥胖增强WC(或WHtR)与高血压的关联, 提示控制BMI相关体重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腰围(WC)、体质指数(BMI)综合评价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成年人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风险。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海区2个街道6个镇共17124户中18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调查。采用入户面对面访谈的方法,并进行相关人体测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各BMI组别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的OR值。结果体质指数偏瘦、正常、超重和肥胖组中,男性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4.6%、23.8%、34.1%和42.7%;女性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0.3%,24.2%,33.8%和43.5%;除男性体型偏瘦组外,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同组内的正常腰围人群(P0.01);调整混杂因素(年龄、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等)后,与正常腰围人群比较,BMI正常、超重及肥胖组别中男性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患病的OR值分别为1.485(1.319~1.672)、1.827(1.536~2.191)、2.849(1.659~4.893);中心性肥胖女性BMI偏瘦、正常、超重及肥胖组高血压患病OR值分别为1.642(1.112~2.425)、1.530(1.363~1.717)、1.644(1.299~2.080)、3.529(2.001~6.225)。结论 BMI与WC两者结合可明显提高高血压风险预测价值;应将腹型肥胖尤其是全身性肥胖合并腹型肥胖的人群作为社区高血压防治的重点干预人群。  相似文献   

10.
刘君 《中国公共卫生》2015,31(2):218-220
目的 了解抚顺市18~75岁城乡居民肥胖流行现状,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在辽宁省抚顺市4个区抽取的4 752名18~75岁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 t检验、方差分析、 χ2检验。结果 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成人体质指数(BMI)分类标准,抚顺市城乡居民超重率、肥胖率、超重/肥胖率分别为29.1%,9.3%,38.4%,男性和女性居民分别为27.9%和30.3%,9.5%和9.0%,37.4%和39.3%,男性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均低于女性居民(P=0.02),男性和女性居民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抚顺市城乡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39.1%,男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19.1%,低于女性居民的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P=0.002);不同年龄女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男性居民超重率均不同(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男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居民肥胖率均不同(P<0.05),不同文化程度男性居民和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男性和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结论 抚顺市城乡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略高,女性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男性居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不同BMI和腰围水平与成年人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利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依据《成人体重判定》(WS/T 428-2013)重新划分肥胖定义,包括非肥胖、单纯一般性肥胖、单纯中心性肥胖和复合型肥胖。应用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及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不同BMI和腰围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7 030名18~65岁居民,其中一般性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男性16.29%(502/3 082)和42.28%(1 303/3 082);女性14.41%(569/3 948)和37.87%(1 495/3 948);其中复合型肥胖率男、女性分别为14.70%和12.97%。糖尿病患病率为11.28%,其中男、女性复合型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8.98%和22.07%,高于单纯中心性肥胖人群(16.24%,15.26%)和非肥胖人群(9.65%,5.18%)。男性单纯中心性肥胖、复合型肥胖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分别是非肥胖人群的1.61(95%CI:1.24~2.08)和2.11(95%CI:1.56~2.86)倍;女性单纯一般性肥胖、单纯中心性肥胖和复合型肥胖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分别是非肥胖人群的2.70(95%CI:1.16~6.28)、2.62(95%CI:2.01~3.40)和4.47(95%CI:3.35~5.98)倍。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显示:BMI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间呈近乎线性正关联;腰围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呈显著正关联,其中女性呈非线性升高(非线性P=0.024)。男性BMI≥22.5 kg/m2、女性BMI≥23.0 kg/m2;男性腰围≥85.0 cm、女性腰围≥80.0 cm时,糖尿病患病风险显著上升。结论 复合型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BMI处于正常高值、腰围水平处于中心性肥胖前期时,糖尿病患病风险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河北省唐山市45 ~ 64岁城乡居民肥胖流行现状,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在河北省唐山市14个县(市)区抽取的5 759名45 ~64岁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按WHO成人体质指数(BMI)分类标准,唐山市城乡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肥胖率分别为44.0%、12.3%、56.3%,男性和女性居民分别为41.3%和45.5%、50.0%和59.7%、8.7%和14.2%,男性居民超重率、超重/肥胖率和肥胖率均低于女性居民(P<0.01);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唐山市城乡居民超重率、肥胖率、超重/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43.3%、24.8%、68.1%、73.5%,男性和女性居民分别为44.6%和42.5%、18.6%和28.2%、63.2%和70.7%、65.2%和77.9%,男性居民肥胖率、超重/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均低于女性居民(P=0.000),男性和女性居民超重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标准,中心性肥胖率为54.1%,男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48.1%,低于女性居民的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59,P=0.000);按WHO成人BMI分类标准,不同年龄男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居民肥胖率均不同(P<0.05);按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男性居民和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居民肥胖率均不同(P<0.05),不同文化程度、地区男性居民和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地区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标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地区男性和女性居民中心性肥胖率均不同(P<0.05).结论 唐山市45 ~ 64岁城乡居民超重和肥胖率较高,女性居民超重/肥胖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男性居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天津市社区成年人超重、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07年9月—2009年7月抽取天津市内18岁及以上23 533名常住居民进行调查。结果高血压患病率有随BMI增高而增高的趋势,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0.1%,37.5%和52.2%,青年人中超重、肥胖者患高血压风险更大(男性OR值分别为2.737和5.236;女性OR值分别为3.744和7.360),大于中年组(男性OR值分别为1.913和4.090;女性OR值分别为2.099和3.942)和老年组(男性OR值分别为1.671和2.848;女性OR值分别为1.674和2.685)。结论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和肥胖者患高血压危险增加。控制青年人群的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对于降低该人群的高血压患病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北京市朝阳区成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朝阳区18~79岁32668名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慢性疾病病史资料等,也进行体格测量。通过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BMI、WC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调查人群新检出高血压患病率为19.80%(标化率为16.30%);不同性别人群BMI、WC组间血压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不同性别人群BMI、WC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正相关(P<0.050);随着BMI、WC增加,男女人群的高血压患病危险性均上升,且BMI和WC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男性人群高血压患病危险性分别增加0.66(OR=1.66,95% CI:1.57~1.75)和0.56(OR=1.56,95% CI:1.48~1.65),女性人群分别增加0.50 (OR=1.50,95% CI:1.42~1.57)和0.57(OR=1.57,95% CI:1.49~1.66)。结论 BMI、WC与高血压患病危险性密切相关,且BMI对男性人群患病危险性影响更大,WC对女性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和腰围与高血压关系的四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BMI)和腰围(WC)的增加与高血压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资料,以4552例18~60岁参加2000年调查、当时无高血压等慢性病并且2004年调查被随访到者为研究对象,考察基线BMI和WC对高血压的预测作用,以及BMI和WC4年间的变化与高血压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和女性随访4年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20.01%和13.52%。随着基线肥胖程度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增加。与BMI和WC均不肥胖者相比,BMI超重/肥胖并且WC肥胖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最高(男性,RR=2.840,95%CI:2.139~3.771;女性,RR=2.734,95%CI:2.050~3.647)。调整了其它协变量后,4年中BMI每增加一个单位,男性和女性患高血压的危险分别增加0.141和0.109倍;WC每增加1cm,男性和女性患高血压的危险分别增加0.038和0.035倍。结论体质指数和腰围的增加均能增加高血压发病的危险,体质指数和腰围联合使用可增强对高血压发病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杭州市半山街道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区域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11月对半山街道3个社区315名成人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计算超重率、肥胖率和超重、肥胖率之和。结果调查人群标化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5.03%和12.51%,二者之和为47.54%。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强度是影响超重患病情况的主要因素(P〈0.05),性别和文化程度是影响肥胖患病情况的主要因素(P〈0.05);男性超重、肥胖率高于女性;文化程度越低,超重、肥胖率越高;职业强度越大,超重率越高。结论半山街道成人的超重、肥胖率较高,其中文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的男性是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河南省≥18岁以上成年人群高血压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并与2012年高血压调查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4个县区获取省级代表性样本量8707人,纳入分析的样本量共8214人。对样本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河南省不同特征居民的高血压流行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18年河南省成人高血压患病率30.2%。与2012年相比,河南省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增加了5.3%,主要归因于18~44岁年龄组患病人数的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年龄组间超重肥胖人群、血脂异常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病风险较高。18~44岁人群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高于大专及以上人群(OR=2.106),离婚/丧偶者高血压患病风险高于已婚人群(OR=4.821),危险饮酒组者高于不饮酒者(OR=3.479)。≥60岁人群中,吸烟者的高血压患病风险高于非吸烟者。结论 河南省成人高血压流行水平较高,较2012年增加5.3%,应开展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18.
农村居民体质指数、腰围与血压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研究山东省居民体质指数(BMI)、腰围与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对确定的调查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并计算出体质指数和腰臀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当体质指数(kg/m2)在18.5~23.9,24~27.9,≥28时,血压均值分别是123.5/76.1,128.8/80.0,134.5/85.6mmHg,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是15.65%,26.38%和43.78%。当体质指数≥24和/或腰围≥85cm(女性≥80cm),血压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高血压的患病率也明显上升。结论 血压均值和高血压的患病率随着体质指数和腰围的增加而上升.二者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儿童肥胖与脂质代谢紊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肥胖与脂质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肥胖病门诊7~18岁患儿283例,其中男性179例、女性104例。测量体重、身高、腰围及臀围,酶比色法测定空腹血清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283例患儿超重15例、肥胖268例。147例血脂水平异常,其中1项异常100例、2项异常34例、3项异常和4项全部异常分别为11和2例。TG升高131例、TC升高42例、HDL-C降低和LDL-C升高分别为20和17例。校正年龄和性别后,体质指数(BMI)仅与血清T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13,P<0.05)。腰围不仅与血清T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21,P<0.01),也与血清HDL-C呈显著负相关(r=-0.14,P<0.05)。腰围与血脂紊乱的程度呈正相关(r=0.17,P<0.01)。以同龄同性别腰围95th百分位值为标准,将283例患儿分为腰围正常组和腰围异常组,则腰围异常组患儿血清TG显著增高(P<0.01),而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肥胖儿童脂质代谢紊乱以血清TG和TC升高为主。与BMI相比,腰围与脂质代谢紊乱的关系更密切。同龄同性别腰围95th百分位值可作为诊断儿童腰围正常与否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人肥胖与与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聚集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调查杭州市城乡社区居民20~79岁1600人。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肥胖的两个主要指标体质指数(BMI)和腰围对发生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聚集的OR值。结果调整年龄、吸烟史、饮酒史、体育锻炼等影响因素后,男性超重(24kg/m2≤BMI28kg/m2)和肥胖(BMI≥28kg/m2)均比正常体重更易引起聚集发生,OR值分别为3.187(95%CI:1.731~5.869)和3.050(95%CI:1.248~7.453);女性中心性肥胖(腰围≥80cm)对聚集发生的OR值为2.330(95%CI:1.440~3.771)。结论成人发生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聚集与肥胖存在一定关联,男性体质指数和女性腰围对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