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评估面-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facial-submental artery island flap,FSAIF)修复年轻与老年舌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7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患者9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FSAIF进行肿瘤切除后半舌缺损的同期整复;按年龄分为< 60岁(62例)及≥ 60岁(34例)2组;皮瓣大小分别为3 cm×6 cm~5 cm×12 cm(<60岁)和3 cm×9 cm~5 cm×15 cm (≥60岁)。所有患者均未行术后放疗,术后对每例患者随访并观察吞咽、言语功能及美观效果。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例患者皮瓣失败,皮瓣存活率为96.9% (93/96),2组皮瓣存活率无显著差异;2组患者吞咽、言语、美学及后期生存状态无显著差异。结论:FSAIF适用于修复肿瘤切除后的半舌缺损,无论年轻还是年老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3种修复方式(拉拢缝合、颏下岛状皮瓣、前臂皮瓣)修复口腔及口咽癌患者术后缺损1年后的生存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 2012年1月—2012年10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口腔及口咽癌术后1年的47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第4版及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存质量问卷第3版、头颈问卷第1版。将伤口直接缝合、颏下岛状瓣、前臂皮瓣修复口腔及口咽癌术后缺损分为3组后,分析不同修复方式对患者术后1年生存质量的影响。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7例患者完成相关问卷。前臂皮瓣组在吞咽、咀嚼、语言和UW-QOL整体项中显著优于直接拉拢缝合组(P<0.05),在UW-QOL问卷中的总分也好于后者(P<0.05),与颏下瓣组相比,2组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颏下瓣组在咀嚼、语言和食欲丧失项中显著好于直接拉拢缝合组(P<0.05)。结论口腔及口咽癌术后1年患者中,吞咽、语言和咀嚼成为近期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方面,术后应加强对患者进行语言和吞咽等训练。术中同期对口腔及口咽癌进行皮瓣修复,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舌体积、舌骨位置、气道容积及颌面部形态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无锡市儿童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12例错牙合畸形患儿资料,采用安氏分类法分为Ⅰ类(42例)、Ⅱ类(38例)和Ⅲ类(32例)。利用口腔B超测量舌体积,头颅侧位片评估舌骨位置,锥形束CT(CBCT)测量气道容积和评估颌面部形态。对患儿舌体积、舌骨位置、气道容积及颌面部形态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Ⅲ类患儿舌体积显著大于Ⅰ类和Ⅱ类(P<0.05);Ⅱ类患儿H-FH、H-MP显著大于Ⅰ类和Ⅲ类,H-VL显著小于Ⅰ类和Ⅲ类(P<0.05);Ⅲ类患儿H-FH、H-MP显著小于Ⅰ类,H-S显著大于Ⅰ类(P<0.05);3组患儿V从小到大依次为Ⅱ类、Ⅰ类、Ⅲ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V从小到大依次为Ⅲ类、Ⅰ类、Ⅱ类,Ⅲ类患儿V显著小于Ⅰ类和Ⅱ类(P<0.05);3组患儿SNB角从小到大依次为Ⅱ类、Ⅰ类、Ⅲ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ANB角从小到大依次为Ⅲ类、Ⅱ类、Ⅰ类,组间差异显著(P<0.05);患儿舌体积与V、V、 SNB呈正相关,与H-FH、ANB呈负相关(P<0.05);H-FH和H-MP与SNB角呈负相关,与H-MP和 ANB角呈正相关(P<0.05);患儿V与SNB角呈负相关,V与ANB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舌体积较大,舌骨向上移位,鼻咽容积较小。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舌体积较小,舌骨向下移位,口咽容积较小。错牙合畸形患儿舌体积、舌骨位置、气道容积及颌面部形态具有相关性。正畸治疗时,应重视下颌骨后退对上气道形态的影响,以达到最佳的美观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的牙周炎患者骨硬化蛋白水平和细菌分布及骨硬化蛋白与常规牙周检查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2017年3月—2019年6月治疗的牙周炎患者,根据牙周炎严重程度分为Ⅱ期组(n=27)、Ⅲ期组(n=42)和Ⅳ期组(n=22),另选择同期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30)。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分别收集患牙颊面、舌面近中侧位点的龈沟液及菌斑,进行细菌培养,对照组在体检当天进行以上操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PSS 23.0软件包分析数据,BI分级与骨硬化蛋白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法,PD、CAL与骨硬化蛋白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法。结果:治疗前、治疗后Ⅱ期组患者平均PD、平均CAL显著小于Ⅲ期组及Ⅳ期组(P<0.05);治疗前Ⅳ期组平均CAL显著大于Ⅲ期组(P<0.05);治疗后Ⅱ期组、Ⅲ期组、Ⅳ期组平均PD、平均CAL均显著小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Ⅲ期组平均PD显著小于Ⅳ期组(P<0.05)。治疗前Ⅱ期组BI分级2级(85.19%)显著高于Ⅲ期组(19.05%)和Ⅳ期组(18.18%)(P<0.05);治疗前Ⅲ期组3级(64.29%)显著高于Ⅱ期组3级(14.81%)(P<0.05)。治疗前Ⅱ期组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Ⅲ期组及Ⅳ期组(P<0.05),治疗后Ⅱ、Ⅲ、Ⅳ期组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Ⅱ期组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Ⅲ期组及Ⅳ期组(P<0.05)。不同牙周炎分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PD、CAL、BI分级与龈沟液骨硬化蛋白均呈正相关(P<0.05)。Ⅳ期组检出细菌数目大于Ⅲ期组及Ⅱ期组,各期牙周炎患者均以厌氧菌为主,优势菌为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核梭杆菌、产黑色素普氏菌。结论: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与牙周炎患者PD、CAL、BI分级密切相关,不同分期牙周炎患者龈沟液、牙菌斑中细菌定植水平不同。检测骨硬化蛋白水平、牙周微生物培养鉴定,有助于对牙周炎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评价不同骨型人群中的髁突不对称性。方法 收集拍摄CBCT的个体共110名,年龄18~30岁。对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参考系并三维定点。所有个体按照不同骨型进行分组,组Ⅰ(Cl Ⅰ)为骨性Ⅰ类(0°≤ANB≤5°),组Ⅱ(Cl Ⅱ)为骨性Ⅱ类(ANB>5°),组Ⅲ(Cl Ⅲ)为骨性Ⅲ类(ANB<0°),每组按性别进一步分组。输出定点坐标,计算髁突(Co-Sig)的不对称情况,同时分析下颌支(Go-Sig)以及髁突-下颌支(Co-Go)的对称性。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组Ⅱ和组Ⅲ间的髁突-下颌支不对称性(Co-Go R-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在三维上主要体现在y坐标(P<0.05);组Ⅰ和组Ⅲ以及组Ⅱ和组Ⅲ间的下颌支不对称性(Go-Sig R-L)也受不同骨型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在三维上同样体现在y坐标(P<0.05)。左右侧髁突、下颌支以及髁突-下颌支在部分人群中体现出性别差异及偏侧性差异(P<0.05),且这种偏侧性均表现为右侧优势。颏下点(Me)的z坐标在不同骨型人群中的差异较大(P<0.05),而x和y坐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髁突-下颌支以及下颌支的不对称性与不同人群的骨型相关,差异主要来源于高度。骨性Ⅲ类和Ⅱ类人群分别表现为下颌骨前突和下颌骨后缩。颏部偏斜与髁突不对称性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T4K矫治器治疗替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后患者软、硬组织改变及稳定性。方法 选择20例安氏II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9~14岁,平均11.05岁。所有患者均行T4K矫治器治疗12个月。观察矫治前、矫治后12个月、36个月软、硬组织变化,评价T4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的稳定性。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矫治后12个月,硬组织指标U1-NA、U1-NA、L1-NB、L1-NB 显著减小(P<0.05),U1-L1显著增大(P<0.05);软组织指标UL-U1、LL-L1显著增大(P<0.05),覆盖、覆、上唇突点至E 线的垂直距离、下唇突点至E 线的垂直距离显著减小(P<0.05),鼻唇角、颏沟倾角、颏软组织厚度显著增加(P<0.05)。矫治后36个月,上述指标与术后12个月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4K矫治器治疗替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可纠正患者不良口腔习惯,改善口颌以及面部软、硬组织关系,远期效果好,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二膦酸盐颌骨骨髓炎(bisphosphonate 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BRONJ)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检查结果,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13—2019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被确诊为BRONJ的1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男6例 (37.5%),女10例(62.5%);15例有原发肿瘤,1例为骨质疏松。其中使用二磷酸盐(BPs)类药物时间<12个月4例(25%)、12~36个月8例(50%)、≥36个月4例(25%)。16例BRONJ患者的临床分期为Ⅱ期或Ⅲ期。使用BPs药物时间与BRONJ分期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BPs药物后出现临床症状到就诊时间与BROBJ分期之间比较、使用BPs药物时间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测量发现,BPs组在2个区域的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组和健康组(P<0.05),而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组和健康组之间骨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使用BPs类药物的时间越长,BRONJ的感染程度越重。骨密度差异表明,使用BPs药物后骨松质的骨密度明显升高,更容易发生颌骨骨坏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分析前臂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重建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 54例行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除术并接受游离皮瓣修复术的患者资料,其中33例患者采用前臂皮瓣修复(A组)、21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B组)。应用SPSS 19.0软件包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皮瓣存活率、受区功能与外形恢复情况、供区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为(41.6±8.9)min,B组为(47.2±10.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皮瓣存活率(93.9%)高于B组(90.5%),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受区功能与外形恢复情况2组基本相似;供区功能恢复B组优于A组,A组永久性功能障碍比率为24.2%,B组仅有暂时性功能障碍且比率为9.5%;A组供区色素沉着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B组的满意度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 应用前臂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受区功能、外形恢复情况相似。前臂皮瓣成功率高,但需要植皮,且术后供区易形成永久性功能障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隐蔽,可以提供的组织量大,术后供区功能障碍很少,患者满意度高,但是手术难度大于前臂皮瓣,技术要求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YAP、TAZ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7年3月保存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113例,选取癌旁组织(距癌组织>2 cm)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YAP和TAZ蛋白的表达,比较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癌组织YAP和TAZ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49%和61.9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中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临床Ⅲ期、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YAP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64%、80.33%、82.35%和82.61%,显著高于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临床Ⅰ~Ⅱ期、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P<0.05);中低分化、临床Ⅲ期、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TAZ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0%、85.29%和82.61%,显著高于高分化、临床Ⅰ~Ⅱ期、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P<0.05);YAP蛋白与TAZ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0.571,P<0.05)。结论: YAP和TAZ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呈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等临床病理特征有关,提示Hippo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2~14岁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髁突位置及上气道结构变化。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作为实验组(n=27),另选择同期来院体检、无错畸形健康人作为对照组(n=30)。实验组给予拔牙矫治,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锥形束CT(CBCT)图像采集,对照组于体检时进行CBCT拍摄,使用Mimics 20.0软件处理数据。观察治疗前、后实验组患者髁突位置相关指标关节前间隙(Sa)、关节上间隙(Su)、关节后间隙(Sp)与上气道结构相关指标气道总体积(V)、鼻咽体积(V)、腭咽体积(V)、舌咽体积(V)、喉咽体积(V)、口咽体积(V)、口咽段气道最小截面积(SMIN)、上气道于硬腭平面处矢状直径(APHP)、上气道于软腭尖平面处矢状直径(APSP)以及上气道于会厌尖平面处矢状直径(APTE)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治疗前Sa显著大于对照组,Sp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前Su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前关节间隙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实验组Sa大于本组治疗后(P<0.05);治疗前、后实验组Sp及Su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关节间隙指数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前V、V、V及SMIN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前V、V、V、APTE、APHP及APSP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V、V、APHP及APTE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V、V、V、V、SMIN及APSP均显著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 拔牙治疗后,随着咬合关系、下颌平面及咬合平面变化,髁突前间隙减小,髁突位置由后退位恢复至中位,气道结构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大。拔牙矫治可使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髁突位置前移,上气道体积增加。  相似文献   

1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outcomes of younger and older patients with palatal cancer undergoing reconstruction using the pedicled facial-submental artery island flap (FSAIF) following cancer ablation. Fifty-eight patients with palat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were divided into two age groups: ≤60 years (n = 31) and >60 years (n = 27). By clinical SCC stage, 6.4%, 83.9%, and 9.7% of the younger group and 3.7%, 85.2%, and 11.1% of the older group were stage I, II, and III, respectively. The incidence of comorbid conditions was 35.5% (11/31) in those ≤60 years and 137.0% (37/27) in those >60 years. Brown class II maxillary defects (four class IIa, 44 class IIb, three class IIc, and seven class IId) were repaired using FSAIFs following cancer ablation. There were two flap failures; thus the success rate was 96.6%.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an age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orbid conditions were evident between the group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NM stage, maxillary defect classification, flap size, overall flap survival, rates of local and general complications, or survival status was evident between the groups. The FSAIF is a reliable and safe method for repairing Brown class II maxillary defects following cancer ablation, particularly in older patien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口咽癌HPV适用检测方法并比较HPV阳性患者新、旧版肿瘤TNM分期降级后的预后差异,为指导HPV相关口咽癌的精准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171例口咽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分别行脱落细胞学、P16免疫组织化学及HPV-RNA PCR检测HPV,比较3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分析68例HPV相关口咽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新、旧版TNM分期标准对其重新分期,了解降级情况,统计各期患者生存率,比较新、旧2版分期患者的预后,应用 Kaplan-Meier方法建模,采用SPSS 22.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P16检测、口咽脱落细胞检测和PCR检测的口咽癌HP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7%、14.6%和24.0%,脱落细胞检测与其他2种检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免疫组织化学和PCR检测无统计学差异(P=0.205)。68例HPV阳性口咽鳞癌患者按照第7版与第8版TNM标准分期,分别为Ⅰ期3和42例,Ⅱ期7和14例,Ⅲ期17和9例,Ⅳ期41和3例。第7版与8版分期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Ⅰ期100.0%和89.7%(P=0.672),Ⅱ期68.6%和61.9%(P=0.961),Ⅲ期66.8%和37.0%(P= 0.043),Ⅳ期74.8%和0.00%(P=0.000)。第7与8版分期的早期患者(Ⅰ、Ⅱ期)生存率比较,78.8%和82.7%(P=0.585),晚期患者(Ⅲ、Ⅳ期)生存率比较,71.2%和27.8%(P =0.000)。HPV阳性患者按照第7版分期,早期与晚期患者生存率为78.8%和71.2%(P=0.982);按照8版分期,早期与晚期患者生存率为82.7%和27.8%(P=0.000)。结论 脱落细胞检查不宜作为诊断HPV阳性口咽鳞癌的单一标准,P16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PCR基因检测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于HPV阳性口咽鳞癌患者,新版分期更符合临床实际情况,预后分层更加清晰,能更好指导临床决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经皮造影数字DSA引导下聚多卡醇泡沫硬化治疗静脉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9—2020年收治的38例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射频消融联合DSA引导下聚多卡醇泡沫硬化治疗.随访至少6个月,观察并评价疗效.结果:按Puig分型,Ⅰ型20例,Ⅱ型18例.所有患者均行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口腔颌面外科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患者血清铁调素和铁蛋白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行呼吸机治疗的患者196例,依据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分为VAP组(n=100)和非VAP组(n=96)。根据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 评分,将VAP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检测所有入组患者血清PCT、铁调素和铁蛋白水平。采用SPSS 2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和血清学指标,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上述指标与VAP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VAP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高于非VAP 组(P<0.05);VAP组患者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13±0.95)ng/mL、(23.68±6.70)分, 显著高于非VAP组的(0.87±0.46)ng/mL、(17.22±5.19)分 (P<0.05)。VAP组患者血清铁蛋白、铁调素和铁蛋白/铁调素比值分别为(217.79±62.38)ng/mL、(57.62±9.60)ng/mL和3.79±0.93,显著高于非VAP组患者的(181.55±54.02)ng/mL,(50.58±8.52)ng/mL和3.11±0.86(P<0.05)。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VAP患者血清铁蛋白、铁调素水平和铁蛋白/铁调素比值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AP 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PCT、铁调素、铁蛋白及铁蛋白/铁调素比值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 0.772、0.811、0.873、0.898,P均<0.05) 。结论 血清铁调素、铁蛋白及铁蛋白/铁调素在口腔颌面外科术后VAP 患者中显著升高,可用于评估口腔颌面外科V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青少年沙瘤样骨化纤维瘤(juvenile psammomatoid ossifying fibroma, JPOF)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收集2016 年 2月—2020 年 10 月收治的8 例JPOF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随访,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8例JPOF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14.1±7.9)岁;发生于下颌骨3例,筛窦2例,上颌骨(窦)1例,鼻腔1例,额窦1例;病灶大小为(37.0±9.7)mm,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局部膨隆和疼痛多见。CT显示为蛋壳样骨壳包绕着圆形或类圆形内核的占位性病变,MRI呈现为混杂信号的囊实性肿瘤。8例JPOF均采用手术治疗,筛窦、上颌骨(窦)及鼻腔患者于鼻内镜下行病灶刮除联合周围骨磨除;额窦患者行开放性手术病灶刮除联合周围骨磨除;2例下颌骨JPOF患者行刮除术并磨除周围部分骨质,半年后复发,即再次手术;1例下颌骨JPOF患者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并应用血管化髂骨肌复合组织瓣修复。随访至今均未见复发。结论: JPOF是一种发生于青少年且极为罕见的良性骨纤维性肿瘤,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无特异性,主要依靠病理检查诊断,生长具有一定侵袭性,治疗方法为病灶刮除联合周围骨磨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双侧下颌角点垂直向不调的骨性Ⅲ类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形态、位置及上颌骨特征。方法 :对79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进行颅面部螺旋CT扫描,采用ProPlan CMF3.0三维分析软件对颞下颌关节进行三维重建,根据颏点偏斜程度分为对称组(S组:n=24)和偏斜组(n=55)。偏斜组中,根据双侧下颌角点有无垂直向不调分为2组,ASV组—双侧下颌角点存在垂直向差异(n=27),ASNV组—双侧下颌角点不存在垂直向差异(n=28)。测量7项髁突形态、位置指标以及9项上颌骨相关指标,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偏斜组的偏斜侧髁突长度均短于偏斜对侧,两侧差值均大于对称组,上颌骨均存在自身不对称以及不同程度的三维方向不调。ASV组中,偏斜侧髁突轴与水平面的角度更小,髁突前后径更小。ASNV组中,偏斜侧髁突内外径更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显示,ASV组和ASNV组两侧髁突长度的差值均比对称组大。ASV组和ASNV组上颌骨存在自身不对称,偏斜侧上颌骨宽度大于非偏斜侧。ASNV组更有可能存在上颌骨横向不调。ASV组上颌骨左右侧垂直向不调大于ASNV组和S组,且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儿童头颈部肿瘤患者术区缺损游离皮瓣修复重建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2009—2011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接受头颈部恶性肿瘤切除以及游离皮瓣修复、年龄≤14岁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17例为ASA Ⅰ级,4例为ASA Ⅱ级。中位手术时间48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500 mL。6例患者接受气管切开。发生内科并发症7例,包括肺部感染4例,腹泻3例;外科并发症4例,包括皮瓣下血肿1例,创面裂开2例,腺瘘1例。气管切开术与内科并发症发生直接相关(P=0.035),与总体并发症(P=0.064)发生具有潜在关联。结论: 游离皮瓣对于儿童头颈恶性肿瘤患者术区缺损修复具有极高价值,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此类患者预后的主要负面因素,气管切开与术后并发症发生关系较大,需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