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256排Revolution CT灌注成像(CTP)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85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发病24小时内行常规头部CT平扫、CT灌注成像(CTP)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CTP可获得急性梗死区与对侧镜像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参数,如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等,并能判断有无缺血半暗带及其范围,提示临床尽早进行溶栓治疗,以挽救存活脑组织。头颈CTA可评估患者头颈部动脉有无狭窄、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 85例患者中CTP有61例显示灌注异常,核心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灌注参数CBF、MTT、TTP相对于镜像区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BV相对于镜像区对比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核心梗死区CBV、CBF低于缺血半暗带区(P <0.05),而MTT、TTP高于缺血半暗带区(P <0.05)。85例患者中CTA结果...  相似文献   

2.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时间段低剂量CT颅脑灌注参数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对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脑卒中CT扫描的临床及影像结果均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并进行NIHSS评分的7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发病时间分为3组:Ⅰ组(0~3 h )25例,Ⅱ组(3~6 h) 29例及Ⅲ组(6~24 h) 22例,均进行了低剂量CT颅脑灌注扫描,得到相应的CT灌注参数,包括CBF、CBV、MTT及TTP,研究每组各参数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Ⅰ组及Ⅱ组梗死病灶灌注数据CBF、CBV、TTP及MTT与NIHSS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Ⅲ组灌注数据中CBF、CBV与NIHSS呈负相关(P<0.01)。CTP扫描中6 h内各参数与NIHSS评分无相关性,6~24 h CBF、CBV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对比去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颅脑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80例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监测24 h颅内压以及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检测24 h颅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颅内压相比术前,显著降低,治疗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采用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脑外伤引起的脑肿胀预后较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效果并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外伤后急性脑肿胀临床效果优于常规去骨瓣减压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研究组给予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单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压,急性脑膨出、切口疝发生率、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颅内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颅内压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急性脑膨出和术后切口疝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辛光  李如娟  薛振生  杨金波 《河北医药》2023,(16):2507-2509
目的 探讨微创减压与去骨瓣减压治疗恶性脑梗死的卫生经济学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8月就诊的恶性脑梗死患者95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微创治疗组45例,去骨瓣减压治疗组5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1个月NIHSS评分变化、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及术后6个月mRS评分等情况。结果 微创减压组术后并发症、死亡率较去骨瓣减压组明显减少(P<0.05),且微创减压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总费用明显减少(P<0.05),术后1个月NIHSS评分变化、术后3个月Barthel指数、术后6个月mRS评分微创减压组较去骨瓣减压组疗效显著(P<0.05)。结论 微创减压治疗恶性脑梗死方法简便易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后良好,在卫生经济学方面具有明显的卫生经济学优势,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临床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和观察组(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GCS)评分、痊愈率、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3d、15d,观察组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比较二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3d颅内压较治疗前均降低,但是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最大程度降低颅内压,临床疗效可靠,术后生存质量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1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简单随机化法分成治疗组78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两组术后1d、3d、7d时的颅内压;观察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治疗3个月后采用GOS评分标准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术后1d、3d、7d的颅内压分别为(315.1±53.9) mmH2O、(266.2±39.3)mmH2O和(236.9±28.4) mmH2O,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371、0.412、0.437,均P<0.05).两组的术后脑脊液漏、外伤性癫痫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迟发性血肿、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5.1%、7.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x2 =19.58、15.42,均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的GOS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Z=-2.39,P <0.05).结论 标准去骨瓣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治疗术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外伤性颅骨缺损患者行修补术前后脑血流灌注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20例重型颅脑外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患者在修补术前和术后2周行64排螺旋CT脑灌注扫描,记录修补术前后双侧大脑皮层、基底节区等相关区域血流灌注图像上CBV、CBF、MTT及TTP等参数值,同时在上述2个时间点对患者神经症状变化情况进行评估。作手术前后自身对照分析。结果术后全部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修补术前患侧皮质区CBF显著低于健侧;术后患侧皮质区CBF较术前明显上升;患侧基底节区脑血流相关数值在术后较术前无明显改善。结论颅骨修补术可提高患侧皮层区的脑血流灌注,进而改善相应受损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6,(6):152-154
目的探究超早期去大骨瓣减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共75例,按照去骨瓣减压治疗不同时机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38),对照组接受择期去大骨瓣减压治疗,观察组接受超早期去大骨瓣减压治疗。术后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GOS评分与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死亡率为13.2%,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率34.2%,(x2=4.9642,P0.05)。观察组GOS平均评分为(3.26±0.67),明显高于对照组(2.36±1.03)(t=-4.4729,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平均分为(65.36±12.46),明显高于对照组(43.26±13.46)(t=-7.3740,P0.05)。结论超早期去大骨瓣减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能有效降低术后患者死亡率,能有效提高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年龄对大面积脑梗死去大骨瓣减压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总结大面积脑梗死去大骨瓣减压术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年龄分为观察组(≥60岁,48例)和对照组(<60岁,55例).对比两组患者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术前并存疾病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有较高的病死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大多并存多种疾病(x2 =11.097,24.915,14.404,均P<0.01);且其预后较好的患者所占比率明显低(x2 =9.821,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年龄对大面积脑梗死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结局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连续治疗14 d。比较2组疗效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凝血功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神经递质水平,采用脑灌注CT检查脑血流灌注量变化,并记录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和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NIHSS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多巴胺(DA)、5-羟色胺(5-H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值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平均通过时间(MTT)值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1.67% vs. 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和凝血功能,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和重建,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进行脑灌注成像(CTP)诊断超早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ENSATION4型多层螺旋cT进行脑灌注成像,对50例发病6h以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扫描观察时间.密度曲线,测定梗死区和对侧正常对照区的局部脑血流量(CBF),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所有病洌至少在发病1周后复查1次普通CT。结果5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脑梗死侧CBF和CBV较对侧显著降低,MTT比对侧显著延长(P〈0.05),有45例患者1周后复查CT发现其最终梗死面积比6h内脑灌注的面积有缩小(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可以在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超早期明确梗死灶部位及范围,及发现缺血坏死灶周围是否存在缺血性半暗带。为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脑苷肌肽辅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50)予以降低颅内压力、营养神经细胞、抗凝血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n=50)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苷肌肽注射剂,两组疗程均为14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NIHSS评分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0%比78.0%,P<0.05);两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P<0.05),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NIHSS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或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 脑苷肌肽辅助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去骨瓣减压方法治疗重型脑外伤的效果。方法选择本科收治的58例重型脑外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标准去骨板减压术治疗)、对照组(常规去骨板减压术治疗),每组各2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7 d的颅内压变化情况;GO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3、7 d的颅内压以及GOS评分、脑梗死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去骨板减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颅内压,改善其预后,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即行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溶栓后给予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d,观察组溶栓后给予口服瑞舒伐他汀20 mg/d,7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d、30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BI)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和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d、30d的NIHSS评分分别为(5.1±2.7)分、(4.3±2.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2±3.6)分、(8.5±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d、30d的BI评分分别为(82.5±9.3)分、(92.6±10.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8.9)分、(81.7±9.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大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在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2008年3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在脑疝后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脑疝前进行手术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6个月后的病死率和功能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较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的功能恢复症状也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对于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尤为重要;研究发现脑疝前就立即进行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治疗过程中的病死率,同时有助于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10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82例)和观察组(83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0.9 mg/(kg·d),总量的10%采用静脉推注给药,其余90%给予静脉滴注,60 min内滴注完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100 mL,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血流灌注、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学指标及药物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93%(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脑血流灌注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和肽素(CPP)、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CPP、CXCL12、VCAM-1、ICAM-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较好,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降低机体血液黏度,增加缺血区脑血流灌注量,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杜金明  闫宗廷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7):2316-231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治疗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mg每天2次静脉点滴,连用14d。治疗前后测定血清hs—CRP、D-二聚体的变化并用中国卒中量表(Chine sestroke scale,CSS)及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hs-CRP和D-二聚体均下降,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两组CSS及BI评分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治疗组评分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D-二聚体的水平,有益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治疗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各指标评分及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氯化钠能有效改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