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膜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核磁共振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方法:报道一例脑膜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影像学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乏困,无力,记忆力差,MRI示左颞枕叶可见约8.5cm×6.5cm×6cm的囊实性病灶,术中发现肿瘤累及脑膜,与周围脑组织界限清楚,送检肿瘤组织灰白色均质状,有囊性变。镜检:肿瘤由交替性分布的细胞丰富区和细胞稀疏区组成,细胞排列呈条束状、席纹状或无结构样,部分区域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部分区域细胞丰富密集,有异型性,核分裂象多见(>4个/10HPF),未见明显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CD99、bcl-2、CD34弥漫阳性,p53弱阳性,Ki-67>10%。病理诊断:左颞枕叶脑膜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结论:脑膜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非常罕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与脑的其它梭形细胞肿瘤鉴别。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可预防性放疗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膜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核磁共振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方法:报道一例脑膜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影像学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乏困,无力,记忆力差,MRI示左颞枕叶可见约8.5cm×6.5cm×6cm的囊实性病灶,术中发现肿瘤累及脑膜,与周围脑组织界限清楚,送检肿瘤组织灰白色均质状,有囊性变。镜检:肿瘤由交替性分布的细胞丰富区和细胞稀疏区组成,细胞排列呈条束状、席纹状或无结构样,部分区域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部分区域细胞丰富密集,有异型性,核分裂象多见(〉4个/10HPF),未见明显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CD99、bcl-2、CD34弥漫阳性,p53弱阳性,Ki-67〉10%。病理诊断:左颞枕叶脑膜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结论:脑膜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非常罕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与脑的其它梭形细胞肿瘤鉴别。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可预防性放疗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收集12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2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为40.2(29-70)岁,多发生于胸腔、腹腔,其中1例为恶性SFT。镜下肿瘤细胞多为梭形细胞,少细胞区和多细胞区相间,两者间隔以瘢痕样透明变性粗胶原纤,可见分枝状的血管外皮瘤样区。免疫表型:梭形细胞Vimentin、CD34和CD99弥漫强阳性,不同程度表达Bcl-2、SMA、EMA、Desmin、S-100。结论:SFT属于中间生物学行为的肿瘤,可复发或转移。少数SFT虽然具有实体富于细胞纤维肉瘤样模式,但其生物学行为仍然相对良性。一些组织学良性的SFT在术后10年也可复发和转移,“去分化SFT”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膜和胸膜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以及对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 采用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志对6例胸膜SFT和8例胸膜外SFT进行分析.结果 14例(包括6例胸膜和8例胸膜外)SFT由比例不同的梭形和卵圆形肿瘤细胞组成,间质胶原纤维丰富伴有分支状血管.其中11例有典型的细胞稀少区和细胞丰富区交替分布特点,2例仅含细胞丰富区成分,1例为多发结节兼有上述两种形态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14例肿瘤细胞均表达CD34、bcl-2和CD99,不表达desmin、S-100、EMA、CK(AE1/AE3)和p53.2例SMA呈部分弱阳性.SFT复发者2例,其中1例胸膜恶性SFT呈结节状播散性累及胸膜.结论 胸膜和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在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生物学行为上相似.免疫组织化学CD34、bcl-2和CD99表达阳性对SF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子宫颈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组织起源及预后.方法 观察1例子宫颈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该例患者肿瘤边界清楚,显微镜下肿瘤由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排列成鱼骨样、条束状及席纹状,细胞形态较一致,部分区域细胞疏松,间质黏液样变性;部分区域细胞密集,部分区域纤维化,呈胶原化、瘢痕疙瘩样;核分裂象未见;瘤内血管丰富,管腔大小不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Vim^+,CD34^+,bcl-2^+,CD99^弱+,PCK^-,SMA^-,Calponin^-,S-100^-,ALK^-,CD31^-,CD117^-.结论 子宫颈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较罕见的子宫颈梭形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对其临床及病理改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合随访结果进行讨论.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33~72岁,平均47.9岁.发生部位:肾脏、前列腺、腹膜后、小脑幕、肩胛区、枕部和足底.肿瘤直径2.8~11.2cm.镜下:尽管部分病例中仍保留良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特殊形态学特征,但所有病例都具备一些恶性的指征,包括瘤细胞密度较高、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4个/10HPF)以及出血和坏死.除以上特点之外,本文病例中有一例局灶出现上皮样分化,即卵圆形或圆形肿瘤细胞呈巢片状或假腺样排列.免疫表型:vimentin呈弥漫强阳性表达,CD34、CD99和BCL-2表达情况各不相同,STAT6阳性率为85.7%.另外,2例病例局灶表达Keratin,1例局灶表达EMA,1例局灶表达Calponin.结论:本文综合分析了七例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而且首次报道了1例"具有上皮样特征的"MSFTs.与经典型良性SFT不同,大部分MSFTs或多或少缺失三种标志物(CD34、CD99和BCL-2)的表达.MSFTs的预后不佳,易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例膀胱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并对3例均进行了随访。结果:男性l例,女性2例,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4岁。临床症状主要是血尿。肿瘤细胞呈梭形或星芒状,束状排列,间质黏液变性,伴有混合性炎细胞浸润。肿瘤细胞表达ALK、SMA和Vim,2例表达AE1/AE3,不表达CD34、CD31、MyoD1、S-100和CD117。3例随访结果均无复发。结论-膀胱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是一种少见的具有恶性潜能的中间性肿瘤。鉴别诊断包括膀胱平滑肌肉瘤、肉瘤样癌、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以及黏液样纤维肉瘤等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分析9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及组织学形态,并采用免疫组化研究其免疫表型。结果9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2例为复发病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下或软组织的孤立性无痛性结节,位于内脏器官体积较大的肿瘤主要表现为相应部位的压迫症状。肿瘤分别位于胸膜、心包、纵隔、眼眶、口咽部、腹壁、大腿、盆腔及腹膜后各1例。病理组织学上无固定结构,主要有细胞稀疏区和细胞密集区交替分布,并可见粗大的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和分支状的血管外皮瘤样血管。免疫组化Vimentin、CD34、CD99均为阳性,8例Bcl-2阳性,2例S-100蛋白弱阳性,而CD117、EMA、HBME-1均阴性。随访8例5~56个月,2例复发者已死亡,6例无复发。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可能来源于CD34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需与多种梭形细胞肿瘤鉴别,部分病例表现为恶性的生物学行为,有复发倾向,必须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特征及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51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及抗体CD117、CD34、Vimentin、S-100、Syn、NSE、SMA、ACT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点,并对其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1例GIST中,梭形细胞型27例,上皮样细胞型9例,混合型15例.良性14例,交界性10例,恶性27例.瘤细胞CD117、CD34和Vimentin多为弥漫性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0%、72.5%和100.0%;部分病例SMA、ACT、S-100、SY-N、NSE呈局灶性阳性.结论本组病例组织形态变化多样,有些特征容易误诊为其他肿瘤.免疫组化CD117(c-kit蛋白)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GIST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诊断时主要是同消化道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依据肿瘤生长的大小、细胞核异形性及核分裂相活性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恶性度高的肿瘤往往伴有明显的出血及坏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恶性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恶性孤立性纤维瘤进行大体及镜下观察,并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肉眼检查,肾脏被巨大肿块所取代,大小20cm×12cm×9cm,界限尚清,切面灰白灰黄色,可见多灶状坏死及直径0.6~1cm的小囊腔,质地细腻、软而脆。镜下表现为细胞稀疏区与密集区交错分布,梭形瘤细胞密集区排列成束状,束与束相互交错;疏松区间质黏液变性;细胞间有纤细至短束的胶原纤维;细胞核有轻 中度异型性,核分裂相4~6个/HPF,有多灶状肿瘤性坏死;无明显的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可见到脂肪细胞化生及囊性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Vimentin、CD99、Bcl-2弥漫阳性,CD34部分阳性,S100小灶状阳性。结论肾恶性孤立性纤维瘤非常少见,肿瘤体积大于10cm提示对恶性判断有参考意义;需与其他恶性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膜后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MSFT)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8年2月确诊的7例MSF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51岁(范围:22~73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2例患者术后接受异环磷酰胺联合表柔比星方案化疗6个周期,1例接受顺铂联合丝裂霉素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随访截止于2019年1月,1例无瘤生存,2例死亡,4例带瘤生存;4例复发2次,1例复发4次。MSFT病理特征为肿瘤界限清楚,可有包膜或者假包膜,肿瘤边缘浸润性生长,可见"鹿角状"血管,有坏死和出血,肿瘤细胞丰富,细胞呈中度至重度异型性,核分裂象多见(≥2个/10HPF)。CD34、Bcl-2、STAT6、CD99和Vimentin蛋白均呈阳性表达。结论腹膜后MSFT确诊主要依赖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MSFT术后易复发,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malignantsolitary fibrous tumor,MSF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l例MSFT临床病理特征,并通过检索相关数据库,复习相关文献报告.结果:此例为61岁男性患者,主因胸闷、活动后气喘,伴咳嗽、咳痰半月,原发肿瘤位于右肺下叶,双肺散在发生,且于胸前壁、口腔、左侧丘脑、心包前区、脾脏及腹膜后等可见肿瘤生长.B超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组织瘤镜检:组织之瘤细胞呈短梭形或卵圆形,排列呈束状、席纹状、波浪状,瘤细胞丰富,密集,胞核增大、深染、异型,核分裂> 4/10 HPF,部分有出血、坏死及黏液变,黏液变区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4(+)、vimentin(+),CD99(+)、EMA(+/-),不表达S-100、Bcl-2、CKp、h-caldesmon、CK8/18、desmin,Ki67阳性细胞数50%.结论:MSFT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常需与恶性纤维瘤、纤维肉瘤、恶性胸膜间皮瘤、血管外皮细胞肉瘤、滑膜肉瘤、脑膜瘤、恶性神经鞘瘤相鉴别.MSFT预后差,易复发和转移、孤立性病变首选手术切除,术后需长期随访,不可切除患者放化疗效果欠佳.除此之外,针对该病全身多器官发病及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等特点,临床医师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并与患者及家属良好沟通,尽可能使诊断准确化及患者获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眼眶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malignant solitary fibrous tumor,MSF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眼眶MSF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变化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肿瘤细胞弥漫分布,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呈束状、波浪状、席纹状等不规则排列,其中散在畸形或多核瘤巨细胞,核分裂像易见;间质血管丰富,主要为薄壁分枝状鹿角样小血管,局部包膜侵犯.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D34、Bcl-2和Vimentin,CD68、S-100、SMA、CD117、F8、Melan A、HMB45、CD31均阴性.结论 发生于眼眶的MSFT是1种非常罕见的肿瘤,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无特征性,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方法:搜集6例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光镜下观察HE切片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4~53岁,平均年龄44.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鸣、耳痛、听力下降。大体为红色肿物,部分见包膜;镜下瘤细胞呈巢团状、条索状排列,胞质丰富,核深染。免疫组化:Syn阳性,其他S100、CgA等均有不同程度表达,CKp、CD34、CD31、SMA阴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约<10%。结论: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为罕见的头颈部肿瘤,确诊主要依据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M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预后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M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及治疗预后。结果:12例后肾腺瘤均为境界清楚的肿块;肿瘤细胞形态温和,小而密集,排列成腺泡状、乳头状、分枝小管状,间质不明显;细胞丰富,核圆形、卵圆形,无核仁,染色质细腻,胞浆稀少,淡染,少见核分裂象;部分可见砂粒体样钙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WT-1、CD57、PAX8、Vimentin、PAX2阳性,CK7、CD10、CD117阴性。结论:后肾腺瘤为一种罕见的肾脏上皮源性良性肿瘤,临床特征不明显,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对其诊断具有重大意义,治疗以手术为主,完整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1例DFSP病例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达。结果:镜下观察,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漩涡状排列,免疫组化示21例中所有病例Vimentin、CD34均为阳性,S-100、HMB45部分病例呈阳性表达。结论:DFSP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形态多种多样,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与其他皮肤纤维组织肿瘤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钙化性腱膜纤维瘤(CAF)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2例CAF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治疗与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CFA好发于青少年手掌和足底。肿瘤多< 3 cm,界不清;切面呈灰白色,质硬。镜下可见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散在分布的钙化小灶及软骨小岛。免疫组化:vimentin(+),SMA(+),CD68(+),CD99(+)。结论:CAF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其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化,且还需与腱鞘巨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肿瘤样钙盐沉着症、掌跖纤维瘤病、婴儿型纤维瘤病、婴儿纤维性错构瘤、软组织软骨瘤、单相纤维型滑膜肉瘤鉴别。  相似文献   

18.
白石  张坤  郑艳 《现代肿瘤医学》2019,(15):2662-2664
目的:探讨小脑血管母细胞瘤(HB)临床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为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诊治的2例HB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HB患者均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影像学检查提示小脑半球囊实性和实质性占位,镜下肿瘤主要以大间质细胞和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构成,并根据间质细胞的丰富程度分为细胞亚型,其肿瘤组织内含大量的间质细胞,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胞浆丰满呈空泡状;网状亚型,肿瘤组织内含大量的毛细血管,网织染色示有丰富的网状纤维。HB间质细胞中Vimentin、S-100蛋白、Inhibin-a、CD56表达均阳性且NSE、VEGF高表达,EMA、CD34、CD31、GFAP、EGFR均呈阴性。血管内皮细胞均表达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CD31及FⅧAg。Ki-67增殖指数标记阳性率<5%。结论:HB是临床较为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WHO Ⅰ级),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合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CCPRCC的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肿瘤均位于肾皮质内,肿瘤边界清晰,有纤维性包膜,切面灰红或灰黄色,部分呈囊性改变。镜下肿瘤呈乳头状、管状、囊性及实性混合性生长,胞浆透明,细胞核远离基底膜,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分级为1级或2级。免疫表型:6例肿瘤组织均表达CK7、PAX-8和34βE12,CAIX呈“杯状”或完全膜阳性表达。1例CD10部分阳性,其余5例CD10阴性。所有病例AMACR和TFE3均为阴性。结论: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肾肿瘤,呈惰性生物学行为。形态上应与具有透明细胞和乳头状结构的肾细胞癌鉴别,可借助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检测予以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