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免疫反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特异性(专一性)。人们早就发现,对于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抗原,机体都有相应的抗体与之反应。白喉毒素诱导的抗体只能和白喉毒素反应,伤寒杆菌诱导的抗体只能和伤寒杆菌反应。抗原任何微小的改变都可能诱导出一种新的抗体。机体这种高度特异的识别能力是从那里来的?它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实验证明,这种特异的免疫识别能力属于T、B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所以能和外界抗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核酸免疫的发展史、应用研究现状、机理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免疫递质(immunotransmitter)和免疫激素(immunohormone)的概念分别由Hall(1985年)和Besedovsky(1981年)提出,据称免疫递质是指“主要由免疫细胞产生,并向神经元和其他细胞传递特异信息的物质”,而免疫激素是指“免疫细胞释放的影响神经、内分泌活动的信使物质”。可见此二概念含义相近,均指由免疫细胞产生,作用于其他细胞的物质,故下文统称为免疫递质(激素)。Pouplard 1976年发现Ig的Fc段可结合在动物垂体分  相似文献   

4.
抗原进入机体后能诱发机体产生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因而有可能导致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于机体的免疫反应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只是免疫反应过程中一个短暂的时相,随着抗原被机体清除,往往只遗留过量的抗体。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受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后,结局往往是这样。  相似文献   

5.
副免疫     
初级免疫系统在抵抗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系统由一个相互关联、互相传递的网络调节着效应细胞对“非已”抗原产生灵活多变的应答,保证了与特异性免疫应答整个过程的密切联系。在非特异性防御水平上的免疫刺激,最初被认为是疫苗接种的副作用,实际上目前应该把用细胞因子替代的免疫系统,与接触模拟天然抗原而诱生的非特异性防御,即副免疫(paramunization)区别开来。副免疫除了在初级免疫系统能诱生短期高效的免疫作用外,还可有效地影响特异性应答。  相似文献   

6.
抗结核免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结核杆菌发现后的70—80年中,各国学者曾以研究本菌的毒力、数量、代谢产物等为重点,来探讨结核病的发病原理。曾在世界各地用结核菌素普查了人们对结核菌的感染率为85—98%,而实际发病人数只占1—4%。1926年德国卢具克地区发生一起事故,误将有毒的人型结核杆菌当作卡介苗,等量接种于249例婴儿体内,结果有76例死亡,其余的发生了轻重不同的结核病,但12年后他们依然健在。这说明虽然给每个婴儿注射的菌量和毒力是相同的,但细菌进入机  相似文献   

7.
副免疫     
初级免疫系统在抵抗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系统由一个相互关联、互相传递的网络调节着效应细胞对“非已”抗原产生灵活多变的应答,保证了与特异性免疫应答整个过程的密切联系。在非特异性防御水平上的免疫刺激,最初被认为是疫苗接种的副作用,实际上目前应该把用细胞因子替代的免疫系统,与模拟天然抗原而诱生的非特异性防御,即副免疫区别开来。副免疫除了在初级免疫系统以诱生短期高效的免疫作用外,还可有效  相似文献   

8.
免疫PC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抗原抗体反应与PCR技术结合在一起建立了一种新的检测微量抗原的技术,这种技术称之为免疫PCR,其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比ELISA敏感10^5倍,在理论上可以检测到一个分子的抗原,因此,免疫PCR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生殖免疫     
<正> 由WHO组织了一次抗精子和抗滋养细胞单克隆抗体的专题会议,汇集生殖免疫学家们在这方面所做的许多工作,旨在得到控制生育的疫苗。截至今年初,已收集到一百多种鼠类单抗,经编号后分送各实验室鉴定。但人类方面成果不大,已有的单抗所识别的人类精子或滋养细胞的专一抗原决定簇  相似文献   

10.
免疫耐受性     
传统的免疫学认为机体受外界抗原(简称“非己的”)刺激后,则发生免疫应答;反之,对自身器官、组织、细胞、蛋白等(简称“自己的”)也起免疫应答则是不可想象的。五十年代作动物的皮肤移植试验,发现非己的皮肤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成为“自己的”,不起免疫应答。这就考虑到无或低免疫应答的问题,也就是广义的免疫耐  相似文献   

11.
基因免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卢山 《现代免疫学》1997,17(3):132-134,138
<正>基因免疫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免疫方法。它的基本步骤是把一段基因质,即可能转译成蛋白抗原的DNA或RNA序列直接注入体内,让体内的细胞来表达抗原,从而致敏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但它的名称仍存在一些混乱,国际卫生组织已经正式命名这种方法为核酸免疫法(nucleic acid vaccination)。由于大多数研究迄今是用DNA质粒进行,DNA疫苗(vaccine)是最常见诸于学术文献的名称,同时也有一部分学者坚持应该称做遗传免疫(genetic immunization),但如此有可能会造成社会大众误认为这是一种可遗传携带的免疫效果。结合中文的特点,本文试将其译为基因免疫,希望能抛砖引玉,最终有一个大家都接受的科学命名。  相似文献   

12.
有人认为,AIDS是目前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甚至称为超级癌症。本病特征是HTLV-Ⅲ亲嗜性地感染T_H细胞,且能直接杀死T_H细胞,由此造成机体细胞免疫严重缺陷,招致肺囊虫病、白念菌病等条件性感染,甚至发生Kaposi肉瘤(KS)及其它恶性肿瘤。AIDS发病率高,死亡率也极高。据统计,患者确诊后二年内,死亡率达80%;三年内为100%。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从1981年6月至1983年11月间,美国已报告4,000多例,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近年来,美国每天报告4~5例,更严重  相似文献   

13.
免疫PC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抗原抗体反应与PCR技术结合在一起建立了一种新的检测微量抗原的技术,这种技术称之为免疫PCR,其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比ELISA敏感105倍,在理论上可以检测到一个分子的抗原,因此,免疫PCR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局部免疫     
局部免疫乃是针对全身免疫而言,包括局部体液免疫和局部细胞免疫。由于免疫学研究不断进展,人们对局部免疫有较新的认识。 一、局部体液免疫 有关局部免疫的概念首先由Besredka提出,早在1919年他就指出:家兔经口免疫后,不论其血清抗体水平如何,能产生对致死  相似文献   

15.
非免疫因素肾病的免疫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免疫因素性肾病是指由许多非免疫性因素导致的肾脏损害包括急慢性肾脏局部缺血、蛋白负荷过多、高脂血症、肾大部切除、膀胱输尿管返流、尿路梗阻、多囊肾、糖尿病、年龄老年化、肾盂肾炎、高血压、肾毒性物质(药物和毒物)、血流动力学改变、代谢因素等,此类肾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是发展成肾间质纤维化的主要因素,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发病机制包括RAS系统、ROS系统、免疫发病机制及肾微血管内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导致的免疫活性细胞的浸润及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对于非免疫肾病的治疗主要有:ACEI、ARBs、免疫抑制剂强的松、环磷酰胺、环孢霉素和霉芬酸酯等,研究的热点是共刺激分子。  相似文献   

16.
MicroRNAs (miRNAs)介导的基因表达对于维持正常的细胞周期、分化、增殖、凋亡以及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MiR-146家族包含miR-146a和miR-146b,在不同的造血细胞中具有不同的表达谱.研究发现miR-146与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负性调节炎症和固有免疫反应,可作为...  相似文献   

17.
观察存放3年内的DNA免疫吸附剂免疫吸附活性.方法:对1995、1996、1997年各两批不同批号的DNA免疫吸附剂,在设定同一DNA抗体浓度血清中进行免疫吸附实验.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DNA抗体浓度,并对免疫吸附剂同一批不同年份的吸附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1995、1996、1997年各批号DNA免疫吸附剂对DNA抗体吸附率平均分别下降5.57%、4.13%、2.34%.存放2年的吸附剂对DNA抗体吸附率下降小于5%.结论:DNA免疫吸附剂保存2年以上对DNA抗体仍有强大的免疫吸附活性,干态4℃存放2年以内对DNA抗体吸附性能质量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正> 研究细胞膜抗原较常用的技术有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125)I标记或~(25)S-甲硫氨酸标记活细胞后电泳放射自显影等方法,而以前者最为普遍。但免疫印迹法需用同位素,一些实验室受到限制,故有采用免疫酶技术如AB法、PAP法等,但  相似文献   

19.
遗传免疫──一种新的免疫途径卢大儒,邱信芳,薛京伦遗传免疫(geneticimmnunization,GI)是一个随着基因治疗的诞生而出现的新概念。基因治疗是80年代初期迅速发展起来听人类医学遗传学中一个全新的领域,是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传统医学的结晶,...  相似文献   

20.
罗华灶  李雪  谢君  朱乃硕 《免疫学杂志》2018,(12):1090-1098
第一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CTLA-4和抗PD-1/PD-L1)靶向天然免疫稳态途径驱动更强的免疫应答来抗肿瘤,已成为一线晚期肿瘤的治疗策略,但这些药物仅在少数患者中有效。靶向新兴的免疫调节机制来激活自身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的策略已成为趋势,我们对新兴免疫靶点的临床前疗效与临床试验的报道提出一个简单的总结。这些新兴的靶点主要包括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共抑制/刺激标志物。本综述将讨论:糖皮质激素诱导的TNF受体(GITR),T细胞上可诱导表达的、与单纯疱疹病毒的糖蛋白D竞争结合HSV侵入介导物的淋巴毒素类似物(LIGHT),T细胞活化的免疫球蛋白抑制V型结构域(VISTA),诱导性T细胞共刺激物(ICOS/ICOSL),ATP-腺苷通路途径腺苷A2a受体(CD39/CD73/A2aR),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Ptpn2)。最后,我们简要地总结这些癌症免疫疗法的当前研究进展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