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年龄和性别因素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27例,甲状腺滤泡状癌3例,肿瘤平均直径为(2.56±1.1)cm。儿童组中淋巴结转移率92.3%(12/13),肺转移率46.2%(6/13);青少年组淋巴结转移率88.2%(15/17),肺转移率35.3%(6/17)。儿童组患者病灶更容易发生脉管癌栓、甲状腺被膜侵犯及甲状腺外侵犯,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几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侵袭性强,容易出现局部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儿童患者比青少年患者侵袭性更强。  相似文献   

2.
有周围侵袭的高分化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有周围侵犯的高分化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2000年在辽宁省肿瘤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周围有侵犯的高分化甲状腺癌患者201例的临床资料.生存统计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结果喉全切和颈段部分气管切除3例,气管部分切除6例,喉、气管表面剔除67例,喉返神经切除9例,喉返神经表面剔除26例,包括带状肌、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迷走神经等周围软组织切除90例.201例中合并食管受累肌层切除19例,局部拉拢缝合,其中4例用胸锁乳突肌、2例用胸大肌瓣局部加固修补.甲状腺一侧叶及峡部切除189例,一侧腺叶及对侧次全切除5例,甲状腺全切除7例.颈清扫术129例(双颈清扫5例),共134侧,其中经典性颈清扫75侧,改良性颈清扫59侧.5年生存率为85.6%,10年生存率为77.3%,15年生存率为69.4%.经Cox模型分析显示年龄、肿瘤侵犯部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有周围侵袭的高分化甲状腺癌经过恰当的外科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中神经监测(IONM)技术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47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在再次手术中应用IONM技术。结果 再次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再次手术前甲状腺癌残留率为45.45%,颈淋巴结转移率为82.98%。再次手术中无新的迷走神经和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结论 初次手术术式选择不当是造成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IONM技术可预防和减少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应作为这类手术中的常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治疗的原因、术式的选择、并发症的发生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收治再次手术治疗的49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再次手术方式:①误诊为良性病变者,再手术时切除残叶及峡部,其中对于颈淋巴无转移者,同时加Ⅵ区颈清扫,而颈淋巴有转移者,同时加Ⅱ~Ⅵ区颈清扫;②复发患者再手术时行甲状腺全切或复发灶切除,对于颈淋巴有转移者,同时加Ⅱ~Ⅵ区颈清扫.结果 再次手术患者残癌率59.2%(29/49),其中原发部位残癌率53.1%(26/49),术后有3例出现喉返神经损伤,4例出现甲状旁腺损伤,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再手术患者5年、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8%、86.9%.结论 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患者,选择适当的再手术方式,可以提高生存率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术中应仔细解剖,尽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重点是避免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既往诊治的喉腺样囊性癌进行分析总结,探究此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临床特点及其对神经侵袭情况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收集首 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8例喉腺样囊性癌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回顾相关文献,分析其特点及临床特征。结果 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7个月(12~120个月),6例患者存活,2例喉腺样囊性癌合并鳞状细胞癌患者死亡。平均年龄为53岁(16~65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声音嘶哑,其次是呼吸困难和异物感。其中声门下型4例(50%),声门上型3例(37.5%),声门型1例(12.5%)。发生侵犯神经者4例,均有喉上神经受累,其中3例同时出现喉返神经受累。结论 发生喉上神经侵袭的患者多于喉返神经侵袭,同时声音嘶哑也可归因于喉上神经的功能障碍。喉腺样囊性癌对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侵袭与否的评估在术 后辅助放疗治疗决策、疗效和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解剖喉返神经对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3年1月~2005年5月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病变患者517例,解剖喉返神经组(解剖组)163例187侧,未解剖喉返神经组(未解剖组)354例438侧。未解剖组按常规甲状腺手术保护喉返神经行走区的神经。解剖组于甲状腺下极下方离气管食管间沟0~1cm处先找到喉返神经,顺其向上解剖;或先找到喉返神经入喉处,顺其向下解剖。边解剖喉返神经边切除甲状腺病变,解剖长度视甲状腺病变而定。结果:解剖组喉返神经部分解剖123侧,全程解剖64侧,除2例甲状腺癌已侵犯喉返神经术前已有声带麻痹外,无一例发生医源性喉返神经损伤。未解剖组发生喉返神经损伤3例3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0.7%,明显高于解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甲状腺手术中解剖喉返神经对喉返神经损伤有预防作用。解剖喉返神经的长度视病变大小及部位而定。远离气管食管间沟的良性病变可不解剖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晚期甲状腺癌局部侵犯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88年1月至2001年10月收治的25例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为原发性肿瘤,9例为复发癌.结果晚期甲状腺癌累及颈部组织的顺序为颈段气管、喉返神经、颈段食管、喉、颈内静脉及胸锁乳突肌等.21例喉气管受累(84.0%),14例病理证实存在肿瘤转移.结论晚期甲状腺癌治疗对喉、气管受累及颈淋巴结转移的处理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治疗术式的选择。方法 :对 6 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例行患侧腺叶、峡部加对侧次全切除术 49例 ,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 7例 ,一侧腺叶次全切除及对侧部分切除术 6例 ,全甲状腺切除术 4例。行患侧功能性颈清扫术加对侧功能性颈清扫术 43例 ,双侧功能性颈清扫术 1例及患侧传统性颈清扫术 10例 ,患侧传统性颈清扫术 5例。结果 :3年生存率 96 % (2 5 /2 6 ) ,5年生存率 94% (17/18) ,1例死于白血病 ,1例失访。 4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的病例术后均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 ,其中 2例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5 0 % ) ,其他病例均未发生甲状腺功能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无一例发生喉返神经麻痹。结论 :对分化型甲状腺癌 ,主张行患侧腺叶切除加对侧次全切除或大部切除 ;如术前发现颈淋巴结肿大 ,应同时行患侧淋巴结清扫术。而N0 患者 ,除了对高危组 (男 >41岁 ,女 >5 1岁 )患者腺体外乳头状瘤或明显侵犯包膜的滤泡型腺癌者应行功能性颈清扫术 ,其他随访容易的N0 患者可以不必常规行颈清扫术 ,并提倡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9.
侵及上呼吸消化道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25例累及邻近结构如喉返神经、喉、气管及食管的甲状腺癌,占300例甲状腺癌总数的8.3%。除1例纤维肉瘤及1例透明细胞癌外,其余23例均为乳头状、滤泡型或二者的混合型癌。可根据受累情况分别切除喉返神经、自气管壁上切下肿瘤、切除喉、部分气管和食管。不超过1/4周径的气管缺损可用邻近组织修补,大的缺损可用胸大肌皮瓣内置不锈钢丝予以重建。颈段食管也可应用胸大肌皮瓣重建。切缘不够可补以术后放射治疗。累及邻近结构的甲状腺癌经恰当处理后可获长期生存,本组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6.0%、86.6%和83.3%。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喉返神经显露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243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资料,对甲状腺良性病变不同病变位置、不同手术方法与喉返神经损伤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本组共发生喉返神经损伤68例(3.0%).其中显露喉返神经手术中,背侧组喉返神经损伤率为1.0%(1/97),位于其他部位组,无喉返神经损伤.喉返神经区域保护法手术中,背侧组喉返神经损伤率为7.6%(65/853),病变位于甲状腺其他部位组喉返神经损伤率为0.17%(2/1195).结论 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对于病变位于背侧的结节或腺瘤、甲状腺再次手术以及术中发生声音改变者,应常规显露喉返神经,其他情况则采用喉返神经区域保护法.显露方法可采用侧方、上方及下方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治疗的18岁以下的分化型甲状腺癌32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32例患者中男8例,女24例。发病年龄<14岁11例,≥ 14岁21例;累及双侧甲状腺19例,单侧13例。多发病灶23例,单发病灶9例;肿瘤≥1 cm 30例,<1 cm 2例;病理证实甲状腺乳头状癌27例,甲状腺滤泡状癌5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25例,转移率为78.13%,颈部Ⅰ~Ⅵ区及上纵隔区均有淋巴结转移,各区转移率分别为 3.13%、31.25%、31.25%、37.50%、9.38%、68.75%、25.00%;发生甲状腺外侵12例,肺转移5例,甲状腺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10例。随访1~14年,无死亡病例。 结论 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具有侵袭性强、转移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低的临床特点,甲状腺全切除术和规范的颈结清扫术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侵袭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探讨用NLR指标评估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的临床意 义。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法,共收集侵袭性分化型甲状腺癌(侵袭组)和微小乳头状癌(非侵袭组)各40例患者,记录并计算术前NLR及C反应蛋白数值,比较侵袭组和非侵袭组之间的NLR和C反应蛋白的差异,以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侵袭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意义。结果 侵袭组NLR为2.61±1.15,显著高于非侵袭组1.76±0.84,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016,P =0.034),而两组之间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2.136,P =0.158)。NLR对侵袭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766,NLR诊断侵袭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最佳临界值为1.95,敏感度为77.3%,特异度为69.1%。结论 NLR可以作为评价甲状腺癌患者局部侵袭的指标之一,NLR值越高,局部侵袭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1例少见的甲状腺癌术中发现右侧喉不返神经和颈交感神经交通并汇合后入喉患者的病例资料,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方法 分析1例30岁女性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术前细针穿刺细胞学结果考虑甲状腺乳头状癌,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发现该患者右侧喉不返神经和颈交感神经交通并汇合后入喉,术中给予精细解剖,喉返神经完整,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既往诊治的喉腺样囊性癌进行分析总结,探究此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临床特点及其对神经侵袭情况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8例喉腺样囊性癌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回顾相关文献,分析其特点及临床特征。结果 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7个月(12~120个月),6例患者存活,2例喉腺样囊性癌合并鳞状细胞癌患者死亡。平均年龄为53岁(16~65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声音嘶哑,其次是呼吸困难和异物感。其中声门下型4例(50%),声门上型3例(37.5%),声门型1例(12.5%)。发生侵犯神经者4例,均有喉上神经受累,其中3例同时出现喉返神经受累。结论发生喉上神经侵袭的患者多于喉返神经侵袭,同时声音嘶哑也可归因于喉上神经的功能障碍。喉腺样囊性癌对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侵袭与否的评估在术后辅助放疗治疗决策、疗效和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树春 《耳鼻咽喉》1994,1(2):106-108
报道25例累及邻近结构如喉返神经、喉、气管及食管的甲状腺癌,占300例甲状腺癌总数的8.3%。除1例纤维肉瘤及1例透明细胞癌外.其余23例均为乳头状、滤泡型或二者的混合型癌,可根据受累情况分别切除喉返神经、自气管壁上切下肿瘤、切除喉、部分气管和食管。不超过1/4周径的气管缺损可用邻近组织修补,大的缺损可用胸大肌皮瓣丙置不锈钢丝予以重建。颈段食管也可应用胸大肌皮瓣重建。切缘不够可补以术后放射治疗.累及邻近结构的甲状腺癌经恰当处理后可获长期生存.本组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6.0%、86.6%和83.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研究喉声门上型癌同侧颈淋巴结转移包膜外侵犯的频度和预后.方法 总结1994年1月~1997年12月期间177例同期行经典性或改良性颈清扫术喉声门上型癌病例.采用透明淋巴结摘出连续切片法处理颈清扫标本.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用Log-Rank方法进行检验.结果 81例标本有颈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5.8%,其中32例淋巴结包膜外侵犯,其频度为39.5%(32/81).颈淋巴结转移包膜外侵犯与病理N分级、同侧转移淋巴结个数相关.包膜外侵犯的病例同侧颈部复发率和对侧颈部转移率比无包膜侵犯的病例高.颈部淋巴结转移无包膜侵犯和包膜外侵犯病例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1.9%和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淋巴结转移包膜外侵犯影响患者预后,淋巴结转移包膜外侵犯病例的对侧转移率高,未行同期双侧颈清扫者,应密切随访观察对侧颈部状况.  相似文献   

17.
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占甲状腺癌的90%以上,主要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甲状腺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少数为Hurthle细胞或嗜酸性细胞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是PTC主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约20% ~90% PTC诊断时病理证实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部位最常见为同侧颈Ⅵ区淋巴结.甲状腺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复发率增高、存活率降低的危险因素.低分化型甲状腺癌也属于分化型甲状腺癌范畴,此类型肿瘤的临床生物学特点为高侵袭性、易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null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右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LN-prRLN,右颈VI-2亚区)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2015年收治的右侧或双侧PTC患者408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LN-prRLN转移与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 408例PTC右颈VI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9.02%,其中右VI-1亚区(右颈中央浅层)为46.32%,右VI-2亚区为16.67%。单因素分析右VI-2转移与性别、年龄、右侧癌灶大小及数目、被膜侵犯、右VI-1转移及转移灶大小、右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 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右VI-2转移与右侧癌灶大小、被膜侵犯、右颈VI-1转移、右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相关(P 均<0.05)。ROC显示:年龄<35.5岁、右侧癌灶>0.85 cm、右颈VI-1亚区转移淋巴结>1.5个、右颈VI-1亚区淋巴结转移灶>0.45 cm、右颈侧区转移淋巴结>0.5个来预测LN-prRLN转移的AUC值分别为0.585、0.787、0.788、0.725、0.719。结论 当患者是男性、年龄<35.5岁、右侧癌灶>0.85 cm、被膜侵犯、右颈VI-1亚区转移淋巴结>1.5个、右颈VI-1亚区淋巴结转移灶>0.45 cm、右颈侧区转移淋巴结>0.5个时,需常规行LN-prRLN清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有无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两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部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分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502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是否有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阳性组(n=82例)和阴性组(n=42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各临床资料信息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50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16.3%(82/502)患者存在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原发灶数量越多、原发灶越大、原发灶侵犯被膜、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原发灶多个时风险是单个原发灶的1.213倍,原发灶≥1 cm的风险是<1 cm的2.786倍,侵犯包膜的风险是不侵犯包膜的2.155倍,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风险是无中央区转移者的3.779倍,年龄≥55岁的风险是<55岁的2.275倍。甲状腺双叶均有原发灶者发生颈侧区 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高。有无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患有桥本氏甲状腺炎无关(P<0.05)。结论  患者原发灶为多个、原发灶≥1 cm、侵犯双侧腺叶、侵犯被膜时应注意有无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及PET-CT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学变型的临床意义,明确PTC颈淋巴转移微生态系统(microecosystems)中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并评价PET-CT在甲状腺癌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存档病例中选取有完整病历记录和追踪观察的PTC病例505例,按WHO最新甲状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标准重新分型,结合病例的临床特征,研究各组织学变型的生存率及颈淋巴转移情况.针对PTC淋巴转移高发的特性,利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技术对PTC颈淋巴转移微生态系统中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多因素研究分析,其中包括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蛋白水解酶、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ar,CAM)、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多方面指标.此外,研究中将PET-CT显像技术应用于1组甲状腺癌患者的对照总结.结果为便于临床应用,按照颈淋巴转移发生率的高低差异可将所有变型分为高转移变型组(高细胞型、弥漫滤泡型、柱状细胞型、弥漫硬化型)、中转移变型组(滤泡型、嗜酸性细胞型、实体状变型、筋膜炎样型、透明细胞型、典型PTC)和低转移变型组(大滤泡型、乳头状微癌),3组的颈淋巴转移率分别为83.0%,55.5%及34.1%,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资料完整的248例统计,3组10年生存率分别为75.3%、95.8%、100.0%,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年生存率分别为31.2%、80.3%、87.5%,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研究显示ECM、蛋白水解酶、CAM、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各指标在转移灶中阳性率为51.6%(整合素-β1)~98.3%(组织蛋白酶D).在原发灶中阳性率为46.7%(纤维粘连蛋白)~98.3%(细胞间黏附分子),其中E-钙黏蛋白(83.3%)明显低于正常组织细胞(P<0.05);其余指标皆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细胞(P<0.05).PET-CT结果显示,其对原发灶检查灵敏度100%,特异性85.7%.结论不同组织学变型的PTC侵袭转移能力及预后存在较大差异,危险分层并细化外科处理原则.基础研究显示ECM、蛋白水解酶、CAM、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共同参与了PTC肿瘤细胞的转移,部分指标可作为今后PTC研究的重点.此外,PET-CT对原发、转移及复发甲状腺癌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临床一次性完善分期并明确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