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泪囊造影CT在创伤性泪道损伤中的诊断价值,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提供指导。方法:对28例创伤性泪道损伤患者行泪囊造影薄层CT扫描,在同步工作站进行容积成像、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三维重建等以显示泪囊的形态、泪囊窝骨折移位情况及泪道阻塞部位,并观察钩突与泪囊窝的关系,测量泪囊窝前上部上颌骨额突与后下部泪骨的厚度,中鼻甲腋分别至泪囊顶、泪囊底之间的距离。结果:泪囊造影CT能显示泪囊的形态、泪囊窝骨折移位情况、泪道阻塞部位以及钩突与泪囊窝的关系,发现泪小管堵塞6例,泪囊阻塞14例,鼻泪管阻塞8例;泪囊窝前上部及后下部骨质的平均厚度分别为(2.96±0.30)mm和(0.02±0.005)mm,中鼻甲腋至泪囊顶、泪囊底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80±1.50)mm、(4.00±1.80)mm(P〈0.05)。结论:泪囊造影CT结合容积成像、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三维重建等均能清晰显示泪囊形态、泪囊窝骨折移位情况及泪道阻塞部位,分析钩突与泪囊窝的关系,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2.
泪囊系统的边界包括前筛气房、上颌骨额突、下鼻甲及泪骨。泪囊鼻腔吻合手术(dacryocysto-rhinostomy,DCR)时发现鼻丘和钩突常阻挡进入泪囊窝的入路,了解这些关键解剖结构与泪囊的关系对于手术非常重要。作者对DCR及鼻窦手术患者共60侧的CT  相似文献   

3.
鼻腔泪囊造口术的泪囊鼻内解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鼻腔泪囊的解剖结构及其与毗邻的关系,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对15具(30侧)成人尸头的泪囊投影在鼻腔外侧壁上的解剖特点进行研究,同时观察了内眦韧带与泪囊的解剖关系。结果:泪囊在鼻腔外侧壁上的解剖位置投影大部(2/3)位于中鼻甲附着处(中鼻甲腋)前端上方,小部位于其下方;泪囊小部分(1/3)位于泪总管开口上方水平,大部位于该口下方;内眦韧带几乎横压于泪囊中部。中鼻甲腋可越过泪囊后界(11侧)或中线(1侧)。使用以内眦韧带为基准点的泪囊鼻外定位法,30侧标本全部定位于泪囊投影区较中心的位置。结论:建议术前行泪囊碘油造影CT检查,手术造口中心位置约为中鼻甲附着处以上1.5~2.0mm处稍前方。泪总管开口与泪囊的解剖关系恒定,术中使用激光光纤行泪道探查,并以透过鼻腔外侧壁上的光斑为定位标志相对精确,以内眦韧带为基准点的泪囊鼻外定位法准确度亦高。  相似文献   

4.
泪囊窝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明确泪囊窝的解剖学特点 ,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提供参考。方法 :对 2 3具 (4 6侧 )成人尸头泪囊窝的骨性结构构成及骨壁的厚度和倾斜角度进行测量。结果 :泪囊窝中部的骨性构成中上颌骨额突所占比例略大于泪骨 ,且变异较大 ;泪囊窝后壁与冠状面呈大约 2 0°的倾角。结论 :在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孔术中 ,应对眶壁行CT检查 ,以明确不同类型泪囊窝骨性构成情况下手术可能遇到的问题 ,防止术中眶内并发症或由于造孔过小导致术后鼻泪管阻塞 ,症状不能缓解  相似文献   

5.
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泪囊鼻内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鼻内表面的解剖对于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操作来说十分重要。本文作者通过测量研究发现泪囊顶的高度明显高于一般文献记载。一般文献中记载泪囊位于中鼻甲前极的前方 ,其长轴只有 0 %~ 2 0 %高出中鼻甲在鼻外侧壁的附着部 (该部又名中鼻甲腋 ) ;通常描画的鼻外侧壁上泪囊顶的表面投影亦是齐平于中鼻甲附着部。为了探讨这种结论的准确性 ,作者用高分辨CT加或不加对照剂扫描以了解中鼻甲腋、总泪小管入口分别与泪囊顶、底的关系。 76侧 CT测量泪囊与中鼻甲腋的关系 ;4 7侧造影 CT测量泪囊与总泪小点入口的关系。测量结果为 :泪囊顶高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泪囊鼻腔造口术中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解剖学定位.方法 对12具(24侧)成人尸头的泪囊在鼻腔外侧壁上的投影位置进行解剖学测量,为62例(85侧)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患者行经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结果 解剖学测量结果提示,15侧(62.5%)泪囊上界位于中鼻甲腋上方,9侧(37.5%)泪囊上界位于中鼻甲腋下方.临床结果:62例(85侧)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治愈50例(70侧,82.3% ),好转8例(9侧,10.6%),无效4例(6侧,7.1%),总有效率为92.9%.结论 以中鼻甲腋前上0.7 cm为上界,腋前下0.3 cm为下界,钩突前缘向上延线为泪囊后界定位泪囊进行鼻腔泪囊造口为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鼻腔疾患并发慢性泪囊炎的鼻内窥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 ,我们对 2 0例 ( 2 6侧 )鼻腔疾患并发慢性泪囊炎患者 ,在鼻内窥镜下行鼻腔疾患手术并鼻腔泪囊造口术 ,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2 0例中 ,男 8例 ,女 1 2例 ;年龄 2 5~ 75岁。其中 6例并发鼻息肉 ;6例并发鼻中隔高位偏曲者中 ,有 1例同时并发肥厚性鼻炎 ;5例并发肥厚性鼻炎 ;另 3例并发中鼻甲肥大或钩突肥大。手术均在电视监视下进行 ,先在鼻内窥镜下根据需要行鼻息肉摘除术、鼻中隔矫正术、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钩突切除术 ,再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在中鼻道前端的鼻外侧壁上作以钩突前界为后缘长 1 cm的正方形切口…  相似文献   

8.
泪囊鼻腔吻合术中泪骨的定位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泪骨在泪囊鼻腔吻合术中的重要意义。方法:测量10具(男5具,女5具)成人尸头鼻腔外侧壁上泪骨的长、宽、厚,观察钩突、上颌线和M点(上颌线的中点)的解剖位置。结果:泪骨在鼻腔外侧壁位于钩突的前方,骨质菲薄,所测量的长、宽、厚的平均值分别为9.23、3.63和0.06 mm。结论:使用咬钳可以咬除泪骨,进一步开放泪囊内壁骨质,同时避免使用电钻,减小创伤。钩突、上颌线及M点可作为术中可靠的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解剖定位资料。方法经鼻内镜下解剖16具湿性成人尸头32侧泪囊,确定泪囊鼻腔造口的最佳解剖位置标志;并结合2例手术失败病例和12例尚未行手术的慢性泪囊炎病例的相关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最佳解剖定位数据。结果泪囊上、下点与鼻小柱和鼻翼交界点及"中鼻甲腋"(即中鼻甲前端位于鼻腔外侧壁的附着处)的距离分别为33.0±3.3mm、44.6±4.9mm和6.8±1.4mm、3.2±1.6mm;2例手术失败病例的泪囊鼻腔开口位置较低。结论手术中,应在中鼻甲腋前上方定位鼻腔内泪囊开口。  相似文献   

10.
鼻内鼻窦手术损伤泪道的解剖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减少或避免易内鼻窦手术损伤泥道,在20具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泪道与鼻腔外侧壁的毗邻关系。发现前筛气房与泪囊窝关系密切,气房侵及泪骨占87.5%;鼻泪管与钩突上端游离线之间距离为6.74±1.72mm,距离筛漏斗前界3.44±0.75mm,距上颌窦鼻内开口为5.50±3.73mm。鼻泪管开四位于下鼻道前端鼻甲附着处。研究表明,前筛房、钩突切除和上颌窦鼻内开窗手术范围,如果过于向前,容易损伤泪道。  相似文献   

11.
钩突上端和鼻丘气房的解剖学和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 通过观察钩突上端和鼻丘气房的解剖关系,进一步阐明鼻丘径路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鼻内解剖标志完整的成人颅骨21个(42侧)和成人尸头1个,①鼻内镜观察颅骨钩突前上端与中鼻甲和鼻腔外侧壁的毗邻关系;②16排螺旋CT扫描(层距0.300mm,层厚0.625mm)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层厚0.625mm),观察颅骨钩突前上端与鼻丘气房的关系,以及钩突上端的附着点,同时测量鼻丘气房的前后径、横径和高度;③火棉胶包埋后冠状位薄层(100μm)断层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成人尸头钩突前上端的毗邻关系。结果 ①鼻内镜下中鼻甲垂直板前缘中部与钩突前缘上部相互融合,在中鼻道前端顶部与鼻腔外侧壁间形成骨性穹隆;钩突前上缘除附着于上颌骨额突(42侧,100%)外,多数还同时附着于上颌骨额突后方的泪骨(33侧,78.6%)。②冠状位CT显示钩突上端的附着点可位于眶内壁、颅底或中鼻甲(垂直板)上,单一钩突上端附着点的位置,多数位于眶内壁上(33.3%),额窦在该平面经钩突上端内侧引流人中鼻道;其余附着于颅底(9.5%),额窦在该平面经钩突上端外侧引流入筛漏斗。2个附着点的钩突,多数附着于眶内壁和颅底(31.0%);少数附着于眶内壁和中鼻甲(21.4%)。③多数鼻丘(90.5%)含1~2个气房,钩突参与组成鼻丘气房的内、下和上壁,左侧和右侧钩突的横径、高度以及前后径均无显著性差异。④尸头冠状位连续断层的观察结果与鼻内镜下和CT观察结果一致。结论 钩突上端参与组成鼻丘气房,并与中鼻甲前端形成骨性连接。通过开放鼻丘气房可从前下部疏通额窦引流通道。  相似文献   

12.
鼻科学     
正确接近鼻泪引流系统的关键结构——鼻丘气房和钩突 泪囊系统的边界包括前筛气房、上颌骨额突、下鼻甲及泪骨。  相似文献   

13.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泪囊定位新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中鼻内泪囊定位新方法的可行性。方法以枪状咬骨钳自下而上咬除泪骨前部骨质及上颌骨额突,先暴露鼻泪管而后再暴露泪囊内侧壁黏膜。结果用此法较易寻找到泪囊,不易损伤周围重要组织如筛前动脉、鼻泪管、眶纸样板、前组筛窦等,术后疗效佳,术后造孔不易闭锁。结论内镜下鼻内寻找泪囊法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电钻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及并发症处理,对1999年7月~2001年10月完成随访20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0例(20眼)中,女16例(16眼),伴有鼻中隔偏曲者4例次,钩突肥大3例次,中鼻甲肥大2例。男4例中,鼻中隔偏曲2例,鼻息肉1例。同期行钩突切除术2例,鼻中隔矫正术2例,中鼻甲前端部分切除术1例。结果:20例(20眼)中,治愈17眼,好转2眼,无效1眼。鼻内造孔上皮化时间;16眼为1.8~2.1个月,平均2个月,12眼为2.1~2.7个月,平均2.5个月。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电钻造孔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鼻腔泪囊造口术的成功率。方法于泪囊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即中鼻甲的前端,鼻丘处,“工”形切开鼻腔黏膜,形成前后二个“门”形黏膜瓣,磨开骨壁,造口约1?cm,泪囊内侧壁也做同样较小的“工”形切开,形成相似的“门”形泪囊壁瓣,将其前后分别与鼻腔黏膜瓣对应缝合,覆盖骨性造口缘,使造口表面光滑,无纤维肉芽和瘢痕组织形成,不易造成阻塞。硬膜外麻醉导管自泪点进入泪道系统,并自下鼻道鼻泪管开口及造口处拉出,形成两条通道。结果术后7?d拆除固定于造口处的导管上的高分子膨胀材料,“门”形瓣缝合处已愈合,无黏膜的上下部分骨面已有上皮爬行,造口表面黏膜红润、光滑,冲洗泪道通畅,溢泪症状消失。本组慢性泪囊炎的治愈率为97%。结论本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造口光滑,不易形成肉芽。而硬膜外麻醉导管所形成的第二条通道,更加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中鼻甲的处理方法和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周兵  韩德民 《耳鼻咽喉》1997,4(2):67-72
中鼻甲在鼻腔生理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又是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极重要的解剖参考标志,所以强调术中保留中鼻甲。但中鼻甲自身解剖结构异常或存有病变,却可导致鼻腔鼻窦功能障碍,并有可能成为鼻窦炎的发源地。本文综合了1213例接受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975例CT扫描和鼻内窥镜检查结果,并总结了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和术后随访的体会,归纳提出中鼻甲与上颌骨额突(钩突附着缘)及鼻中镉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和术中切开泪囊时瘘口处理的经验。方法:选择鼻泪管堵塞、慢性泪囊炎(包括术后复发)患者90例、105眼,均行鼻内镜下处理。造瘘口采用EC耳脑胶粘合固定成形72眼,术中置硬膜外导管10眼,用银夹吻合泪囊后瓣与鼻黏膜瓣13眼,造瘘口用碘仿纱条填塞扩张成型5眼,用一次性5?ml注射器乳头将前后瓣撑开成型5眼。同期行鼻中隔高位偏曲矫正7眼,钩突肥大切除10眼,中鼻甲前端息肉样变切除9眼,鼻息肉6眼。结果:完全无溢泪92眼,好转8眼,无效5眼,有效率95.24% 。结论:泪囊鼻腔造口术造瘘口的处理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及手术经验、设备条件及术中切开泪囊后泪囊鼻腔黏膜瓣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8.
11岁女性患儿,因左眼溢泪 2 个月入院,入院诊断为“双泪囊肿瘤”。鼻内镜检查见双侧鼻腔黏膜充血,左侧泪囊处可见膨隆,泪囊处黏膜光滑;鼻窦CT示双侧泪囊占位,有骨质破坏,累及下鼻甲,占位结构界限不清。完善术前准备后,全身麻醉下行内镜下手术治疗,术中见左侧下鼻甲外侧壁有肿瘤浸润,结构不清,质地较硬,行左侧鼻腔外侧壁、泪囊...  相似文献   

19.
鼻内镜下经上颌骨额突-鼻丘径路的额窦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进鼻内镜下的额窦开放手术,提高额窦炎的治愈率。方法显微镜下观察10例解剖标本的钩突位置,并测量鼻丘的大小,结合39例(61侧)复发性慢性额窦炎患者鼻窦CT扫描结果进行分析,采用鼻内镜下经上颌骨额突-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式,对上述患者进行额窦开放术。结果10例(18侧)标本鼻丘气房的前后径、左右径和高度分别为(5.6±1.3)mm、(4.1±1.1)mm和(6.2±2.5)mm,所有钩突均附着于上颌骨额突及中鼻甲骨与额突的交界处,上端单纯附着于眶纸板14侧(70%),单纯附着于颅底3侧(15%),交叉附着于眶、颅底或中鼻甲3侧(15%)。CT扫描结果显示,慢性额窦炎复发与鼻丘气房未完全切除相关(P<0.001)。39例患者经改进的术式治疗后,治愈率为90.2%。结论额窦开口周围的钩突和鼻丘气房变异大,鼻丘气房清除不彻底可能是慢性额窦炎复发的主要原因,鼻内镜下经上颌骨额突-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是治疗复发性慢性额窦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电钻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及并发症处理,对1999年7月~2001年10月完成随访20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0例(20眼)中,女16例(16眼),伴有鼻中隔偏曲者4例次,钩突肥大3例次,中鼻甲肥大2例。男4例中,鼻中隔偏曲2例,鼻息肉1例。同期行钩突切除术2例,鼻中隔矫正术2例,中鼻甲前端部分切除术1例、结果:20例(20眼)中,治愈17眼,好转2眼,无效1眼。鼻内造孔上皮化时间;16眼为1.8~2.1个月,平均2个月,12眼为2.1~2.7个月,平均2.5个月。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电钻造孔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